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形勢越緊張 越應反對就業歧視

時間:2022-03-22 10:38:00

導語:就業形勢越緊張 越應反對就業歧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就業形勢越緊張 越應反對就業歧視

就業形勢緊張是我國現在乃至將來相當長時間內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凈增就業人員3000萬,而從就業市場退出的人員(如退休等)約為1000萬人,這就是說,國家和社會每年需要新創造2000萬個就業崗位。在龐大的就業隊伍面前,就業崗位成為供不應求的稀有資源。

緊張的就業形勢使得就業中的歧視獲得了某種貌似正當化的理由。這種理論認為,在“僧多粥少”時,給求職者設置條件是迫不得已的無奈之舉。這種主張尤其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在他們看來,作為地方政府,他們守土有責,必須將本地有限的就業資源盡可能地分配給最需要的人,所以,外地人、女性、年齡較大的人就成為歧視的對象。

但是,就業形勢緊張絕對不應成為就業歧視的正當理由;相反,越是就業形勢緊張,越應強調公平。原因在于:

第一,反對就業歧視,追求平等的就業機會是公民的一項基本人權,是憲法對公民權利進行平等保護在勞動就業領域的體現,這一權利不應因就業形勢的緊張而受到限制。按照現代權利理論,包括勞動就業權在內的社會權作為第二代人權,其實現程度依賴一定的社會條件,就業權的實現程度與一國的就業人口數量、經濟發展等因素密切相關;但這些客觀性的因素不能成為就業領域實行歧視性差別待遇的理由。

第二,就業形勢緊張是多數國家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只是程度上有所差異,就業歧視在世界各國都不能成為實行歧視性就業政策的理由。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一定程度的就業緊張是促進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就業市場中勞動力存在一定的供大于求對經濟的發展是有益的,首先,失業者對從業者構成了一定的威脅,促使從業者努力工作;二是失業者通過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客觀上能夠促進產業轉型、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所以,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就業形勢緊張也一直存在,在經濟形勢不佳的情況下,失業率甚至會超過10%。但是,沒有哪個國家會以失業率過高為由實行歧視性的就業政策。二十世紀90年代的歐盟在面臨大量外來移民造成的就業壓力面前,不是限制外來移民就業,而是主動加強反就業歧視。2005年6月,歐盟委員會向部長理事會等機構遞交的《反歧視和平等機會均享框架戰略》申明:如果一部分人因為性別、殘疾、種族、年齡或其他原因而不能獲得工作或者實現自我發展,那么歐洲就不可能實現它所設定的宏偉的經濟和就業增長目標。歐盟一系列反就業歧視的指令和措施就是在這樣的理念下出臺的。

第三,就業歧視不僅不能消除和化解緊張的就業形勢,相反可能會強化這種形勢。反對就業歧視不是為解決就業問題的,而是解決就業公平的問題;相應地,就業歧視也不能解決就業形勢緊張,因為歧視性的就業政策不能創造新的崗位,只會制造社會的不公平、不穩定和不滿情緒。另一方面,歧視性政策的既得利益者會在政策的庇護之下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在客觀上抑制企業和經濟發展的活力,不利于創造新的就業崗位。而公平的、競爭性的就業政策會使每個人面臨失業的壓力,從而激發人的潛能,促使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最終緩解就業形勢的緊張。

第四,越是在就業形勢緊張的時候,越應強調反對就業歧視。在就業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源會直接考驗政府是否真正以人為本、對公民權利實行平等保護,此所謂“危難見真情”。如在公務員錄用過程中,報名和錄用人數的比例會遠遠超過其他行業,這時候政府能否完全以求職者的能力,而不是按地域、年齡、性別作為錄用的標準就會直接反映政府是否在秉持公平和正義的現代法治理念。

總之,反對就業歧視、追求就業平等應是現代社會一項基本的法治理念,這一理念絕不應因就業形勢緊張與否而改變。相反,越是在就業形勢緊張時,越應堅守這一理念。否則,就會使求職者喪失對法治和政府的信心,引發社會的不滿情緒,導致社會的混亂,影響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