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營經濟發展工作總結
時間:2022-01-11 08:33:00
導語:市民營經濟發展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2009年民營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2009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廳的具體指導下,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年初確定的“五大任務”和“保增長、促和諧、抓黨建”的總體思路,始終把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全市經濟工作的重點,作為保增長的主要內容,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的戰略舉措,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從優化發展環境、加大財政投入、減輕企業負擔、完善扶持政策、健全服務體系入手,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使我市民營經濟延續了近年來增長較快、效益較好、運行較穩的良好發展態勢。前三季度完成民營經濟增加值1796.4億元,同比增長18.8%;完成總產值6462.7億元,同比增長15.9%;完成營業收入6184.5億元,同比增長16.1%;完成利潤總額325.4億元,同比增長13.4%;完成上交稅金159億元,同比增長1.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1225.4億元,同比增長40.7%;預計到年底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2440億元,增長20%;民營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00億元,增長31%;民營上交稅金完成254億元,增長8.1%。民營經濟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工業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前三季度民營規模工業總產值增速18.7%,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21.6%,超過全市1.9個百分點,占全市份額分別達到58%、58.2%。比上年同期分別提高0.8、2.4個百分點。
——重點企業自主創新步伐加快,產值增速明顯。遠大企業集團完成與瑞士旭密林建筑設計研發公司聯合成立歐洲設計研發中心,截止9月末實現銷售收入115億元。特變電工沈變集團完成與全俄列寧電工技術研究院建立*分院項目簽約,企業產值增長45%以上。北方交通重工集團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項目參加了申報答辯,其訂貨值增長3倍。
——產業集群(工業園區)發展態勢良好。今年1-10月份,24個工業園區完成產值1975.4億元,上繳稅金35.6億元。35個產業集群完成產值161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88億元,上繳稅金34.6億元;已有五個產業集群達百億產出,預計到年底,將有10個產出達百億的產業集群。
——農產品加工業成為第二大支柱產業。1-10月份,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營業收入86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7%;完成增加值24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6.2%;上繳稅金9.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5%。預計到年底,全市新上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項目100個。
——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1-10月份,全市引進實際到位內資(全口徑)558.8億元,占全年計劃的93.1%,其中引進實際到位內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642個,到位資金546.7億元。預計到年底,全市引進內資600億元。全市建設工業地產項目84個,新開工面積571.36萬平方米,占全年計劃的95.2%,竣工面積279.63萬平方米,項目出租、出售率達80%。
二、發展民營經濟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扶持,促進民營經濟實現穩定健康發展。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作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的主要內容,作為全市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擺在突出重要位置,采取得力措施加以全力推進。今年春節假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就關于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行了專題學習。3月27日市委、市政府組織召開了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工作會議,主要領導親自出席并做重要講話,并對全市40戶非公有制經濟的優秀企業進行表彰,出臺了《關于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穩定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極大地增強了非公企業家的信心,有效促進了非公經濟發展。市政府還于年初出臺了《*市支持企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扶持政策,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了寬松的環境和良好的氛圍。
(二)搭建融資平臺,加大資金扶持,著力解決民營企業發展的資金困難。針對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存在融資難的問題,我局積極開展銀企對接活動。目前累計開展各種形式的銀企對接活動11次,分別組織和協調中行、建行、廣發行、郵政儲蓄銀行參加對接,有效地緩解了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的狀況。全市13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1-9月份為882家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完成擔保額10.67億元。其中新增中小企業貸款擔保573家,新增擔保額6.6億元。市政府設立20億元市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包括非公經濟在內的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籌資10億元用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截止到目前,全市已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注資9.94億元,并建立了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
