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扶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談“參與式”扶貧規劃

時間:2022-11-21 03:18:00

導語:從扶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談“參與式”扶貧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扶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談“參與式”扶貧規劃

扶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在南充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成為此項工作的關鍵所在。本文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談談搞好參與扶貧規劃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關于“參與式”扶貧規劃

“參與”人們往往從字面上將其簡單地理解為“介入”,或是簡單地理解為群眾參加。而事實上,“參與”反映的是一種基層群眾被賦權的過程。所謂賦權,就是主要利益相關群體能夠影響和共同控制他們的發展方向和資源利用,共同進行決策的過程。

參與是一種理念,是一系列正在發展和完善過程中的理論、方法和工具的總稱。參與式扶貧規劃就是通過對扶貧理論、方法和工具的運用,使當地人和外來者能夠對當地的環境進行評價,對所面臨的問題和機遇進行分析,從而分享信息,做出扶貧規劃,制定行動方案付諸實施,且對規劃和行動進行監測評價,最終使當地人從項目的實施中受益。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本,特別是以當地的需要為根本;外來者的作用主要是協助。意思是政府有關部門的作用是提供指導和服務;即使是大字不識的人也是有知識的,只是人們的知識系統存在差異而已;因此對當地人的尊重是外來者行動的基本原則。

新時期“參與式”扶貧規劃的層次及職責為:

一是領導層。其主要職責是對項目的領導與管理,對各級政府和業務部門的協調,為項目提供良好的服務與支持,確保對項目的資金支持和行政支持;

二是技術層。其主要職責重點體現在技術人員對項目的技術支持和市場信息的傳遞、技術培訓、培訓推廣和服務上;

三是受益群體。自主參與項目的決策、設計、實施、利益分配和監測、評估,讓他們組織起來,自己幫助自己,實現自我持續發展能力。

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的“參與”,要服務于“農戶的積極主動參與”。要樹立群眾觀點,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幫助群眾辦群眾想辦的事情,一切立足于群眾利益。這樣,才能上下齊心,形成活力,做好村級綜合扶貧項目的規劃與實施工作,才能實現新世紀的扶貧目標。

二、“參與式”扶貧規劃的意義及作用

1、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三個代表”最核心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根本的是發展經濟,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這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保障低收入人群不被排擠在發展主流之外的需要。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切實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會穩定的工作。

3、“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是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來的,是我們黨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響亮地提出這樣的要求。我國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圍繞的中心就是要滿足人民的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我們國家人口這么多,區域發展也很不平衡,地區發展水平不一樣,人們的需求也不一樣,我們要努力滿足不同層次的人的需要。同時還要看到,實現群眾的愿望,滿足群眾的需要,維護群眾的利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細心體察群眾愿望和利益要求的變化,使我們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準確地反映群眾利益,使我們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體現群眾利益。

4、扶貧開發工作的需要。新世紀扶貧開發面臨的形勢、任務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很多以往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已經不能完全指導我們的工作,農戶參與式村級綜合扶貧規劃的內涵,既有物質扶貧,也有智力扶貧;既有經濟發展,也有社會進步;既有農戶增收,也有社區環境改善;既有生產條件的改善,也有生活質量的提高。其特點是綜合性一體化。這正是新時期扶貧開發所需要選擇的。

5尊重和激發群眾創造性的需要。參與式村級綜合扶貧規劃,最大的特點,就是比任何其他扶貧方式都能最廣泛地擴大貧困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發言權、決策權以及監督權,而且體現了監督關口的前移。要能充分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尊重農民意愿,保護農民權益。凡是與農民利益有關的問題,都和農民商量,不搞強迫命令,強制推選統一種植和統一經營;即使是經濟效益好的品種,也要通過示范和引導,讓他們自愿地改變種植品種和經營方式。從而使群眾在執行項目中,發揮出更大的興趣,把“你要我搞項目”變為“我要搞項目”。這就能預防或避免一些好心辦壞事、損傷群眾利益的行為,最大限度地激發群眾參與扶貧開發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扶貧開發、脫貧致富、進而奔小康,實現和諧社會的進程。

三、搞好參與式扶貧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突出貧困村村民的參與性。完善調整規劃上,一定要充分發動村民參加,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由村民大會來決定,確立村民的主人翁地位。扶貧新村項目,如果村民參與性不夠,群眾發動不夠,不尊重村民意愿,不確立村民主人翁地位,這個扶貧規劃是搞不好的,也是實施不好的,更不可能是會成功的。

2、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要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分輕重緩急,缺啥補啥,不搞一刀切。村與村是不一樣的,很多事都需要辦,先辦什么,后辦什么,務必要分輕重緩急。同時要量力而行,能不能辦,有沒有力量辦,不能搞一刀切,統一規定,干啥不干啥。

3、要增強服務意識。聯系村的領導及對口幫扶部門,還有有關扶貧和資金管理部門,決不能搞長官意志,搞包辦代替,強迫村民干啥子,不干啥子。不能我叫你干啥,你不干啥,我就不報帳,我就給你設卡,甚至于把到村的錢一刀切,劃定比例,好多錢干啥,強迫村民干,這是不行的。一切要以村民意愿來辦事,以村民滿意為我們滿意,村民自己愿意干,我們就支持他干,這樣村民與村委會就會發動群眾討論,該干啥、不干啥,先干啥、后干啥,村民與村委很清楚,頭腦里有一本賬。我們不能顛倒了主仆關系,我們是仆人,我們是為他們服務的,是服務員?,F在我們有時有意無意地就習慣于去包攬了、決定了。這樣做不行,弄不好,招來一些意見和反映,好心辦不成好事。

4、要做到十個必須。一是每村必須有縣級領導聯系;二是每村必須有縣級以上部門幫扶;三是每村必須尊重村民意愿開展參與式規劃;四是每村必須以村為單元充分發揮群眾自力更生精神;五是每村必須充分發動群眾投工、投勞、投資;六是每村必須實行村級項目縣級報帳制;七是每村必須捆綁各類扶貧資金和有關資金;八是每村必須做到物資采購公開;九是每村必須遵守扶貧廉潔紀律,實行扶貧項目責任追究制;十是每村必須實行資金項目公開、公示、公告的“扶貧陽光工程”,在村里立碑樹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