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黨支部帶領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紀實

時間:2022-07-10 03:10:00

導語:村黨支部帶領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紀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黨支部帶領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紀實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崛起在“桃花谷”里的新農村

——xx鎮xx村黨支部帶領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紀實

xx鎮xx村座落在一條長達10多里的山谷里。陽春三月,滿谷如霞似彩的桃花,隨著山勢的跌宕起伏而在谷中蜿蜓,與散落在山谷中的座座農舍,構成了一幅秀美的彩墨畫,將十里山谷點綴得如詩如畫,xx村由此獲得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桃花谷”!居住在“桃花谷”里的xxx戶人家,目前已有xx多戶人家建起了鋼筋混凝土平房,有xx戶人家安裝了程控電話,xx多個村民用上了手機,建起了xx個衛星地面電視接收站,450戶人家購買了電視機,有冰箱150多臺、各種車輛350多部。2004年,全村1700多群眾實現人均純收入3600元;200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上升到4200元,基本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成了遠近聞名的社會主義新農村!2004年,該村被x委x政府表彰為“2003至2004年度文明村”;2005年,該村又被x委x政府授予“民族團結與進步先進單位”,同時,還被x委x政府指定為全x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范點!

因地制宜發展優質桃,全力帶領廣大群眾大力

發展經濟,全村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

布依族苗族聚居的xx經濟開發區xx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區。為帶群眾脫貧致富,1991年,村黨支部經過市場調查和對村情反復研究后,決定帶領群眾用沃田肥地種糧食,確保群眾生活用糧,用山坡瘦地薄土發展優質桃,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幾經發展,到2000年,全村優質桃種植面積達到了4000畝,其中掛果面積達1200畝,全村售桃收入達120萬元,僅此一項,421戶種桃戶戶均增收2850多元,最高的達到8萬多元。

為更好地做大做強桃產業,走產業化生產經營路子,2001年初,該村組建了由村主任楊明權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的“貴州xx鎮xx綠色水果產業有限公司”,負責為全村群眾引進現代高科技水果品種,帶領并指導群眾進行高科技種植,組織力量對農民生產的水果進行統一采購、統一包裝和統一對外銷售。公司成立以后,立即建起了一個20畝反季節優質桃母本源基地和一個83畝的優質桃苗圃,并注冊了“桃花谷”和“xx桃”兩個商標品牌。2003年下半年,該村又將桃苗圃基地面積擴大到了120畝,在保證本村群眾種桃用苗的同時,還為興義市烏沙鎮、鄭屯鎮、冊亨縣冗渡鎮、望謨縣石屯鎮、普安縣的青山鎮等州內縣市的10多個鄉鎮提供了2000多畝優質桃苗。通過公司加農戶加基地的模式運作,xx村的桃產業得到了不斷發展。到2005年,全村“xx桃”面積發展到了17600多畝,其中掛果面積8000多畝,全村產桃500多萬斤,售桃收入突破450萬元!單種桃的一項,全村人均收入就達2500多元。村集體種植的600畝也有300畝掛果,除去各項開支后也收入38多萬元!

為打造“xx桃”品牌,努力增強“xx桃”的市場開拓能力,自2001年以來,該村又堅持每年三月舉辦一次桃花節,從文化品位包裝上加大對“xx桃”的宣傳,同時,通過文化搭臺,讓經濟唱戲,利用節花節與各地商家簽定購桃定單。通過舉辦“桃花節”,大大提高了“xx桃”的在外知名度。每年桃子成熟時,都要有來云南、廣西等20多個大中城市的商家直接來村里購買桃子,“xx桃”年年供不應求。

200x年總書記到xx村視察,對該村在調整產業結構中,種桃穩糧,在沃田肥地種糧食,用山坡瘦地薄土種桃,桃產業上規模后又組建股份公司搞銷售,辦桃花節抓定單的做法給予了肯定。高興地說,調整產業結構,糧食要穩定,你們的糧食基礎穩定了,收入也增加了,這條路子是對的,希望你們做得更大。

總書記的視察,令xx村廣大群眾倍受鼓舞。大年三十下午總書記走后,全村80多名各族群眾集中到村辦公室過年,討論如何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決心化關懷為動力,將“桃花谷”品牌做大做強。大年正月初三,群眾就紛紛下地做工了,對全村17500多畝桃園進行花前施藥;將優質桃苗圃基地從原來的120畝擴大到200畝,全力推進x委提出的建設10萬畝優質桃生產基地的實施步伐。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

條件,努力改變村容村貌,全村實現了村容整潔!

