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區建設工作要點3篇
時間:2022-08-17 10:35:53
導語:街道社區建設工作要點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4年,我街社區建設工作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及上級工作要求,認真貫徹落實《市2014年社區建設工作要點》精神,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不斷提升社區管理、優化社區服務、促進社區和諧,全力打造“宜居和諧幸福社區”,為我市推進“兩城創建”和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發揮基礎性作用。
一、強化管理手段,提高工作實效。
1、明晰工作職責,推進民主管理。以社區網格化管理為平臺,創新社區民主管理形式。結合“3+X”網格管理格局,發動民警、司法調解員、城管隊員、居民小組長、樓棟長、物業人員、衛生保潔員等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民主管理,在社區環境、治安、教育等方面發揮社區居民的能動作用,推動社區工作由粗放型向精確型、被動型向主動型轉變。
2、完善制度保障,增強工作活力。根據工作需求,將“五個一”工作制度細化為六個項目(網格工作臺賬本、開設社情民意意見箱、設置社情民意公示欄、聘請社情民意監督員、召開社情民意征求意見會、評選熱心公益好居民)。實施雙向考核評估。在社區實行“雙評星”、“雙考核”,在網格骨干中評選參與社區建設明星,在社區工作者中評選服務明星;以社區為單位,由街道對社區實行百分制考核,以網格為單位,由居民對社區服務實行滿意度測評考核。三是構建無縫黨建格局。逐步成立小區、居民樓院黨組織,形成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社區黨建組織網絡。
二、完善社區功能,打造宜居社區。
1、創建良好人居環境。一是完善辦公場所。采取新建方式,完成將軍山社區綜合服務站建設工作,提升建南社區綜合服務站、太平社區綜合服務站、五四社區綜合服務站功能。二是改善基礎設施。結合我市“兩城創建”工作,改善社區路、溝、燈等基礎設施,提高社區綠化水平,進一步解決社區“路不平、燈不亮、溝不通”問題。三是加強“兩違”綜合治理,把握全市統一開展“兩違”專項治理的機遇和氛圍,堅決維護大多數人利益。通過“六先拆”,鏟除違法建設的滋生土壤,從而遏制違法建設的蔓延勢頭,為建設宜居環境掃清障礙。四是美化社區環境。以我市“城市建設項目推進年”和“兩城創建”活動為契機,各社區組織轄區單位、群眾開展生態環境建設宣傳教育活動;建立公眾監督網絡,發揮網格成員作用,定職責、定任務、定區域巡查社區環境衛生,建好社區衛生管理長效機制。
2、突出睦鄰文化建設。一是強化基礎建設。不斷鞏固“一居一中心多個睦鄰點”建設模式,建設集鄰里聊天室、閱覽室、健身房、書畫園、棋牌室為一體的多功能鄰里中心陣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學習、交流、活動平臺。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隊伍“三社聯動”機制,通過社區志愿者隊伍和專業的社會組織,為居民提供生活求助、矛盾調解、心理咨詢、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服務,努力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有機聯動的良好局面。二是抓好樓道文化。鼓勵有愛心、有能力的樓院志愿者及老年人各盡所長、互幫互助,營造守望相助和諧氛圍。開展“魅力樓道文化”活動,通過創建“綠化樓”、“愛心樓”、“文明樓”特色樓院,匯聚樓道居民歸屬感、認同感和凝聚力。三是創新活動形式。以滿足群眾不同需求為出發點,創建睦鄰文化品牌。開展“職工子女中途站”貼心服務、“鄰里微信公眾平臺”等服務,吸引年輕居民參與社區文化。開展以“誠信做人、誠實故事”為主題的社區道德講堂活動,推動社區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和人際關系。
3、完善社區服務功能。一是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鼓勵和吸引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興建社區服務設施和創辦社區服務實體,推動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進一步完善面向全體社區居民的服務體系。二是拓展便民利民服務。鞏固提升已建居家養老服務站的服務水平,實施服務質量考評與運行經費補助掛鉤制度,探索有償服務和志愿服務有機結合的涉老家政服務方式。三是推進物業管理服務,推進社區管理和物業管理聯動機制,在老舊小區按照“有公共保潔、有秩序維護、有設施維護”的要求推行準物業服務。積極完善以服務需求為導向,健全供需對接、信息咨詢、服務監督等功能的社區信息化服務。
三、培育典型示范,提升整體水平。
