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工作大會發言
時間:2022-02-15 09:31:00
導語:地勘工作大會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這次全旗地勘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總結近年來地勘工作成果,認真分析存在的問題,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整頓和規范地勘工作秩序,擴大地勘成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土資源局對本次會議非常重視,副局長專程前來,并將作重要講話;80余名探礦單位、礦山企業代表不辭辛苦,遠道趕來參加會議。在此,我代表旗委、政府,向程局長及各位與會代表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下面,我講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當前地勘工作面臨的形勢
近年來,隨著礦產資源市場準入機制的不斷完善和礦業權有償使用制度的全面推進,我旗地質勘查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初步形成國家、地方、企業、個人、共同投資的多元化格局。
目前,61個探礦權人在我旗登記礦權146個,其中金屬項目110個,煤田項目36個,進駐地勘單位33家。三年來,累計投入地勘項目資金5.76億元,總勘查面積達到1.18萬平方公里。國家在我旗相繼開展了二連—東烏旗成礦帶銅礦評價、錫林浩特—東烏旗銀多金屬礦調查、二連—東烏旗成礦帶銅礦找礦方向研究、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圖修測等一批地勘項目,自治區在我旗也開展了奧尤特—東礦遠景區銅多金屬調查、巴彥呼布、額仁高畢等區域1∶5萬礦產調查及煤田普查等基礎性工作,自年開始,陸續進入大規模勘查階段,發現了多處金屬找礦靶區和賦煤盆地,鉛鋅礦、鐵鋅礦、集團特根召井田相繼投產,實現了企業與地方的雙贏。在地勘工作中,涌現出一批有效投入充足、勘查進度快的探礦權人,如赤峰地質礦產勘察院的巴彥都蘭銅礦詳查、自治區礦研所的呼布敦陶勒蓋鉛鋅礦普查、錫盟金倉礦業的迪彥欽阿木銀礦詳查、秦鑫礦業的準海納斯鐵礦普查、佰盛礦業的岡干渾迪鐵礦詳查、阿爾哈達礦冶有限責任公司的達賽脫鉛鋅礦詳查及興業集團、九勘院的勘探項目。
截止年月,我旗已提交煤炭資源儲量100.65億噸,正在進行詳查、編制報告和新發現的白音呼布煤田,預計可提交86億噸以上,到今年年底,全旗預計提交煤炭資源儲量可達200億噸。其中,煤田達到大型規模,額合寶力格煤田、道特煤田、高力罕煤田、白音呼布煤田達到中型規模。豐富的煤炭和煤層氣資源,吸引了大唐華銀、上海宏博投資公司、香港華潤等大集團和公司,為發展煤提質、煤轉電等項目打下堅實的基礎,我旗必將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煤炭資源開發的重要基地。
金屬勘查項目也取得了重要成果。經過三年的勘查,全旗新增鋅金屬量103萬噸,鉛金屬量24.25萬噸,銀金屬量720噸,鐵礦石量1468萬噸。銅礦、達賽脫銀多金屬礦、力力格銀礦、查布其勒銅礦、曼特敖包北部銀多金屬礦及阿爾哈達和查干敖包外圍、朝不愣礦區深度和西段探礦均取得階段性成果,預計提交鉛、鋅金屬量100萬噸,銅金屬量4萬噸,吉林寶力格探礦區預計提交大型銀多金屬礦,準海納斯普查區預計提交中型鉬礦。
隨著地勘成果的加快轉化,我旗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金屬礦產采選業初具規模,礦業經濟已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煤炭礦山企業正在崛起,新的能源生產基地在逐步形成。地勘工作對增強地方經濟實力、吸納牧區人口就業、促進牧民增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旗地勘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加以解決。
一是勘查進程緩慢,礦產資源“家底”不清。目前,我旗仍然缺乏戰略性礦產預查、普查和必要的詳查,勘探程度低、面積小,占土地總面積的28%,低于東蘇旗近40個百分點。
一些地勘項目未能按時開工,或未按規定完成最低勘查投入,進度遲緩;一些探礦權人登記項目過多,面積過大,無力進行地勘投入。有個別項目已經登記近10年,仍處于探礦的初期階段。內蒙古有色地質礦業公司兩個項目自年月18日設置礦權以來,累計投入僅有112萬元,年均投入不足20萬元;烏蘭陶勒蓋礦業有限責任的銅礦詳查項目累計投入僅388.7萬元;自治區政府出資的阿巴嘎旗北煤盆普查及阿拉達布斯煤田呼都格舒礦區普查項目進度停滯不前;礦業有限公司的5個探礦項目進度緩慢,已被政府收回。在已探明的礦產中,勘查級別偏低,淺部探礦多,資源儲量不明,仍不能滿足礦業快發展、大開發的需要。此外,探礦權人不按規定提交開工報告及施工方案,不按時上報階段性勘查成果,存在虛報工作量和勘查投入現象。從部份探礦權人上報的資料中發現,所申報的資料與上年度資料基本相同。因此,從總體上看,以申報項目爭取上級撥給項目經費、沒有實際投入、利用已有資料進行“二次開發”等現象,在少數地勘單位長期存在。地質勘查工作投入不足,造成資源底數不清,對我旗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影響很大。
