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

時間:2022-03-11 02:22:00

導語:縣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十一五工業發展規劃

一、“十五”我縣工業發展回顧1、“十五”計劃的總體情況“十五”期間,我縣工業企業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完善經濟體制、改變企業身份、發展民營經濟”的工作思路,采取政策扶持、優化環境、加大投入等多種措施,努力克服市場疲軟及企業改制過程中的重重矛盾,保持了全縣工業較快的增長勢頭。截止2005年,全縣國有工業企業(除水電以外)全部改革改制,實行民營化運作,民營經濟在全縣工業經濟中的主體地位日趨明顯,全縣11家規模工業企業中僅4家國有水電工業,其他均為民營工業。截止10月底,全縣規模工業企業由2000年8家,發展到現在的11家;由2000年8432萬元,發展到今年的工業總產值17240.9萬元(注:2005年10月統計數據),增加了8808.9萬元,翻了一倍多,實現了飛速發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二、“十五”計劃執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1、工業經濟總量不大,經濟運行質量不高。我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工業基礎比較落后,雖歷經幾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形成了以建材、農副產品、電力、化工等為主體的傳統產業。但全縣工業發展緩慢,規模偏小,沒有形成對縣財政有突出貢獻的支柱企業,沒有自己的主導產業,使得全縣工業發展缺乏強有力的動力。至2005年10月底,全縣規模工業企業產值完成17240.9萬元,在全市14縣、市、區中位于中下游,工業經濟在全縣GDP中的含量仍然較低,低于全市發展平均水平。2、支柱產業沒有形成優勢。全縣工業企業規模較小,沒有幾家有模有樣的工業企業。縣玖龍油脂化工廠因資不抵債,企業處于停產狀態;七砂茶葉公司因市場疲軟,企業發展較難,處于半停產狀態,其余生產正常的工業企業,均因縣域地理環境限制,沒有區位優勢,無法發展成為外向型企業。目前,全縣沒有1家年產值過億元,沒有1家納稅過1000萬元的企業,沒有幾個當家的產品,大部分企業還滿足于小康即安,維護現狀小打小鬧。3、優勢資源沒有充分挖掘。一是我縣農產品資源豐富,特別是糧食、茶葉、辣椒、油菜、蔬菜等一些具有特色農產品較為突出,但這些優勢資源沒有很好利用和發揮,其變成工業產品的較少,大多數是賣原料、賣半成品,致使我縣農產品的所產生的效率較低,農民得到的實惠較少。二是大量的礦產資源未開發,特別我縣儲存較大的陶瓷土沒有開發。三是人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我縣是貴州省高考大縣之一,每年均有200-400人考上全國各地大中專院校,回到家鄉的人才較多,但是因為沒有較好企業吸收,致使大量的人才外流,致使本土人才難以為家鄉的建設服務。三、“十一五”發展形勢分析當前,正值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國內外投資內移的重要時期,國家對西部政策的優惠和傾斜,對我縣工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外商投資的內移,將帶動我縣化工、建材、電力、農副產品深加工業的發展,為迅速發展壯大我縣工業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我縣工業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指明方向。同時,隨著構皮灘電站建設進度的加快、縣內公路設施的改善,制約我縣工業發展的電力、運輸頸瓶將不復存在,預視著我縣工業將迎來一個發展的春天。四、“十一五”時期主要發展戰略㈠指導思想堅持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針,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為動力,走科技含量最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才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樹立可持續發展觀,著力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力爭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和效益的統一,提高全縣工業企業整體水平,充分發揮工業對全縣經濟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促進我縣向工業強縣的跨越。㈡發展目標至“十一五”末,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達5億元,年均增長20%,工業增加值達1.2億元,工業技術改造投資總額完成2億元以上,工業化水平達25%,形成1-2戶工業產值上億元的產值大戶,建成一個高科技示范園區,創3-5個貴州省名牌產品(著名品牌),力爭實現國家級名牌產品(著名商標)零的突破,使全縣產業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由現在“一二三”結構調整為“十一五”末的“二一三”結構,逐步將我縣建設成為貴州省的能源大縣、工業強縣、經濟強縣。㈢主要建設內容一是建材產業。堅持以余慶縣瑞安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以預制件生產為輔導,對現有建材生產企業進行技術和裝備改造,不斷改進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提高產品質量,繁榮產品品種,爭創著名品牌。積極發展散裝水泥,加快墻體材料改革的速度,逐步淘汰粘土磚,積極發展水泥構件制品。力爭形成產值達1億元,稅收達3000萬元以上的建材業。二是農產品加工產業。充分利用我縣油菜、糧食、辣椒、蔬菜等無公害食品的優勢,繼續壯大現有農副產品加工業,實行產業化運作,積積搶占市場份額,培育馳名品牌,招商引資建設一個集辣椒的生產、銷售及出口為一體的企業,建設一個蔬菜飲料開發、綠色蔬菜生產、銷售的企業,使我縣成為全省優質大米、綠色蔬菜的生產基地。三是醫藥產業。充分利用我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繼續加大資金的投入蘋蹲?000余萬元,建成貴州信邦皓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并完成企業GMP建設,使之成為集科研、生產、銷售為一體的企業集團,其生產的產品為貴州省名牌產品之一。四是化工產業。做好華閩電冶、振興冶金化工的生產工作,著力加強企業技術的創新,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做好產品開發,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減少環境污染,降低資源與成本消耗,提高經濟效益,五是能源行業。圍繞構皮灘電站的建設,著力開發縣域內幾條河流,力爭將其建設成為以構皮灘電站為核心,以方竹電站、三跌水電站等其他小型水電站為支撐的電力集群,使我縣成為貴州省能源大縣。五、戰略措施㈠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著力發展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圍繞“調高、調優、調大”的發展思路,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重點扶持水電、建材、中藥材、食品、制藥、化工產業。組建企業集團,推進企業兼并和重組,在全縣形成產業特色突出的四大企業集團,即水電集團、中藥材加工集團、化工集團、農產品加工集團。