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地質災害防治制度

時間:2022-01-15 06:26:00

導語:市地質災害防治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地質災害防治制度

第一章前言

1.1地質災害

主要是指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軟土地基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1.2編制目的

廣州市簡稱穗,是廣東省省會,現轄十區二市,分別是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白云區、黃埔區、蘿崗區、花都區、番禺區、南沙區和從化市、增城市,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20*年末戶籍總人口為737.67萬人。

廣州市作為廣東省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中心和華南地區的交通樞紐與重要的貿易口岸,為了實現南拓、北優、東進、西聯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城市區域中心地位,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實現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避免和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社會經濟造成的損失,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為有效防治地質災害提供科學依據。根據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的要求,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決定編制《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1.3編制依據

1、國務院39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2、《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

3、國土資源部國土資發[2001]79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

4、省人民政府粵府[20*]63號《關于組織實施〈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1?2015年)〉的通知》;

5、省國土資源廳粵國土資(地環)字[2003]221號《關于編制市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工作的通知》;

6、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市城市發展總體規劃(2001?2010年)》;

7、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廣州市礦產資源規劃(2001?2010年)》。

1.4規劃期和范圍

1.4.1《規劃》以20*年為基準期,2006年?2020年為規劃期,規劃階段劃分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遠期(2016?2020年)。《規劃》資料依據截止20*年底(個別數據截止到20*年底)。

1.4.2《規劃》范圍為廣州市轄行政區范圍,總面積7434.4平方公里。

第二章地質災害現狀與防治工作進展

2.1地質災害現狀

2.1.1廣州市由于地形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局部斷裂構造較發育,雨水充沛,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等自然環境條件影響,特別是經濟的高速發展時期,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全市已發地質災害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軟土地基沉降及水土流失。

據不完全統計,1992~20*年6月全市因地質災害造成106人死亡,失蹤10人,42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8億多元。廣州市有4個區(市)12個鎮47個村(段)受地質災害影響較為嚴重,存在潛在隱患,局部地區的地質災害不僅給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一定損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2.1.2崩塌、滑坡: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花都區、從化市及增城市的中低山丘陵區,共有110處,均為小型崩塌、滑坡,人為誘發占74.5%,自然因素誘發占25.5%,因崩塌、滑坡造成28人死亡,1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3000萬元。

2.1.3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花都區梯面鎮~從化市鰲頭鎮一帶丘陵地貌區,共有7處,雖然數量不多,但突發性強,波及范圍廣,危害性極大,僅1995年以來,因泥石流造成78人死亡,失蹤10人,415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億元。

2.1.4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花都區、白云區、從化市、增城市隱伏巖溶區及廣州市區大規模工程建設區,人類工程活動誘發。據不完全統計,已發地面塌陷56處,塌陷坑1000多個,塌陷影響范圍20平方公里,導致528間房屋開裂,60間房屋全毀,直接經濟損失3000萬元。

2.1.5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主要發生于廣州市區過于集中大量抽排地下水的建筑場地,沉降范圍小,僅造成局部房屋開裂、傾斜、地面出現裂縫等。已發地面沉降13處,直接經濟損失1700萬元。

2.1.6軟土地基沉降:主要分布于荔灣區、天河區及蘿崗區。由于軟土地基處理不當引起,已發軟土地基沉降5處,直接經濟損失600多萬元。

2.1.7水土流失:全市水土流失面積248.42平方公里,占轄區總面積的3.34%,其中自然侵蝕157.43平方公里,人為侵蝕90.99平方公里。

2.2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

2.2.1在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頒布實施基礎上,初步制定了全市地質災害的監測、調查、預防、治理、監督等責任、措施和制度

2.2.2區(市)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和汛期應急指揮系統。

2.2.3建立了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制度、災害速報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及汛期值班制度。

2.2.4初步建立區(市)、鎮、村三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2.2.5已開展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83項,已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2個區(市)(花都區、從化市),開展重大地質災害勘察與治理2處(國道1*良口段沿線滑坡工程治理、從化良口湖光山莊工程勘察),實施搬遷工程1處(從化市鰲頭鎮月光埔中堂村)。