(三)實施“兩送一幫”,進企業解難題,扶持企業做大做強。今年以來,我們結合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認真組織了“進企業解難題實施保增長工程”活動。組織實施了“兩送一幫”工程。即送政策,幫助企業了解掌握運用近期市委、市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發展政策,扶持企業做大做強;送服務,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服務手段、服務環境等問題;幫融資,通過銀企對接幫助企業解決流動資金緊張的問題。積極開展“三變三為”活動,即變依靠文件指導為主動現場辦公服務;變領導指派協調為主動靠前服務;變企業請求解決問題為主動上門服務。組織人員帶著“一表一卡”,先后多次到縣區、到困難企業進行一對一幫扶,先后為26戶特困企業解決融資、土地、用電、補貼等四大類46個問題,幫助企業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
(四)加大開放力度,大力招商引資,不斷壯大民營經濟隊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在年初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把引進內資任務作為重要考核指標下達到各區、縣(市)和開發區,列入年度績效考評。建立以各區、縣(市)和開發區作為引進內資主要責任單位和相關市直部門為協辦責任單位的責任體系。不斷完善行之有效的傳統招商引資方式的同時,不斷創新招商方式。先后推出了“工業地產”招商、“主題概念”招商、“中小企業創業園區”招商、“孵化器”招商等新的招商模式,對國內外投資者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始終站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第一線,親自帶隊招商,多次召開調度會,聽取市各區、縣(市)、開發區主要領導匯報引進內資、國內企業、工業地產建設情況,分析和解決遇到的問題,對成功招商起到了決定作用。1-10月份我市累計組織國內招商團組512個,參加招商人員1264人次,分赴江、浙、閩、粵、滬等23個城市,召開了29個專業招商會議,洽談了1262個項目,總投資額達2600多億元;工業地產標準化廠房新開工面積571。36萬平方米,占全年計劃的95。2%。
(五)發揮集聚效應,做強縣域工業,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我們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作為富民強縣的目標,走小企業、大集群的路子。緊緊圍繞“壯大集群規模、豐富集群內涵、創建百億集群”的工作目標,堅持“新增集群抓基礎,原有集群抓質量”的工作思路,實施產業集群(工業園區)提升工程,擴大集群規模,提高集群檔次。目前,全市35個產業集群完成產值1612億元,上繳稅金34.6億元,新開工項目398個,計劃總投資340.6億元。24個工業園區完成產值1975.4億元,上繳稅金35.6億元,新開工項目390個,計劃總投資398.4億元。今年計劃達百億元產出的10個產業集群共完成產值1096.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2.3億元。在認真抓好產業集群建設的同時,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扶持農產品加工業的各項政策和農產品加工項目的財政補貼,農產品加工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1-10月份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營業收入86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7%;完成增加值24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6.2%;上繳稅金9.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5%,僅低于裝備制造業,成為我市的第二大支柱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成為推動縣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六)強化服務意識,完善服務體系,積極為民營經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今年以來,我們以市中小企業服務大廳為基礎,采取“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務企業”的工作思路,逐步形成政府和社會相結合的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服務網絡,形成了包括生產、技術、市場、法律等方面的咨詢,以及人才培訓、科研支持、各種信息的提供、國內外促銷、融資及其擔保等全方位的服務體系。一是在市政府行政審批大廳設立了中小企業服務窗口,全面受理中小企業的各類服務需求。為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又開辟一個新的窗口;二是更新了中小企業服務大廳的功能。服務大廳擇優入駐中介服務機構17家,開設了10大類服務窗口,大廳入駐率達100%;三是加強了網絡服務平臺建設。*市中小企業網完成全面的改版創新工作,更新信息22521條,實現點擊率超過700萬次上;四是組織了中小企業專家科技顧問團,就中小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開展各種科技咨詢服務;五是指導中小企業積極申報國家、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目前,*北方交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共獲得國家第一批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300萬元;六是進一步完善了中小企業權益維護投訴體系。制定了《市民營企業投訴事項受理工作流程及工作辦法》。利用中小企業權益維護投訴中心平臺,與各區、縣(市)建立上下緊密結合,快捷、方便的投訴協調服務網絡和服務體系。
(七)積極創造條件,全力組織籌備,較好地舉辦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大會。10月15日至17日,我局經過半年多的籌備,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遼寧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市人民政府、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協會、遼寧省中小企業廳承辦的“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大會”在*隆重召開,大會圍繞“交流、合作、創新、發展”主題,組織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發展論壇、中小企業廳(局)長論壇、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論壇、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創業基地揭牌儀式、全國大小企業配套對接會、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大會產學研對接會、中國(*)國際現代建筑產業論壇、中國(*)國際中小企業產品和技術展覽會,并獲得圓滿成功。其中,*華晨汽車等6家大企業與20多家小企業簽訂了協作配套項目合同,簽約金額6億元。78戶中小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達成了合作意向,有10戶中小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簽訂了10個合作項目合同,簽約金額1.17億元。現代建筑產業有22個項目對接洽談;法庫陶瓷產品博覽會、中國*美容、美發、洗滌用品博覽會和食品展,實現成交總額19.28億元。
