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改造工作計劃

時間:2022-02-18 12:48:00

導語:城建改造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建改造工作計劃

*縣縣城是世界名塔——*縣木塔所在地,人口10萬人,建成區面積10平方公里,其中舊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為了改變舊城衰落面貌,改善舊城人居環境,整治和改善木塔周邊環境,建設旅游文化名城,*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從今年起采取“政府組織,市場運作;整體規劃,分步實施;以人為本,依法公開”的辦法全面改造舊城,通過改造,再現*州古城風貌,建成商貿旅游中心。

舊城改造一期工程范圍為南街、西街、環城西路及這些街道所轄的“U”字型區域,規劃占地面積17.61萬平方米,房屋拆遷面積10.52萬平方米,涉及房屋產權戶853個,居住戶1125戶,人口3806人,房屋5849間。通過一年來的工作,舊城改造完成了房屋調查、《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招商工作,完成了733戶拆遷任務,拆除面積達9.96萬平方米;1-3標段的建設施工全面鋪開,總投資1.3億元,建筑面積14.5萬平方米,完成投資5500萬元,住宅樓及南街商用樓基礎工程全部完成,有的已建到二層,舊城公建開始建設,與舊城改造配套建設的集中供熱項目、西苑小區建設已竣工投入使用。縱觀舊城改造工作,呈現出四個特點:一是注重規劃,指導改造。投資100萬元編制了《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縣城總體規劃》、《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經過知名專家和社會各界的反復論證,確立了以木塔為核心,以佛教文化和遼金文化為內涵,以塞北風情為特色,以開發保護并重、旅游商貿并舉為目標的規劃指導思想。二是讓利于民,推進改造。結合*縣實際,制定了“拆一補一,以舊換新”的安置補償辦法,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支持。三是規范程序,依法改造。從規劃的制定到房屋拆遷計劃的確定,從公開招商到安置補償等,各項工作都嚴格按法定程序進行,依法就是辦法,推進了改造。四是創建和諧,合力改造。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指導、思想疏導、惠民利民等實實在在的方法,形成“民呼我*、我召民動”和諧互動的改造工作勢頭,改造進展十分順利。

一期改造工程完成后,將恢復建設兩處標識性建筑,建成七個封閉住宅小區和五條特點不同的商業街區。屆時,一個古韻新姿、旅居最宜、人居最優的塔鄉家園將展現在人們面前。

*縣*年舊城改造情況

去年,我縣縣委、縣政府在深入調研、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確立了“推進五大創業工程,實現全面振興目標”的發展戰略,把舊城改造擺上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順乎民意,合乎民心。今年,舊城改造全面鋪開,在短短的半年當中,階段性成果一個接著一個,始終保持了蓬勃發展的勢頭。現將我縣舊城改造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縣縣城是世界名塔——*縣木塔所在地,人口10萬人,建成區面積10平方公里。縣城輪廓比較清楚,以新建路為界,南為新城,北為舊城,東西關以內都是舊城,面積1.5平方公里,有2800多個院落(包括單位和個人),3800多戶居民。為了改變舊城衰落面貌,改善舊城人居環境,整治和改善木塔周邊環境,建設旅游文化名城,縣委、縣政府決定從今年起采取“政府組織,市場運作;整體規劃,分步實施;以人為本,依法公開”的辦法全面改造舊城,通過改造,再現*州古城風貌,建成商貿旅游中心。

舊城改造一期工程范圍為南街、西街、環城西路及這些街道所轄的“U”字型區域,總占地面積17.61萬平方米,房屋拆遷面積10.78萬平方米,涉及產權戶853戶,居住戶1125戶,人口3806人,房屋5849間。總規劃建筑面積18.88萬平方米,其中商用6.08萬平方米,住宅12.8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了舊城房屋調查,《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舊城一期工程前三個標段建設的招商,舊城改造重大事項決策和大量的拆遷工作,全面進入建設施工階段,與舊城改造配套建設的集中供熱項目、西苑小區建設緊密跟進。

