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系統工作總結及計劃

時間:2022-03-15 11:10:00

導語:工商系統工作總結及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商系統工作總結及計劃

屆黨代會以來,市工商局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級工商部門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重點圍繞市場主體增量、市場秩序優化、放心消費保護、自身隊伍建設“三項行動一項建設”四個重點,全面開展各項工作,為打造“湖北工業強市、濱江宜居城市和長江經濟帶強勁增長極”,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五年以來的工作情況:

一、服務經濟發展有了新成績

1.促進市場主體發展。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類市場主體13721戶,比年底上升21%;其中內資企業345戶,比年底下降32%,注冊資本128876萬元,比年底下降17%;私營企業1225戶,比年底上升47.4%,注冊資本287117.46萬元,比年底上升219%;個體工商戶12151戶,比年底上升22%,資金數額35262萬元,比年底上升34%。

2.支持園區項目建設。建立了局領導定點聯系園區制度,建立“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服務顧問團”,實行“企業直通車”服務。相繼出臺了《全力服務市域經濟發展的十條實施意見》、《全力服務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的意見》,為園區企業提供全程跟蹤服務。通過找項目,搭平臺,搞對接,促進一批招商引資企業落戶園區,五年來,共為園區內208家企業辦理了登記注冊手續,注冊資金115823萬元。

3.多方搭建融資平臺。市局充分發揮動產抵押登記,五年來辦理動產抵押登記364件,為企業融資10.2億元;自年《股權出質登記辦法》出臺后,市局辦理了15起股權出質登記,為企業獲得融資10061萬元。

4.支持商標品牌戰略。五年來,全市共申報注冊商標207件。至目前,全市共有國內注冊商標515件,其中農產品商標129件,國際注冊5件。全市有中國馳名商標3件,占宜昌市馳名商標總數的23%;湖北省著名商標10件,宜昌市知名商標13件,地理標志2件。我市中國馳名商標數、宜昌市知名商標數位列宜昌各縣市區之首。

5.服務新農村建設。五年來,市局累計發展農村經紀人186戶,比06年增長186%;簽訂“訂單農業”合同41400萬多份,比06年增100%;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行以來,全市累計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176個,自然村覆蓋率88.88%,成員總數5010人,出資總額32508萬元,戶均出資184萬元。

二、監管執法有了新成果

1.強化以食品為主的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監管。年《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市局積極引導和督促經營者建立健全并落實“五項制度”,目前轄區內建立“五項制度”的經營戶比例達到100%,并于年開始推行食品經營進銷臺賬和監管臺賬,目前已實現“三賬合一”。全市共建立食品經營示范店102戶。五年來,檢查食品經營企業和個體戶90000余戶次,利用快速檢測箱檢測食品9560個批次,查處食品違法經營案件314件,收繳不合格食品6275件(箱),下架退市不合格食品1328公斤。

2.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五年來,市局開展了反不正當競爭、商業賄賂、制假售假、商標侵權、虛假違法廣告、打擊傳銷、打假保名優、“反欺詐、樹誠信”、打擊危害消費安全違法行為、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整治、商品質量專項整治、農資市場、掃黃打非、打擊“黑網吧”、磚瓦行業、不合格乳制品(奶粉)清查等120多次專項整治,有力地維護了市場經濟秩序。

3.加大違法案件查處力度。五年來,我局共查辦各類經濟違法案件1742件,案值2478.84萬元。其中:產品質量類案件145件,不正當競爭案件109件,商標類案件46件,企業登記類案件53件,無照經營案件1154件,其它類案件176件。紅盾護農案件249件,食品安全類案件314件。

三、消費維權有了新進展

在轄區內廣泛開展消費維權聯絡站、消費者投訴站的建設工作,五年來,我局共建立“兩站”281個,極大地方便了消費者申投訴。認真開展年度“3·15”主題宣傳執法活動,做到有計劃、有組織、分層次地開展監測工作,逐步形成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抽檢、經營主體自檢和消費者送檢的商品質量監測體系,受理消費者申(投)訴案件980件,辦結率100%,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26.45萬余元。

四、信用體系建設有了新保障

以“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和“個體工商戶分層分類監管”為切入點,積極引導企業參與省、市“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申報工作,五年來,共有44戶企業榮獲和繼續保持省、市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殊榮。以構筑各類市場主體“經濟戶口”的信用檔案數據庫平臺為基礎,為全市12151戶個體工商戶全面建立信用分類數據庫和臺賬,安排專人對歷年以來的企業基本檔案進行清理、完善并全部予以歸檔,目前,已清理企業、個體檔案2萬余份。并對多年來應注銷、吊銷的145戶企業經營執照進行了集中吊銷。