1、打造完整社區。按照“六有五達標三完善”(一個綜合服務站、一個衛生服務站、一個幼兒園、一片室外活動場地、一套完善的市政設施、一套便捷的慢行系統;社區外觀整治達標、公園綠地達標、道路建設達標、市政管理達標、環境衛生達標;社區組織隊伍完善,社區服務完善,共建機制完善)的要求,結合《社區服務站“一站式”服務規范》標準,打造設施完備、服務齊全、特色鮮明、環境優美、溫馨舒適的完整社區。巴溪灣社區要通過市里“完整社區”考核,其他社區要開展相關工作,通過市社區辦考核評比。
2、培育特色項目。通過社區服務水平的提升,推進“黨建示范型、文化教育型、就業扶助型、溫馨健康型、關愛服務型、平安和諧型、規范管理型”等特色社區創建活動,實現“一居一品”,提升我街社區建設工作整體水平。太平社區打造“兩助一扶”社區愛心品牌,提升社區居民幸福指數,讓社區愛心幫扶成為社區服務的正能量;五四社區提升社區居民飲食用藥安全保障,爭創市級食品藥品安全示范社區;南塔社區以鄰里中心為平臺,以關愛服務為抓手,創建“關愛型特色社區”;龍嶺社區打造群眾文化平臺,爭創省級激情廣場示范點;建南社區以“文化惠民”為特色品牌,爭創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示范社區;巴溪灣社區打造社區青少年“陽光基地”,大力開展未成年人中華文化教育活動,創建生態文明社區;益民社區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和“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救災工作方針,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馬鞍社區以社區老年協會會員為主,成立“養老互助組”理事會,創“鄰里一家親養老“特色。
四、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管理,落實服務職能。
一是推進專業化建設。通過開展社區自我學習、集中培訓、社區學院專業培訓,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服務居民、化解矛盾和社區基本管理的能力。繼續落實好社區工作者職稱政策,力爭到2015年全街不低于15%的社區工作者持證上崗,提高隊伍職業化、專業化水平。二是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以“四百”、“說辦就辦,辦就辦好”、“治五風創五風”等活動為載體,開展“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折不扣完成聽取意見、查擺問題、落實整改等環節工作,確保在改進作風、服務群眾、促進和諧等方面取得實效。三是實施內外監督制度。設立投訴熱線,形成有效地監督管理,及時有效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加強監督考核。街道社區辦不定期開展明查暗訪,及時督查整改工作薄弱環節。采取查看工作記錄、群眾滿意度測評、居民代表評議相結合的形式,對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干部進行綜合考評,考核結果與年終獎勵相結合,通過有效的監督考核增強社區干部的服務意識。
第二篇:街道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點
1.加大法治創建工作力度。廣泛開展法治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依法行政示范單位、依法治校示范學校、誠信守法企業等重點創建活動,總結推廣法治創建先進經驗,推動全街法治創建均衡發展。
2.深化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將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納入和諧社區建設內涵,落實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創建動態管理辦法。
3.強化法治文化建設。推進“法治文化”陣地建設,設置一個永久性大型廣告式普法宣傳標牌,每個村(社區)張貼永久性宣傳標語不少于2條;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建設,每個村(社區)一個宣傳欄、一個普法宣傳員、一個法律圖書角。街道和普法成員單位設一個固定普法宣傳欄,宣傳欄每季度更新一次;單位網站要有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欄目;大力推進法制宣傳進公共場所,充分利用公共場所LED電子顯示屏、樓宇電視等載體開展法制宣傳,充分發揮我街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和公共微信的宣傳作用,推動形成新媒體普法平臺的集群優勢和規模效應,擴大新媒體普法的覆蓋面。
4.突出學習宣傳憲法。深入學習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完善憲法學習常態化機制。領導干部和公務員要帶頭學習憲法、貫徹憲法。街道全年至少組織一次憲法集中學習活動。
5.圍繞黨政工作大局開展法制宣傳。積極開展服務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等專項法律宣傳和服務活動。扎實開展公平競爭、誠實守信、資源環境保護、城市建設、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