盡管非公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但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民營經濟主要指標同比增速回落,民營經濟出口、消費兩大引擎,工業企業生產和效益等指標增速均處于歷史較低水平。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三、2010年工作思路
2010年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完成“五大任務”、實現“三大目標”的整體布署,全面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按照中共*市委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七次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健全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長效機制的決定》,把促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加快發展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進一步放寬非公資本的市場準入限制,優化創業環境,促進全民創業,壯大民營經濟規模,提高民營企業競爭力。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參與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投身現代服務業發展,積極到縣域投資創業。進一步改善民營經濟的融資環境,為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支持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引導中小企業為裝備制造業重點企業開展配套服務,全面推進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加快發展。
總的發展目標是:通過努力使我市民營經濟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達到16.2%;調入內資700億元;工業地產(標準化廠房)建設達到600萬平方米;新上投資10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項目100個;工業園區、產業集群新開工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320個,產業集群產值達100億元產出的達到11個。
為完成上述目標,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完善政策扶持體系,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結合市委、市政府《關于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全面實施,盡快出臺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細則,使之形成配套的扶持體系。擴大市場準入范圍,降低準入門檻,進一步營造公開、公平的市場環境。堅持依法行政,切實保護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及其職工的合法權益。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為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是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管好用活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進一步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大擔保機構的資本注入、風險補償和獎勵補助等多種方式,提高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能力。加快創業板市場建設,完善中小企業上市育成機制,擴大中小企業上市規模,增加直接融資。繼續組織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多渠道為中小企業融資創造條件。
三是加快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提高中小企業市場競爭力。加強產學研聯合和資源整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創建自主品牌。支持中小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進行技術改造,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鼓勵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建立穩定的供應、生產、銷售等協作關系。要加大對200戶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服務力度,推進企業品牌建設工程。要重點跟蹤、監測市政府認定的200戶成長型中小企業的經營情況,要從融資、技術、市場三個方面給予應有的支持和服務。
四是引導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向縣域集聚,促進產業集群(工業園區)和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用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大力培育市級示范類產業集群。加強產業集群環境建設,改善產業集聚條件,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承載重大項目和中小企業的能力,壯大龍頭骨干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加速引進培育重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落實好農產品加工業的各項扶持政策,重點推進和扶持糧油加工、食品加工、畜禽加工、飲料及奶制品加工等主導產業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
五是加大對內開放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積極創新招商方式,拓寬利用內資的領域,開展定向招商、特色招商、工業地產招商,把招商引資的著眼點向先進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建筑業和現代農業聚焦。根據重點企業技術、經濟合作需求和振興*老工業基地主導產業發展和配套需求,精心組織選擇一批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好的投資合作項目,努力在重點領域實現招商引資工作的新突破。
六是穩步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為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加快形成我市的服務體系構架,構建全市統一的中小企業(非公經濟)社會化服務體系;實施公共性、公益性和商業性三種服務共同推進;健全市、區、縣(市)、產業園區三級中小企業(非公經濟)服務中心和服務網絡;逐步完善我市中小企業服務大廳的綜合服務功能;全面整合社會服務資源;構建創業輔導、融資擔保、技術支持、網絡信息、人才培訓、法律維權、合作交流、企業信用等八個專業服務體系。
- 上一篇:“農博會”承辦工作方案
- 下一篇:文史研究館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