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必須強化效益意識

時間:2022-07-17 04:09:00

導語:新農村建設必須強化效益意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必須強化效益意識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為我們描述了一幅迥異于傳統、絢麗多姿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畫卷。我國新農村建設是和城市化、工業化及至現代化進程緊密相聯的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這一過程中,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要處理好這些關系,使新農村建設卓有成效,就必須強化效益意識

基礎設施建設與效益

在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個字方針中,最容易看得見、摸得著的是“村容整潔”,因而這也往往最容易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事實上,許多地區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提出了類似于“從村容整治、村莊綠化入手”的口號,一些地方官員甚至號召在農村大興土木,所謂示范村、樣板工程大有市場。我們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時候,必須面對這樣的局面:今天的農村,那種被認為是農耕社會固有的安土重遷、深固難徙的觀念,已經逐漸被人淡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攜家帶口離開了故土,留守的主要是婦女、兒童、老人。筆者在實際調研和問卷調查中獲取的信息是,一旦條件成熟,近七成(其中主要是年輕人)打工族最終的意向是離開居住地。因此,如果脫離實際,鼓勵甚至誘使農民將初步完成的原始積累投入到整齊劃一的農村住宅建設中,讓他們復制自我,固化自我,這是巨大的浪費。

韓國新村運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雖然通過新村運動,韓國使93%的人口順利進入了城市,農村人口僅占7%,但這7%的人口仍然是發展的一塊“軟肋”。今天的韓國農村,青壯年浩浩蕩蕩進城后,只有老弱病殘留守。一部名為《只有老人的村落》的韓國紀錄片,表達了這樣的憂慮:村莊因年輕人消失而日益衰落,甚至成為空巢。房屋、學校、道路、水利、電器,曾經是韓國新村運動的目標和成果,現在卻要孤單地遺留在可能成為空巢的農村。

而且,不管是以自然村還是以行政村為單位,新農村居民點的建設只能是自然淘汰、選擇,然后固定的過程,內源需求導向起主導作用。在當前這個轉型期,居民點的擴大還是萎縮、興還是衰,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要經受時間的汰洗。過多的行政干預、想當然的集中建設很可能適得其反。另一方面,對于那些在自然選擇中留存的村落建設,也不能照搬城市模式和已有的鄉村模式,而應該著眼于生態平衡,建出特色。

土地的集中、集約、特色產業與效益

在不少鄉村,農民進城之后,其承包的土地往往成為心病,因為不愿意心掛兩頭,有時干脆拋荒了之。這是因為土地效益低下所致。新農村建設必須在土地的集中、集約方面下工夫,向土地要效益。

土地的集中。20多年來,科技突飛猛進,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成果層出不窮,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有了堅實的基礎。在現代農業面前,被分割得支離破碎的梯田不可能長期存在,現代科技也不應該在一小塊一小塊土地上艱難地輾轉。土地集中是大勢所趨。土地集中后,進城農民把自己的土地拿出來交給承包人,并從中得到一部分補償。這對于土地承包人和進城農民而言是一種雙贏。

土地的集約。土地集約利用的目標是,從根本上改變粗放式的消耗高、質量差、效益低的生產方式,改善經營管理,不斷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一是要不斷推動科技進步,使農業發展切實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二是要構筑現代農業生態保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促進現代農業向高效、持續、健康的生態農業方向發展。

農業特色化。走農業特色化之路必須經過周密的調查,并對調查數據進行處理,再按照業已確定的指標權數,計算出相關村落的綜合發展指數;同時借鑒國內外新農村發展模式,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的特點,分別對每個典型村進行定性分析;最后,各村結合自己的實際,選擇適合的發展模式,建出特色和效益,如特色產業型、工業引導型、城郊經濟型、旅游產業型、勞務經濟型、商貿流通型、資源利用型等等。

文化建設與效益

文化與經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共生共榮——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發展,文化素質決定經濟素質。新農村建設中,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化層面,而應通過文化建設,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共同發展;而且要充分調動經濟在文化建設中的激勵作用,推動文化的發展,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新農村文化建設要結合不同層次的群體,按照需要層次理論,確定不同的重點:對于老人和婦女,要為他們創造交往的機會和平臺,滿足他們在交往中獲得歸屬感的需要,并在教育、醫療、養老方面給予切實的保障;對于土地承包者而言,新農村文化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唱戲、聽歌、跳舞這些表象,更重要的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另一方面,隨著務工人員大量涌入城市,這些務工人員在鄉村和城市之間,已經再建了另一個新的社會網絡。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必然要包括這一部分人員,文化建設必須向城市延伸。一是管理應該在鄉村間架起橋梁。農民工之所以往往成為弱勢群體,是因為他們公共空間和組織的弱化。這方面,可以借鑒“老鄉警察管老鄉”的做法,政府在農村安排指導專家,架起溝通的橋梁。二是要加強對他們自我設計、自我實現的組織和引導,增強其在現代城市中的生存能力。三是要促進他們角色的轉變,給他們“市民”待遇。四是要引導其后代的城市化進程。在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地方,可以開辦農民工子弟學校,讓其子女接受城市文明和民俗氛圍的共同熏陶,在和諧的環境中成長。

組織結構建設與效益

廣袤的中國鄉村,9億農民、2.3億農戶、320萬個自然村,極端分散,因此,政府和農民之間必須有一個乃至多個通暢的組織結構來溝通農民,規劃農業。在這些組織結構中,市場的作用必須得以充分體現。這些組織結構以市場化的辦法來組織農民,解決農村公共品供給問題;培育農民生產、消費、信貸等專業合作社和協會,整合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構筑生產與市場等各環節緊密相聯、利益協調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系;發展農業中介組織,創新營銷方式,制定品牌戰略,采用連鎖和虛擬經營等方式,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