2.2.62003年底已關閉采石場1103個,復綠面積共500.7萬平方米(20*年底實際復綠面積1768.8萬平方米)。

2.2.720*年12月,廣州市市政府和中國地質調查局聯合開展的《廣州城市地質調查項目》正式列入國土資源部20*年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計劃,項目周期三年,自20*年7月至2008年6月,總經費預算32*萬元。該項目將結合廣州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圍繞城市發展所面臨和亟待解決的地質問題,綜合運用各種地質方法、技術和手段,查明城市地質、資源和環境基本情況,建立三維可視化城市綜合地質數據管理服務糸統,為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全面糸統的基礎地質信息和相關數據。項目中設置了“廣州市地質災害專項調查研究”專題。

2.3存在問題

2.3.1目前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不到位。

2.3.2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2.3.3基礎調查工作滯后。

2.3.4監測體系尚未健全,監測手段落后。

2.3.5防災意識仍待提高。

2.3.6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缺乏。

第三章規劃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3.1規劃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廣州市實際情況出發,堅持以人為本,以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防治為重點,以群測群防和專業預警為主要手段,以改善地質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障社會穩定為主要目標,把地質災害防治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為廣州城市建設和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服務。

3.2規劃原則

3.2.1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

3.2.2堅持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3.2.3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講究實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山區、平原和不同災種防治的重點各有側重的原則;

3.2.4堅持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階段實施的原則;

3.2.5堅持各級政府對轄區的地質災害防治負總責的原則;

3.2.6堅持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質災害根據災情等級,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由相應人民政府組織實施治理的原則;

3.2.7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

3.3規劃目標

3.3.1總體目標:建立起相對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體系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地質災害防治、監督和管理體系,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開展工程建設和編制城市總體規劃、鄉村和集鎮規劃,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業務整合到用地預審業務中,從源頭上控制、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為廣州市“十一五”規劃及重點建設工程服務;加強基礎調查工作;對重點地區、重要地質災害點做到長期監測、及時預報預警,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質災害動態監測預報和群測群防體系;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大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力度,提高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能力,使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率和損失量明顯降低,達到固定保護目標(居住區、旅游區和生產單位等)盡量避免大型以上地質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群死群傷事件發生,一般情況下中型以下地質災害不發生人員傷亡,特殊情況下減少人員傷亡。

3.3.2近期目標:到201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法規體系和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系統;加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的執行力度,結合廣州市“十一五”規劃,做好重點工程(白云新城、武廣鐵路客運專線廣州段、亞運場館工程建設、金沙洲安居工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基礎調查工作,研究廣州市地質災害發育規律,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專業監測網絡,對重要地質災害點明確監測與治理方案,實施地質災害重點治理工程;建立廣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開展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示范區和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示范區(點)建設,提高全民的防災減災意識,重點防治區人為誘發地質災害明顯減少,盡量避免大型以上地質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群死群傷事件發生,中型以下地質災害爭取達到人員不傷亡、財產損失低。

3.3.3中期目標:到2015年,完善群測群防網絡體系,繼續做好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提高預報預警水平,為各級政府提供監測預報信息,繼續開展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動態監測,完成全部災害點的防治方案;繼續實施地質災害重點治理工程。

3.3.4遠期目標:按照總體目標到2020年,建立完善以群測群防為基礎,群測群防與現代化專業監測、預報相結合的覆蓋全市的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網,完成地質災害重點治理工程;建立完善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機結合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實現總體目標。

第四章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

4.1劃分方法

根據不同地質災害類型、發育強度、分布狀況、發展趨勢、危害程度、發生頻率、地形地質條件、氣候降水條件及人類活動強度等因素,將廣州市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為高易發區10個、中易發區5個、低易發區10個和不易發區3個。

4.2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①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發區,包括從化市鰲頭鎮,花都區梯面鎮,國道G1*線從化良口-呂田鎮,省道S355線增城高灘段等低山丘陵地區;②地面塌陷高易發區,包括廣花盆地,從化市良口鎮石嶺村、呂田鎮聯豐村以及增城市派潭鎮等隱伏巖溶地區;③軟土地基沉降高易發區,集中在南沙區萬頃沙鎮。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總面積1701.6平方公里,占規劃區總面積22.89%。近期將根據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地質災害普查,城市環境地質專項調查,調整并盡量明確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范圍。

4.3地質災害中易發區

①崩塌、滑坡中易發區,包括從化市鰲頭鎮、溫泉鎮和花都區北興鎮等丘陵地區;②軟土地基沉降、地面塌陷中易發區,包括白云區棠溪-金沙洲、荔灣區如意坊-芳村區增?、番禺區韋涌-屏山、黃埔區南崗-番禺區東涌-南沙區新墾等三角洲沖積平原。中易發區總面積1489.52平方公里,占規劃區總面積20.*%。

