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
時間:2022-11-04 05:46:00
導語: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落實省市黨代會精神和實施“十一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也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做好全年各項工作,對于保持經濟社會良好發展勢頭,順利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至關重要。
**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
——生產總值增長12.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其中工業性投入增長12%以上;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
——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20%,其中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8%;
——財政總收入增長1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6%;
——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5%以上,其中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5.3%;
——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消減3.7%,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削減1.8%;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4.2以內;
——新增城鎮就業人數4.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5‰以內。
圍繞上述目標,各地、各部門在今年計劃組織實施過程中,要按照市委六屆五次全會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繼續堅持“好中求快、全面協調、穩中求進、惠民富民”的總體要求,扎扎實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1.提升制造業水平。加速培育新的優勢產業,圍繞裝備制造業,依托大企業大集團和重大產業化項目,發展高技術裝備產品和專業設備,盡快做大行業產品規模;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紡織、建材等行業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積極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環保節能等高新技術產業,抓好一批高新技術項目的實施。推進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延伸,加強產業鏈招商,強化關聯產業、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橫向、縱向聯接;編制實施開發區(園區)發展規劃,整合提升開發區(園區)和工業功能區。依托產業園區和項目建設,實施專業化、標準化、系列化開發,把配套產業做專做精。
2.提升服務業經濟比重。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重點發展現代物流、信息服務、商務服務、金融保險業、研發設計等服務行業,扶持和推進一批現代物流企業發展,培育創意經濟發展,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不斷豐富消費性服務業,重點發展市政公用服務和城鄉社區服務,推動商貿流通服務業改造升級,積極培育大型流通企業集團,發展專業批發市場,促進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一批重大項目的建設,整合旅游資源,壯大一批旅游企業,提升旅游品牌的帶動力。努力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落實全市服務業發展工作會議各項部署,大力推進服務業專項規劃實施,完善落實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強化服務業發展的評價考核。
3.提升現代農業層次。加快建設省級現代林業示范區,積極培育現代農業示范區,增強示范效應。繼續推進生態高效農產品基地建設,引導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引進一批強勢農業龍頭企業,增強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加強農產品品牌創建工作,繼續建設一批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增強農業標準化建設的品牌效應。創新現代農業發展體制機制,加大現代農業發展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各類農產品協會。
二、扎實推進生態市建設
1.狠抓節能降耗工作。淘汰不符合國家能耗標準的落后設備和裝置,組織實施重點節能技改項目。引導和鼓勵應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推進節能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節能中介機構發展。積極利用新能源,提高清潔能源應用比例。實施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從源頭上抑制高能耗項目盲目擴張。完善促進節能降耗的法規、標準和政策。加強節能降耗檢查監督。
2.強化污染減排工作。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管理制度,嚴把建設項目環保準入關。全面實施“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快實施“苕溪清水入湖”項目建設,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建設。加快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污染治理進度,確保達標排放。加快環保在線監測裝置建設,進一步加強環保執法力度。
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抓好列入省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重點項目的組織實施。加強對印染、化工、造紙、制革等高能耗重污染行業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的力度。
三、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1.大力培育科技創新主體。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健全創新激勵機制,完善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政策,鼓勵企業加大自主創新投入,積極建立研發中心,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施科技型初創企業、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產業領航企業和高新技術特色優勢產業基地四大培育計劃。
2.加快實施科技創新項目。綜合運用財稅、金融、政府采購等政策手段,加快南太湖科技創新中心等創新載體、公共科技平臺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制造業、裝備制造業、高效生態農業、環境資源、健康與安全、服務業信息化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科技項目。
3.著力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強化科技創新政策的落實,繼續加大財政對科技的投入,發揮社會中介機構作用。加強科技創業風險投資體系建設,鼓勵社會資本成立創業投資公司。實施南太湖精英計劃,積極培養和引進高科技人才。加快推進知識產權戰略、品牌戰略和標準化戰略。支持和培育中小型科技企業在創業板上市。
四、不斷深化各項改革
1.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完善區級行政管理體制,完善縣區考核評價體系。分步推進“兩集中、兩到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投資管理體制,試行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財政對社會事業、社會保障、文化教育和新農村建設等領域投入的剛性增長機制。
2.實施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進一步完善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提高土地配置效率。貫徹落實國家、省有關供熱、天然氣、小火電上網電價改革政策,穩妥實施水價改革,全面落實污水處理收費制度。積極探索優強服務業企業與工業企業用電同價改革和排污權交易改革。
