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班子正職擬任人選規定
時間:2022-09-24 02:57:00
導語:領導班子正職擬任人選規定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條為擴大黨內民主,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試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和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委員會全體會議(以下簡稱全委會),對下一級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正職的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的表決,以及全委會閉會期間征求全委會成員的意見。
第三條市(地、州、盟)、縣(市、區、旗)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正職的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一般應當由上一級黨委常委會提名并提交全委會無記名投票表決。
全委會閉會期間急需任用的,按照干部管理權限,由黨委常委會作出決定,決定前應當征求全委會成員的意見。
第四條全委會的表決由黨委常委會主持,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公布黨委常委會提名的擬任人選、推薦人選名單;
(二)黨委分管干部工作的領導成員或者組織部門負責人,逐一介紹擬任人選、推薦人選的推薦、考察和任用理由等情況;
(三)對擬任人選、推薦人選進行審議;
(四)無記名投票表決;
(五)宣布表決結果。
第五條審議時,全委會成員是擬任人選或者推薦人選,以及與擬任人選或者推薦人選有親屬關系的,本人必須回避。審議后,回避的委員參加投票表決。
第六條對審議中提出的有關問題,由黨委分管干部工作的領導成員或者組織部門負責人作出說明。
對意見分歧較大或者有重大問題不清楚的,由黨委常委會決定是否暫緩表決。
第七條全委會表決時,必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員到會。委員可以投同意票、不同意票或者棄權票,但不得另提他人。表決以應到會委員超過半數同意為通過。缺席的委員不得委托他人投票,也不另行投票。
第八條投票表決設監票人、計票人若干名。監票人由黨委常委會在全委會成員中提名,提交全委會審議通過。計票人由黨委常委會指定,在監票人監督下進行工作。監票人和計票人應當實行公務回避。
第九條計票完畢,由監票人向全委會報告計票結果。主持人宣布表決結果。
第十條全委會投票表決未獲通過的擬任人選或者推薦人選,一般不再提名為同一職位人選。確需再次提名為同一職位人選的,必須提交另一次全委會表決。兩次未獲通過的,不得再提名為同一職位人選。
第十一條暫緩表決的,黨委常委會應當在下一次全委會前作出是否繼續提名的決定。繼續提名的,應當提交全委會表決。
第十二條全委會閉會期間,按照下列程序征求全委會成員的意見:
(一)根據黨委意見,組織部門將征求意見表、提名人選的基本情況、提名理由等材料,以書面方式送達全委會成員。
(二)全委會成員收到征求意見材料后,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意見以書面形式向組織部門反饋。對提名人選,可以表示同意、不同意或者棄權的意見。不表示意見或者逾期不反饋意見的,視為同意。征求候補委員的意見表不設同意、不同意或者棄權欄目,只設反映情況欄目。
如遇特殊情況,全委會成員本人可以電話或者口頭方式反饋意見,組織部門應當指定專人做好記錄,該記錄與書面意見具有同等效力。
(三)由組織部門將征求意見情況向黨委常委會匯報。
(四)經征求意見,超過全體成員半數不同意擬任人選、推薦人選的,黨委常委會應當作出不予任用或者不予推薦的決定。
(五)全委會成員反映擬任人選、推薦人選有重大問題的,黨委常委會應當責成有關部門調查核實,并根據調查核實情況,及時作出是否任用或者推薦的決定。對署名反映問題的,應當將調查核實情況向反映問題的全委會成員反饋。
第十三條全委會成員必須遵守保密紀律,不準泄露提名、討論、投票等情況。
在全委會表決和征求意見過程中,任何人不得誣陷誹謗他人和進行串聯、拉票等非組織活動。
對違反規定的,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追究主要責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第十四條黨的地區、盟委員會對縣(市、旗)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正職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的決定,一般采取無記名投票的辦法。
黨的地方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黨委、政府工作部門正職領導干部的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黨的縣(市、區、旗)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鄉(鎮、街道)黨政領導班子正職的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十五條本辦法由中共中央組織部負責解釋。
