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大學

時間:2022-08-24 05:36:00

導語: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大學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大學

作為最熟知中國國情的地方官員之一,書記的肺腑之言,一矢中的,仿佛一場久旱的甘霖,深深地滋潤、激勵著全市的大學生村官。由此蓄積的后發(fā)優(yōu)勢,還將進一步催生社會轉型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講話的首要之點,就在于從現(xiàn)實的層面提出了破解“三農問題”的學習與實踐問題。當黨中央、國務院一次次把目光投向“三農問題”的時候,更多的人僅能從戰(zhàn)略高度領會“三農問題”的重要性。但對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缺乏科學認識,更多的是僅局限于對惠農富農政策的理解和貫徹。沒有也無從體味到,“三農問題”的解決將是一個長期、艱巨和復雜的過程。泛泛泛而談往往甚于具體實踐。

近年來,現(xiàn)實中的“三農問題”已不在局限于原有的農村地域范圍。“三農問題”早已超越了農村與城市的界限、歷史與現(xiàn)實的范疇,正日益成為中國當代社會炙手可熱的話題。從農村中轉移出來的大量剩余勞動力,為中國的中國化輸送了一支新型的產業(yè)大軍,進而也成就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平穩(wěn)增長。

客觀上,留守的農村,除掉青壯年勞力的空殼外,還隱藏著大量的“社會問題空殼”。伴隨著農村的空殼,農業(yè)也顯現(xiàn)出相應的“空殼”。由于起始階段多年的矛盾積累,加之工業(yè)化對部分勞動力的排斥與交互影響,一方面造成了農民對“空殼化”的恐慌,另一方面也讓部分農民對城市產生了畏懼。相較之下,更讓他們揪心的是自身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身權利等方面,在現(xiàn)代社會的急劇“邊緣化”。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yè)真危險。”曾是10年前湖北省監(jiān)利縣一名黨委書記李昌平的痛陳。10年后的今天,此一痛陳已經變成了部分官員對“三農問題”的麻木,對農民感情的疏遠和隔閡,很少能夠有官員能夠真正了解廣大農民的痛楚和內心世界。因此,培養(yǎng)一大批能夠熟知“三農問題”的干部,已是中國當前最急迫的政治和現(xiàn)實抉擇。

培養(yǎng)一大批能夠熟知“三農問題”的干部,捷徑就在于“選好苗子,搭好臺子,唱好曲子。”大學生村官工程的實施,無疑為“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奠定了堅實的干部基礎。他們任職期間的經歷,特別是在農村廣闊天地里的學習、實踐和鍛煉,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人生歷程,更將從實踐層面、干部層面和決策層面影響到整個國家對“三農問題”的解決。這種影響將會持續(xù)發(fā)酵!公務員之家:

大學生對農民的接觸,決定了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懂得農民,更理解農民,更關愛農民,也比任何人對農民更有樸素的階級感情。他們自然就會帶著對廣大農民的深厚感情做事,帶著對農民的濃厚感情做人、做事。更何況,數(shù)以億萬計的廣大農民已經成為各行各業(yè)的建設者和新時代的姣姣者。

沒有一番摸爬滾打,大學生村官自難錘煉成解決“三農問題”的行家里手。

實踐證明,大學生村官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他是黨和政府聯(lián)結農民、農村和農業(yè)的紐帶,是直接問計、化解“三農問題”的生力軍。培養(yǎng)千百萬熟習國情,熟習“三農問題”的“研究生”,將劍指中華民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