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村務工作總結

時間:2022-11-12 09:42:00

導語:村長村務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為一村之長,我時刻深系民心,認真為農民做實事,在建設新農村的新的歷史任務下,更顯得任重而道遠,兩年來的工作,得到許多感悟,現將工作匯報如下

一、支部高度重視,從”講政治“的高度抓雙擁保穩定。

”抓雙擁、保穩定、謀發展“是我連在近年來雙擁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條寶貴經驗,也是我們雙擁工作的總體思路和指導思想。

我們在抓部隊全面建設的同時始終把雙擁工作做為確保一方平安,促進駐地經濟建設的頭等大事列入支部的重要議事日程,提高到”講政治“的高度把雙擁工作抓緊抓好,抓出實效。

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豐富雙擁工作提內容注重在”實“字上做文章、在”高字上定目標、在細字上下功夫、在新字上求發展,我連及時成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由支部書記僑組長,主管親自抓,并成立了各種服務小組,形成了上下一條線、縱橫連成片、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在這完善《雙擁工作規定》、《愛民公約》等長期規范的規章制度同時,結合連隊全面建設的發展和“雙爭”活動,堅持安排工作不忘部署、檢查工作時不忘監督、年度工作總結不忘講評,切實把雙擁工作作為連隊的基礎性、經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尤其是利用元旦、春節、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日、黨團活動等時間經常深入的開展“雙擁”工作活動從而使官兵提高了思想認識,增強了做好雙擁工作的自覺性。

二、廣泛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促進“擁政愛民”落到實處。

近年來,我連在雙擁工作中,結合駐地的實際先進單位工作突破口,以共建促雙擁,雙雙擁促共建昆昆圍繞轉自個人工作總結報告范文,“為人民服務,積極支持駐地經濟建設,樹闡明之師的良好形象為主旋律。廣泛深入地開展”六共“活動即”共舉偉大旗幟、共學科學理論、共育四有新人、共獻一片愛心、共保一方平安、共樹闡明新風“.想群眾之所想,幫群眾之所需,注重在群眾關心的問題上下功夫,在支持駐地經濟建設上求實效,賦予了雙擁工作更加豐富的內容。

民居依山而建,頗具山村特色,舊居民的布局成行成排,顯然經精心規劃,至今依然保持原貌。(注)富庶人家的樓房為兩層,雖已斑駁,但仍可想見當年雕梁畫棟之盛姿。板頭村由上村、下村、社樹三部分組成,現有人口1234人,353戶,絕大多數人姓黎,間雜有陳、何、葉、朱諸姓。人均耕地面積為109畝。我們選擇板頭村作為調查點的理由是其具有較深遠的農耕傳統,傳統人文色彩較濃重,宗法系統較完備,且目前的經濟較發達,所以可視為剖析都市化過程中農村社會變遷的較理想對象。(注):我們問村民:"為什么沒人拆掉舊居民?"村人說:"按習慣,兒子一結婚就分家出去,父母給他一筆錢,他自己籌一筆錢,另外蓋新房居住。"所以,今天仍然住在舊宅中的人大多為村里老人及外來民工。B.東瓜宇管理區(村)東瓜宇村原名東瓜嶼,此地原為古海嶼,在對岸居住的人,需擺渡才能至嶼上。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先后有人在此定居,并在嶼上種植冬瓜,故名東瓜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后人以其諧音取名為東瓜宇。合成、蝴蝶洲兩村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兩村位置為當年的渡口,年深日久,因灘涂淤積而連成片。東瓜宇村位于板頭村的東北,由東瓜宇、合成、蝴蝶洲、白荇窖4個自然村組成,原先農業生產水平較落后。據說直到八十年代初,尚允許外省農民遷至東瓜宇安家落戶(注),所以東瓜宇村是個典型的多姓雜居之地。目前主要姓氏有:招、曾、譚、朱、馮、黃、陳、邱等,共有村民1264人,397戶,人均耕地面積為1.5畝。由于東瓜宇村農業生產較落后,且位于南沙經濟開發區的交通發達地帶,故它是南沙第一個實行征地的村子,也是最早由農業轉向加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的村子。它曾先行一步,對農村向都市化的徹底轉變作過許多探索,從而也激發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矛盾。這也是我們選取東瓜宇村作為本專題調查點的最主要的依據。我們選取板頭村與東瓜宇村作為本專題的兩個調查點,目的是為了構造一個更系統、更具典型意義的調查對象。為了敘述及研究之便,我們把板頭村和東瓜宇村合稱為"南村"。(注)當然必須有親戚在東瓜宇,經親戚介紹始成。

