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希望的田野
時間:2022-09-18 04:57:00
導語:走進希望的田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春暖花開時節,沿著省道1828線走進白果坪、米坡、竹寨、楓香、溪馬片區,如同徜徉于桃、李、梨的花海,游弋在橘林的。綠樹繁花間,一幢幢氣派的農家“別墅”里,席夢思、電腦等高檔家具、現代電器一應俱全,農民們正享受著與城里小康人家一樣滋潤的幸福生活。
——這就是湘西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片。
美麗的山村畫卷、美好的農家生活,向你展示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雛形,讓人贊嘆、振奮,使你由衷地堅信,建設新農村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實現!
山鄉巨變背后的故事
都說“西伯利亞”苦,上個世紀80年代末的吉首市峒河街道白果坪村,馬頸坳鎮米坡村、竹寨村、楓香村、溪馬村比“西伯利亞”都不如,這是竹寨片區自然條件惡劣的真實寫照。
竹寨片區位于吉首市區東部的山地丘陵上,面積3.38萬畝,共有30個村民小組、1430戶、5899人,勞動力3418人,耕地面積4414畝,其中稻田僅3121畝。由于沒有灌溉水源,農民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生活極度貧困。
竹寨村沒有一條河,一口塘,除了荒山,就是巖窠,870畝稻田全是“雷公田”,溶洞多,易受旱。靠天吃飯的竹寨村滴水貴如油啊,至今3元一噸的自來水還可見一斑。當年,為搶水犁田,村民常冒著大雨,打著馬燈鬧春耕,一丘田總要六犁六耙,圖個六六大順的吉利心里才踏實。全村290余戶1200余人吃夠了缺水的苦。年齡稍大的村民永遠不會忘記1972年的大旱,全村農作物顆粒無收,為了度日,村民背井離鄉的情景,有人四處討米,有人外出做工,甚至有人走為上計,遷出竹寨。“包谷紅薯當干糧,小陽春養大陽春。”90多歲的老黨員施二花一說到竹寨的窮,仍是感慨萬千。她說,以前竹寨人靠織籮籠、做木匠謀生,靠種玉米、紅薯等接濟度日,用小陽春養水稻這個大陽春,一年四季全家難飽肚。
溪馬、楓香、白果坪等村,田地少、旱田多,村民“吃飯靠統銷,用錢靠貸款”。米坡村民靠賣炭、賣蛋、賣麥子熬日子,曾流傳“有女莫嫁米坡郎,吃飯要做賣炭翁”的俗語。當年,竹寨片區人窮得出了名,找媳婦難上了天,不少男青年無奈選擇了“倒插門”,到外村當了“上門郎”。
過去的竹寨片區5個村沒有一戶通電,沒有一戶通水,沒有一棟新房,沒有一部電話,沒有一臺電視,擁有的只是一個個受窮的故事,擁有的只是不足225元人均收入,是全市最窮的片區。
脫貧致富各顯神通
貧窮沒有讓倔強竹寨片區的村民低頭,他們想方設法突出“窮圍”。
80年代末竹寨是該片區最窮的一個山村。1988年春,市武裝部進駐該村建整扶貧,請來專家實地考察得出這樣的結論:這里無水不開田,但坡度平緩,土壤肥沃,陽光充足,最適合開發水果。信用社提供低息貸款,政府免費送苗木,但是農民“種田吃飯”的舊觀念沒有改變,很多農戶都不愿搞。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劉祖芳、黨員向艷妹等人最先開發。幾年后,椪柑開始掛果,賣上3元/公斤的好價錢。90年代,鎮政府無償為農民提供苗木,并出臺荒山荒地誰開發誰受益的優惠政策。劉祖芳放大膽子,除了開發自己的田地外,還貸款租老虎坨三座荒山200多畝,地跨汩比村大搞椪柑開發,面積由6畝發展到320畝,年創收30萬元。第二任村支書劉永安也不甘落后,也跟著承包村民的荒坡荒地,從3畝發展到128畝,年創收10萬元。村主任向雙寧在吉首做豆腐生意8年,賺了點兒錢,看到鄉親們搞椪柑開發富了起來,1998年趕回來開發椪柑12畝,搞育苗100畝。七八年時間,蓋起30萬元的樓房,現在每年創收30—40萬元,還有價值80萬的苗木基地固定資產。他說“生意買賣眼前花,鋤頭落地養全家。”村民向昌正是村里有名的貧困戶,2001年通過鎮信用社貸款3000元搞椪柑開發,現在家里完全變了樣,年收入達1萬多元。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在黨員干部帶動下,在優惠政策的鼓動下,山地開發勢如星火燎原,村民們紛紛開溝撩壕種植椪柑,很多農戶在坡上安營扎寨,風餐露宿,雞鳴而起,日落而息。10多年間,竹寨人家家戶戶都種上柑柑,面積達3500畝,占全村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人平達到2.8畝,成為全州第一椪柑村。去年,該村產椪柑500萬公斤,產值430萬元,人平純收入3350元。椪柑開發面積50畝以上,年收入10萬以上的大戶6戶;開發面積15畝以上,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大戶18戶。家庭存款在10萬元以上的達100多戶,家庭資產10萬元以上達250多戶,成為片區首富村。
