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工作總結

時間:2022-06-05 08:06:00

導語:農業局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局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工作總結

過去的一年,我區農業農村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貫徹“創業富民、創新強區”總戰略,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了農業穩定發展、農民加快增收、農村全面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現代農業建設卓有成效,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07年以來,我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農村經濟總收入達60.4億元,同比增長27.5%。

1、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凸現。全區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9.87億元,增長4.6%,增幅居全市第二;實現總產值13.9896億元,增長14.9%;其中農業總產值11.2億元,增長3.8%;林業總產值2447萬元,增長23%;畜牧業總產值2.07億元,同比增長6%;漁業總產值2642萬元,同比增長31.6%。全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78萬畝,畝產389公斤,總產6.14萬噸,同比上年分別增長0.53萬畝、30公斤、6612噸,增幅分別為2.5%、8.4%、12.4%,超額完成14.9萬畝的確保指標;全區水果種植面積16萬畝,總產值4.3億元,同比增長12.9%;蔬菜種植面積14.5萬畝,總產值4.58億元,同比增長21.3%。以“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為主要形式的特色產業強區強鎮強村建設初顯成效,建成市級農業特色產業強村8個;院橋、新前、江口被省政府評為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強鎮;我區被省政府命名為水果產業強區。全區九大農業主導產品共實現產值7.24億元,進一步形成了柑橘、楊梅、茭白、紅茄、高山蔬菜、紫蒔藥、芋艿、筍竹兩用林、高山放養雞等特色農業產業帶。農業示范區建設逐步推進,西部15萬畝的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建設項目通過規劃評審。

2、農村經濟發展平臺不斷創新,農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寬。去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25元,同比增長15.9%,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8%,居全市第三。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3743元,同比增長16.1%;第一產業人均純收入637元,同比增長13.8%;二三產業人均純收入2399元,同比增長10%;財產性人均純收入1069元,同比增長32%;轉移性人均純收入478元,同比增長52.6%。農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寬,臺州市西部農副產品配送中心和*區農產品配送中心去年共配送農產品1萬多噸,配送額達6500多萬元,為農民增收4000萬元。農家樂休閑旅游產業成為農民增收新渠道,全區各種不同類型的農家樂休閑旅游村(點)發展到12個,經營戶98戶,實現經營收入1247萬元。富山半山、上鄭圣堂、上洋董岙、北洋長潭、澄江柑橘博覽園區等休閑觀光農業點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農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和農村實用人才計劃深入實施,07年,全區完成各類農村勞動力培訓11264人,轉移就業3039人。

3、農業產業化組織帶動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推進。全區共有農業龍頭企業31家,實現銷售收入17億元;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91家,實現銷售額6000余萬元。“走出去”農業異軍突起,外出農民種植西瓜總面積達17萬畝,年創產值12億元,開拓了我區農業新的增長點。農業市場化步伐加快,區政府與杭州聯華集團進行了產銷簽約,實現區內農產品直接進超市。在浙江農博會期間舉辦的*西部現代農業綜合開發招商暨特色農產品推介會活動成效顯著,4個簽約項目,3個已啟動建設。

4、農業科技和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得到加強。農業科技工作繼續深化,引進新品種15個,推廣新品種7700畝,推廣應用水稻新型栽培和稻鴨共育等高產高效新技術,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治等。全面推廣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建立產地編碼查詢系統,認真做好綠色認證工作,通過綠色食品認證5個、有機食品認證2個、有機轉換食品認證1個;獲省農博會金獎農產品13個;全國無公害農產品共26個,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0.55萬畝。動植物防疫體系建設繼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信息化深入推進,農民信箱在信息、產銷對接和全方位服務農民方面的作用進一步發揮。

5、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全面完成。在總結近五年西部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基礎上,積極籌劃實施扶貧開發戰略重點的轉移,形成產業開發、生態保護、低收入農戶扶持和村莊整合改造四位一體的扶貧開發機制,實現扶貧開發戰略的新突破。大力開發西部山區的豐富資源,積極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清潔工業和生態休閑旅游業,使西部山區在產業升級中實現與東部地區互補聯動。實施低收入農戶生產生活扶持,在全區機關干部中廣泛開展“一戶一策一干部”活動,近6000名機關干部與幫扶村的6277名重點貧困戶進行“一幫一”結對幫扶,使西部山區低收入農戶都納入幫扶的對象。

(二)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力度加大,農業發展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土地整理逐步實施,完成7個項目的土地整理,新增耕地1773畝,新建標準農田7625畝。投入6000多萬元,開展了永寧江二期治理工程、水毀工程修復、小農水工程建設、水庫除險加固、小流域治理等。投資2300萬元,完成河道疏浚治理189公里、河道保潔423公里。投資94萬元,完成19個鄉鎮、街道的氣象預警系統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實現投資500萬元,實施了1萬畝的頭陀西北片中低產田改造。