6.推進“法律六進”創新發展。認真總結“法律六進”工作經驗,培育各類“法律六進”示范點,推進“法律六進”活動常態化、規范化。結合學習型機關(單位)建設,開展“讀書學法”、法制講座和法制培訓等活動,對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進行與履行職責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培訓,深化“法律進機關”、“進單位”活動。結合和諧社區建設,為居民提供多層次的法律宣傳和法律服務,深化“法律進社區”。結合思想品德教育,舉辦青少年讀書、主題班會、模擬法庭、法制講座(論壇)、法律知識競賽、法制漫畫比賽、法制文藝演出、法制圖片展覽等互動性、趣味性強的活動,深化“法律進學校”。結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企業經管人員和務工人員舉辦法制講座、法制培訓等活動,深化“法律進企業”。加強對雙擁共建部隊的涉軍維權法律服務,深化“法律進軍營”活動,
7.推進重點對象學法用法規范化、長效化。加強領導干部、公務員、青少年、企事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農民等重點對象學法用法,督促各牽頭單位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協調工作機制,形成整體推進合力。
8.加大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學法用法工作力度。認真貫徹落實加強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工作要求,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領導干部集中學法制度,落實學法情況考核制度。以《領導干部學法用法讀本》和《公務員學法用法讀本》為主要內容,豐富法律學習課程。按照市依法治市辦要求,配備法律顧問,開展“機關法律集中學習”活動。
9.加強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貫徹落實加強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要求,著力推動中小學校法制教育課時、教材、師資、經費“四落實”,繼續加強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隊伍建設,積極推進校園法治文化建設,進一步規范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
第三篇:2014年社區建設工作要點
2014年,街道社區建設工作根據《市2014年社區建設工作要點》(永社〔2014〕1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工作中心,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開展黨的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街道項目化推進年工作思路,責任到位、強化措施,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全力打造“宜居和諧幸福”社區。
一、強化黨政領導,推進民主管理
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要不斷加強對社區建設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完善組織機構,搭好社區建設工作平臺,為推動社區民主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1.落實工作責任,提高工作實效。一是要堅持將社區建設工作擺上街道黨政領導的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完善組織機構建設,配齊配強骨干力量,明確領導責任;要定期召開社區工作專題會議,研究解決階段工作中出現的各種重點難點問題,小結當前社區建設的實點、亮點,部署下一階段的具體工作任務,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漸進。二是要不斷強化社區工作制度,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水平,嚴格落實街道領導干部包居責任制度,做到包居領導干部與所包社區同評比、同考核;建立完善的社區工作督導制度,組建街道社區建設工作督導小組,按季度、半年、全年對各個社區的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導巡查,促進各社區規范管理,主動作為,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強民主管理,增強工作活力。一是要推進社區管理創新,繼續抓好網格化服務管理規范建設,打造機關效能、干部管理、社區服務為一體的數字化智能平臺;進一步完善居民業委會管理,做好新業委會成立及到任業委會的選舉工作;落實市社區建設工作要點提出的六大項目:網格工作臺賬本、開設社情民意意見箱、設置社情民意公示欄、聘請社情民意監督員、召開社情民意征求意見會、評選熱心公益好居民,推動社區民主建設。二是要深化黨建聯席會議作用,開展網格黨小組工作;組建社區建設和居民服務快速反應隊伍,打造民生服務特色品牌;開展社區自我學習、集中培訓、社區學院專業培訓,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服務居民、化解矛盾和社區基本管理的能力,繼續落實好社區工作者職稱政策,鼓勵45周歲以下的社區干部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考試。
