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帶動農民致富

時間:2022-04-26 06:51:00

導語:完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帶動農民致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完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帶動農民致富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合作組織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促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必須抓緊抓好的一項工作。

*區是一個農業大區,全區18個鄉鎮,27萬人口中90%是農民。**工商分局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立足職能、解放思想、大膽實踐、服務“三農”,著重從幫助農民進入市場入手,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在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搞活農副產品流通,幫助農民致富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現狀和特點

目前*區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量少,規模小,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方式仍然是主要的農業生產模式,農村具有合法主體資格的種植養殖戶、個體工商戶和其他經濟組織,總體上呈現少、小、散、弱的特征。由于農村經濟組織的產生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下而逐步發展的,呈現多樣化。從組織類別上有個體工商戶、經紀人、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有限公司、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在經營模式上有個人、合伙、聯營、合作經營、中介服務等。

從以上兩個方面的現狀和特點看,現有農村經濟組織的市場競爭能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還不強,這就需要我們加以引導,使他們自發的組織起來,建立和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具有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逐步形成農村產業化經營的龍頭,帶領農民闖市場。

二、發揮工商職能作用,促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快速發展

作為市場主體準入管理部門,工商部門在促進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中大有作為。

(一)給予政策上的支持,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我們主要采取三項措施。

1、放寬條件,降低門檻,為農村經濟組織提供政策支持。

2、簡化登記手續,方便準入。

3、簡化程序、減少環節、授權核準、提高效率,為企業提供方便快捷的登記服務。

(二)扶持種植、養殖業,發展執照農民

近年來*區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一批又一批種養戶、專業戶如雨后春筍般在鄉村蓬勃發展起來,山區的茶葉、牛羊,圩區的苗木花卉、水產品,施集的草坪、板栗,沙河的草莓、鮮食玉米,業已成為*區農村一批新的市場主體,并帶動了周圍大批農民加入了種養業的行列,但由于*區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夠合理,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業市場化、組織化程度較低,優質高效農業所占比重不高,政府職能機構不完善,服務不到位等不利因素限制了農村經濟特別是種養戶、專業戶的擴大和發展。因此要大力發展農村市場,就必須大力發展“執照農民”,培育農村新型市場主體,就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要求工商部門要根據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充分發揮登記注冊職能,積極引導、支持農村發展“執照農民”,提高農民市場主體意識和農村經濟市場化程度。一是對農村具有一定規模的種養專業大戶、能工巧匠以及各類為農服務的中介服務組織和經紀人符合登記條件的,要做好注冊登記工作,使他們真正成為農村的市場主體。二是引導“執照農民”向農產品加工業、種養業以及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行業拓展。三是引導“執照農民”單獨或聯合建立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農村產業化經營組織。

“執照農民”是農村農業繼第一次大包干改革后出現的又一新生事物,它從法律上賦予農民以平等的主體資格進入市場,對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經濟朝產業化方向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據統計,我區“執照農民”人均收入平均高出普通農民的兩倍以上。近年來在*工商分局的大力扶持下,*區執照農民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新的發展,截止2006年5月底,全區共有執照農民200多戶,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種植和養殖業發展的生力軍,越來越多的農戶從傳統的常規種植業向新型的高效農業經濟邁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逐步建立了以腰鋪鎮蔬菜,汪郢鄉的水產品,施集的茶葉、貢菊,烏衣、黃圩、花山的苗木花卉,沙河的盆景,皇甫的板栗,大柳的花生等為特色的農產品基地,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三)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創新農村經濟組織

由于農戶經營不完全具備市場主體的要求,存在著單家獨戶解決不了或解決不好的問題,聯合起來,自我服務,自我保護成為農戶最基本最迫切的愿望,專業合作社就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好載體之一。農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原則創辦的一種新型農村經濟組織,以產品為依托、服務為宗旨、企業為龍頭、市場為紐帶、增收為目的,深受農民的喜愛。分局因勢利導,大力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2005年8月12號,*工商分局,為腰卜鎮蔬菜種植大戶農民宇樂兵等人頒發了一份企業名稱為“滁州市*區綠園蔬菜經濟合作社”的合伙企業營業執照,這是*區第一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當時吸收39戶農民入社,形成規模優勢,并采取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用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等六統一的訂單農業模式。組織標準化生產,產出的無公害產品很受消費者歡迎。05年他們發展優良新品種的超甜玉米400多畝,產品打入南京蘇果、華聯兩大超市,每月供貨1500公斤-2000公斤,先后供貨8萬多公斤,賣價比地攤市場平均每斤高出0.3元以上,一季就增收4萬多元。合作社還種植多種蔬菜,并申請了“美中之玉”、“爾兵”農產品注冊商標,為發展品牌打下基礎,并獲得國家10萬元財政扶持資金,改善了生產條件。合作社成立五個月,社員戶均增收2000多元,成為當地一個農民聯手闖市場的成功典型。在典型推動下,*區的專業合作社正在蓬勃興起,2006年上半年*區又成立了施集茶葉合作社、*禾盛優質稻米合作社,沙河紫玉米合作社、張卜郢白薯種植合作社等八家合作社,而且還成立了一家以合作社為依托的行業協會,滁州市*區農村經濟合作社行業協會。

