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制勢在必行
時間:2022-02-07 02:59:00
導語:國企改制勢在必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的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國有大中型企業繼續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積極推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革,規范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要求和方向。這也就是我們日常說的“改制”。
一、改制是國有企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在要求,最終目的是解放生產力,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經濟體制是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和條件,經營機制是企業的內在核心。我國現階段的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特點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公有制經濟主要是指國有經濟。國有經濟不在量多,而在其經濟控制力。隨著我國經濟布局的調整,國有經濟總量將進一步降低,目前發達國家國有經濟在其經濟總量中一般只占5%—10%。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國有經濟將從其不具備優勢的一般競爭性行業中逐步退出,國有企業要么兼并、破產、資產重組,要么放開、搞活、轉制。新興鑄管集團所屬企業均屬一般競爭性行業,這也是國有資產將退出的領域。以公司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是目前最為科學的企業經營機制,也是企業最具生命力的運行模式。以往我們企業進行的改革都沒有涉及到核心問題,勞動、人事和工資三項制度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企業計劃經濟時期殘留的種種弊端,大部分企業目前的經營機制還不適應市場經濟,還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國有企業虧損,所以,國有企業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勢在必行。這也體現了國家八部委859號文件精神。
二、產權是經濟制度的核心問題,也是國有企業改制的核心問題和切入點。
現代企業制度把“產權明晰”列在第一位。我們很多企業搞不好,根本原因就是產權不清。國有即全民所有,似乎每個人都有,其實大家都沒有。如果把國有企業比作一棵果樹,企業職工就是果農,因為果樹是大家的,所以人人都有權去摘,樹上的躺在樹上吃,
站在下面的拼命往上爬,吊在樹上摘,果子吃完了,樹也壓斷了。為什么沒人去多栽幾棵?其原因很簡單,吃的反正是大家的。國有企業經營缺乏活力,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差,市場競爭力低,就是因為產權關系沒有理順。由于資產所有者和資產經營者關系含混不清,雙方權益都得不到有效維護,企業經營者和生產者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調動。十六大提出要進一步探索公有制實現形式的有效性和多樣性是完全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國有企業推行改制正是促進國有資產合理流動和重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徑。以往我們常說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的,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經濟上講產權,他們的經濟細胞有健康的運行機制—公司制。
三、解決計劃經濟時期殘留的歷史問題是國企改制的重要任務。
國有企業歷史包袱沉重集中體現為:一、國有資產經營體制單一;二、企業經營機制僵化;三、企業債務沉重;四、勞動力資源過剩。這些計劃經濟體制的后遺癥都要通過改制來解決。通過學習859號文件和其它企業改制經驗,對改制的認識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一、國家轉產權。國家通過企業改制解決國有資產流動與配置,國有資產從一般競爭性行業退出,而以貨幣、社會保障體系、國防以及各種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等形式存在,國有企業完成其歷史使命,國有資產實現形式達到多樣化;二、企業轉機制。通過改制,企業實行股份制公司制,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使企業成為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三、職工轉身份。以往職工生老病死,企業都要管,職工一輩子都靠在國家身上,企業也因此背上出沉重的包袱。隨著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職工走向市場,由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的條件已日漸成熟。
改制作為深化企業改革的重要手段,應著力解決好企業內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剝離企業不該的負擔。如核消企業呆壞帳;二要剝離不該由企業承擔的人員。例如離退休、提前退休和內退職工都要進入社保,由社保局統一管理;三是剝離輔業,突出主業。剝離企業辦社會的職能,如企業自辦的學校、醫院、托兒所等與企業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且具有社會職能的部門都要剝離,以減輕企業負擔,更好地發揮其主業優勢。
改制是一項法規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所以一定要按程序進行,并且要把握好三個原則:國有資產不流失,銀行債務不落空,人員安置妥善。集團所屬企業都屬一般競爭性行業,在改制中,國有股所占企業股權比率不應過高,因為國有資產遲早要退出。國有股10%—30%比較合理,最高不要超過30%,國有股一股獨大,不利于企業發展。當然,改制也不能搞平均主義,應鼓勵管理層多持股,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出資人的權益,經營者的積極性才能有效地調動起來。
四、改制的目的是建立嶄新的經營機制—公司制。
我們也不要把改制視為神丹妙藥,認為一改就靈。企業改制后,必須嚴格按《公司法》要求運作,建立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施其職、協調運轉、有效制約的運行機制。
小陳老師工作室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