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建設工作匯報

時間:2022-08-15 11:00:00

導語:農村公路建設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公路建設工作匯報

農村公路建設工作匯報

各位領導:

現把渦陽農村公路建設的基本情況作如下匯報:

一、公路建設工作回顧

我縣農村公路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干線到支線,從單線到網絡的漸進發展過程。舊中國,全縣沒有一條公路。據史載:民國以前縣內只有鋪遞和官路,至民國時期仍沒有公路。民國23年(1934年)朱國衡任渦陽縣長時注重修路。由縣第及七區區長、保安大隊副每人擔任一路,限期完成,計修九道,均能晴雨通車,40年代冬雪夏雨時常中斷。至1949年僅修一了一些官道、鄉道,仍沒有公路。建國初期至1959年,全縣共有晴雨通車公路5條,100余公里,晴通雨阻的簡易公路4條,80余公里。70年代境內的主干線被改造成柏油路,通行能力和等級質量有所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全縣公路得到快速發展。80年代增加支線公路23條,257公里,部分鄉村達到晴雨通車,公路總量大幅度提高。到了90年代,特別是“九五”末,全縣公路發展進入大發展階段。我們抓住兩次機遇,促進兩次發展。一是縣委、縣政府把97年定為公路建設年,我局適時制定切實可行的長短期計劃,突出重點基礎上和形象工程。在資金落實上,采取了“四個一點”的做法。即群眾統籌一點,跑市進廳爭取一點,財政預算內、外資金統籌一點,交通規費超出收返還一點,從而即保證了重點工程的完成,又促進了縣、鄉公路全面發展。投資6000余萬元,新改建油路30多條,400余公里,新改建橋梁40余座,貫穿了周邊接線,實現了全縣十八條干線大循環。二是“十五”期間狠抓公路通達深度,使40%的行政村通油路,70%以上自然村實現了“晴雨通車”。此外,還投資1.8億元,將兩條縱橫穿境而過的“S202”、“S307”省道改造成高標準、規范化的水泥路。爭取多方支持,建成了渦陽城東立交橋;通過跑市進廳、招商引資,引鳳筑巢,建成了渦陽渦河大橋。全縣交通已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兩條省道為骨架,鄉鎮駐地及較大集鎮為結點,縣鄉公路為依托,鄉村公路為環繞的公路網絡。

二、農村公路建設存在問題

存在問題:一是公路標準級低,路網通行能力不足;二是地方配套資金缺口大,造成國債項目、通達工程進展緩慢,加大了農村公路養護難度;三是群眾愛路護路意識淡薄,亂搭、亂建、亂堆等違規現象嚴重,使路政執法管理難度加大。

三、關于農村公路建議

1、突出重點,明確目標

根據農村公路"十五"規劃,建議縣政府把今后三年確定為"農村公路建設年"計劃投資7000萬元,改建縣道200公里;投資3000萬元,改建鄉道200公里;投資1000萬元,改建村道400公里;投資600萬元,新改建橋梁30座、涵洞150道,爭取三年完成以上任務,確保完成85%的工程量。重點是實施國債和通達工程。建設目標是實現縣道公路油路標準化,鄉道公路油路、砂石綜合化,村道公路砂石化,農村公路網絡化,公路管養日常化,"三六一機制"正常化。

①縣道公路油路標準化。突出"暢、潔、綠、美",對現有縣道按三級公路標準設計,并進行全部油路標準化改造,路基寬不少于16.0米,油路面寬7.0米,橋涵配套。逐步形成暢通、安全、舒適、優美的交通環境。

②鄉道公路油路、砂石綜合化。鄉鎮通往行政村及行政村之間的鄉道,按照四級公路標準的上限實施改建,要求路基不少于12.0米,路面寬4.5~6.0米,努力實現鄉道30%油路化,其余砂石化,橋涵基本配套,并達到路基堅實,路面平整,排水暢通,安全防護設施齊全。

③村道公路砂石化。行政村通往自然村及自然村之間的村道,確保晴雨通車;不少于60%的村道要鋪筑砂石路面,按四級公路標準改建,路基寬不少于8.0米,路面寬不少于3.5米,確保安全通暢。

④農村公路網絡化。提高現有農村公路等級,溝通現有農村公路中的斷頭路,打通聯接線,實現縣道大循環、鄉道區域循環、村道小循環。初步形成以縣道公路為骨架,鄉道公路為動脈,村道公路為輻射的農村公路網絡。