(四)培育農村行業協會,幫助農民提高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目前,大部分農戶是各自為戰,銷售渠道單一,好的農產品往往賣不上好價錢。

*區烏衣、黃圩等鄉鎮是花卉苗木的集中產區,近年來,在部分種植大戶帶動下,全區苗木花卉發展到2532戶、1.5萬畝,年產各類苗木幾百萬株的規模。但由于農戶市場信息不靈,生產能力強,銷售能力卻很弱。市場行情波動時,外地來一個客商,眾多農戶一涌而上,競相降價推銷,形成惡性競爭。*年春季苗木銷售旺季,由于惡性競爭,苗木銷售的價格相當于成本,無利可賺。

面對市場混亂的現象,農民著急,政府著急。在此情況下分局經過認真調查研究,認為要想改善這種局面,必須成立行業協會,由協會組織統一協商訂價,穩定市場價格。為此,在*分局的規范引導和組織下,苗農于*年10月,經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了*區苗木花卉行業協會,苗木集中產區的烏衣工商所騰出一間辦公室供協會開展活動。分局還通過協會引導苗農開展行業自律,舉辦培訓班,不僅交流苗木生產技術,而且上市場經濟課,幫助對訂單合同進行審查把關。協會還定期苗木花卉的價格、需求等方面信息。一些苗木生產大戶正積極籌建苗木交易市場,從而有力地規范了市場交易秩序,變混亂的惡性競爭為規范有序地聯手進入市場,苗農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保護,收益日趨提高。

行業協會的成立,為參加協會的會員提供諸多服務:一是搜集市場信息,為會員單位提供市場、法律、國家政策和專業性的咨詢服務。信息包括技術信息、經營信息、市場信息等等。通過相關信息全面、系統地搜集、整理,用信息去指導和引導農民種什么、養什么、加工什么,減少農民的盲目性,把農民承擔的風險降到最低線,增強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開發新產品和推廣新技術。把農村中的許多土專家和技術能人組織起來,吸收他們入會,他們在農村、農業各個領域起著模范帶頭作用。三是開展行業人才培訓活動。一方面為農村、為農民引進技術、管理和經營人才,另一方面大力開展人才培訓,重點加強農業產業化管理人才、營銷人才的培訓,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素質、增強能力,推動農民增加收益。四是協助農民開展商務活動。農村行業協會利用自身聯系廣的優勢,通過舉辦農產品展銷會、洽談會等多種方式,引導農民走向市場。

在*工商分局的扶持下,*區成立了蔬菜協會、草坪協會、茶葉協會等等。這些協會的成立,對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幫助農民脫貧致富起到了積極作用。

(五)發展農村經紀人,搞活農村商品流通。

農村經紀人是一部分農民從農村種植業、養殖業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為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提供中介服務的組織或個人。他們外連市場和龍頭企業,內接農戶,并通過簽訂合同訂單的形式,讓千家萬戶按市場需求生產,這樣通過農村經紀人在農戶與市場間鋪路搭橋,穿針引線的中介作用,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從而把農戶引入市場,帶領農民自覺地有目的地調整結構,有計劃地組織生產,達到“調整有路,心中有數,產后無憂,實現增收”的目的。發展規范農村經紀人是推動農業發展、繁榮農村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農村經紀人發揮了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員,開拓市場的信息員,農村產品的推銷員,連接市場的中介服務員的作用。他們活躍在城鄉市場、從事商品流通、信息傳遞的農村經紀人隊伍架起了農民與市場間的橋梁,是解決農民調整難、買賣難的有效途徑。*工商分局結合*區特色,積極培育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一是積極引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讓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投身于農村經紀人隊伍,發展各種類型的為農服務的中介服務組織;二是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專業經紀人培訓,提高農村經紀人的綜合素質;三是鼓勵城市下崗職工從事農村經紀人活動;四是幫扶有條件的農村經紀人大戶發起成立農村經紀人分會(協會),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促進其健康發展。五是扶持引導發展重點農副產品專業流通中介組織,鼓勵發展農產品拍賣、網上交易等方式,擴大交易渠道,引導農村的各類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促進搞活動農產品流通。六是大力扶持農村專業中介組織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市場營銷等服務。七是充分利用電視、電臺、報紙等渠道,將農村經紀人的作用、法律地位、農村經紀人的注冊條件和程序等宣傳到鄉村,樹立守法、守信農村經紀人典型,擴大農村經紀人的影響。八是實施農村經紀人的信用分類監督管理制度,嚴厲打擊無照經營的“地下”農村經紀人,加大對農村經紀人利用虛假信息坑害農民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