片區其它幾個村,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各具特色。白果坪村田地少,村民跳出農村發展農村。150多名富余勞動力依托湘泉集團,進廠務工。村里瞄準城里人的“菜籃子”,全村123戶,家家種菜,戶戶賣菜,都備有一臺三輪車用于販賣蔬菜,戶平增收達2500元。米坡村科學套種,提高土地出產率。近5000畝椪柑、臍橙、桃、李、梨、西瓜等水果產業全面開花,每年套種早黃豆等作物1300多畝,僅此一項戶平增收800元。該村還擁有年收入5萬元的集體經濟——6000畝退耕還林和禁伐場。楓香村種植業和養殖業并舉,創建占地545畝的鎮農業科技示范園,輻射帶動全村發展木苗50畝,花卉20畝;每年出欄生豬1500頭,戶平達7頭,戶平養殖增收3500元。溪馬村2005年改為社區,社區發揮圍城靠路的優勢,念起了“販、運、養”致富“三字經”。社區417戶家家經商,居民3個月做陽春,9個月做生意,吉首、古丈、永順等縣市的圩場,到處都有溪馬人跑生意的身影;全社區70多輛車,利用省1828錢交通優勢跑運輸,每臺車年增收1萬余元;利用溪馬河發展家禽飼養,年養雞、鴨等家禽5萬只,戶平120多只,戶平創收900元。
目前,竹寨片區共連片開發椪柑、臍橙等各類水果1.3萬畝,人平達到2.2畝,產量1860萬公斤,產值1858.5萬元。2005年,該片區農民人均純收入3150元。農戶累計新建樓(磚)房930棟,電視入戶率100%,電話(手機)入戶率119%,自來水入戶率72%,擁有汽車、拖拉機等149臺。當年靠信用貸款搞開發富起來的竹寨片區人,還貸率達100%,還在信用社存款1500多萬元。村村掛牌“信用村”,戶戶都是“信用戶”,明禮誠信成為片區的風尚。
這幾年,片區涌現很多“新鮮事”。過去,外出務工最多達900多人,靠賣死氣力掙“辛苦錢”;現在,這里有200多農民經紀人、300多農民技術員,外出跑銷售業務、指導生產技術,靠腦筋賺“信息費、技術費”。錢袋子鼓了,村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高了,每年都有500多人次外出北京、海南等地旅游。前不久,米坡村張玉萍、張貴玉等30多人包車到張家界看俄羅斯空軍飛行表演。這一切都證明竹寨片區人民正大步流星奔小康。
描繪藍圖放飛希望
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十一五”規劃藍圖繪就,農村先進性教育活動扎實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號角勁吹。
春寒料峭,省建設廳廳長向世林來到竹寨片視察,驚嘆道:“原來這里到處是荒山、野草,現在果林遍野,新樓林立,真是個奇跡!”
州委書記童名謙、州長杜崇煙到竹寨片區調研,看到滿山滿坡的椪柑樹和一棟接一棟的新樓房非常欣慰,決定把竹寨、白果坪、米坡、楓香、溪馬等5個村(社區)作為湘西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片。
州委常委、吉首市委書記徐克勤到竹寨現場辦公,看到竹寨人富起來了,對該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3年規劃充滿信心,他說:“吉首的新農村建設,就是要把村村建設得像竹寨這個樣子。”
湘西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片工作組進駐竹寨片區,全面啟動新農村建設工作。據工作組負責人介紹,通過科學規劃、穩步推進,片區群眾將在3年時間內,人均純收入達5000元以上;100%村內主干道路硬化;95%以上的農戶用上清潔自來水;80%以上農戶用上沼氣、液化氣等能源;80%以上農戶住上新樓。基本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活寬裕、環境整潔優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治安秩序穩定”的建設目標。
馬頸坳鎮黨委書記楊祚澄介紹說:按照科技引導發展、綠色產業興鎮、生態家園富民的發展思路,實施“科教興鎮品牌戰略、信用村信用鎮戰略、民族團結戰略”等三大戰略,加快發展支柱產業,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對建設新農村,竹寨村支部書記張忠富信心十足地說:“現在竹寨經濟搞上去了,要借助椪柑產業,發展片區萬畝旅游觀光農業,讓客人‘玩、吃、住、美’四在農家”。村主任向雙寧自豪地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有新思路、新舉措、新發展、新風尚、新氣象,現在村民富了,村集體經濟卻很薄弱,我們計劃修建紙箱廠、貯藏室,既服務村民又帶來效益。”村民向雙發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符合我們農民的愿望,我要趁這個機會,扎實搞一年,明年也蓋一棟新樓房。”
碩果累累金土地,春潮滾滾新農村。美好的憧憬,一個個“農民富、村莊美、風尚好”的新農村仿佛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