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群眾體育活動要點
時間:2022-08-29 08:22:41
導語:市群眾體育活動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實施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和省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基層、保障基本、服務群眾的原則,為百姓提供更加優質的體育公共服務,努力開創率先基本實現體育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二、總體目標
牢固樹立“人民體育為人民”的發展理念,以群眾滿意、人民幸福為著眼點,以“體育覆蓋全社會,健身人人動起來”為目標,構建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百姓提供更多、更優的公共體育服務,將全民健身打造成真正的惠民工程、打造成市民幸福生活的必要元素、打造成城市發展的靚麗名片。
三、重點工作
(一)推動政府履行公共體育服務職責。堅持政府主導,牢牢把握公共體育服務的公益性質,明確政府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立法、規劃、投入、監管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形成和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積極推進公共體育服務全覆蓋。1.調整和完善各級全民健身工作指導委員會,突出指導委員會對全民健身工作的領導作用,促進各成員單位發揮部門優勢,動員和整合各方面資源,形成推動全民健身工作的合力。2.重點推動加大全民健身經費投入,積極推動各級政府將全民健身經費投入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投入。經費使用要向最基層一級的活動開展、設施改善、隊伍建設工作傾斜。
(二)基本建成城鄉一體的“10分鐘體育健身圈”。1.按照《省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實施方案》及《市城鄉一體的“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加大工作推進力度,著眼長遠、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力爭到2013年底基本完成建設任務。2.全方位推進體育場地設施的補缺及優化工作,消除空白點,重點建設健身步道、籃球場、籠式足球場等場地設施,解決中青年人體育健身設施偏少的問題。3.配合教育部門制訂《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工作意見》,爭取年內有50%以上的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4.出臺《關于對市城區街道(鎮)、社區(行政村)建設全民健身設施給予經費補助的意見》,以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基層興建的體育健身設施給予補貼。
(三)大力發展基層體育組織。1.要努力把體育組織覆蓋延伸到城鄉社區,重點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老年人體協、農民體協等體育協會和體育健身俱樂部。系統研究布局合理、結構優化、作用顯著、功能到位、遍布城鄉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和群眾體育社團服務體系。2.出臺《市區街道(鎮)配備體育工作專職人員指導意見》,指導加強基層群眾體育隊伍建設,市區每個街道(鎮)至少配備一名專職體育工作人員,按照公益性崗位設置標準,從體彩公益金中解決經費補貼問題。3.規范晨(晚)練健身站(點)建設相關管理和扶持制度,確保每個站(點)均配備有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每個社區均有自己的晨(晚)練健身站(點)。4.以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為重點,年內新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3000人,明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要求、崗位職責,鼓勵、引導更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在一線從事健身指導工作。
(四)擴大參與各類健身活動的人數。1.圍繞全民健身
參與者的實際需求和現實環境,體現“為民、親民、樂民”的宗旨,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廣泛深入開展。豐富“假日體育”等群眾體育品牌內涵。組織好元旦萬人長跑、全民健身節、端午龍舟賽、機關干部“千人百日萬步走”、市區千名“健身明星”評選等大型群眾體育活動。2.最大程度發揮各級體育社團在活動組織上的作用,按照“以人為本、立足基層、面向大眾、小型多樣、注重實效”的原則,策劃組織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的聯賽,促進全民健身活動廣泛深入開展。3.關注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等人群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
(五)加強宣傳和指導服務力度。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全民健身的重要意義,建立全民健身宣傳的長效機制。1.充分利用中國體育報、體育網、省全民健身網和省、市的主流媒體,宣傳全民健身工作,通過尋找身邊鮮活的健身事例和人物,帶動更多人群參與全民健身。2.繼續開展健身短信發送活動,優化短信內容及發送人群,強調健身意識的確立,逐漸覆蓋更多人群。3.加大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力度,繼續組織國民體質監測車在各市、區的免費體質測試、科學健身咨詢和體育科普宣傳巡回服務工作,為百姓健身提供科學化指導。4.成立健身俱樂部大聯盟,整合經營性場館資源,進行集中營銷、集中策劃,在提供健身場地、健身指導服務方面進行新的嘗試。
(六)推出全民健身五大惠民舉措。以“人民體育為人民”為宗旨,各項體育工作都要面向民生,在如何讓百姓得惠上動腦筋、想辦法。舉措一:新建100公里健身步道。會同規劃、財政、園林綠化、住建、民政、姑蘇區等相關部門,共同推進我市的健身步道建設并發揮作用,參與到健身步道的規劃工作中,并在健身步道周圍配套建設健身器材、設施,通過組織一些體育活動,讓大家了解步道、使用步道并享受步道。舉措二:試點成立社區健身養生服務站。發揮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用,選聘轄區內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組建社區健身養生服務站,為社區居民提供科學健身指導、健身知識宣傳等服務。選取一定數量的社區進行試點,逐漸向全市推廣,形成社區體育有組織、有人員、有指導、可持續的良性發展態勢。舉措三:在市區實施全民健身“三進”工程(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向機關干部、企事業單位員工發出“每天鍛煉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倡議,指導扶持機關、企事業單位組建單位內部體育協會、體育健身俱樂部,會同市級機關工委、市總工會,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社團骨干、優秀教練員、運動員進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技能傳授,推動職工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在社區開展健身知識講座、技能傳授等活動。“三進”工程要市、區兩級聯動,分層次組織相關活動。舉措四:“10分鐘體育健身圈”電子地圖。為了推進城鄉一體的“10分鐘體育健身圈”建設,建設百姓身邊的體育健身設施,制作并向社會“10分鐘體育健身圈”電子地圖,將所有設施進行分類,便于百姓查詢體育健身場地設施相關信息,提供健身咨詢等服務。舉措五:推進公共體育場館、訓練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牢牢把握公共體育場館的公益屬性和服從服務于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場館的綜合體育功能,除保證訓練、競賽使用外,分時段、分項目優惠或免費面向社會開放。市體育中心多個場地實現分時段免費或優惠開放,形成體育中心健身廣場。
- 上一篇:市體育局依法行政活動要點
- 下一篇:環保局建議提案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