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長遠計

時間:2022-07-11 05:27:00

導語:政協委員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長遠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協委員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長遠計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新農村建設中農村金融缺位問題堪憂

在新農村建設中,國家財政將在鄉村道路、安全飲用水、基礎教育、基本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加大投入。然而,在財政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農村中的大量資金正通過金融的渠道大量流出。當前的農村金融改革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象。而且隨著農村信用社的商業化改革,隨著大部分的農村信用社法人從鄉一級向縣一級提升,上述現象很可能愈演愈烈。

據統計,因農業稅的減免,僅2005年一年就減少了農民負擔220億元,另一個重要措施是對農民種糧每畝平均補貼10元。然而與財政的百億級的增加投入相比,農村資金正以千億級的速度,通過金融機構向城市和沿海地區輸出。據估算,農村每年的資金流出應該至少在3000億元以上。

國際經驗證明,在合適的機制下,農村金融完全可以以商業化的形式存在并取得大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農村小額貸款運動,最先從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孟加拉國開始,現在已經遍及全世界。好幾億人受益于這種對農村與城市低收入人群的新型貸款與貸款回收方式。與小額貸款類似的泰國農村和農業合作銀行(baac),印尼人民銀行(bri)等,都是亞洲國家成功推行農村金融的典范。中南美洲等國家把農村小額貸款的方式加以改革,運用到了城市貧困人口開辦的微型企業中,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農村金融要取得成功,就要有一種與一般商業銀行不同的貸款與還貸機制。這種機制首先是要打破以不動產抵押為核心的貸款抵押機制。如通過投資項目的未來現金流,甚至通過幾戶聯保等方式替代不動產抵押。為廣大農民服務的貸款還不能以商業銀行坐商式的經營方式進行,信貸員要到村子里去,把存貸款的業務做到村里,做到田頭,以減少農民的負擔。

同時,小額貸款主要是為農戶的種植、養殖業服務的。而這些行業受天氣、市場的影響很大。除小額信貸機構本身要建立風險儲備金之外,還應該配合農業保險,以減少小額信貸機構的風險。

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還可以有其它的形式。最近,亞洲開發銀行與北大經濟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設計的通過農業龍頭公司成立擔保公司,也是多元化農村金融的一個可行的模式。如果由龍頭企業成立一家專業的擔保公司,來擔保和其關系緊密的農戶向信用社或農行的貸款,農行、信用社風險就會大幅降低,貸款意愿大大加強,農戶就可以借到錢來發展生產。應該推廣龍頭企業+擔保公司+銀行+農戶的四位一體的金融創新方式。

農村多元金融機構的發展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它是利用金融與市場的手段來幫助廣大農民增加收支的一個好辦法。農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農民,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國家有必要也有責任來幫助農村金融機構克服各種障礙與不足。>>>

建設社會注意新農村要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

“村規民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規”、“村規”、“族規”起著維護鄉村文化傳承和秩序的“習慣法”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農民在鄉村傳統習俗的改革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注入新社會的新精神,逐漸形成了以“村規民約”為規范的新習俗。特別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由于各級政府積極介入“村規民約”建設,極大地推動了農村社會風尚的進步。

但是,毋庸諱言,既有的“村規民約”建設成就在不同地區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不足:一是流于形式。二是優秀的鄉村傳統文化損失嚴重。三是封建文化的糟粕在一些地方的“村規民約”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個別“村規民約”中的內容甚至存在與現行國家法律有明顯抵觸的地方。四是個別地方的“村規民約”片面強調村民利益保護,存在與國家利益沖突的現象。

對策建議: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應當重視對“村規民約”的規范和指導。既要尊重廣大村民的自治權和首創精神,又要保障國家法律的統一實施;既要繼承和發揚優良的鄉村文化傳統,又要引導村民堅決摒棄封建文化的糟粕和不良惡俗;既要堅決保障農民依法約定“村規民約”,維護村民合法、合理、合情利益的權利,又要堅決防止“村規民約”被不良人員尤其是惡勢力濫用或利用。

二、在新農村“村規民約”建設中政府應加強引導,但切忌行政命令,更不能包辦代替,“替民作主”!同時,要鼓勵各級官員尤其是基層黨政官員尊重鄉村的善良風俗,自覺遵守村民自主訂立的“村規民約”。入鄉隨俗,身體力行,切實把形成善良的習俗良序作為各級黨政官員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道德使命。

三、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抓緊搜集整理、組織研究散存于民間的“鄉規”、“村規”、“族規”,搶救鄉村習俗文化,編撰符合時代要求的指導鄉村文化建設的示范性文本,廣為宣傳“村規民約”建設的重要性,真正從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村規民約”建設。

