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生態茶產業工作會議的講話

時間:2022-10-19 10:48:00

導語:區生態茶產業工作會議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生態茶產業工作會議的講話

同志們:

這次全區生態產業工作會議是在20*年元旦剛過就召開的第一次規模較大、規格較高的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歷時三天,分別在XX市、XX縣召開,目的就是要使同志們不僅要在理性認識上有所提高,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現場參觀在感性認識上有所啟悟,從而堅定抓好生態茶產業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在XX的大會上,X專員代表地委、行署作了重要講話。X專員的講話,緊密聯系我區實際,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現代農業,切實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的戰略高度,深刻分析了抓好生態茶產業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明確了全區發展生態茶產業的戰略思路、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主要措施,對于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區生態茶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更為難得的是,省農業廳對開好這次會議十分重視,胡處長親臨會議進行指導,并就如何抓好生態茶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石阡縣委、政府介紹了經驗;行署還與各縣政府、地直有關部門簽訂了目標責任書,落實了20*年發展生態茶產業的目標任務。同志們到了石阡后,昨天用了一天時間,馬不停蹄地現場參觀了XX縣甘溪鄉、龍井鄉、中壩鎮、五德鎮和湯山鎮的茶園和苗圃基地建設。

剛才,大家又聽取了石阡縣龍井鄉、甘溪鄉,印江縣纏溪鎮,松桃縣正大鄉的經驗介紹。通過參觀和經驗介紹,我們感到石阡縣、印江縣和松桃縣在發展生態茶產業方面氛圍濃、進展快、效果好。特別是石阡縣委、政府思想解放,敢闖、敢試、敢干,早在20*年,全省、全區均未提出發展茶產業的情況下,縣委、政府就敢于和善于用足用活國家政策,抓住退耕還林機遇,實施退耕還茶和林下種茶,率先大力發展生態茶產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這充分證明,在市場經濟發展大潮中,誰能在開拓創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占先機,掌握優勢,贏得主動,實現預期目標。沒有開拓創新的精神,就不可能從險路中找出坦路,從老路中走出新路,從窄路中拓出寬路。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更是我們每個共產黨人應有的精神狀態和價值取向,希望我們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克服安于現狀、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思想,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用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去創新、去求索,以我們永遠燃燒的激情和對人民的無限深情,花大力氣,下苦功夫,抓好我區生態茶產業的發展,確保到“十三五”期末,全區茶園面積發展到100萬畝以上,實現年產值30億元以上,使我區成為國內綠茶,特別是名優茶和珠茶等原料生產加工的重要基地及珠茶出口中心。

同志們,今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關鍵之年,也是舉全區之力大力發展生態茶產業的起步年、基礎年。因此,要發展生態茶產業,抓好今年的工作至關重要,意義特殊。一是發展生態茶產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解決“三農”問題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進一步強調了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對全黨工作的重要要求。要解決好“三農”問題,核心就是要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生態茶產業是我區傳統的優勢產業,具有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的特點,大力發展生態茶產業,有利于推動農村一、二、三產的發展,促進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茶樹是多年生經濟植物,只要加強管理,其經濟壽命都在幾十年以上。種植茶樹雖然一次性投入較大,而且在三年以后才開始見效。

但種植一次卻要管幾十年,甚至管人生的一輩子,可以說是一勞永逸之事,能夠保證農民持續增收。茶葉作為一種古老而又神奇的飲料,其保健作用得到了更多科學家的證實,以茶葉為主要原料的各種保健飲品層出不窮,有的專家預測21世紀將是茶飲料的世紀,茶葉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好。根據我區現有茶葉生產水平,茶葉在盛產期,每畝茶園至少可產干茶300斤,產值達6000元以上,農民僅賣茶青就可以收入3000至4000多元。此外,茶產業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吸收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增加勞動務工收入。各級各部門要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從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充分認識抓好生態茶產業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迅速掀起大力發展生態茶產業的熱潮。二是發展生態茶產業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突破口。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黨的十七大基于我國基本國情,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明確指出我國農業發展道路,為我們今后抓好農業農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在地委、行署的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努力實施“強農穩區”戰略,農業的基礎地位進一步夯實,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但是,農業生產規模小,農產品商品率低,農業科技含量不高,產業化經營步伐較慢,小農經濟特征明顯等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差距較大。生態茶產業是以商品生產為核心,以規模生產為基礎,以產業化經營為目標的朝陽產業,大力發展生態茶產業有利于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利于用現展理念指導農業,有利于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有利于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有利于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從而形成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有社會化服務體系相配套,用科學的經營理念來管理的現代農業形態。各級各部門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把生態茶產業作為我區發展現代農業的突破口,積極探索出一條既符合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要求,又符合銅仁區情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三是發展生態茶產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現實選擇。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前提。我區是傳統的農業大區,長期以來,由于受“以糧為綱”傳統思想的影響,全區農業生產均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特色農業發展滯后,以致特色農產品規模小、品種雜、市場競爭力弱,農業綜合效益低等問題依然突出,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差距較大,要扭轉這一被動局面,我們必須根據市場需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特色經濟。我區地處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是我國亞熱帶闊葉紅壤、黃壤重要的分布區,其土壤和氣候都適宜于種茶。加之我區廣大人民群眾自古就有種茶飲茶的習慣,發展生態茶產業具有扎實的群眾基礎。特別是通過多年的發展,全區已有茶園面積13.8萬畝,茶葉加工企業49家,逐步建立了茶葉種植、加工、營銷體系,培養和鍛煉了一批茶葉專業隊伍,積累了一些可供借鑒的茶葉生產經營經驗,為發展生態茶產業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礎。全區有宜茶面積120多萬畝,現有茶園僅占宜茶面積的8.3%,為規模發展生態茶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