第十六條本辦法自之日起施行。
黨政領導干部辭職暫行規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建立健全黨政領導干部辭職制度,加強對黨政領導干部的管理和監督,根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黨政領導干部辭職包括因公辭職、自愿辭職、引咎辭職和責令辭職。
第三條本規定適用于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工作部門或者機關內設機構的領導成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領導成員(不含正職)和內設機構的領導成員;縣級以上地方各級黨委、人大常委會、政府、政協、紀委、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及其工作部門或者機關內設機構的領導成員;上列工作部門的內設機構的領導成員。
第四條黨委(黨組)及其組織(人事)部門,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履行本規定中的有關職責,負責本規定的組織實施。
第二章因公辭職
第五條領導干部擔任由人大、政協選舉產生的領導職務,任期未滿因工作需要變動職務,依照法律或者政協章程規定應當辭去現任領導職務的,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人大常委會或者政協提出辭去現任領導職務。
第六條領導干部因公辭職,應當在接到黨委(黨組)通知后7日內,向任免機關提出辭去現任職務的書面申請。
第七條因公辭職的領導干部另有任用,按照有關法律規定擬任職務與現任職務不能同時擔任的,應當在任免機關批準其辭職后,再對外公布其新任職務。
第三章自愿辭職
第八條黨政領導干部因個人或者其他原因,可以自愿提出辭去現任領導職務或者公職。
第九條黨政領導干部自愿辭職應當經過下列程序:
(一)干部本人按照干部管理權限,以書面形式向黨委(黨組)提出辭職申請。辭職申請應當說明辭職原因等情況,同時辭去公職的還應說明辭職后去向等。
(二)組織(人事)部門對干部辭職原因、辭職條件等有關情況進行了解審核,并提出初步意見。審核中應當聽取干部所在單位的意見及紀檢機關(監察部門)的意見,并與干部本人談話。
(三)按照干部管理權限,黨委(黨組)集體研究,作出同意辭職、不同意辭職或者暫緩辭職的決定。對申請辭去領導職務同時辭去公職的,黨委(黨組)除對是否同意其辭去領導職務作出決定外,還應對是否同意其辭去公職作出決定。
(四)黨委(黨組)作出同意辭職決定后,按照有關規定辦理辭職手續。由人大、政協選舉、任命、決定任命的領導干部,依照法律或者政協章程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條黨委(黨組)應當自接到干部辭職申請之日起三個月內予以答復。答復意見應當以書面形式通知辭職干部所在單位和干部本人。超過三個月未予答復的,視為同意辭職。
第十一條黨政領導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辭去領導職務:
(一)有重要公務尚未處理完畢,而且須由本人繼續處理的;
(二)由人大、政協選舉、任命、決定任命的領導干部任職不滿一年的;
(三)正在接受紀檢機關(監察部門)、司法機關調查或者審計機關審計的;
(四)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第十二條黨政領導干部具有本規定第十一條所列情形之一的或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辭去公職:
(一)在涉及國家安全、重要機密等特殊職位上任職或者離開上述職位不滿解密期限的;
(二)未滿最低服務年限的;
(三)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第十三條黨政領導干部辭去公職后三年內,不得到原任職務管轄的地區和業務范圍內的企業、經營性事業單位和社會中介組織任職;不得從事或者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經商辦企業活動。
第四章引咎辭職
第十四條黨政領導干部因工作嚴重失誤、失職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或者對重大事故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等,不宜再擔任現職,本人應當引咎辭去現任領導職務。
第十五條黨政領導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引咎辭職:
(一)因工作失職,引發嚴重的群體性事件,或者對群體性、突發性事件處置失當,造成嚴重后果或者惡劣影響,負主要領導責任的;
(二)決策嚴重失誤,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或者惡劣影響,負主要領導責任的;
(三)在抗災救災、防治疫情等方面嚴重失職,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負主要領導責任的;
(四)在安全工作方面嚴重失職,連續或者多次發生重大責任事故,或者發生特大責任事故,負主要領導責任的;連續或者多次發生特大責任事故,或者發生特別重大責任事故,負主要領導責任、重要領導責任的;
(五)在市場監管、環境保護、社會管理等方面管理、監督嚴重失職,連續或者多次發生重大事故、重大案件,造成巨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負主要領導責任的;