4.4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①崩塌、滑坡低易發區,包括從化市、增城市、蘿崗區、白云區、花都區、番禺區大崗-潭洲、南沙區黃閣鎮等丘陵地區;②軟土地基沉降低易發區,包括越秀區、海珠區、黃埔區、番禺區、南沙區及增城市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區。低易發區總面積3980.37平方公里,占規劃區總面積53.54%。

4.5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包括從化市街口-太平、海珠區南石頭-北山、番禺區新造鎮-鐘村部分地段,總面積263.01平方公里,占規劃區總面積3.54%。

第五章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總體部署

5.1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原則與方法

本次規劃在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的基礎上,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的分布特點、人類工程建設和經濟活動強度,分析預測區內地質災害潛在的危害程度,結合城市總體規劃、礦產資源規劃,對全市地質災害進行分區防治規劃。為城市規劃、國土開發和經濟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5.2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工作部署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原則,全市地質災害按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及一般防治區進行總體部署。重點防治區中細分為崩塌、滑坡為主,巖溶塌陷為主,采空塌陷為主,軟土地基沉降為主四個防治亞區。次重點防治區細分為崩塌、滑坡為主,巖溶塌陷為主,軟土地基沉降為主三個防治亞區。

5.2.1重點防治區

面積共1647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2.2%。

5.2.1.1以滑坡、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1)

分布于花都北部的梯面鎮,從化市西部鰲頭鎮的北西邊、東北部良口鎮至呂田鎮的國道G1*沿線,增城市北部派潭鎮的省道S355沿線。本區共發現已發與潛在地質災害點53處,面積為494.0平方公里,占重點防治區30%。針對該區地質災害發育特點,地質災害防治首先建立群專結合監測網絡,同時與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相結合,形成地質災害應急反應機制,并制定汛期巡回檢查制度;有選擇性地對45處災害點進行治理。

5.2.1.2以巖溶塌陷為主的重點防治區(A2)

位于白云區北部的江高鎮、人和鎮、鐘落潭鎮及花都區南部的花山鎮、花東鎮、芙蓉鎮、花橋鎮、雅瑤鎮等地。面積為813.4平方公里,占重點防治區面積49.3%。該區的主要問題是人類工程活動強烈,開發利用和抽排地下水是誘發巖溶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地質災害防治主要措施采取預防為主,嚴格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加強地下水及地質環境監測,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巖溶塌陷預警、預報。

5.2.1.3以采空塌陷為主的重點防治區(A3)

分布于白云區中部嘉禾一帶的城鄉結合部,面積約5.8平方公里,占重點防治區面積0.4%。該區主要問題是因礦區采空及老窿坑的存在引起地面變形或塌陷。防治工作主要是開展煤礦采空區專項地質環境調查與采空塌陷的地質環境監測。

5.2.1.4以軟土地基沉降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A4)

主要分布于南沙區西南部的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北部、番禺區西部鐘村街、荔灣區中西部海龍至石圍塘街、白云區西南角金沙街至棠景街及蘿崗區南部的夏港街。面積333.8平方公里,占重點防治區面積20.3%。該區主要表現為軟土地基不均勻沉降,防治措施首先是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工程建設過程中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其次對本區軟土開展專門的調查研究。

5.2.2次重點防治區:

面積2008.7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7.0%。

5.2.2.1以滑坡、崩塌為主的次重點防治區(B1)

分布于從化市北西部的鰲頭鎮、溫泉鎮及蘿崗區中南部的聯和街、蘿崗街、永和街及東區街等,面積為838.3平方公里,占次重點防治區的41.7%。本區災害以小型為主,誘因為人類工程活動,已發災害點13處。其防治措施首先是加強人工邊坡誘發地質災害預防和治理;其次是加強工程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同時對區內12處災害點進行治理與搬遷。

5.2.2.2以巖溶地面塌陷為主的次重點防治區(B2)

分布于花都區西部的赤坭鎮、炭步鎮,從化市中西部的鰲頭鎮中堂至旗桿高禾塘、中部的良口鎮石嶺、東北部的呂田鎮,增城市北部派潭鎮的高灘及靈山地區。合計面積281.4平方公里,占次重點防治區的14.0%。目前,本區已發現巖溶塌陷點36處,誘因大都是開采石場抽取地下水所致。因此,該區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強采石場生態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同時加強地下水及地質環境監測,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