二、主要措施

1、民呼我*,決策改造。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我縣舊城基礎設施幾乎沒有,舊城居民吃水難、排水難、行路難,居民怨聲載道,意見很大。舊城房屋破敗不堪,與舉世聞名的*縣木塔形成極大的反差,給觀光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改造舊城已經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愿望,縣委、縣政府決定順*民意全面改造舊城。然而,舊城改造工作難度相當大,難就難在了縣級財力弱,改造投入大;難就難在了涉及群眾多,拆遷難度大。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縣委、縣政府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雁門關外人居環境最優城鎮的奮斗目標。圍繞這一目標,縣委、縣政府下決心通過開放式決策,破解改造難題。一是不失時機地在全縣上下組織開展了“舊城改造大家談”的大討論活動,廣泛而又集中地研究“怎么改”的問題。一個時期之內,縣四大班子討論的中心議題是舊城改造,各級干部包括離退休干部議論的中心話題是舊城改造,*縣籍在外工作人員建言獻策的重點是舊城改造,街頭巷尾廣大群眾的熱門話題是舊城改造。縣委、縣政府在廣泛聽取了各方面各階層意見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到舊城改造必須切合*縣實際,必須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必須創新投資體制,必須代表廣大群眾的利益。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了“政府組織,市場運作;整體規劃,分步實施;以人為本,依法公開”的舊城改造思路。二是圍繞改造的重大課題,問計于民。規劃、拆遷、建設是改造工作的三大課題。圍繞這些課題,縣委、縣政府和舊城改造領導組在改造的各個時期和各個工作環節上多次組織召開征求意見會、專題研討會、各界懇談會,涉及舊城改造的專項會議都要請各界代表和群眾代表直接參與議事,提高決策的參與面和透明度。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安置補償問題,縣委、縣政府本著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縣級領導紛紛深入到戶與群眾促膝談心,問計于群眾,依法提出了一個讓利于民的安置補償辦法的草案,草案形成后,又以征求意見稿的形式發到了每一個被拆遷戶中,廣泛征求他們的意見,這些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眾參與改造的積極性,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使決策切合實際,具有廣泛的認同性、可行的操作性和政策調動性。

2、規劃先行,指導改造。規劃是舊城改造的龍頭。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州古城是全縣上下最為關心的問題。為了使規劃更趨合理,體現科學性和前瞻性,去年,我們委托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縣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縣城總體規劃》,結束了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規劃的歷史。今年又委托編制了《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在規劃的編制過程中,縣委縣政府和舊城改造領導組先后組織縣委政府班子成員和四套班子有關領導、有關部門負責人、老干部代表、社會各界代表等進行了20多次的征求意見和討論,省建設廳組織了專家評審,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政府、專家和各界群眾意見的有機融合,通過“三結合”的方法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多次反復,使規劃更具指導性和地方特色。目前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架構基本形成。重點是在文化旅游定位上,突出以木塔為核心,以遼金文化和佛教文化為內涵,以塞北風情為特色;在規劃布局上,突出木塔和凈土寺兩大文物周邊環境治理,建設古城文化旅游景區和古城商貿區;在景點恢復上,突出旅游線路的規劃和舊城輪廓再現,逐步恢復古建遺址,形成游、吃、購、娛、住一體化的改造建設特色;在建筑風格上,既突出遼金建筑風格,又體現明清建筑風格,傳承歷史印跡;在建筑控制上,以木塔為基點,由近到遠,由低到高;在改造方法上,突出重點,注重效益,先易后難,分步推進。