⑤公路管養正常化。本著屬地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提高農村公路管理站建設,理順農村公路養管體制,配齊路政員、會統員,逐步建立縣、鄉、村三級農村公路養管機制。縣道公路養護由縣、鄉(鎮)兩級共同負責,縣交通、公路部門負責油層,鄉鎮負責底層;鄉道公路養護由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村道公路養護由村民委員會負責。一要建立新型養護機制。實行日常養護和季節性養護相結合。專業養護與群眾性養護相結合,推行完善分段、分戶承包養護形式,組建鄉鎮農村公路養護隊伍。定額包干到人,每人管養3.0公里,年人均養護經費2400元,縣和交通部門、鄉(鎮)各承擔一半,并實行檢查驗收,月清季結,切實把農村公路養護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二要堅持依法治路。建立鄉規民約,增強廣大群眾的護路意識,聘請兼職路政員,做到每條路都有人管,防止亂占亂建。采取必要的工程設施,杜絕超限、超載車輛駛入農村公路,提高農村公路的通行能力。

⑥"三六一機制"正常化。遵循"安徽省農村公路管理暫行辦法",縣內60%的行政村實行"一事一議"政策;每人每年不少于6元錢用于農村公路建設或養護;征收的小機養路費用于公路建設、養護和管理的部分不得低于當年收入的60%;建立農村公路養護機制。確保農村公路養護組織機構、人員、措施三落實。

2、多管齊下,多元籌資

農村公路建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資金問題,省市兩級是計劃補貼性的,補助資金有限,縣鄉兩級和交通部門資金匱乏,要實現三年任務目標,掀起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高潮,必須充分利用好國債、省補資金,同時要多元籌措地方配套資金,確保三年籌措資金9650萬元。

其中:

①用足用活"一事一議"政策,確保全縣每人每年不少于6元錢,籌資700萬元用于農村公路養護和建設,三年計2100萬元。

②交通部門征收的小機養路費每年用于農村公路建設200萬元,三年計600萬元。

③縣、鄉兩級財政每年爭取列入預算200萬元,三年計600萬元。

④省市國債、通達工程補助三年計5000萬元。

⑤爭取市業務主管部門補助200萬元,三年計600萬元。

⑥本著"誰受益、誰投資"爭取社會各界投工投勞、車輛建勤、捐資200萬元,三年計600萬元。

⑦國土資源部門征收的新征(占)用土地交通基金每年要投入50萬元,三年計150萬元。

對農村公路建設要采取更加優惠的政策,凡需征用的國有土地一律無償劃撥,拆遷標準要盡量從優,工程所需的土方要民工建勤備足備齊,三桿(通信桿、電力桿、廣播桿)遷移或升高由產權單位自行負責,有關建設工程的稅費實行返還政策。

3、加強領導,落實措施

發展農村公路是一項地方性、群眾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為保證完成和超額完成三年農村公路建設任務,必須加強領導,落實措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為農村公路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①為加強對農村公路建設的領導,縣調整充實農村公路建設指揮部,指導、協調全縣農村公路建設工作,由縣委書記任政委、縣長任指揮長,人大、政協、紀委負責同志、分管縣長分別任副政委、副指揮長,縣政辦、經委、建委、財政局、監察局、交通局、國土局、公安局、審計局、水務局、農經局、公路分局、縣鄉站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下設辦公室,從交通局、公路分局、縣鄉站抽調人員負責具體日常工作,各鄉鎮要明確一名副職專職分管農村公路建設工作。

②加強資金管理。必須堅持專款專用,國債、通達工程省市補助資金必須專款用于建設項目;各渠道籌集的建設資金一律納入專戶管理。要建立健全資金使用管理的內部監管制度,加強財政、審計的監督檢查,確保資金的安全、合理和有效的使用。

③農村公路建設項目管理在實行"四制"原則下,堅持鐵腕抓質量、抓廉政的方針,完善建設期前、期中、期末跟蹤監管機制、招投標機制、資金運行機制、材料質量監管機制。加強監督檢查力度,強化廉政措施,確保工程質量,杜絕違法腐敗行為的發生。

④農村公路建設必須強化安全生產管理。要采取有效措施,嚴格施工安全操作規程,切實保護施工人員及公路沿線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⑤農村公路的發展依靠科技進步。要加強技術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技術人員的作用,要積極利用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降低工程造價,提高投資效益。

⑥各鄉鎮要搶抓今后三年"農村公路建設年"的機遇,把農村公路建設任務作為黨委、政府主要工作突破口,擺在突出位置,重拳出擊,很抓落實。縣已將農村公路建設納入縣綜合考評范圍,作為黨委、政府一把手任期目標考核,對在農村公路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者,予以記功和重獎,對行遲緩、工作落后、不思進取者,予以通報批評,并視其情節,追究鄉鎮主要負責人及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渦陽縣交通局

二○○七年二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