四、建議國家立法機關以適當的形式明確“村規民約”的法律地位,以國家法律的強制力保障農村的善良習俗得到遵守,以利于鄉村新文化的形成。>>>

創新工作模式實施"13927"工程

必須積極構建真實、及時的農民、農業信息傳遞和信息反饋渠道。在這個渠道的構建中應積極發揮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作用,利用委員聯系面廣的優勢,建立一條快速真實,能夠反映“三農”情況的信息渠道,通過各級政協組織,有選擇地組織全國、省市縣級委員開展四級聯合行動,直接真實反映“三農”信息,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個快速渠道,創立一種現代政治經濟條件下的政協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實施“13927”工程。即:由一名全國政協委員負責一個縣的調研,并帶3個省級委員負責3個鄉的調研,再由每名省級委員帶3名市級委員負責9個村的調研,9名市級委員帶領27名縣級委員分別負責27個戶的調研,從而形成一個全國委員就可以掌握一縣三鄉九村81戶農民的真實情況。這樣通過四級委員的聯動,就可以真實、及時、全面、快速反應“三農”的各種情況,為各級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有關“三農”方面的方針和政策的制定提供非常有價值的建議。

幾點建議:一、由全國政協研究室牽頭,組成“委員聯動,情通‘三農’,構建和諧工程”領導小組,總體負責這項工程的實施,責成各省級政協成立“情通‘三農’工程”領導小組,布置調查任務,擬定總體調查方案和管理辦法。

二、由全國政協與國務院辦公廳溝通協調,責成各省級政府下發通知,提出要求,對“情通‘三農’工程”的開展給予支持和配合,并協調好全國委員到所調研縣區工作的開展。各省級政協應成立調研情通“三農”調研委員會,組成調研小組(或課題小組)。由各省級政協辦公廳牽頭,從參加調查的委員中選幾名代表組成調研小組,負責具體工作的分工和開展。

三、被確定調研的縣區政府要轉變思想觀念,認清該工程是為了更好地深入基層,全面真實了解“三農”問題并給予解決,而決非越級反映情況,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實踐。

四、對參調委員總體或有針對性的搞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尤其是縣級政協委員)。

五、整理加工,形成提案,交辦監督。

六、由政協的經濟委、科技委、提案委、政研室的委員聯合組成“三農”專業委員會,由一位副主席主抓,一位副秘書長總體協調,各專職委員可由一個人負責參加聯合委員會臨時性的工作。

七、定期召開溝通協調會,通報調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督促提案、建議的辦理和落實,爭取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

八、在縣、鄉開設委員信箱。建立一條立體化的“三農”情況反映渠道。>>>

高等農業教育亟待加強

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于“人才強農”。

在我國農村近九億人口中,農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1.62%,系統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的農村勞動力不到5%,接受高等教育的更是鳳毛麟角;全國國有企事業單位農業科技人員只有67萬人,僅占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2.2%,高、中級農業科技人員主要分布在省會城市為主的省級涉農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許多縣沒有高級農業科技人員。

在“農村義務教育保障新機制”及其他義務教育保障措施的有力推動下,我國在2007年完成“兩基”攻堅任務的目標可望如期實現,農村人口尤其西部地區農村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質將有望快速整體提高。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高等教育在歷經約10年包括管理體制在內的一系列改革后,高等農業教育(含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呈現被削弱的趨勢:農業主管部門對教育的關注和支持有所削弱;許多農業高等院校經合并而為綜合性大學后農科類教育受到削弱;農科類高職教育也在職業技術學院的整合或專升本的熱潮中被削弱。

高等農業教育的走弱態勢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是不相適應的。為此建議:

1.在國家“十一五”規劃中,結合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旗幟鮮明地提出加強高等農業教育并明確應采取的切實措施。

2.由國家統一制定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人才規劃,以及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直接從事新農村建設的鼓勵政策和激勵措施。

3.國家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也應以“優先發展教育”為指導,與教育部共同制定加強農業高等教育(含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政策和支持措施。

4.發揮高等院校的教育資源優勢,在每個省(市、區)的1至2所涉農高校建立現代農業(如設施農業、畜禽規范化養殖等)實訓基地,承擔培訓農村適用人才的任務,同時發揮強化在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

5.切實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在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重點學科的布局上向農業領域和涉農高等院校傾斜,增強它們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三農”創新人才及實用人才的培養能力。

為建設新農村的長遠計,高等農業教育亟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