3、讓利于民,推動改造。拆遷補償是舊城改造的重點。在拆遷安置補償上,縣委、縣政府以依法公開、讓利于民為指導思想,明確提出“政府不與民爭利,干部不以權謀私”的口號和承諾。在補償辦法的制定上,充分考慮廣大被拆遷戶的利益,通過公開的方法確立了“拆一補一,以舊換新”的安置補償標準,這個補償標準的最大特點是補償的完全市場化和補償價值的讓利于民,不僅找到了一個破解拆遷難題的有效辦法,而且具體地體現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具體實施中,一是通過公開算帳的方法,讓群眾感到實惠。拆遷開始后,通過媒體回答了群眾關心的拆遷問題,特別是利益對比問題。以一百平米的中等房屋計算,作價補償每平方米500元左右,而拆一補一可達到900元左右,一套房屋多得的實惠達4萬多元,補償懸殊大,“拆一補一”群眾得到的實惠多。二是三方丈量,補償公開。這次拆遷由拆遷人、被拆遷人和仲裁人舊城改造領導組三方實地丈量,核準補償面積,做到了互相監督、互相制約,體現了公開、公正、公平,維護了各方權益。三是結果公示,群眾監督。對補償面積的核準、安置用房的安排、房屋產權確權等將進行依法公示,廣泛接受群眾監督。由于政策惠民,補償公開,廣大被拆遷戶積極配合,整個舊城拆遷改造進展十分順利,第一期改造工程五個標段拆遷全面鋪開,一、二、三標段拆遷全部完成,第四、五標段單位產權戶和部分居民產權戶拆遷也已完成,已完成拆遷面積9.96萬平方米,涉及產權戶733戶,其中單位產權戶45戶,居民產權戶688戶。

4、市場運作,借力改造。招商建設是舊城改造的關鍵。能否招到資金實力強、資信程度高、開發業績好的投資企業,不僅關系到整個改造的健康實施,更重要的是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為給投資企業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投資機制和投資環境,我們認真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公開招商報名。通過同、朔地區及縣內新聞媒體招商公告,公開報名條件,廣泛吸引投資商;二是公開招商信息。通過新聞會的形式,公開舊城改造的整體規劃、分區規劃設計條件、規劃建設指標、安置補償指標、拆遷計劃、補償辦法、管理辦法、優惠辦法等,資料、影像及效果圖一并展示給開發商;三是公開招標。委托朔通招標有限公司依法進行招標,通過審核投標人資格,對符合條件的7家開發商,經過投標、開標、唱標、詢標答辨、專家評標等環節,最終確定具有二級開發資質的大同宏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朔州同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兩家開發企業中標。此外,與舊城改造配套的西苑小區項目,占地面積40.78畝,通過國有存量土地收購整合,評估規劃,公開拍賣,在底價596萬元的基礎上,經過14家18輪激烈競爭,最終以1550萬元的競標價成交,創出了我縣存量土地拍賣的最高紀錄。與縣城改造配套建設的集中供熱項目、污水處理項目都是通過公開招商的方式進行的,使干部群眾在公開中看到了縣委縣政府改造舊城的決心和信心,看到了公開取得的效果。

5、規范程序,依法改造。舊城改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多,法律性強,特別是拆遷改造最容易出問題。依法就是辦法。為此,我們把依法辦事和程序公開作為推進舊城改造的一項重要手段,依法促公開,公開保改造,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在改造工作啟動前,舊城改造領導組將國家、省、市的一系列拆遷法規、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印制成冊,發送有關部門和所有參與城改工作的同志,用法律法規武裝頭腦,指導改造。在大面積拆遷前,依照有關法規,做到了規劃落實、拆遷計劃落實、安置補償資金落實、拆遷許可證照齊全、公告公示到位,程序全部公開。縣里組織被拆遷戶召開動員大會進行了總體動員,把《舊城改造管理辦法》、《舊城改造房屋拆遷補償和安置補助辦法》、《舊城改造房屋拆遷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以及建設質量規范、建設施工期限、居民回遷安置等全部交待給群眾,并通過報紙、電視等媒體強化宣傳,讓群眾吃透政策,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同時我們還建立了拆遷公示、投訴舉報、監督檢查等相關制度,在拆遷現場設立流動辦公室,隨時解答被拆遷人的疑問,接受處置群眾的投訴和舉報,及時化解矛盾。在規范開發商行為方面,我們堅持政府抓組織協調、營造環境、監督指導的工作,該開發商辦理的相關手續、履行的相關程序嚴格按規定辦理,絕不因為舊城改造是好事、開發商利潤空間小而忽視程序,偏袒縱容,確保了整個改造工作的依法進行。