在通常意義上,現代化即是都市化。因人口集中、工業擴張、商業發展、教肓普及而建構的都市社會,是現代社會的基本格局。但對于長期處于農業文明格局下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現代化國家的發展模式(都市化)既是成功的標志,也是難以仿效的范例。由于時空差異和資源限制等原因,后發現代化國家必須尋找特殊的發展方式。當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始于農村,承包責任田在開始時也許不過是農民掙脫公社化的束縛、爭取基本生存條件的一種自發性嘗試,但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認可,聯產承包的經營方式啟動了整個中國的社會改革,中國的現代化、都市化運動于70年代末拉開帷幕,并終于在90年代崢嶸嶄露。我們要考察的南村,便是此一大背景下的一個景點。首先需要說明三點:第一,由于中國在人口、資源、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特殊性,都市化并不是中國現代化唯一的、主要的發展方式。年代以來,大量小城鎮的崛起和鄉鎮工業的興起,使農民在都市之外找到了就業和致富的機會,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這一合乎國情的發展方式基本上是在原有的社會秩序中萌動發生的,沒有造成傳統農業社會的急劇瓦解。加上一直控制著農村權力之源的政治體制的連續性,所以即使農民初步進入現代生活后,既有的社會結構、生活風格、人倫關系等也頑強保持下來,構成中國現代化的特有風景。第二,南村的具體情況使其與中國其他農村地區不同,確實有一個都市化的過程。改革之初,因為河網縱橫,交通不便等原因,南村的地方經濟和鄉鎮企業遠沒有珠江三角洲其他地方發展快,鄉鎮企業主要還是原有的采石場、運輸業等,個體經濟亦很荒蕪。年代,香港知名人士霍英東先生鑒于南村所屬的南沙鎮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又有較好的港口條件,擬投入巨額資金開發南沙,建成一個現代化的海濱新城。

三、是以法律服務為基點,扎實推進五五普法工作。

年,我村繼續發揮“普法宣傳欄”和“普法廣播站”的宣傳教育作用,全年共舉辦17期主題普法宣傳、4場普法廣播。在鎮司法所的幫助支持下,依托設立“司法工作站”的優勢,我開設了“村民法律服務室”,并堅持每周2天對外接待前來咨詢的村民,為他們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法律疑難解答、自愿性調解、普法提示、普法學習等服務,得到了廣大村民群眾的擁護和積極響應,全村村民人人學法、懂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村風正在形成。

四是以調查研究為前提,探尋我村產業發展出路。

一年來,在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協助下,我走訪了100余戶村民。通過與村干部、老黨員及村民群眾的懇談,我詳細地了解了我村的傳統林果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農民人均收入等基本情況,對我村如何發展現代林果業做了詳細地調查研究,并形成和向村黨支部上報了《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民增收致富關于海字村傳統林果業“突圍”的思考》一文,得到了我村黨支部有關領導的充分認可。

五、是以完善制度為重點,著力提高村務工作效率。

在村黨支部徐書記的支持下,繼續推進全村在建設工程發包、人員招錄等重大事務上采用村務公決制度;進一步完善了《工作人員考勤和值班辦法》;以《公共圖書室管理辦法》為依據,制定了《公共圖書室借閱規則》;按照村民建議,重新修訂了《管水員管理辦法(試行)》。協助村委會加強生態林管護員、管水員管理,全村專群結合隊伍工作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

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改革開放年,中國農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村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肩負著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責任和使命。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先后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家“”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對在新形勢下開展農村文化各項工作作出部署。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農村文化建設緊密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加強建設力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初步形成了覆蓋鄉村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要踐行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農民文化權益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始終堅持為農民群眾提供豐富的優秀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