2、林業生態建設成效明顯。全區共完成造林更新任務1792畝,封山育林1.72萬畝,義務植樹15多萬株,創建市級綠化示范村4個,創建省級綠化示范村1個。全區生態公益林建設面積達46.5萬畝,我區獲全省首批生態公益林建設示范區稱號。建成生物防火林帶工程71.2公里、面積2136畝。山林延包工作全面完成,我區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省山林延包工作先進集體。

3、防臺防火工作卓有成效。全面開展汛前安全大檢查,進一步完善防汛預案,落實搶險隊伍和物資。抗臺期間,水利、氣象、防汛部門密切關注臺風動向,加強監測預報,認真分析會商,科學有序調度,成功防御了0713號“韋帕”和0716“羅莎”等強臺風對我區的嚴重影響,將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森林消防工作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切實加強了森林火災的防范工作,森林火災得到有效遏制。

(三)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努力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人居環境、教育醫療、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1、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深入實施“十百工程”,村莊整治由單個村莊向整片整鎮集中整治轉變。開展“新農村村莊建設試點村”工程,進一步夯實村莊整治基礎,增強發展后勁。去年全區建成省級示范村5個,市級示范村9個,區級整治村58個。五年累計建成省級示范村11個、市級20個、區級整治村180個,超額完成第一輪村莊整治五年階段性目標。全面推進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整體推進畜禽糞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污染整治、垃圾固廢污染整治、化肥農藥污染整治、河溝池塘污染整治,提高村莊農村綠化工程),加大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和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力度。全區有17個鄉鎮建有垃圾中轉站,480個村實行了垃圾統一處理。長潭水庫沿岸25個村開展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按計劃對34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進行整治。青山白化治理工作成績斐然,治理率達95%,生態墓地覆蓋率達96%。

2、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加快改善。鄉村康莊工程、農民飲用水、連鎖超市放心店等工程穩步實施。完成通鄉通村公路路基路面9.3公里,等級公路通村率提高到98.5%;新增農村供水規模0.79萬噸/日,受益行政村22個,受益人口2萬多人。19個鄉鎮均開設了連鎖超市,鄉鎮連鎖超市覆蓋率達到100%。

3、農村公共服務和民生問題進一步改善。農村中小學教育“四項工程”深入實施,15年基礎教育普及率創新高。農民健康工程繼續推進,全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到40.8萬人,參保率達87.76%;設立農民健康體檢站15個,至今共有29.7萬名參保農民進行了體檢,體檢率達73.8%。“文化三下鄉”活動卓有成效,組織了2700場次電影、37次演出、700冊圖書到農村(社區)。農村低保標準從每人每月14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5111戶6705名農民納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2006年的直補資金及*年上半年直補資金共3454萬元已平穩發放到全區移民戶手中。

4、農村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深入推進基層黨組織先進性建設,農村黨組織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積極推廣村民議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村級民主懇談會等有效的民主形式,深入推行村務公開內容、形式和程序“三到位”。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減輕農民負擔管理走向規范化。積極探索發展集體經濟新路子,全面落實經濟薄弱村組織運轉和村干部報酬專項補助制度。充分發揮了第四批農村工作指導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5、全社會共建新農村氛圍日趨濃厚。工商企業、各類學校、文明單位等結對建設新農村活動的機制不斷完善,全區工商企業及社會各界資助新農村建設資金超過1084萬元,結對村160多個,結對范圍不斷擴大,內容不斷拓展。同時,各級、各部門進一步轉變作風,創新服務“三農”的方法和途徑,促進部門服務向農村延伸,全社會參與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氛圍進一步濃厚。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仍然處于艱難的爬坡過坎階段,“三農”工作還面臨著不少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一是發展現代農業受到眾多因素的制約。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土地難流轉,經營規模難擴大。下山脫貧、農產品加工項目和休閑觀光農業用地緊缺。農民貸款難以滿足生產發展需要,新農村建設資金十分短缺。農業面臨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生物風險加大,制約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是農民穩定轉移就業和持續增收難度加大。一方面,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就業技能,不能適應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要求,加上外來農民工的有力競爭,使農民轉移就業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受農產品和農村勞動力雙過剩的影響,農產品和勞動力價格提升困難,給農民持續增收帶來一定難度。

三是農村社會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盡管全面實行了免費義務教育,但城鄉教育資源質量差距較大。盡管建立了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但籌資水平相對較低、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健全。盡管實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失地農民養老保險,但覆蓋面不廣。

四是鄉村管理服務有待改進和加強。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村社會管理和公益事業建設難落實,一些村民主管理、村務公開不到位,村級集體經濟仍比較薄弱,農村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有待妥善解決。

當前“三農”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需要我們在深入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的過程中,創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舉措,健全工作機制,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