二是存在私下交易礦權行為。礦業熱吸引了大量社會資金進入礦產勘查,極大地促進了商業性礦產勘查的發展。但是,也存在著圈而不探、不注重地質工作質量等問題。個別探礦權人在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領取勘查許可證后,不進行地勘投入,而進行所謂的“招商引資”,私下交易探礦權,探礦權人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一些探礦權的交易不通過政府主管部門,采取找合作單位的形式私下進行。
三是地勘項目管理不規范,企地關系仍有待改善。探礦權人前期工作不到位,補償機制不完善,補償標準偏低,與牧民經常發生矛盾,甚至發生群體沖突事件,因開展地勘項目造成的牧民上訪事件逐漸增多。一些勘探企業不按照設計方案勘探開發,復墾工作不到位,地表山地工程完工后,回填不及時;車輛隨意碾壓草場、丟棄生活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牧民抵觸情緒很大。個別企業私自攜帶火工品進行野外違規作業,防火意識淡漠,安全生產隱患極大。此外,有些單位違反規定,私自收取“協調費”;一些探礦權人與勘查施工單位脫節,發生問題時不與當地政府部門溝通,私自向上級部門反映,造成上級對地方政府的誤解,影響了企地關系。
為規范地勘項目,自年起,結合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對未按規定時間開工、以及投入過低的19個項目,我們依法注銷了其探礦資格。
當前,地質勘查工作正面臨著難得的機遇。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加速的中期階段,近10年來重化工業飛速發展,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強勁,拉動了國內、國外礦業的發展,對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需求上升,創造了大量的投資機會。年2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我國礦業資本市場從向多元化融資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為批量性老礦山和危機礦山尋找接替資源的勘查項目已經規劃和啟動,老礦山外圍和深部找礦或發現新類型礦床具有相當潛力,將成為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重要增長點。
從我旗發展情況來看,對地勘工作的需求將會持續增長。一是我旗以有色金屬、煤炭為主的資源豐富,但地質勘探程度低,空白區多,一些探明的資源儲量跟不上發展需要。按照打造“自治區有色金屬采選冶煉基地”目標的要求,到“”末、“十二五”中期和“十二五”末,全旗有色金屬年采選能力要達到410萬噸、500萬噸和600萬噸,煤炭生產能力將達到1500萬噸、2000萬噸和3000萬噸,對地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我旗實施和策劃的重點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國內市場需求,有利于在更高層面上進一步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提高產業層次,促進科學發展;三是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全面實施,自治區高度重視東部盟市發展,為我旗工業經濟發展帶來良好的機遇,發展平臺更加廣闊,同時也為項目審批、核準創造了條件。四是全旗道路交通體系進一步完善,鐵路建設項目取得重大進展,水、電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因此,進一步做好地勘工作,強化地勘項目管理,加快地勘成果轉化,對促進資源轉換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封閉型向集約型、開放型、可持續型的方向轉變,提升我旗工業經濟水平、擴大工業經濟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地勘工作任務
作為資源大旗,地勘工作是礦業開發的基礎性工作,是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如何在短時期內加快地質勘查工作并加速其轉化,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保障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大力規范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秩序。各有關部門及地勘單位要深刻認識開展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的重大意義,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精神,處理好整頓與發展、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的關系。
