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熱難點 穩步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時間:2022-07-10 04:47:00
導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熱難點 穩步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全國十三億人口中有九億是農民,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我國要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目前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因此,認真把“三農”問題解決好,努力達到“農業興、基礎牢、農村穩、天下安”是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十分關心的一件大事,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任務。
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特別是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經濟總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但是在廣大農村,由于長期以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農業基礎薄弱、機械化程度很低、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所以在廣大農村,人民的生活還不寬裕,特別是在一些貧困邊遠地區,由于自然環境惡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們仍然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對此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注、重視“三農”問題,自二零零四年到二零零六年,黨中央連續發了三個一號文件,出臺了像“兩減免、三補貼、多與、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惠農扶農的政策和措施。在今年的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了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要求財政性建設資金向農村傾斜,關鍵是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調整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向和結構向更多地支持農村轉變。這是今后幾年經濟工作的一個大動作,一個戰略性舉措,直接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關系到擴大國內需求,對國家的長期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并明確提出今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建設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總量要高于上年。中央出臺的這些放水養魚的政策,極大刺激了農民種糧的極積性,對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糧食總產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年在全國范圍內取消農業稅、特產稅,農民的負擔已徹底減輕,沿襲我國兩千多年的“皇糧國稅”制度已在今天壽終正寢而成為歷史。
雖然中央的一系列政策鼓舞人心,但是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速度加快,土地、資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而農村人口卻沒有相對減少,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進一步擴大,農村積累下來的種種矛盾也開始顯露出來,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勢必影響黨的方針政策在農村的貫徹執行,影響農村的深化改革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影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所以我們要及時化解這些矛盾,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營造和諧的發展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行成“農業興、基礎牢、農村穩、天下安”的格局。
當前,要十分關注農村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對這些熱難點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把這些問題解決好。當前群眾反映的熱難點問題,大多是平時生產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以及農民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缺路子、缺技術、缺資金、缺服務”的四缺問題,最大的難點是農民增收難。針對上述熱點和難點問題,我們的各級黨委、政府和全體干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把為人民謀利益擺在首要位置,心中時刻裝著群眾,堅持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找準工作著力點,一是努力發展農村經濟,幫助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環保、無毒、附加值高、適銷對路的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民提供政策、信息、技術指導等方面的優質服務,遵循時常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幫助農民找準項目,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切實幫助農民盡快富起來。二是要從講政治的高度重視群眾反映的熱、難點問題的解決,增進與黨的感情。三是切實維護農村穩定,堅決打擊黑惡勢力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給老百姓創造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
結合我辦的實際情況,2005年末總人口125220人,其中農業人口46158人,農業人口占人口的38.86%,全辦2005年末實有耕地2.8萬畝,人均耕地0.6畝,只有全市農村人均耕地的48.38%(全市人均占有耕地1.24畝),辦事處實際處于大城市、大農村的格局(僅農村人口相當于2個板橋鎮還多),由于辦事處地處城郊的特殊地理位置,因此在工作上要采取城市、農村兩手抓的措施,辦事處黨委提出的“以發展城市經濟為主體,以城郊市場農業為支撐的區域特色經濟”的指導思想,是切合我辦事處實際情況的。一方面抓好城市民營經濟工作的發展,促進財政增收(因主要財政收入來源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切實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為民營經濟保好架,護好航,努力營造一個良好有序、寬松的經營環境。另一方面認真抓好農業和農村工作。針對辦事處轄區內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多、投入大的特點,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千方百計引導農民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缺路子、缺技術、缺資金、缺服務”的四缺問題,打破農民增收難的瓶頸,找出農民穩定增收的渠道。隨著施州新城區建設、工業園區建設、機場擴建、火車站的建設,以及高速公路建設,既是我們發展農村經濟的大好機遇,同時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因為隨著這些工程的相繼建成,將有一大批農民完全失去土地,有農民轉變為居民,將會出現很多矛盾和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根據中央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隨著工業園區建設的逐步完善,積極為退城進園的工業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在農村建立起工業原料生產基地,使農業和工業互相作用,相互影響,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一方面搞好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培訓,使之掌握一技之長,為今后進廠務工奠定基礎,切實解除失地農民生活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搞好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打好基礎,為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
針對人民群眾在平時生產生活中遇到的矛盾,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調解組織和治安中心戶長的作用,使各種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消化在基層,努力構件和諧社會。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只要我們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千方百計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幫群眾之所需,嚴格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耐心細致地做好宣傳解釋工作,人民群眾是會滿意的。對于農村由于歷史原因等多種因素遺留下來的一些矛盾和問題,諸如山林糾紛、土地承包糾紛、土地流轉不規范引起的糾紛、土地使用權糾紛和家庭財產權等糾紛,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處理時,在充分尊重事實,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嚴格把握政策界限,堅持以人為本,用人性化的方式方法,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以矛盾雙方均能接受的原則,做好宣傳、解釋、教育工作和矛盾糾紛的調解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要達到上述目標,我們基層干部要努力加強自身學習,提高政策、理論水平和服務能力。要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熟練掌握“信息、政策、法律、科技”四件寶,以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需要。加強自身休養、時刻牢記黨的宗旨、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帶頭模范守法,用“三個帶表”重要思想規范自己的言行,事事處處做好表率,真心實意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難,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營造一個安全、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讓人民群眾一心一意搞建設、謀發展中真正得到實惠。通過上術努力,相信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我們黨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將會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