二、完善社區功能,打造宜居環境
以建設宜居和諧社區為目標,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改善城市生活環境,活躍社區睦鄰文化,建設便民服務體系。
1.加大資金投入,改造人居環境。一是要完善社區辦公場所。加快建設進度,完成社區綜合服務站新建及社區500M2綜合服務站裝修工程,力爭年內全部投入使用。二是要改善基礎設施,提高社區綠化水平,將全街道路硬化、溝管疏通改造、路燈維護等工程細化為二十余個項目,計劃投入資金300余萬元,進一步解決社區“路不平、燈不亮、溝不通”問題。三是美化社區環境。以“城市建設項目推進年”和“兩城創建”活動為契機,廣泛開展生態環境建設宣傳教育活動;發揮網格成員作用,定職責、定任務、定區域巡查社區環境衛生,建好社區衛生管理長效機制。
2.活躍睦鄰文化,創建友好社區。一是不斷鞏固“一居一中心多個睦鄰點”建設模式,建設集鄰里聊天室、閱覽室、健身房、書畫園、棋牌室為一體的多功能鄰里中心陣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學習、交流、活動平臺。二是抓好樓道文化。鼓勵有愛心、有能力的樓院志愿者及老年人各盡所長、互幫互助,營造守望相助和諧氛圍。開展“魅力樓道文化”活動,通過創建“綠化樓”、“愛心樓”、“文明樓”特色樓院,匯聚樓道居民歸屬感、認同感和凝聚力。三是創新活動形式。以滿足群眾不同需求為出發點,創建睦鄰文化品牌;確定江濱社區作為示范點開展“職工子女中途站”;開展以“誠信做人、誠實故事”為主題的社區道德講堂活動,推動社區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和人際關系。
3.提升服務水平,建設農村社區。一是探索培育新型服務業和服務品牌,引導有條件的社區服務從社會福利型向社會化服務轉變,鼓勵和吸引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興建社區服務設施和創辦社區服務實體,推動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進一步完善面向全體社區居民的服務體系。二是鞏固提升已建居家養老服務站的服務水平,實施服務質量考評與運行經費補助掛鉤制度,探索有償服務和志愿服務有機結合的涉老家政服務方式。大力推行物業管理服務,推進社區管理和物業管理聯動機制,在老舊小區按照“有公共保潔、有秩序維護、有設施維護”的要求推行準物業服務。以服務需求為導向,健全供需對接、信息咨詢、服務監督等功能的社信息化服務。三是按照“一門式、一站式”的模式進一步推進農村社區民生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通過整合資源,不斷完善衛生服務站、文體服務站、生活服務站及社會組織服務站等服務網絡。組織志愿者開展面向五保戶、留守兒童、特困高齡老人結對幫扶活動,解決農村社區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進一步推進農村“三助”康樂點建設,著力解決農村空巢老人實際困難。
三、創建示范社區,培育品牌典型
以“城市建設項目推進年”和深入開展黨的群眾教育路線實踐活動為載體,結合“創先爭優”、“四百”活動,培育社區服務管理品牌,引導創建示范社區。
1.推進宜居建設,打造完整社區。計劃投入資金200萬元,以江濱社區為樣板,按照“六有五達標三完善”(一個綜合服務站、一個衛生服務站、一個幼兒園、一片室外活動場地、一套完善的市政設施、一套便捷的慢行系統;社區外觀整治達標、公園綠地達標、道路建設達標、市政管理達標、環境衛生達標;社區組織隊伍完善,社區服務完善,共建機制完善)的要求,結合《社區服務站“一站式”服務規范》標準,打造設施完備、服務齊全、特色鮮明、環境優美、溫馨舒適的完整社區。
2.培育特色項目,創建示范社區。積極推進“黨員幫扶”、“社區學院”、“充分就業社區”、“愛心助學”、“鄰里守望”等特色社區服務項目,增強社區服務的實效性。通過創新基層黨建模式,在江濱社區開展網格黨小組試點工作,創建黨建特色社區;借助名流模式,在后溪洋打造鄰里和睦社區;發揮地理優勢,在黃山培育軍地共建、村居共建社區;強化綜治維穩工作,推動紅山爭創平安社區,從而實現“一居一品”。
3.樹立先進典型,發揮引領作用。要發揮典型示范的引導、帶動作用,培樹發掘社區先進典型,樹立“熱心社區服務的好居民”、“一對好鄰居”、“群眾滿意的社區工作者”等先進典型;及時總結推廣各社區的好做法、好經驗,通過電視、宣傳欄等載體宣傳先進社區和個人,激勵帶動社區人“熱愛社區、建設社區”,提高社區建設工作的影響力,營造人人理解、關心、參與、支持的濃厚氛圍。
- 上一篇:街道綜合治理工作方案9篇
- 下一篇:幸福家庭活動創建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