6、全民動員,合力改造。舊城改造開始后,從房屋調查到規劃制定,從公開招商到拆遷安置,從四套班子領導到各部門領導,從黨員干部到廣大群眾,層層抓改造,人人參與改造,呈現出全黨動員、全民參與的良好工作局面。縣四套班子領導不僅對各個階段的決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且充當了舊城調查和房屋拆遷的主力軍。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不僅為舊城改造各個時期的工作建言獻策,而且為規劃制定和招商工作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策略和思路。特別是大面積拆遷工作開始之后,以四套班子領導牽頭的拆遷工作組組織帶領拆遷工作人員,廣泛發動群眾,發動各界力量,黨員干部在做工作,老黨員、老干部在獻余熱,群眾之間、親友之間在做工作,拆遷戶之間互相做工作,涌現出許多感人的故事和顧大局舍小家的模范拆遷戶。下崗女工王寶玉,僅靠出租幾間門面房維持生活,可她在簽訂協議時未提任何要求,率先垂范,為被拆遷戶做出了榜樣。飯店經理虞三、水產店經理張大仁、旅店經理鮑六等,從全縣大局出發,響*縣委、政府號召,不僅自己簽訂了協議,而且幫助說服其他被拆遷戶,虞三、鮑六還把自己的房騰出來作為拆遷工作組的辦公室和食堂,為拆遷工作人員燒水做飯,真正體現了干群魚水和諧關系。拆遷進入最后攻堅階段,對4戶行動遲緩的拆遷戶,縣委、縣政府組織拆遷工作人員、執法部門負責人、黨員干部代表、群眾代表、拆遷戶代表,及時召開舊城拆遷聽證會,通報拆遷情況,現場踏勘4戶未拆遷戶現狀,許多老干部和群眾現場查看,說服動員,在強大的輿論聲勢和思想工作下,這4戶很快簽訂了協議。許多干部群眾感慨地說:群眾的力量大,依法的辦法好。可以說,沒有縣委、縣政府的決心,沒有各級領導和黨員干部的齊心協力,沒有廣大群眾的支持配合,一個月時間完成8萬多平方米的拆遷任務是難以辦到的,創造和諧的拆遷局面也是無法實現的。

舊城改造是一件大事好事,也是一件難事。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回顧總結前一階段的舊城改造工作實際,我們深深感到領導重視是舊城改造的基礎,讓利于民是舊城改造的關鍵,依法公開是舊城改造的具體辦法。這些實踐和做法需要我們在各個方面、各個領域不斷探索,不斷引深,以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

順*民意改造舊城

公開運作構建和諧

中共*縣縣委

*縣人民政府

*縣地處山西省北部、朔州市東端,全縣轄3鎮9鄉321個行政村,總人口28萬,其中城鎮人口8萬人,是一個傳統農業大縣,也是一個歷史文化大縣。縣城內有舉世聞名的*縣木塔,與大同云崗石窟、渾源恒山懸空寺、佛教圣地五臺山一起構成晉北佛教文化黃金旅游圈,發展旅游產業、促進開放招商具有相當的優勢。然而,因各種因素所致,幾十年來舊城基礎設施不配套,居住環境極差,木塔周邊低矮破舊的民房、泥濘不堪的道路與雄偉的木塔形成強烈反差,不僅影響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而且影響了全縣的整體對外形象,進而程度不同地影響著招商引資、產業結構調整乃至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實施舊城改造已成為全縣上下的共同心聲。

