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工傷保險工作意見
時間:2022-06-03 03:26:00
導語:建筑業工傷保險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參保范圍
我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建設項目施工的所有建筑施工企業,于2016年1月1日起應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依法參加工傷保險,為全部職工繳納保險費,落實工傷保險待遇。
本通知所指建筑施工企業(含省外施工企業),是指從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線路管道設備安裝工程的新建、擴建、改建等施工活動的企業。
在我省行政區域內工商注冊的交通運輸、水利等行業企業,參照本通知規定執行。
二、繳費方式、費率
(一)建筑施工企業固定職工應以用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乘以單位應繳費費率(統籌地區確定)之積,參加工傷保險。對農民工比較集中,人員流動性較大的建筑施工企業,無法確定用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以建設項目為參保單位,按建設項目工程總造價的0.8‰至1‰參加工傷保險,開工前一次性繳納工傷保險費。
(二)工傷保險要根據“以支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繳費費率。建筑施工企業工傷保險費率,可根據用人單位工傷(亡)事故發生率、統籌地區工傷保險基金支付與使用等情況,實行浮動管理。
三、參保形式、條件
(一)按建設項目參保的建筑施工企業優先辦理參加工傷保險。建筑施工企業參加工傷保險實行獨立其他險種優先受理參保登記,社保經辦機構為建筑施工企業參保開辟“綠色通道”,做到隨時參保,隨時登記錄入。要簡化建筑施工企業參保需提交相關要件,實現一次性告知、一站式辦結。同時,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等辦事程序也要簡便快捷。
(二)建筑施工企業在注冊地社保經辦機構應對固定職工以用人單位職工工資總額參加工傷保險,用工人員實行實名制動態管理,職工增減變化實行書面或網絡報備制度。對建筑施工企業流動人員較大、農民工比較集中的實行項目參保,用人單位主體向生產經營地(施工地)社保經辦機構提交中標通知書、承接工程通知書、施工合同及轉包分包合同,用工人員實行動態管理。建設項目的用工人員工傷保險關系,自建設項目開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之日起至建設項目竣工驗收之日止。
(三)工傷保險費不準作為競爭性費用競價。建筑施工企業工傷保險費用單獨列入建筑施工工程造價,作為規費組成部分,單獨計算,不得作為競爭性費用造價。建設單位要將工傷保險費在建設項目開工前一次性劃撥給施工總承包單位,施工總承包單位一次性繳納,不準向農民工攤派。
(四)建筑施工企業應在項目開工前辦理工傷保險手續,取得社保經辦機構出具的《工傷保險參保證明》。未取得《工傷保險參保證明》的視為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住房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不予辦理安全監督手續,未辦理安全生產監督手續不予核發施工許可證;在建項目應按有關規定補辦工傷保險手續,保障現場從業人員工傷保險權益。
四、待遇保障
(一)建筑施工企業用工人員在施工期間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按照《工傷保險條例》和我省有關政策規定進行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享受工傷保險待遇。針對建筑施工企業農民工本人月工資難以計算的實際,可參照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為計發標準。
(二)各級人社行政部門、勞動能力鑒定機構和工傷保險經辦機構要優化流程,簡化手續,縮短認定、鑒定、待遇支付時間。對于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15日內做出工傷認定決定。
(三)以建設項目參保的建筑施工企業,在施工期間發生事故傷害,在項目竣工時尚未完成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的人員,仍然作為項目參保職工依法享受各項工傷保險待遇。建設項目未參加工傷保險期間職工發生工傷,依法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同時施工總承包單位和建設單位承擔連帶責任。拒不支付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并依法向施工總承包單位和建設單位追償工傷保險責任。
(四)已按建設項目參保的建筑施工企業1級至4級工傷人員及工亡人員供養親屬工傷保險待遇,在項目竣工后,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納入統籌地區工傷保險基金管理。
五、監督管理
(一)部門配合,齊抓共管。各級人社部門、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安全監管部門、總工會應針對我省建筑行業用工的特殊性,切實做好建筑施工企業參加工傷保險的服務協調、宣傳引導工作,保障建筑施工企業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范圍。不得以任何理由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擅自為建筑施工企業不參加工傷保險“開綠燈”,甚至出具證明,規避參加工傷保險責任,確保國家政策全面貫徹落實。
(二)規范管理,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建筑施工企業應加強現場勞務用工管理,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對項目施工期內全部人員實行動態實名制管理,建立職工名冊、考勤記錄、工資發放表、臺賬等。實行建筑施工企業參加工傷保險公示制,切實保障建筑施工企業職工的工傷保險權益。各級工會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針對建筑施工企業特點,采取項目工會、托管工會、聯合工會等多種形式,將一線職工納入工會組織,為其提供工傷保險維權服務依托。
(三)依法管理,強化監督。建筑施工企業現場有關人員和企業負責人,對出現生產事故要嚴格按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等規定,及時、如實向安全監管、住房城鄉建設和有監管責任部門報告,為工傷保險相關工作提供主要依據。人社、住房城鄉建設、安全監管部門要各負其責,對違法施工、非法轉包、違法用工、不參加工傷保險等行為依法予以查處,保障建筑業職工工傷保險權益。
(四)建立企業用工信息化管理制度。各部門要建立建筑施工企業用工人員、參加工傷保險、安全生產等監管信息平臺。逐步做到參保戶數、人員數、傷亡事故起數、工傷人員待遇支付情況及未參保戶數等信息共享。定期交流和通報建筑施工企業參加工傷保險和相關收支情況信息,隨時掌握建筑施工企業參加工傷保險情況,做到應保盡保,應付盡付。
(五)建立工傷預防機制。督促建筑施工企業按照安全生產標準及規程做好安全施工措施,預防工傷事故發生。工傷預防試點城市可以從上年度工傷保險基金結余提取2%作為工傷預防、安全生產及職業危害的宣傳與培訓工作。有條件的統籌地區可參照試點城市,提取一定比例工傷保險基金開展工傷預防工作。探索以購買服務方式,委托有關職業技術學校對農民工開展安全生產、職業傷害宣傳培訓,降低工傷事故發生率。
進一步推進建筑業參加工傷保險工作,是落實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措施。各地、各部門要高度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密切配合,加強對建筑施工企業參加工傷保險工作的聯合監管,定期開展聯合檢督查。各地、各部門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及時上報,要根據當地建筑施工企業特點,制定具體實施方案。
精品范文
10建筑法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