淺談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時間:2022-07-10 03:38:00

導語:淺談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淺談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事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根本性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把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放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全局、著眼長遠的重決策,是對新階段“三農”工作的深化、發展和升華,充分表明了中央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和信心,集中反映了億萬農民的強烈愿望和根本利益。

近幾年,我區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理念,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已經做了一些的實踐和探索。市區財政每年都安排近千萬元支農資金支持“三農”工作,推進了農村稅費改革,全面免征了農業稅,并通過各項專項治理,3年共減輕農民負擔近3200萬元,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認真組織實施了一批統籌城鄉發展的工程項目。一些工作新思路、新載體在實踐中也取得明顯成效。現在中央已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指明了方向。為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今年5月23號,區上召開了動員會,對新農村建設進行了全面的部署。在區委九次黨代會上,又把我區新農村建設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下面,我就如何推進我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談一點個人認識,供家參考。

一、推進新農村建設,要處理好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化的關系。

雖然我們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理念,促進了全區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城鄉差距仍然沒有明顯的縮小。2005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元和3806元,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是農村居民的倍,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是%和%,兩者相差約個百分點。一方面我們看到城鄉之間發展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我們的城市化水平和周邊的縣(區)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處理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推進城市化兩者之間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最重要而緊迫的課題。

目前,在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化的關系問題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認為農村落后都是因為農村的資金、資源短缺,都被城市拿走了,城市利用農村的廉價土地、廉價勞動力和廉價產品發展起來了,而農村卻落后了,因此現在需要放慢城市化步伐,加快農村發展;二是認為現代化的發展趨勢是城市化,農村的衰落是難以避免的,現在應主要發展城市,而不應把精力放在發展農村上。上述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建設新農村與推進城市化是現代化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方面,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城市和農村的發展,是互補式的發展,是比翼齊飛的發展。城市化應是推動農村發展的城市化,新農村應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新農村。這種新型的城鄉關系發展下去,最終達到城鄉一體化。一方面,加快城市化,積極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市有序轉移,對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建設新農村,對城市而言,構建的是一種新型的城鄉關系。本篇文章*網址為站新農村建設搞好了,不僅有利于改變農村自身的落后面貌,也有利于擴內需,為城市化順利推進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相反的,當城市化的步伐遠遠快于農村發展時,農村就會成為發展的瓶頸。

因此,在處理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化的關系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要求,把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緊密聯系起來,堅定不移地推進城鄉一體化,最終形成城市和農村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格局。為此,應注意好以下兩點:

一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城市化,在加快城市化的過程中發展新農村。這些年來,我區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鄉面貌有了顯著變化,但總體而言,城市的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功能發揮不夠充分。從發達國家、發達地區所走過的道路表明,城市化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經階段。從各地情況看,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后,一部分人能夠在城市穩定就業、長期生活,逐漸完成由農民向工人、村民向市民的轉變。這正如有人曾講到的那樣,“要想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進城務工的農民中,一部分人留在了城里,有利于農村資源優化配置,緩解人口對土地的壓力,為農業逐步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部分人如果回到農村,他們進城務工所得的收入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可成為新農村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因此,強調建設新農村,同樣是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實地推進城市化,在城市化的過程中發展新農村。當前,發展城區必須堅持以科學規劃引導,在拉開城區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城區功能做做強,加快城市現代化步伐。只有城區功能完善了、增強了,才能產生城區對農村更更好的輻射帶動作用,從而加快城區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區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最終達到城鄉一體化的目標。

二是要跳出農村建設新農村,而不能就農村抓農村。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農村經歷了“運動”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兩次“農村建設”,包括后來的力發展鄉鎮企業和推進小城鎮建設,都沒有跳出“就三農抓三農”的傳統定式。歷史的經驗反復證明,農村、農業的發展不僅僅在農村和農業自身,封閉起來就農村抓農村,建設不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關鍵就是要順應現代化建設的規律和發展階段的變化,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真正把推進城市化與建設新農村作為“兩位一體”的任務,統籌考慮,整體推進。當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全力抓好能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水、電、路等重點工程建設,加農村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只有這樣,才能為農村和城市的協調發展提供一個良性互動的平臺,才能增強農村對城市輻射的接受和吸納能力,最終形成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新格局,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面貌。這兩年,我區先后改建的趙家新村、小郭新村、木匠楊新村、南孫新村都是很好的例證。九次黨代會上提出的“農村四改四通五化”建設工程很好的抓住了這個關鍵。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新農村建設內涵豐富。不僅涉及農村的基礎設施、環境、住房等硬件條件的改善、整治和建設,而且涉及農村的教育、文化體育、醫療保健,以及良好村風與民風的形成等軟件系統的建設,兩者是缺一不可,互為促進。我們不僅要看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生活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還要看到社會發展方面存在的差距。所以建設新農村,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做到統籌協調發展。

一是要堅定不移地發展農村現代產業。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目的。要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力發展特色農業,著力培育一批牽動力強、輻射面廣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就閻良而言,要依托107省道的建成嚇優越此文若非在=網=站.出現,那,還是到,更多原創的地域,注重培育農產品加工的新型產業,積極打造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帶動非農產業發展,促使農業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要積極拓展北塬“農家樂”等休閑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促進農村服務業發展,形成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盡而形成一二三產業集群。