5.2.2.3以軟土地基沉降為主的次重點防治區(B3)

分布于天河區、海珠區、黃埔區、荔灣區等大片城區、番禺區中南部及南沙區的龍穴島。面積889.0平方公里,占次重點防治區的44.3%。該區以防治軟土地基沉降為重點,加強重要工程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同時加強區內建設工程施工過程中地質災害動態監測。

5.2.3一般防治區(C)

面積3778.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0.8%。從目前調查的情況看,本區主要的災害是石場開采引起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即水土流失、潛在的泥石流、崩塌等。據調查,本區潛在的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及隱患治理點共有111處。本區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不嚴重,但應加強城鎮建設過程中人類工程活動誘發地質災害的管理。

第六章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任務

6.1地質災害風險區劃

根據全市地質災害分布特點和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在目前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地質災害防治區的基礎上,通過分期對各區、縣級市地質災害進行風險區劃,并結合廣州城市地質調查工作(其中包括開展廣州市區三維地質結構調查,評價地下空間利用適宜性;開展城市表層水土地球化學、固體廢棄物和放射性污染調查,評價地質環境質量;開展城市地質災害調查和危險性評價等),進一步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使地質災害防治范圍合理、目標明確,為城市規劃、國土開發利用、重大建設工程項目布局及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6.1.1近期:完成南沙區、蘿崗區、白云區及番禺區的風險區劃,面積共2442.96平方公里。

6.1.2中期:完成花都區、從化市、增城市、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及黃埔區的風險區劃,面積共4991.54平方公里。

6.2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網絡體系建設

6.2.1群測群防網絡建設

2007年底初步建立全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對調查發現的每一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群測群防監測網絡,群測群防系統按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分為區(縣級市)級監測網(一級網),鎮級監測網(二級網)和村組或企事業單位監測網(三級網)三級構成。

6.2.2專業監測網絡建設

6.2.2.12007年底,完成組建廣州市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監測隊伍;

6.2.2.2對一些危害嚴重、可能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的災害隱患點建立專業監測站網,由專業人員利用現代化儀器進行站網式監測,實現自動監測和監測數據適時傳輸,選取12處地面塌陷區、2處活動性斷裂、2處大型滑坡和3處采空區為專業監測點(表4)。

6.2.3到2007年底,在全市建成以市、區(縣級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為主體的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每年汛期前組織對重要地質災害點或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

6.3地質災害信息網絡建設

6.3.12006年底前,建成廣州市主要地質災害的空間數據庫,提供主要地質災害信息動態查詢。

6.3.22010年底前,完成全市整個信息網絡的骨架建設,建立基于GIS系統的地質災害狀況和地質災害管理公眾自由查詢系統;

6.3.22015年底前,建成相對完善的全市地質災害的空間數據庫管理系統,為市民提供主要地質災害信息適時查詢。

6.4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及防治示范區建設

根據全市地質災害現狀及重要隱患點的危害程度,到2015年底,分別在廣花盆地、從化市良口鎮至呂田鎮G1*國道兩旁中低山區及白云區嘉禾采空塌陷區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及防治示范區。

6.5地質災害治理

6.5.1根據廣州市地質災害規劃原則與目標,到2020年底,全市主要的巖溶塌陷、采空塌陷及大部分滑坡、崩塌突發性地質災害點應基本得到治理,水土流失災害的防治按《廣州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實施。

6.5.2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的地質災害點共78個,其中,近期29個,中期32個,遠期17個。

6.5.3采取生物治理措施的地質災害點共56個(包括44處采石場),其中,近期47個,中期5個,遠期4個。

6.5.4采取搬遷避讓措施的地質災害點共22個,近期11個,中期11個。

6.6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程

6.6.12008年前通過與廣州市氣象局的合作,建成廣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實現地質災害數據適時查詢和有關數據交換。

6.6.2通過多種媒體(電視、網站、廣播等)為全市廣大公眾提供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服務,初步建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和信息反饋機制,并通過系統運行不斷地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

6.7貫徹落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治理工程三同時制度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評估時應當對建設工程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該工程建設中、建成后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作出評價,提出具體的預防治理措施,并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無法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或按照有關規定不需要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設工程,在申請用地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應當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對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