(六)執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不力,造成用人嚴重失察、失誤,影響惡劣,負主要領導責任的;
(七)疏于管理監督,致使班子成員或者下屬連續或多次出現嚴重違紀違法行為,造成惡劣影響,負主要領導責任的;
(八)對配偶、子女、身邊工作人員嚴重違紀違法知情不管,造成惡劣影響的;
(九)有其他應當引咎辭職情形的。
第十六條黨政領導干部引咎辭職應當經過下列程序:
(一)干部本人按照干部管理權限,以書面形式向黨委(黨組)提出辭職申請。辭職申請應當說明辭職原因和思想認識等。
(二)組織(人事)部門對辭職原因等情況進行了解審核,并提出初步意見。審核中應當聽取紀檢機關(監察部門)的意見,并與干部本人談話。
(三)按照干部管理權限,黨委(黨組)集體研究,作出同意辭職、不同意辭職或者暫緩辭職的決定。黨委(黨組)的決定應當及時通知干部所在單位和干部本人。
(四)黨委(黨組)作出同意辭職決定后,按照有關規定辦理辭職手續。由人大、政協選舉、任命、決定任命的領導干部,依照法律或者政協章程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七條黨委(黨組)應當自接到干部引咎辭職申請三個月內予以答復。
第十八條任免機關在同意干部引咎辭職后,一般應當將干部引咎辭職情況在一定范圍內公布。
第五章責令辭職
第十九條黨委(黨組)及其組織(人事)部門根據黨政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的表現,認定其已不再適合擔任現職,可以通過一定程序責令其辭去現任領導職務。
黨政領導干部有本規定第十五條所列情形之一,應當引咎辭職而不提出辭職申請的,黨委(黨組)應當責令其辭職。
第二十條責令辭職應當經過下列程序:
(一)黨委(黨組)作出責令干部辭職的決定,并指派專人與干部本人談話。責令干部辭職的決定應當以書面形式通知干部本人。
(二)被責令辭職的干部應當在接到責令辭職通知后15日內向任免機關提出書面辭職申請。
(三)按照有關規定辦理辭職手續。由人大、政協選舉、任命、決定任命的領導干部,依照法律或者政協章程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一條被責令辭職的干部若對組織決定不服,可以在接到責令辭職通知后15日內,向作出決定的黨委(黨組)提出書面申訴。
第二十二條黨委(黨組)接到申訴后,應當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核查,并在一個月內作出復議決定。復議決定以書面形式通知干部本人。
復議決定仍維持原決定的,干部本人應當在接到復議決定后3日內向任免機關提出書面辭職申請。對復議決定仍有不同意見的,可以向上級黨委(黨組)反映,但應當執行復議決定。
第二十三條被責令辭職的領導干部不服從組織決定、拒不辭職的,予以免職或者提請任免機關予以罷免。
第六章相關事宜
第二十四條黨政領導干部辭職,按照有關規定需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黨委(黨組)及其組織(人事)部門應當委托審計機關進行經濟責任審計。
第二十五條黨政領導干部辭職,應當自任免機關批準之日起15日內,辦理公務交接等相關手續。
對拒不辦理公務交接手續的,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黨紀政紀處分。
第二十六條黨政領導干部在辭職審批期間或者組織決定其暫緩辭職期間不得擅自離職。對擅自離職的,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黨紀政紀處分。
第二十七條引咎辭職、責令辭職的干部同時提出辭去公職的,應當符合本規定第十二條所列的條件。其中,責令辭職的干部同時提出辭去公職的,須按自愿辭去公職的程序辦理。
第二十八條引咎辭職、責令辭職的干部構成違紀的,按照有關規定給予黨紀政紀處分;觸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二十九條對引咎辭職、責令辭職以及自愿辭去領導職務的干部,根據辭職原因、個人條件、工作需要等情況予以適當安排。
第七章附則
第三十條本規定所稱主要領導責任,是指在其職責范圍內,對直接主管的工作不負責、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對造成的損失和影響負直接領導責任;重要領導責任,是指在其職責范圍內,對應管的工作或者參與決定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對造成的損失和影響負次要領導責任。
第三十一條本規定對工作部門的規定,同時適用于辦事機構、派出機構以及其他直屬機構。
鄉(鎮、街道)的黨政領導干部辭職,可以適用本規定。
縣級以上黨委、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領導成員辭職,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三十二條本規定第三條、第三十一條所列范圍內,擔任同級非領導職務的干部辭職,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三十三條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的辭職,由有關部門根據本規定的精神,制定具體辦法。
第三十四條本規定由中共中央組織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五條本規定自之日起施行。
關于黨政領導干部辭職從事經營活動