面對這種狀況,縣委、縣政府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高度出發,審時度勢,順*民意,把舊城改造作為改善人居環境、建設旅游城市的重要突破口,創新思維,以人為本,將公開和依法貫穿于舊城改造的全過程,做到了“決策、規劃、補償、招商、程序”五公開,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民,真正使群眾在改造中得到實惠,贏得了群眾的廣泛支持,推進了整個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民呼我*,決策公開。舊城改造是多年來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心愿和熱切期盼,也是歷屆縣委、縣政府研究和探索最多的一個問題。舊城改造工作難,難就難在了縣級財力弱,改造投入大;難就難在了涉及群眾多,拆遷難度大。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縣委、縣政府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雁門關外人居環境最優城鎮的奮斗目標。圍繞這一目標,我們下決心通過開放式決策,破解改造難題。一是不失時機地在全縣上下組織開展了“舊城改造大家談”的大討論活動,廣泛而又集中地研究“怎么改”的問題。一個時期之內,縣四大班子討論的中心議題是舊城改造,各級干部包括離退休干部議論的中心話題是舊城改造,*縣籍在外工作人員建言獻策的重點是舊城改造,街頭巷尾廣大群眾的熱門話題是舊城改造。縣委、縣政府在廣泛聽取了各方面各階層意見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到舊城改造必須切合*縣實際,必須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必須創新投資體制,必須代表廣大群眾的利益。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了“政府組織,市場運作;整體規劃,分步實施;以人為本,依法公開”的舊城改造思路。二是圍繞改造的重大課題,問計于民。規劃、拆遷、建設是改造工作的三大課題。圍繞這些課題,縣委、縣政府和舊城改造領導組在改造的各個時期和各個工作環節上多次組織召開征求意見會、專題研討會、各界懇談會,涉及舊城改造的縣級和專項會議都要請各界代表和群眾代表直接參與議事,提高決策的參與面和透明度。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安置補償問題,縣委、縣政府本著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縣級領導紛紛深入到戶與群眾促膝談心,問計于群眾,依法提出了一個讓利于民的安置補償辦法的草案,草案形成后,又以征求意見稿的形式發到了每一個被拆遷戶中,廣泛征求他們的意見,這些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眾參與改造的積極性,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使決策切合實際,具有廣泛的認同性、可行的操作性和政策調動性。

二、開門納諫,規劃公開。規劃是舊城改造的龍頭。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州古城是全縣上下最為關心的問題。為了使規劃更趨合理,體現科學性和前瞻性,去年,我們委托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縣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縣城總體規劃》,結束了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規劃的歷史。今年又委托編制了《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在規劃的編制過程中,縣委縣政府和舊城改造領導組先后組織縣委政府班子成員和四套班子有關領導、有關部門負責人、老干部代表、社會各界代表等進行了40多次的征求意見和討論,省建設廳組織了專家評審,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政府、專家和各界群眾意見的有機融合,通過“三結合”的方法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多次反復,使規劃更具指導性和地方特色。目前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架構基本形成。重點是在文化旅游定位上,突出以木塔為核心,以遼金文化和佛教文化為內涵,以塞北風情為特色;在規劃布局上,突出木塔和凈土寺兩大文物周邊環境治理,建設古城文化旅游景區和古城商貿區;在景點恢復上,突出旅游線路的規劃和舊城輪廓再現,逐步恢復古建遺址,形成游、吃、購、娛、住一體化的改造建設特色;在建筑風格上,既突出遼金建筑風格,又體現明清建筑風格,傳承歷史印跡;在建筑控制上,以木塔為基點,由近到遠,由低到高;在改造方法上,突出重點,注重效益,先易后難,分步推進。規劃確定后,我們將規劃鳥瞰圖、建筑效果圖以大型廣告的形式設立在舊城主要街道,讓規劃凝聚群眾,讓群眾直觀地看到改造遠景,增強改造積極性。

三、讓利于民,補償公開。拆遷補償是舊城改造的重點。在拆遷安置補償上,我們堅持依法公開、讓利于民的指導思想,明確提出“政府不與民爭利,干部不以權謀私”的口號和承諾。在補償辦法的制定上,充分考慮廣大被拆遷戶的利益,通過公開的方法確立了“拆一補一,以舊換新”的安置補償標準,這個補償標準的最大特點是補償的完全市場化和補償價值的讓利于民,不僅找到了一個破解拆遷難題的有效辦法,而且具體地體現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具體實施中,一是通過公開算帳的方法,讓群眾感到實惠。拆遷開始后,通過媒體回答了群眾關心的拆遷問題,特別是利益對比問題。以一百平米的中等房屋計算,作價補償每平方米500元左右,而拆一補一可達到900元左右,一套房屋多得的實惠達4萬多元,補償懸殊大,“拆一補一”群眾得到的實惠多。二是三方丈量,補償公開。這次拆遷由拆遷人、被拆遷人和仲裁人舊城改造領導組三方實地丈量,核準補償面積,做到了互相監督、互相制約,體現了公開、公正、公平,維護了各方權益。三是結果公示,群眾監督。對補償面積的核準、安置用房的安排、房屋產權確權等將進行依法公示,廣泛接受群眾監督。由于政策惠民、補償公開,廣大被拆遷戶積極配合,整個舊城拆遷改造進展十分順利,僅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一期工程鋪開的前三個標段的拆遷任務,沒有出現一戶強制拆遷的現象,共完成拆遷面積9.96萬平方米,涉及產權戶733戶,其中單位產權戶45戶,居民產權戶688戶。