6.8地質災害專項研究

近期開展廣花盆地巖溶塌陷和白云區嘉禾一帶采空塌陷的專項調查研究工作,中期開展南沙區軟土地基沉降專項調查研究工作。

第七章投資估算與效益分析

7.1投資估算依據

本次投資主要依據《地質調查項目設計預算暫行標準》、《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概(估)算費用構成及計算標準》、《廣東省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概(估)算、施工招標標底編制辦法及費用標準》、《廣東省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概算定額》等標準進行估算。

7.2投資估算方法與估算水平年

7.2.1本規劃中的防治措施包括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治理措施兩大類,工程治理措施投資估算主要依據定額標準,參考三峽庫區同類型工程實際耗用經費分別估算單個工程的工程治理費用。非工程措施經費估算按定額標準執行。

7.2.2價格水平年定為20*年。

7.3規劃投資估算

本規劃總投資30630.7萬元(附表8),其中近期投資16513.80萬元、中期投資8826.6萬元、遠期投資5290.30萬元。

7.4資金來源

7.4.1地質災害的防治經費,應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機制。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政府出資,分別列入各級地方人民政府的財政預算,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

7.4.2區、市(縣級)人民政府針對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安排相應的經費用于地質災害巡查、監測、調查和防治。

7.5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效益

7.5.1本規劃實施后,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因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大量減少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使受19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潛在威脅的8400人的人身安全、30950萬元的經濟財產及近萬畝農田得到保護。

7.5.2本規劃實施后,可以推動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向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目標邁進,防止和控制地質災害對中心城區、中心鎮、重要基礎設施和交通干線的威脅和破壞,對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具有積極的作用。

7.5.3本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將全面提高廣州市地質環境保護與管理工作水平,促進地質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從“開發型”向“節約型”轉變。隨著第一批關閉338個采石場整治復綠工作的完成和第二批關閉116個采石場整治復綠工作的推進,以及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全面展開,自然生態環境與景觀得到恢復與改善,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和諧廣州作出貢獻。

第八章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主要措施

8.1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防治責任

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按照“各級政府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負責”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落實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構、人員和經費,組織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認真履行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能,建立健全汛期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切實抓好地質災害預防、應急、治理及監督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工作;建設、水利、交通等相關職能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8.2堅持依法行政,加強規章制度建設

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堅持依法行政,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監督和執法力度。加大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單位資質管理制度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與主體工程“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等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與檢查,建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確認和備案制度,加大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礦山活動可能誘發地質災害監督和檢查,嚴格采礦許可證登記、發證的審批和開采秩序的監管,從源頭上有效控制不合理的經濟工程活動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建立和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汛期巡查、搬遷與治理、監測與預警等工作的管理與運行。

8.3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的投入機制

地質災害防治是事關全社會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要保證規劃實施,必須要有相應的經費保證。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治理費用,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負責單位承擔;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的防治經費應列入市各級人民政府的財政預算,保證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巡查、應急調查、治理、監測、預警預報和宣傳等正常工作開展。

8.4建立健全地質環境監測機構

地質災害防治政策性、專業性強,地質災害分布點多面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通過群專結合方式來做好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巡查、應急調查、監測、預警預報和宣傳等項工作。因此,應盡快建立和完善市、區專業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三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絡,協助各級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更好地全面履行職責,做好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巡查、應急調查、治理、監測、預警預報和宣傳等項工作。

8.5完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基本制度

為了提高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應編制和落實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年度防治方案,建立汛期地質災害巡查、值班、災情速報等基本制度,認真貫徹執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和完善礦山繳納自然生態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

8.6加強地質災害科普宣傳,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與水平

通過廣播、報紙、電視、網絡、宣傳手冊、掛圖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深入的地質災害科普知識宣傳工作,提高全市公眾對地質災害的減災、防災意識和防災避險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市民眾抵御地質災害的能力。充分利用每年“世界地球日”宣傳和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每年舉辦1?2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培訓班和1次電視宣傳片。

8.7經費估算

本次規劃依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設計預算暫行標準》、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建設部《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及《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概算定額》進行經費估算,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總投資30630.70萬元,其中近期投資16513.80萬元、中期投資8826.60萬元、遠期投資5290.30萬元。

第九章附則

9.1本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規劃說明書及規劃圖件,三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規劃說明書是對規劃文本的具體解釋和研究。

9.2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是實施本規劃的業務管理部門,負責本規劃解釋、實施過程中的監督檢查和協調指導工作。

9.3本規劃未盡事宜,按國家、廣東省、廣州市有關規定執行。

9.4本規劃自廣州市人民政府批準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