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踐經驗與法律規范
時間:2022-07-17 06:04:00
導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踐經驗與法律規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要求。為此,應注重總結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經驗,遵循相關法律規范。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三農”主戰場上的一支強大的生力軍。在全國,運行比較規范、作用比較突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已經超過了15萬個,遍布種植、畜牧、水產各業,形成了“辦一個合作組織,帶動一個產業,興一方經濟,富一幫農民”的發展景象??偨Y改革開放后各類合作組織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在農戶家庭獨立經營自主權基礎上,由農戶自愿選擇的合作。在組建方式上,不搞過去的土地、農具、財產入社,不觸動農戶的經營自主權。在服務內容上,不搞生產過程的大包大攬,根據成員的需要,有選擇地開展服務作業,籌集資金,聘用人員,對成員開展特定的專項服務(提供種子,批量購置化肥、農藥,批量銷售成員的產品)等;在產品銷售上,成員享有產品買賣定價的自主權,同時根據章程享有合作組織盈余的分配權;在社會地位上,合作組織與其他企業是平等的市場主體,在人事、財務、經營業務等方面不存在上下級的隸屬和依賴關系。
二是面臨農業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的趨勢,合作者之間出現明顯的同業性,合作組織的服務內容跨越產前、產中、產后,表現為綜合性。市場經濟的普遍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使現代農民合作組織區別于傳統社區型生產合作社、供銷合作社與信用合作社。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村普遍涌現蔬菜、水果、花卉、中草藥等種植業戶之間以及蛋雞、肉豬、肉牛、奶牛、水產品等養殖戶之間的各種同業合作組織,且備受歡迎。在專業合作組織中,由于農戶從事同一產業,大家遇到的困難相同,需要的專業技術、專用生產資料相同,產品的市場走向一致,從而產生需求的合力,容易形成服務的規模效益,能有效地降低農戶的產、銷成本。一個合作組織直接聯系與本專業有關的科研、教學單位,直接聯系廠商、專業市場,直接接受政府產業指導,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了服務的效率,使成員分享到工商利潤。
三是出于發展的需要,合作組織自發地依靠能人、大戶或者從社會上選聘高級管理人才,實現了管理人才共享。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壯大一方面靠機制的保證,同時也依靠科學的管理,靠人才。凡是成功的農民合作組織,必然有一個或者一組精明能干的管理者。這些管理者通常是在長期互助合作中自然形成的,或者是大家一致從社會上選聘的。應該說,農戶之間的分化不僅是因為戶與戶之間勞動力的差別,更重要的是文化智力、組織活動能力上的差別。事實上也不可能每個農戶都成為經營能手,不可能每個專業戶群體里都有經營能手,德才兼備的經營能手就更顯缺乏。選聘精明能干的管理人才成為現代合作組織的新做法。成功合作組織的經驗最可貴的是利用了現代管理資源,使精明能干的管理者的智慧變成社員的群體行動,通過“共享智慧”提高每一戶農民社員的管理能力,從而大幅度地提高合作組織的生產能力。
由以上三條可以看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構建形式,既不同于歐洲的合作社、亞洲的合作社,也不同于我國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合作社,它實際上是一種成員主體身份明確、產權關系清晰、服務內容靈活有效、權利與義務對稱、管理科學的現代農業企業組織制度。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必須堅持這一現代農業企業組織制度。
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為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和行為,保護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我國在2006年10月公布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該法律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成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必須遵循的法律規范。
根據法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定義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首先強調的是必須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來組建專業合作組織,確保了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第二是規定合作組織成員是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是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明確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主體。第三是強調了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原則,也就是農民群眾可以自由加入或者退出專業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成員法律地位平等。第四是規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性質是互助性經濟組織,確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具有市場主體地位,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
具體來說,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應當遵循以下原則:首先,其成員主體是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中,農民至少應當占成員總數的80%。成員總數20人以下的,可以有一個企業、事業單位或者社會團體成員;成員總數超過20人的,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成員不得超過成員總數的5%。這保護了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的利益。第二,以服務成員為宗旨,謀求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也就是說,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必須為全體成員謀利,而不是為少數人謀利。第三,加入自愿,退出自由。這充分體現和尊重農民群眾的經營自主權,也是國際合作社聯盟規定和國外通行的做法。第四,成員地位平等,實行民主管理。主要體現在成員享有平等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從法律上防止了少數出資額或者交易量(額)較大的成員對專業合作組織的操縱。同時規定,出資額或者與本社交易量(額)較大的成員按照章程規定,可以享有附加表決權;本社的附加表決權總票數,不得超過本社成員基本表決權總票數的20%;享有附加表決權的成員及其享有的附加表決權數,應當在每次成員大會召開時告知出席會議的成員。第五,盈余主要按成員與專業合作組織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其目的是鼓勵成員多通過專業合作組織對外銷售產品,以形成規模優勢,獲取更高的利益。
精品范文
10農民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