在帶領群眾致力發展經濟的同時,xx村黨支部又積極帶領群眾修路、引水、拉電、修學校和建辦公樓,不斷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努力改變村容村貌。投入50萬元,建起了村綜合辦公大樓;投入100多萬元,硬化了7公里的通村公路;投入30多萬元,建起了一幢1300平方米的教學樓,使全村400多名孩子住進了新教室,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爭取上級資金90萬元,實施節水灌溉工程,解決了5000余畝桃林和3000余畝農田的灌溉;發動群眾自籌資金60多萬元,建起了390座衛星地面電視接收站,投入資金30余萬元,建起了自來水工程,全村100%的人家喝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看上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全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

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以后,村黨支部又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加強了村容村貌的建設。投入2.5萬元,在7公里進村公路兩旁種上了行道樹。由村委會出水泥近百噸,組織群眾出砂石和投工投勞,對一、二組100多戶人家的入戶道路進行水泥硬化。爭取區管委會的專款5萬元,組織群眾實施”五改”(改廁、改水、改路、改灶、改圈)、“五化”(硬化、凈化、xx、亮化、美化)工程和修建進組公路,發動村民自籌資金修建門前的進戶水泥路和水泥壩子,積極打造舒適、文明的生活環境。目前,村里已改廁30間、硬化進組道路440米入戶道路28000平方米、建沼氣30口、改灶50戶,全村實現了主要道路硬化、戶戶通路、100%居民用自來水、100%居民用電、電話普及率達62%、電視機普及率達91%,實現了硬化、凈化、xx、亮化、美化。基本做到“戶有住房,人均一間房,功能配套,設施齊全”,做到“六個有一無”:有一條平整的進村路;有一個村規民約或規章制度;有一個長遠的村級發展規劃,并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村寨公共場合有一個公廁;牧畜圈與人居分離,并有沖水式廁所;每戶有一個小花園或庭園xx帶;無計劃外生育。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由村委會負責組織的愛衛會組織,專門負責治理整頓村里的臟亂差現象。同時,村里還出臺了公共環境衛生管理規定,制訂衛生公約,促進了村民樹立良好的衛生意識和生活習慣。

為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村支部又依托萬畝桃花谷和濃厚的民族風情,結合農村生態家園建設,積極打造觀光旅游業和生態農業。由村委會投資2萬元,實驗推廣了300畝“林下生態雞”飼養。目前,已發展林下生態雞3000多只。由村委會通過公司化運作采用股份制融資80多萬元建設的桃源山莊,占地103畝,集娛樂、休閑、賞花、品百果為一體,每年到村里來旅游休閑的客人不下8萬人,經濟收入在20萬元以上,不但為廣大群眾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還把xx村的旅游農業做了起來。以此為龍頭,40多家農戶搞起了農家旅游接待,純收入20多萬元,推動了旅游經濟的發展。

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大力倡導文明活

動,全村實現了鄉風文明、管理民主!

在狠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xx村黨支部一班人還以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為載體,對廣大群眾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提高廣大群眾思想道德水平。通過召開黨員干部會、村民小組群眾會、全村群眾大會和利用廣播、有線電視網絡、遠程教育設備,廣泛向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黨的基本知識、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宣傳“三個代表”重要需要思想,宣傳省、州、區各級黨委政府的有關重大決策和部署。通過不懈的努力,廣大群眾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培育和弘揚,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得到了樹立。同時,還充分利用學校的黨堂教學,在青少年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倡導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印發宣傳資料、公開信等形式,廣泛開展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制訂和完善了村民手則,引導村民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追求更高層次的道德標準,切實增強廣大群眾的自立、競爭、效率、民主法制意識。

在狠抓群眾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村支部還非常重視村民素質教育。通過開展科技培訓班、組織村組干部和骨干科技戶外出參觀學習、選派骨干人員參加上級組織開展的學習培訓等方式,深入開展村民素質教育,促進了村民素質的提高。2004年和2005年,該村共組織開展技術培訓班4期,培訓人員600多人,其中有200多人經考試合格取得了種植優質桃方面的“綠色證書”,組織村組織干部和黨員100多人到區外參觀學習,選派10多人到x委黨校參加x委組織的村干部培訓班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結合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開展,村支部先后組織開展了培訓班2期,培訓骨干400多人,并組織其中的300多人外出務工,不斷發展和整合了生產力。

為動員廣大群眾做文明村民,辦文明事情,促進社會風氣良好,確保人民安居樂業,村支部又通過廣泛開展各類群眾文化體育活動,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2001年以來,充分利用每年三月村里上萬畝桃花盛開風景優美的條件,連續舉辦了五屆“桃花節”,組織廣大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文藝搭臺,讓經濟唱戲,每年桃花節期間都20多家客商跟村委會簽訂了上百萬斤鮮桃訂購合同。

村支部始終堅持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宗旨,通過開展優質服務,興辦實事等形式,不斷增強感力和凝聚力。群眾對村支部和村委會工作滿意率在95%以上。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建立健全了黨員干部幫扶貧群眾的制度,做到兩委班子成員每人聯系2至3戶貧困進行結對幫扶。同時,村里還建起了衛生室和計生室,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為使全村群眾有一個良好治安環境,針對外來人口流動較多的現狀,該村通過加強基層組織網絡,組建治調組織、常年性護村隊、普法小組、創安小組等手段,加強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在村域范圍內實現了“三無”,即無重大農村糾紛發生、無盜竊現象出現、無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發生。目前,崇尚科學、遵紀守法、家庭和睦、鄰里互助、安居樂業的良好風尚已在全村形成。積極引導群眾樹立優生優育的生育觀念,深入扎實地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全村計劃生育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