強化地勘項目監管。加強溝通協調和對現有探礦權人的跟蹤管理,對已在我旗境內開展工作的探礦企業,要及時分析和研究工作進展情況,認真開展礦產資源開發登記造冊工作,對已登記的各類礦業權要認真進行摸底調查,對正在實施的礦產資源勘查項目進行全面檢查。探礦權年檢工作要與地勘項目野外工作和生產報告制度結合起來,按照《礦產資源補償費勘查項目管理暫行辦法》,探礦權人季度、年度工作情況要向登記管理機關報告,特別是年度野外工作結束時要向國土資源部門報告。職能部門在檢查地質勘查項目時,要認真對照勘查設計施工方案、財務報表、上年度年報資料。今后,要逐步引入審計機制,加強專項資金審計,特別是對國家出資的勘查項目,探礦權人應做到項目資金單獨列帳,專款專用。
加大項目清理力度。對已設置探礦權的企業或個人,如未進行實質性地質勘查工作,或者在勘探期內工作遲緩,達不到最低投入要求、圈而不探、圈而少探的,年審時不予延續和登記,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依法進行清理。加強對礦業權流轉行為的監督管理,礦業權變更、轉讓、合作等行為必須經旗政府同意。對倒賣礦權或變相倒賣礦權的企業,要進行嚴格清查,一經核實立即上報有關部門注銷探礦權資格。
全面規范勘探秩序。探礦企業在取得探礦權后,必須經旗政府同意,嚴格按照《礦產資源區塊登記管理辦法》開展工作,按月如實上報工程量、勘查投入及成果。已取得勘查許可證的探礦權人必須嚴格按照勘查設計投入資金,承擔勘查任務的地勘單位必須按設計實施勘查工程,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勘查工作,提交勘查報告。國土資源局對探礦權人提交的年度報告要嚴格審查,對虛報工作量、進度遲緩的探礦權人要依法查處。
開展資源整合工作。按照《煤礦山資源整合實施方案》,科學配置探礦權、采礦權,依法行政,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加快推進非煤礦山資源整合步伐,把優勢資源向進行深加工的優勢企業配置。對同一礦區設置多個探礦權的,要通過收購、兼并、參股等多種形式進行整合。對勘查投入不足或不能轉入采礦的勘查項目,要通過企業間協商和政府指導等方式促進整合。對既不接受整合,又不進行有效投資的勘查項目,旗政府將依法清理。
抓好地勘企業稅收工作。切實抓好地勘企業稅收工作,探礦權人必須進行屬地注冊,旗國土資源局、各蘇木鎮要及時向稅務部門提供信息,促使企業足額繳納營業稅、建安稅等稅款。同時,嚴格探礦權轉讓行為,轉讓探礦權必須經國土資源局備案,稅務部門要及時介入,準確掌握轉讓交易情況,確保把礦權、探礦權轉讓所得稅留給當地,防止稅收流失。這次會議上,我們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探礦業稅收征管工作的通知》,希望業主們認真執行,依法納稅。
(二)加快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步伐。強化地勘工作,進一步實施好資源轉換戰略,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切實做到準確掌握資源、有序開發資源、合理利用資源。
加強地質勘查工作。按照“風險共擔、成果共享”的原則,積極引進有資金、有實力的企業集團注入資本進行風險勘探和商業勘探,制定鼓勵企業進行風險勘探、商業勘探和生產勘探的政策措施,加快現有礦山深部找礦和探邊摸底工作,提高對其走向、深部和外圍控制程度,增加資源儲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擴大采選能力。在我旗境內登記的探礦權人要抓緊工期,因資金落實不到位、工作進展緩慢而影響勘探進度的,要按照原定目標加大投入,增加設備和人員,調整計劃,加快推進。
大力規范礦業權市場。對已探明的資源進行科學配置,除政府配置資源外,一律采用招拍掛的出讓方式,加大有償出讓的公開、公平和平等競爭力度。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引進大企業、大礦大開,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努力形成大產業。對已取得勘探成果的項目,特別是年以前取得的探礦權,要加大投入,爭取于今年年底提交正式報告,盡快轉入生產環節。
抓好有色金屬項目。按照打造“自治區有色金屬采選冶煉基地”的目標,進一步加快勘探工作,在短期內實現資源量的新突破,確保10萬噸鉛冶煉、10萬噸鋅冶煉等項目的資源需求。查干敖包鐵鋅礦和阿爾哈達鉛鋅礦外圍、巴彥都蘭銅礦、吉林寶力格礦區、朝不楞西礦段外圍、達賽脫、曼特敖包北部、查布其勒等重點勘查區域,在年上半年要完成探轉采工作。
