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黨員素質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1-08 05:13:00

導語:農村黨員素質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黨員素質建設調研報告

一、目前重慶市農村基層黨員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目前,重慶市農村黨員總計78.2萬多名,占全市黨員總數的54.7%。農村基層黨員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農民工群體中流動黨員管理難度大、黨建工作較為薄弱

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性加大,使從一而終的“村社黨員”變成了歸屬多元化的“流動黨員”。據組織部門統計,2009年全市流動黨員多達10.3萬多人(包括市外流動、市內流動和外地流入)。雖然有58.7%的流動黨員領取了“流動黨員活動證”,納入了組織管理。但外出農民工黨員難以融入到務工單位和所在地黨組織參加活動。有的農民工黨員在外甚至不愿亮出自己的黨員政治身份。農民工流動黨員的組織生活和黨組織活動不能正常開展,幾乎游離于黨組織之外,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找不到。

究其原因,就大環境來說是還沒有建立和完善適應新情況的流動黨員管理體制和方式。具體到基層來說,一是鄉鎮黨委對農民工群體的黨建工作重視不夠。二是“兩新”組織中黨建工作相對滯后。三是農民工輸出地和輸入地黨組織之間聯系和溝通不夠。四是農民工自身對黨的信念、宗旨和政策理解不夠。

(二)農村黨員隊伍普遍出現老齡化,也伴隨一定程度的素質退化

農村基層黨組織黨員結構不合理、黨員老化幾乎是個較為普遍的問題。據組織部門統計,全市農村黨員隊中35歲以下占15%;36至54歲占37.2%;55歲及以上占47.8%。榮昌、武隆、豐都、萬州、潼南5區縣的15個村,支部(總支)中60歲的黨員大多占20—30%,多則達50%。

農村黨員隊伍年齡老化的主要原因有:農村外出務工經商的青年越來越多,農村留守人口逐步老齡化;一些年輕人對黨沒有太多的認識;少數基層黨組織對發展黨員工作缺乏責任感和主動性;現有的黨員發展程序,不便于村黨組織對外出務工入黨積極分子開展跟蹤培養工作。

二、提升農村基層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的對策和建議

提升農村基層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應該扎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加強流動黨員管理,探索農民工群體中的黨建工作

探索農民工群體中的黨建工作,是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的新格局的突破口。

1、區縣組織部或市委組織部要建立城鄉一體的黨員動態管理機制。黨員外出務工期間,與原在黨組織、與務工地黨組織,如何聯絡,如何參加活動,要有制度規定,不能出現空檔。流動黨員的管理可按如下三種方式運作:(1)對市內流動的黨員,以流入地黨組織為主,實行屬地化管理。這要依托城市各行業基層黨組織,在農民工相對集中的就業單位建立農民工黨組織,搭建起黨組織為農民工黨員服務、黨員為農民工群眾服務的工作平臺。(2)對市外分散流動黨員,要教育督促黨員主動亮出身份,納入流入地黨組織進行管理。(3)對有規模流出市外的黨員,可以由流出地黨組織在流動黨員相對集中的地區,建立流動黨員黨組織加強管理,并積極爭取流入地黨組織的支持。

2、從大的環境來說,建議設立統一的全國黨員信息管理系統,實施“黨員身份卡”制度,加強“兩新”組織黨的建設。有了統一的全國黨員管理信息平臺,黨員在外地可通過網絡交黨費、轉組織關系、匯報思想,黨組織可以實現對黨員的動態管理。流動黨員憑“黨員身份卡”可以納入務工企業或流入地黨組織管理。同時加強“兩新”組織黨建和社區黨組織管理服務農民工黨員工作,流動黨員才便于投靠。

3、要增強農民工流動黨員組織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農民工中的流動黨員,應重點圍繞維護農民工權益、提供就業創業信息、通報家鄉情況、增進感情交流等涉及黨員切身利益的問題開展組織活動,反映農民工的要求和愿望,為他們出主意、想辦法。把管理寓于服務之中,使黨組織成為農民工的主心骨。這樣,黨組織才有凝聚力,對流動黨員的管理也才能更有實效。

(二)改進培養方式,加強教育管理,提升農村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

1、大力將農村有作為、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輕人吸收到黨組織中來。村黨組織要增強緊迫感,把發展年輕黨員作為一個重要議題,積極主動在產業帶頭人、致富能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鄉創業青年中吸收新鮮血液。一要教育現任村支兩委班子以開闊的胸懷、以黨的事業發展的責任感培養新人,要把發展黨員列入村級黨組織的工作任務和考核內容,抓黨員發展制度化。二要在不違背黨章的前提下,改進發展黨員的培養方式,可以考慮通訊培養、網絡培養、委托培養甚至追蹤培養,把認識到位、進步較大、能力突出、有創新創業精神的年輕人及時吸收到黨組織中來,進一步培養村干部,以增強村級組織的活力。

2、拓展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平臺。一是繼續推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黨員干部“雙帶行動”和“人才強村”工程。重慶市近年實施的這些舉措,使黨員隊伍的思想素質、致富技能得到大大提高,應該繼續完善和推進,使所有黨員都有崗、有位、有責、有為。二是建立共產黨員學習教育長效機制。榮昌縣2009年4月以來開展的“三增強、三強化、一鞏固、一促進”的“3311”主題教育活動是一條比較系統的思路。即“增強憂患意識、公仆意識、節儉意識,強化信仰教育、宗旨教育、廉政教育,鞏固學習教育活動成果,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力求實現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人民群眾得到新實惠。機制的落實要體現在教育學習、組織管理、黨內民主、聯系群眾、考核獎懲等方面的制度規定上。例如豐都縣于2009年建立了《農村黨員百分制管理考核辦法》,對黨員的管理實行量化考核。

3、加強黨內關懷,開展扶貧濟困,進一步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黨內關懷是促進黨內和諧的一個動力機制。一是區縣組織部門可以利用一定黨費和捐贈在黨內建立黨員互助資金,資金主要用于救助有特殊困難的黨員,尤其是那些農村貧困病殘的老黨員。二是深化黨內結對幫扶制度,定期開展黨內送溫暖活動,開通黨內求助熱線,切實為黨員排憂解難,使他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黨的溫暖和關懷,也增強他們作為黨員的光榮感。總之,各級黨組織要加強對農村黨員政治上、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關懷。

4、整合區縣黨校和職業技術學校教學資源,結合現代遠程教育,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村干部的培訓現在一般都在鄉鎮不定期舉辦,培訓層次和效果難以滿足時展對村干部素質的要求。村干部基本都有到區縣黨校學習培訓的愿望,希望通過培訓提高理論水平,增長致富技能,更希望開闊眼界、開拓思路。因此,建議村干部培訓以區縣黨校為主體,整合高校、職業技術學校、鄉鎮企業學校等方面的力量進行“打捆式”培訓。通過7—15天的課堂教學、現場教學、觀摩考察等各種培訓方式,學習政策理論、現代農業實用技術、致富理念,促使他們拓寬視野、增長技能、創新思路。

5、加強對黨員的評議考核。通過黨支部評議、群眾評議、自我評議的方式,每年對黨員進行一次民主評議,作為評優評先和提拔培養的依據,從而形成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