回顧五年的工作,全局干部職工為地方經濟建設發展,服務人民群眾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我們也深感工作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我們的思想觀念還需進一步更新;推進職能轉變、提高監管效能的步伐還需進一步加快;建設“三個過硬”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工作還需進一步抓緊。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繼續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行政效能,為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再立新功。

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一、服務發展,促進市域經濟社會實現新跨越

今后五年,全市力爭每年新注冊企業150家;新增個體工商戶10%以上;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50家;新申請注冊商標30件;新增1-2件省著名商標;積極幫扶“今貝”、“白銀”爭創國家馳名商標,力爭新增1-2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一是以促進市場主體增量發展為重點,深化和服務市場主體工作。深化市場主體準入便捷措施,推進網上辦事平臺建設;推行工商登記服務員制度,為市場主體準入提供專事服務;優化市場主體發展服務,將相關企業和市屬重點招商引資企業納入“直通車”服務范圍,及時掌握企業需求,主動跟進服務;進一步健全完善工商企業聯絡員制度,為市場主體提供“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一”的聯絡服務;積極引導全民創業。

二是以推動“兩市一極”發展目標為重點,創新服務新型工業化建設。全力服務“兩市一級”總體戰略及建立“一核六級”生產力布局,打造園區承接平臺、推進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扶持壯大龍頭骨干企業、提升壯大傳統產業優勢、突破發展新興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商貿服務業,突破性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信息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三是以切實落實服務舉措為重點,深化和服務農村社會發展。圍繞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村個體工商戶、各類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經紀人,進一步綜合運用法規、登記注冊、商標、廣告、合同、市場規范等多種職能作用,促進農村各類市場主體加快發展,實施合同示范文本工程,健全完善合同示范文本體系,擴大農業訂單覆蓋范圍。

四是以充實完善商標數據庫管理和促進商標注冊增量為重點,實施新一輪商標戰略和品牌創建。指導和激勵各類市場主體申請商標注冊,增大品牌創建,運用商標資產開拓市場;引導扶持企業爭創知名、著名、馳名商標,繼續加大商標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商標侵權假冒行為。

二、依法行政,為地方經濟保駕護航

一是推行行政指導工作,切實把法律咨詢、行政勸導、行政警示等非強制手段融入日常監管執法,實行行政建議,引導市場主體依法經營。二是制定“六五”普法規劃,全面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和依法治理工作,增強干部隊伍自身依法行政能力,規范自由裁量。三是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創新思維,善于挖掘,在查辦不正當競爭、商業賄賂、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等大要案尋求突破,營造健康良性的經濟環境。

三、市場監管,構建和諧穩定的消費環境

一是突出重點,切實加強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結合我市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大對超市、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的檢查力度,對農村市場、城鄉結合部進行重點監管,將日常巡查與專項檢查相結合,對經營過期食品、不合格食品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二是積極參與“掃黃打非”、“家電下鄉”、黑網吧清查等工作中,進一步強化對無照經營的查處力度,協同有關部門,重拳打擊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行為,維護良好市場秩序;三是發揮工商部門職能作用,構建農貿市場監管長效機制,協助完成五柳樹農貿市場及馬半路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工作。

四、消費維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以人為本,建立健全“”受理、轉辦、反饋、督辦工作機制,及時受理消費者的咨詢、舉報和申訴,依法查處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件,力爭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依托現有“一會兩站”,把“”觸角向社區、農村、商場、學校等延伸,把行政調解站與“一會兩站”建設結合起來,把12315維權調解與社會管理創新結合起來來,實現維權工作由事后調解向事前規范轉變,維權領域由低端向高端發展。開展“放心消費城市”創建活動,通過創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機制,確保經過3-5年的努力,初步建立安全、放心、和諧的消費環境,把建設成為全市、乃至全省具有影響力的放心消費城市之一。

五、創先爭優,打造高素質的干部隊伍

一是市局將通過創建“六型”機關活動,扎實推進全局開展創先爭優。建立“首問責任窗口”、“服務接待窗口”,發揮窗口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頭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樹立窗口服務單位良好形象;二是加強學習教育培訓,組織全員對政治理論、業務知識的培訓學習,使干部職工文化水平和業務技能明顯提高。三是加強基層工商所規范化達標創建工作。陸續完成七個基層所、局機關辦公樓的新建、裝修工作,徹底改變基層工商所陳舊、落后的辦公現狀,加強基層工商所內部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規范高效的運行機制,有效提升部門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