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技工學校職業技能培訓辦法
時間:2022-03-01 04:11:00
導語:市技工學校職業技能培訓辦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省勞動保障廳《關于印發*省技工學校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實施辦法的通知》文件精神,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屆二次全會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解放思想,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社會和諧。堅持以人為本,以用工單位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勞動者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結合各鎮區產業結構及特色,因地制宜做好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為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升中山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二、目標任務
圍繞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任務,力爭技工學校培訓人數占培訓總人數的比例不低于70%,學員培訓后獲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證書》比例達95%,考取國家單項能力或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不低于80%。
三、培訓對象
本省(含本市)戶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未能繼續升學的農村初高中畢業生、被征地農民、轉產轉業漁民、大齡勞動力、有創業愿望和能力的未轉移或返鄉勞動力、在崗的農民工等。
四、培訓內容
以國家職業標準、*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鑒定工種標準、*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培訓大綱為指導,根據中山經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特點,結合地方特色產業實際要求,積極開展針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各項職業技能培訓,包括初、中級職業資格培訓,專項能力培訓,上崗適用技能、靈活就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等。
五、培訓形式
以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多層次、多途徑、多手段的職業技能培訓。采取校企聯合、校校聯合、校鎮聯合、校村聯合等培訓模式,可以送教下鄉、送教進廠,按照“以需定培,長短結合、以短為主”的原則開設長(短)訓班,或根據企業用工需要開設定向班;依托企業建立培訓基地;結合在崗務工人員實際,充分利用工余時間,對在崗農民工開展技能提升培訓。
六、工作原則
㈠結合產業特色的原則。根據我市產業集聚、組團式發展現代服務業、裝備制造業的專業鎮產業結構的特點和區域特色,有針對性地選擇培訓專業,組織培訓項目,適應市場需求,促進當地產業結構調整。
㈡分級分類培訓的原則。根據人員層次和素質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因材施教,分級分類,確保培訓效果。
㈢教材選用與開發并舉原則。在選用省編教材的同時,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實際情況,組織人員開發編寫針對性、實用性強的簡易培訓教材,確保培訓內容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實用性。
五、工作程序
㈠按市下達的年度計劃,對報名受訓學員登記造冊,建立培訓檔案,并將學員基本信息錄入“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信息管理系統”。
㈡根據培訓計劃,確定培訓大綱,選定培訓教材,并將培訓計劃、培訓大綱、教材目錄、學員花名冊報市勞動保障局培訓就業科備案。
㈢培訓班結業后,組織學員進行畢業考試和技能鑒定,并負責推薦學員就業。
六、工作保障措施
㈠組織保障。成立專門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掛帥,統籌協調指導本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㈡機制保障。一是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內容,實行目標管理,明確工作職責,建立目標責任考評制度,逐級逐項抓好落實。二是強化監督。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全過程的檢查監督,尤其對培訓質量嚴格把關,完善各項工作制度,推動培訓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確保工作取得實效。三是建立工作機制。建立溝通合作的校內外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強各有關方面的相互協商,共同完成落實任務。
㈢培訓保障。整合培訓資源,拓寬學校現有培訓網絡,努力向農村延伸;聯合企業培訓中心、各級各類培訓教育機構建立廣泛培訓網絡,共同開展工作;加強與陽江、汕尾、茂名三市的技工學校、職業院校聯系,開辦專司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任務的二級分校,將培訓送到農民家門口。
七、工作要求
㈠進一步提高認識。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整體提高勞動力技能素質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進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高級技工學校擔負其主要工作,任務光榮而艱巨。學校領導班子成員要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和調動教師積極性,全力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
㈡優化配置資源。抽調強有力師資充實培訓工作一線,聘請企業和有關培訓機構有經驗的技術工人或老師參與工作;充實場地、設備,滿足技工教育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雙重需要。
㈢強化管理確保實效。各有關單位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質量,切實加強對師資力量、教學條件以及教學過程的協調和控制的力度,明確培養目標,精心設計課程,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建立健全培訓教學的評價機制,確保做到教師因材施教,每一個學員至少掌握一門單項專業技能,從而適應轉移需求。
- 上一篇:農村勞動力技能轉移辦法
- 下一篇:市推進勞動力轉移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