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流通監管工作意見

時間:2022-08-04 09:46:51

導語:食品流通監管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食品流通監管工作意見

一、以食品監管機構組建為契機,夯實食品流通監管的各項基礎性工作,推進組織保障體系建設

機構組建和基礎性工作是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基礎和前提,重點抓好四個方面工作:

(一)抓好機構組建。各直屬局、分局按照機構改革實施意見和監管職能的要求,加強對食品流通監督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設專人負責食品流通監督管理工作,各工商所(基層分局)要配強、配齊食品流通監管執法人員,配備必要的辦公場所和執法設備。

(二)抓好業務培訓和崗位練兵。根據監管食品流通的職能要求,采取分類分級培訓相結合的原則,安排食品抽樣檢驗技能、基層食品安全監管操作規程等業務培訓。一季度,重點針對一線執法操作人員,突出操作和技能類培訓;二季度,組織“兩項制度”信息化培訓;三季度,圍繞食品安全法及相關法律法規、食品抽樣檢驗,組織崗位技能競賽,調動監管積極性,提升監管水平。

(三)抓好調查研究和工作指導。深入執法一線調查研究,調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了解執法一線存在的困難,總結推廣基層的成功經驗,推進指導全局性工作。2011年,市局食品處與市工商學會擬在流通環節食品監管的績效考核等方面進行理論研討,并以潤州局、丹陽局、句容局作為工作聯絡點,定期調研了解執法一線的工作,用調研的成果指導面上的工作;各直屬局、分局要圍繞市局提出的調研方向采取基層調查、專家論證、學習借鑒等多種形式開展主題調研活動,形成調研報告,市局將在三季度召開研討會,并采納好的做法在全市推廣并報省局食品處向全省推廣或向省學會推薦刊用。規范加強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為日常監管提供支撐;各單位每月上報不少于兩篇的工作信息,市局進行整理編輯向全市推廣;信息上報和使用情況納入年底條線考核。

(四)抓好督查考核。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完善日常考核與集中考評相結合,重在考核日常工作的辦法,強化日常工作落實力度;通過定期督查、對口互查等多種形式,強化督查考核,對被檢單位實行實地指導、現場點評、文件通報等形式進行考核反饋。探索研究流通環節食品監管績效考評辦法,推動各單位學習先進,查找不足,掀起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五)大力加強食品監管機構隊伍建設。以組建食品監管機構為契機,立足于抓基層、打基礎,加快構建統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要加強學習培訓,幫助廣大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優化知識結構,提升思維層次、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努力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的隊伍。

二、以規范、及時、高效為目標,完善食品安全的應急處置體系

(一)強化軟件建設。結合省局要求,加強和完善食品安全應急處置的指導意見,對食品安全應急處置,以規范、及時、高效為目標,制訂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從組織機構、操作程序、報送標準、信息等各環節對應急處置提出規范化的統一要求。

(二)強化應急演練。各直屬局、分局要按照應急處置的硬件、軟件建設要求,加強應急演練。二季度,市局將選擇一家單位召開全市食品安全應急處置觀摩現場會向全市推廣經驗做法。各地在年底前必須組織一次應急實戰演練。

三、以主體監管、行為監管、質量監管為內容,以整合資源、提高效能為方向,構建食品流通環節的科學監管體系

(一)抓好市場主體準入和食品經營主體動態監管。

對食品流通許可核發工作進行調研、探索,指導督促各地找出符合當地工作實際,方便經營者申報的證照核發辦法,完善許可證軟件的使用,使計算機記錄信息更能符合監管工作的需要;按照《省食品流通許可證管理辦法》,將乳制品列為食品流通許可項目核定類別單獨審核,細化和完善對乳制品流通許可的要求;繼續按照總局《關于對食品經營主體予以特別標注的通知》的規定,對食品經營主體進行特別標注,推進信用分類監管。

(二)加強基層工商所(分局)食品執法機制建設。

基層食品執法水平,決定全系統工作的成效,2011年從三方面加強基層工商所(分局)食品執法機制建設:一是以滿足基層監管需求為重點,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化網絡建設,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完善意見,使網絡信息技術在流通環節食品市場主體準入、質量監管、市場巡查和執法辦案等方面更能貼合工作實際;二是以明晰職權責任為線索,指導構建職權清晰、配置合理、責任明確、執行有力的以工商所(分局)為依托的食品執法單元(責任區);三是以依法、規范、科學為目標,逐步完善基層工商所(分局)食品監管標準規程,推進食品監管的精細化。市局將選擇成績突出的單位召開現場推進會,推進全系統基層工商所(分局)科學、高效的食品執法機制的建設。

(三)強化食品流入源頭監管,監督食品經營者建立和落實“兩項制度”。

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進食品經營者落實進貨檢查驗收及記錄制度,完善流通環節食品質量可追溯機制,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效能,強化食品批發商和食品總經銷(總)為重點的食品流入源頭監管,依法嚴格監督食品經營者特別是大中型超市、賣場的進貨查驗制度和進貨查驗記錄制度。修訂和推廣食品批發企業統一式樣銷售憑證,著力解決小食品經營單位建立落實“兩項制度”覆蓋率低和質量差等老大難問題,建立可靠的流通環節食品溯源機制。市局將在二季度前會同丹陽局與電信部門通過開通數據接口等方式,完善本地區系統的功能并向全市推廣,確保2011年底大型商場、超市、批發企業等重點食品經營主體“兩項制度”信息化系統應用率達到90%。