有關問題的意見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一些地方特別是經濟較發達地區,黨政領導干部辭去公職經商、辦企業或參與其他營利性經營活動即辭職“下?!钡闹饾u增多。這是新形勢下正常的人才流動,對于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促進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建立干部正常退出機制具有積極作用。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有的領導干部辭職只是向組織打個招呼,沒有正式提出書面申請,未經組織批準,就擅自離崗;有的辭職后直接受聘于原管轄地區或者管轄業務范圍內的企業,利用在職時的職務影響進行不公平競爭,謀取不正當利益,等等,造成了一些消極影響。為了規范黨政領導干部辭職從事經營活動,根據《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以及有關法規政策,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領導干部辭去公職應當符合辭職條件
《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國家公務員辭職辭退暫行規定》規定,辭去公職是公務員的一項權利,公務員辭職要符合一定的條件。各地在執行過程中,既要保障干部的辭職權利,又要掌握好辭職的條件。對黨的高級干部、地方黨政正職和一些特殊崗位的干部辭去公職應當從嚴掌握。在涉及國家安全、重要機密等特殊職位上任職或者離開上述職位不滿解密期限的,重要公務尚未處理完畢且須由本人繼續處理的,正在接受紀檢(監察)、司法機關調查或者審計機關審計的,未滿最低服務年限的,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不得辭去公職。由人大、政協選舉、任命、決定任命的領導干部任職不滿一年的,也不得辭去公職。
二、領導干部辭去公職必須履行辭職程序
領導干部辭去公職必須嚴格按照有關程序辦理:辭職申請人按干部管理權限,向黨委(黨組)提出書面申請,辭職申請應當說明辭職原因和辭職后去向;組織(人事)部門對辭職申請進行了解審核并提出初步意見,對需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干部要委托審計機關對其進行經濟責任審計;黨委(黨組)通過集體研究,作出同意辭職、不同意辭職或者暫緩辭職的決定,并在作出決定后指派專人與申請辭職的干部談話;被批準辭職的干部在規定的時間內辦理公務交接和離職手續。由人大、政協選舉、任命、決定任命的領導干部,在黨委(黨組)作出同意辭職的決定后,按規定程序辦理有關手續。任免機關批準干部辭職后,可在一定范圍內予以公布。申請辭職的干部在任免機關未批準之前,不得擅自離職,否則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黨紀政紀處分。
三、領導干部辭去公職后從業應有必要限制
黨政領導干部辭去公職后三年內,不得到原任職務管轄的地區和業務范圍內的企業、經營性事業單位和社會中介組織任職,不得從事或者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經商、辦企業活動。擔任縣級以上地方黨委、人大常委會、政府、政協領導職務的領導干部以及具有審批、執法監督等職能部門的領導干部辭職,要按照上述精神從嚴管理。以上規定,也適用于提前退休的領導干部。領導干部離職后要自覺遵守這些規定。各地組織部門要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制定相應措施,保證規定的執行和落實。
四、需要注意和解決的相關問題
進一步強化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行使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制度,規范領導干部的決策行為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對權力運行的各個環節實行有效監督,切實從源頭上防范因領導干部辭職“下?!闭T發新的腐敗行為。
既要支持人才的合理流動,又要注意為黨政機關保留工作骨干。要加強干部隊伍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廣大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增強奉獻精神,自覺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要繼續大力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用人機制,為干部施展才干、實現抱負創造良好環境。
根據有關規定再次重申,縣級以上(倉縣級)黨政機關不得采用停薪留職、帶薪留職等方式鼓勵領導干部離職離崗經商、辦企業。已出臺此類政策的地方,要予以糾正,并采取妥善措施處理好相關問題。對鄉(鎮、街道)機關,要根據機構改革進展情況,調查研究后再提出規范意見。
黨政領導干部辭職“下?!笔切滦蝿菹赂刹抗芾砉ぷ髦杏龅降囊粋€新問題。各地區各部門對此要高度重視;既要認真執行有關規定,加以規范管理,又要加強調查研究,及時總結經驗,積極探索有效管理辦法。
- 上一篇:黨政機關競爭上崗規定
- 下一篇:電力人力資源管理探索
精品范文
10領導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