3.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完善集體土地流轉機制,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形式改革,健全新型農業服務體系。完善新農村建設長效投入機制。認真組織實施《關于加快培育中心鎮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推進中心鎮培育。建立健全農村康莊工程、水庫等基礎設施的養護管理體制。不斷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鞏固擴大農村政策性住房保險和政策性農業保險。
4.深化企事業單位改革。加強國有資本優化整合,積極培育市水務集團等大企業大公司。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和監管機制,加強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快經營類、中介服務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步伐。
五、努力實現開放型經濟新突破
1.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強對外資重大項目的規劃、引導、服務,推動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項目招商向產業集群招商轉變、制造業招商為主向“制造業、服務業、農業、基礎設施”多領域招商并舉轉變。堅持“大項目”帶動戰略,引進一批能形成產業鏈和有重大品牌效應的大企業大項目。加大戰略投資者、世界500強企業引進力度。
2.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進一步推動貿易方式轉型升級。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鼓勵外貿企業努力擴大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鼓勵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工作,積極申報國家、省級出口名牌。做好國際貿易摩擦預警和應對服務工作。指導企業用足用好政策,發展進口貿易。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合作。
3.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與合作。貫徹國家推動長三角聯動發展指導意見和區域規劃,注重發展規劃、交通設施、產業協作、市場體系、體制機制等重點領域、重點項目的對接和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深層次融入長三角地區聯動發展新格局。加強與上海的接軌和合作,主動對接世博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展覽展示、分項活動等工作,服務世博經濟。加快臨杭產業帶建設,積極參與杭州都市經濟圈發展。做好對口支援各項工作。
六、切實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
1.扎實做好就業工作。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和《勞動合同法》,進一步完善城鄉統籌就業政策和服務體系。做好高校畢業生、退伍轉業軍人、殘疾人就業工作。加強就業創業培訓,有效提升勞動者技能,鼓勵新增勞動力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規范人力資源市場和中介機構行為,依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發展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多渠道、多形式開拓就業機會。
2.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加快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折遷安置房建設,規范經濟適用房的供應和使用管理,完善廉租住房政策,著力解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居住問題。加大舊房改造力度,改善舊住房居民的居住環境。推進“城中村”改造,加快周邊城鎮開發建設。優化住房供應結構,增加中小戶型住房供應。
3.努力穩定市場物價。健全重要商品價格監測預警機制,完善應對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等應急預案。發展農業生產,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保障糧食、肉類和食用油等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儲備和供應。健全價格波動與低收入群眾生活保障聯動機制,切實保障低收入群眾生活質量。加強價格政策宣傳,穩定市場預期。嚴肅查處價格違法行為,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
七、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1.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加強薄弱學校校舍、技術裝備等硬件建設,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向縱深推進。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建立城鄉教師交流長效機制,不斷提升農村師資隊伍水平。改善農民工子女就學條件。推進民辦教育規范發展,提升職業教育的內涵和質量。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
2.完善城鄉公共衛生體系。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加強重大疾病預防和救治。進一步健全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保障四大體系,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布局,著力增強城鄉社區衛生的綜合服務功能。加快全科醫生隊伍培養,提高醫技人員技術水平。落實鼓勵計劃生育的各項政策,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強衛生執法監督,確保食品藥品安全。
3.完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繼續組織實施好文藝演出、電影放映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完成**大劇院、市全民健身中心、**科技館等項目建設。啟動實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十項工程、數字電視整體平移工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加快社區和農村體育設施標準化建設,辦好首屆長三角休閑運動節。繼續做好文物、檔案等工作。
4.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城鄉各類社會保險制度的銜接轉移,強化社會保險擴面征繳。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和待遇水平,積極探索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繼續推進城鎮職工社會保險擴面工作。健全社會保險統籌機制,加強基金安全監管。加強農民工的各項保障工作。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老齡工作。保障婦女兒童權益。進一步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切實做好對城鄉困難家庭、弱勢群體的幫扶救助。
5.改進社會管理和服務。積極探索推進社區管理與服務改革,強化基層社會管理職能,促進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建設。健全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完善流動人口管理體系,建設好信息管理平臺。加快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環境污染等突發應急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推動應急管理法制化和規范化。加強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強化安全生產監管,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健全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監管體系。
- 上一篇: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通知
- 下一篇:橋梁養護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