二是堅定不移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改變農村長期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建設新農村的環境依托。盡管這幾年們每年投入好幾百萬元到中低產田改造10萬畝,修路103余千米,實施“新村整治”、“村村通油路”、“農業入戶”、“農業綜合開發”、“電子農務與農技110”等一系列工程,完善農村交通道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但是還有很的發展空間。

三是堅定不移地提高現代農民素質。努力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要深入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作為政府一級部門,做好農民教育與專院校、科研院所的鏈接,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的有效途徑。我們每年安排幾十萬元,依托農業專院校、農業科技示范園和農民科技協會,培訓農民萬余名,引導廣農民加快由體力型向技能型、專業型、知識型轉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4月組織的楊凌管委會、西農、農科院果研所召開的甜瓜論壇,就是很好的例證。不僅增強了培訓的針對性和適應性,還適應了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產生一些農業專業戶、專業合作社社長、農業龍頭企業經營者。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處理好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的關系

總理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結業式上強調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注重解決農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我們新農村建設的美好藍圖已描繪,要把這個美好藍圖變成現實,需要我們做長期艱辛的努力。為此,要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央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要求后,目前還有少數人片面理解為就是興建新村莊,只注重農村房子是否整齊劃一,道路是否寬闊等表面的東西。前不久中央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負責人專門發表談話,他指出:“決不能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搞成農村新一輪的拆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潔”。我們要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不能單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長。城市要協調發展、農村自身的方方面面也要協調發展。要全面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個字的要求,不能只取“村容整潔”這4個字。同時,也不能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建設混同起來。農村有農村的特點,不能搞得不城不鄉,反而不利于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著力解決制約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

對我們的“村容整潔”問題,我想不搞趕快上和不搞拆建。要注意區分城鄉結合部與遠離城區的差別。城鄉結合部的“村容村貌”的整頓上力度點可行,而遠離城區有的規劃建“農民式別墅”和“精品小區”則不可行。這其實是吃透中央關于“新農村建設”的精神所在,不應從政績建設的角度出發,將“新農村”速成為一種形象工程。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因此我們在建設農村中,一定要克服急躁冒進,否則達不到預期效果。從農民這一方來看,改變習慣要有一個過程,要有一個實惠、可行的示范引導的過程,是急不得的。達到新農村建設的20字要求,一定要量力而行,滾動發展,持之以恒,年年不停步,年年有進步。

總之,我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定要要審時度勢,切實謀劃好新農村建設的長遠規劃、階段性規劃,以及實現規劃的思路和對策。要要立足當前,力爭建設幾個具有較高水平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通過典型引路,為全市面上新農村建設探索路子,提供經驗,積極穩妥地推進全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推進新農村建設,要處理好財政投入和農民自力更生的關系

有投入才會有產出,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樣龐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巨的資金來推動。首先要解決好一個資金問題。在目前財力緊張的形勢下,我們就必須發揮好公共財政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主導作用,政府在許多工作上要更多的引導而不是代替,是資助而不是包辦。在具體財力的使用上,我個人認為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要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目前,各部門的專項資金比較分散,有必要進行財力整合,如扶貧資金、農民飲用水工程、文明百村、“新村整治、百村示范”等專項資金應該考慮進行統一計劃、統一安排、統籌使用,集中財力辦實事、辦難事、辦急事。

二是明確資金的投向。要把資金更多地投向農民自愿投入積極性高的農村,爭取項目早日啟動。同時要統籌兼顧、區別對待,我區的東部和西部,新農村建設基礎相差較,在資金投向上,要調控好、安排好。

三是探索新的資金運作模式。要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則讓”的原則,在項目建設中,有些可以市場化運作的,就應該包裝后推向市場,要加快形成“政府出資、市場運作”的新型財政資金運作模式。

四是做好資金的積聚。要采取“政府出一點、農民那一點、社會企業引進一點”的集資辦法,做好新農村建設的資金的籌措。同時,要發揮農民的農民主體作用,發揚農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創業精神,更是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要重點研究解決的問題。

處理好以上三者之間的關系,韓國的“新村運動”的成功經驗就很值得我們借鑒。韓國政府從一開始就把“運動”的重點放在“精神啟發”上,始終將“勤勉、自助、合作”作為民族精神加以推廣,就是這種民族精神使韓國的“新村運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那么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實際工作的一些情況又是怎么樣的?我們一些如科技示范工程、村莊道路硬化工程等惠及廣群眾而涉及到村或某個百姓的利益時,一些村民漫天要價,索要高額補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樣的“合作”,這樣的“支持”,是我們在今后新農村建設中不應出現和盡量避免的。我個人認為,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好群眾的主體作用,我認為:首先要尊重民意、量力而行。目前要上馬的項目很多,農民要改變落后面貌的愿望也很迫切,但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要避免出現“一窩蜂”的現象,做到有選擇、有側重。其次,我們要制定出臺好切合實際的獎勵措施,通過量化評估,努力調動農民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要發揚與人樂善好施、樂于助人的優良傳統,鼓勵企業、成功人士積極捐助,發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上面是我對新農村建設的一些認識,供家參考。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意義重,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解放思想,創新實干,務求實效,為早日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宏偉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