*區施集鄉明章村是草坪種植專業村,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出現種植容易銷售難,想買個好價錢更是難,一度出現農民廢草坪種莊稼的現象。施集草坪經紀人張克滿長期從事草坪、花卉苗木的生產經營,他在南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施集鄉明張村建立了上百畝的優良草坪基地,促進了當地草坪產業的發展。

三、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幾點思考

當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存在著以下問題:其一,農村經濟組織發展狀態不好。其二,發展不平衡。其三,組織創建的依賴性強。其四,利益連接存在松散性。其五,資金來源存在約束性。其六,法律制度存在滯后性。

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中,應采取以下對策:

1、堅持走多元化發展、分類指導的道路。

隨著農業專業化、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各具特色的地區專業化日趨明顯,而不同的產業對組織的要求各不相同。在發展農村合作組織時,應堅持多樣性原則,防止片面性,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讓農民自由地發展,不要盲目地推行什么模式,堅持先發展后規范、邊發展邊規范的方針。在組織形式上可以組建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等。同時,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興辦各種農村合作組織。把分散的各種農村合作組織,以社區或區域為單位組成聯合社,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組織體系,這樣既便于更好地管理、協調、指導各種農民組織的工作,又可以壯大實力,提高抗御風險的能力。

2、深化體制改革,加強金融合作。

傳統的農村社區合作組織、信用合作社、供銷合作社等三大農民組織,既是我國農民合作組織的重要資源,也是發展新型合作組織的重要依托,但由于受傳統體制的影響,這些組織存在著巨大的資源浪費,而農民自發形成的各種新型組織,卻能較好地規范農村私人信貸,引導和促進農民自我信用組織的發展。

3、堅持農民自愿,避免行政干預。

農民合作組織必須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從長遠看,政府的主要職責在于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引導經濟發展方向,協調各個群體的利益關系,許多具體事務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也不該管,發展合作組織的職能,應逐步交由農民組織來承擔,這是必然的趨勢。政府應從鼓勵、支持、引導、協調等方面發揮在合作組織制度創新中的特殊作用。一是各級稅務部門應對合作社實行稅收優惠;二是要開通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三要在用地方面給予優惠;四是開展對合作社授信的探索,改善對合作社的信貸服務;五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農業風險基金,重點扶持合作社;六是保險公司要擴大對農業風險承保的探索與試驗,要開辟新的險種,增加對農業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風險,病、蟲、藥害等風險的承保;七要加大對合作社的技術支持力度,鼓勵現職農技人員受聘于合作社或離崗參加合作社;八要鼓勵和支持合作社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九要加強管理,確定一個主管部門,給合作社一條向政府反映呼聲的渠道,這個主管部門應該是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扶持一個產業的關鍵在于扶持支撐這個產業的組織體系。

4、加強行業管理,實行規范化運作,大力增強經濟實力。

合作社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一要建立完善規范的合作社章程;二要建立健全規范的財務、會計制度;三要建立以年度為單位的分配制度;四要實行年度審計制度;五是合作社要盡量減少機構和專職人員,降低成本費用;六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引導,切實提高農民的法制意識;七是合作社之間可根據自愿和實際需要,通過聯合組建專業合作聯社;八要大力增強合作社的經濟實力,目前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生產無公害食品,并打出標識,樹立品牌,農產品分級包裝、貯運、銷售,通過經營活動健全機制和積累財力,有條件的以興辦小型加工和流通實體等手段,逐步提升經濟實力,從而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5、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機制必須市場化。

市場化合作的核心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所以首先就必須有一個好的經濟利益的結合體去運作,不然質量和銷售就沒有了依托;其次,有市場需要才有質量提高,市場流通銜接不上,質量再高也只是科研基地而已,不是農民的主戰場;再次,農產品質量的提高,是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的主要因素,但提高質量必須付出成本,成本的付出要考慮收益,如果銷售環節不能保證,即商品的價值難以實現,農民是不愿意付出的。

從總體上看,目前的農村合作組織大多是外部力量干預和滲透的結果,由于和農民的根本利益不一致,導致合作組織發展的遲緩、短暫,甚至使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經濟發展的問題,保護農民的權益,提高農民的收入,就必須建立起真正屬于農民自己的合作組織。只有這種真正意義上的、自發的農民合作組織,才能構成農村經濟發展的組織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