(四)加強食品檢驗體系建設,強化對流通領域的食品質量監管。

一是嚴格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及總局有關規定和制度,認真執行當地政府有關食品安全監測計劃安排和省局的統一部署,按照《省流通環節食品檢驗工作規范》的要求,開展食品抽樣檢驗工作。

二是嚴格食品安全監管經費的使用,依法支付購樣及檢驗費用,用好用足食品安全監管經費,確保檢驗任務落實到位。各直屬局、分局要加大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協調,爭取經費、政策上的支持。

三是建立健全重點突出、行為規范、技術可靠的檢驗檢測體系。各單位要對商品抽檢程序、方法、文書進行思考研究和整理規范,市局將以“抽檢工作包”等載體指導和規范基層的抽檢工作。對符合執法實際、整合資源、提高效能的檢驗體系,將在全市總結推廣。

四是要加強檢驗結果的綜合運用。通過快檢和法檢數據的收集、統計、分析和運用,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執法的權威性,促進源頭治理。

(五)強化案件查處。要充分行使《食品安全法》及相關法律法規賦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能,加大違法案件查辦力度,探索食品安全案件新領域、新類型案件的查處。

(六)按照總局、省局、當地黨委政府的安排,做好食品監管的各類專項整治。一是深入開展農村食品市場專項整治執法行動。要結合農村食品市場特點,突出重點區域、重點場所、重點單位、重點品種,集中整治銷售假冒、仿冒和“山寨”食品等違法行為。二是深入開展乳制品市場專項整治執法行動。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和國家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乳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相關文件精神,按照省局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流通環節乳制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各地在當地政府的組織領導下,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嚴格乳制品特別是嬰幼兒乳制品市場主體準入、嚴格質量監管與抽樣檢驗、嚴格規范經營行為,切實保障全市流通環節乳制品市場消費安全。三是深入開展打擊流通環節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以及“地溝油”等專項整治。依法規范食品添加劑經營者主體資格,依法嚴厲查處流通環節食品經營者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行為以及違法銷售食品添加劑的行為。以集貿市場、批發市場等經營場所為重點,嚴厲打擊非法經營“地溝油”和非正規來源食用油的行為。四是深入開展對重點食品品種和重點區域、重點場所食品經營以及季節性、節日性食品市場的專項整治執法行動。繼續突出市場消費量大、消費者申訴舉報多以及群眾日常生活必須的食品和季節性、節日性食品,有針對性的集中開展專項整治執法檢查,嚴厲打擊銷售不合格食品和擾亂食品市場和食品店的監督檢查。五是深入開展食品經營主體清查行動。規范食品經營主體資格,掌握流通環節食品經營主體、流通許可證和衛生許可證數量及相關信息,對全市食品經營主體確實做到主體清,狀況明。六是開展校園周邊地區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強化中學小學內部食堂、商店的管理,實行一店一證一照,明確承包人責任,建立有效的臺賬資料。對緊靠學校周邊經營食雜店、小吃店,要嚴格前置審批條件,確保證照齊全。

四、以督促食品經營者落實法定責任和義務為核心,推進食品安全誠信自律體系的構建

(一)強化行政指導和宣傳培訓制度。加強宣傳教育,繼續加大《食品安全法》的學習普及工作,督促指導經營者明確食品安全管理員,制定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規范及相關制度;將《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食品經營者的法定責任和義務以列表的形式具體化,強化食品經營者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意識;明確培訓標準,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員培訓制度,市局采取現場指導、以會代訓、集中培訓等形式對食品安全管理員進行培訓。

(二)將兩項制度信息化作為督促指導企業落實兩項制度,承擔食品安全第一責任的重要抓手和工作平臺。堅持自愿原則,通過宣傳、引導、激勵手段,逐步擴大兩項制度信息化的覆蓋率。堅持企業經營管理需求和執法監管需求相協調,增強信息化工作的可操作性。在2010年工作基礎上,將信息化系統建設從有條件、有基礎、有專業人員的食品批發單位以及總經銷、總批發、大型商場、超市,逐步擴大到一般批發商;在調研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從單機運行、全市聯網,到全省數據標準的統一和監管資源的共享。

(三)按照“提檔升級”的建設目標,繼續推進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設。指導食品經營者提升自律意識,強化內部管理,在以往示范店基礎上,繼續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店。以食品安全示范店為核心,在條件相對較好的街道和區域,積極動員廣大食品經營者參與食品安全示范街(區)創建活動,形成“點”、“線”、“面”互相呼應、互相促進的創建格局,提升全省食品信譽度和消費者滿意度。

(四)提升社會監督力量。鼓勵支持新聞媒體、社會團體、群眾自治性組織、消費者、行政執法部門等參與的社會監督力量,營造食品安全綜合治理的氛圍。一是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利用報紙、電視臺、電臺、網站等各類媒體,宣傳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宣傳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開展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的成效,依法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監督管理信息,動員各界力量廣泛參與食品安全管理。二是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提高行業自律能力,引導食品經營者依法經營,推動行業誠信建設。三是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義務監督員、信息員隊伍,構建食品安全投訴監督網絡,進一步擴大社會監督網絡覆蓋面。積極建立并充分發揮消費教育基地、消費教育學校和消費教育大講堂等創新載體的平臺作用,深入廣泛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消費宣傳教育和消費引導活動,增強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