到2010年,企業集團的年產值和年實現稅收都占全縣工業企業總產值和工業企業實現稅收一半以上。㈡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打造工業強縣平臺。繼續加強白泥、龍溪、大烏江、構皮灘四大工業園區建設,積極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園區匯集,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使之成為對外招商引資的窗口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主要載體。在規劃建設中,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著力做好各個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有側重地引進規模較大、前景較好的項目,確保工業園區發展各有側重,產業各具特色。白泥工業園區建設成為以硅鐵生產、綠陶開發和綠色蔬菜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工業園,總產值達1.5億元;龍溪工業園區以建材、化工、制藥、食品加工為重點,總產值達1.5億元;大烏江工業園以建材為重點,布局50萬噸余慶瑞安水泥有限公司及建材廠等,工業總產值達1億元;構皮灘工業園區以建材、食品加工為重點,配套構皮灘電站建設服務的加工業,建成縣經濟開發區,工業總產值達1億元。㈢突出抓好項目建設。堅持大中小一齊上,一二三產一齊上,各行各業一齊上,國有、民營、集體一齊上,激活內資、招商引資、爭取國家投資一起抓,在全縣形成大上項目、上大項目、上好項目的良好局面。集中力量加強項目設計論證,搞好項目庫建設,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圍繞資源和產業優勢,篩選論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尤其是要加大傳統產業的高附加值項目、高新技術項目的設計、論證和爭取力度,領導上前,跑市進省,力爭擠進國家計劃的“籠子”。要集中精力抓大項目,培育大企業。重點抓好投資規模在2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建設,力爭建成投產3-5個。當前要突出抓好貴州信邦皓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綠陶產品開發公司等幾個發展潛力的項目,力爭早日投產。同時,要鼓勵各級各部門抓好中小項目建設,實施群體工程,真正形成全民辦工業的態勢,迅速擴大工業經濟規模。進一步優先發展水電業,穩定提高茶葉加工工業,加快發展化工工業,積極發展食品釀造和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培育我縣工業支柱,從而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產業布局。㈣實行產業和項目責任制,落實部門負責制。全縣的重點產業和項目,如水電、農產品加工業、建材業、中藥材產業化建設以及工業園區建設,縣委、縣政府分別成立專門的工作班子,實施項目和產業化建設,實行一個產業一套班子,一個重大項目一套專門的工作機構。重要產業和項目,相關部門要切實承擔起工作責任,轉移工作重點,從項目篩選到簽約合作要全程參與服務。縣級領導和各相關部門分別聯系一戶重點企業,真正形成全縣上下齊心協力抓工業的良好氛圍。㈤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進一步建立健全工業發展項目和招商引資網絡,繼續開展多種形式的工業專題招商活動,采取感情招商、親情招商、企業招商、項目招商、會展招商、登門招商、以商招商等靈活有效的方式,主動走出去搜尋項目源、信息源,大力宣傳余慶,樹立余慶親商、愛商形象,廣泛吸引國內外企業集團、投資公司以及科技人員來我縣創辦、領辦工業企業。深入開展“包一個企業、聯一個項目、引一筆資金、招一個客商”的“四個一”活動,繼續對招商引資有功人員和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法人進行獎勵,充分調動全縣各級干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縣各級干部思想更加解放,加快發展的意識更濃。㈥優化發展環境,為工業強縣提供保證。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實現跨越發展,必須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是積極推行行政集中審批、聯合辦公、一站式服務等措施,努力為企業提供最優質的服務;二是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經濟投訴中心職能,及時解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三是不定期舉行聽證會,對一些部門收費標準是否合理舉行聽證;四是認真評議行政執法部門,并將考評結果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㈦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綜合國力的一部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就是國民經濟的壯大和綜合國力的提高。余慶縣要確保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應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消除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歧視和一切不合理限制,將非公有制經濟與國有集體企業一視同仁,享受同等待遇,在政策上給鼓勵,經濟上給扶持,政治上給地位,促其放膽放手發展。同時,余慶應借鑒省、市工業化建設的經驗,遵循工業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從本縣的經濟發展水平出發,制定一些激勵非國有經濟成長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非公有制經濟實體經營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引導民營企業向科技型、集團型、外向型方向發展。㈧抓好鄉鎮企業的發展。余慶工業經濟的振興,離不開鄉鎮企業的發展,所以我縣應加大對鄉鎮企業的支持力度。因為鄉鎮企業對推進本縣經濟成長和農村工業化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縣情實際和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鄉鎮企業發展的重點應是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食品工業、中藥制藥等產業,以及因地制宜地發展采礦、建筑、運輸、商貿、飲食服務等產業。㈨堅定不移地抓好企業改制工作,以改革促發展。一是繼續抓好以前改制不徹底企業的改制工作,使企業產權更加明晰。二是對已經改制完的企業,要繼續深化企業內部改革,使企業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結構,逐步打破家族式等阻礙企業發展的管理模式,把企業做強做大。㈩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人才戰略。一是加快培育企業家隊伍,要多培養省、市著名的企業家,通過企業家的發展將縣內企業做大做強。二是組織企業參加省、市、縣人才交流會,大量招收高校畢業生及在職高科技人才到企業,使企業有著較高的科技攻關水平;三是改變培訓體系,組織企業職工到高等院校參加學習、接受培訓,同時,繼續抓好企業內部培訓,做好企業職工的培訓工作,全面提高企業職工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