加快境外資源開發。溫家總理曾明確提出:要培養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礦產勘查公司,“走出去”參與風險勘查,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我國礦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資源接續地。蒙古國東部三省是有色金屬、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的富集區,僅蘇赫巴特省就有38種礦產分布于全省251處礦點,儲量遠景可觀,品位高,大部分礦產資源尚未深入勘探和開發。希望探礦權人和勘探部門抓住我旗口岸優勢,積極參與境外資源勘探和開發活動。
鼓勵勘查開采一體化。加快推進重點地區地質找礦工作,以公益性地質調查為先導,引入大企業,落實勘查單位,推進整裝勘查,力爭形成具有宏觀影響的大成果。在引入大企業、形成大項目的同時,在礦產開發中盡可能促進地勘單位參與,從政策上給以扶持,激活探礦權二級市場交易,鼓勵礦業企業和地勘單位合作建立實體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礦山企業和地勘單位雙向發展,促進資本與技術相結合,把勘查和開發鏈接起來,積極拓展有色金屬、煤炭深加工項目,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在開發的過程中,要按照“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加強尾礦利用,避免采富棄貧。
(三)努力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牢固樹立“雙贏”理念,全力保障投資者和牧民的合法權益,為全旗地勘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大力優化發展環境。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鼓勵多種所有制企業和自然人投資進行礦產勘查,鼓勵礦山企業與地勘單位聯合,多渠道、多元化投資。牢固樹立“親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對引進的項目從立項審批、注冊登記到開工建設、竣工驗收、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都要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各有關部門,特別是各蘇木(鎮)、嘎查干部要直接與投資商接觸,協調好當地牧民群眾與地勘單位之間的關系,切實作好政策宣傳、思想發動工作,克服牧民和基層干部的抵觸情緒,盡最大的努力創造好的環境與條件。堅決杜絕“吃拿卡要”行為,各蘇木鎮及旗直各單位在協調勘探開發征用草場問題上要切實負起責任,不講條件,不打折扣,嚴禁蘇木鎮收取“協調費”。紀檢監察部門對發現影響經濟發展環境的事件將嚴肅查處,對涉及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處理。
樹立雙贏發展理念。地勘企業要嚴格遵守各類政策法規,切實維護廣大牧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對牧民補償問題,要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執行,既要切實維護和保證牧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又要有效保障地勘單位的合法活動。進一步樹立地方發展和企業增效的“雙贏”思想,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企業應承擔起應盡的社會義務,熱心社會事業,努力為地方發展做貢獻。
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各探礦權人必須嚴格遵守有關草原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本著“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及時將勘查活動中破壞的地質和生態環境予以恢復治理,工程完工后,要盡力恢復植被,對探坑、探槽應進行回填復墾,否則,不予辦理探礦權的延續、變更、轉讓等一切手續。嚴厲整治濫采濫挖、破壞植被的勘采行為,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勘探企業,我們將依法關停,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
同志們,進一步加強地勘工作,規范礦產資源勘探和開發秩序,建立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良性循環機制,是政府、各職能部門及各探礦權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希望各有關部門和廣大業主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進一步做好地勘工作,為我旗礦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 上一篇:在宣傳思想暨文體和旅游大會的發言
- 下一篇:書記在兩級人大培訓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