四、市場運作,招商公開。招商建設是舊城改造的關鍵。能否招到資金實力強、資信程度高、開發業績好的投資企業,不僅關系到整個改造的健康實施,更重要的是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為給投資企業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投資機制和投資環境,我們認真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公開招商報名。通過同、朔地區及縣內新聞媒體招商公告,公開報名條件,廣泛吸引投資商;二是公開招商信息。通過新聞會的形式,公開舊城改造的整體規劃、分區規劃設計條件、規劃建設指標、安置補償指標、拆遷計劃、補償辦法、管理辦法、優惠辦法等,資料、影像及效果圖一并展示給開發商;三是公開招標。我們委托朔通招標有限公司依法進行招標,通過審核投標人資格,對符合條件的7家開發商,經過投標、開標、唱標、詢標答辨、專家評標等環節,最終確定具有二級開發資質的大同宏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朔州同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兩家開發企業中標。此外,與舊城改造配套的西苑小區項目,占地面積40.78畝,通過國有存量土地收購整合,評估規劃,公開拍賣,在底價596萬元的基礎上,經過14家18輪激烈競爭,最終以1550萬元的競標價成交,創出了我縣存量土地拍賣的最高紀錄。與縣城改造配套建設的集中供熱項目、污水處理項目都是通過公開招商的方式進行的,使干部群眾在公開中看到了縣委縣政府改造舊城的決心和信心,看到了公開取得的效果。

五、依法辦事,程序公開。舊城改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多,法律性強,特別是拆遷改造最容易出問題。依法就是辦法。為此,我們把依法辦事和程序公開作為推進舊城改造的一項重要手段,依法促公開,公開保改造,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在大面積拆遷前,依照有關法規,做到了規劃落實、拆遷計劃落實、安置補償資金落實、拆遷許可證照齊全、公告公示到位,程序全部公開。縣里組織被拆遷戶召開動員大會進行了總體動員,把《舊城改造管理辦法》、《舊城改造房屋拆遷補償和安置補助辦法》、《舊城改造房屋拆遷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以及建設質量規范、建設施工期限、居民回遷安置等全部交待給群眾,并通過報紙、電視等媒體強化宣傳,讓群眾吃透政策,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同時我們還建立了拆遷公示、投訴舉報、監督檢查等相關制度,在拆遷現場設立流動辦公室,隨時解答被拆遷人的疑問,接受處置群眾的投訴和舉報,及時化解矛盾。在規范開發商行為方面,我們堅持政府抓組織協調、營造環境、監督指導的工作,該開發商辦理的相關手續、履行的相關程序嚴格按規定辦理,絕不因為舊城改造是好事、開發商利潤空間小而忽視程序,偏袒縱容,確保了整個改造工作的依法進行。

舊城改造是一件大事好事,也是一件難事。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這當中公開創造了和諧,公開推進了改造,難事并不難做。由此我們感到依法公開是各項工作的法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需要我們在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引深實踐,通過依法公開的辦法不斷提高執政能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縣舊城改造房屋拆遷

中長期規劃及*—2006年度計劃

為了改變舊城面貌,改善人居環境,建設旅游名城,縣委、縣政府決定從今年起采取“政府組織、市場運作、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辦法,對舊城全面改造,通過改造,再現*州古城風貌,建成商貿旅游中心。根據《*縣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縣縣城總體規劃》、《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結合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現就舊城改造房屋拆遷中長期規劃和*—2006年度計劃提出如下意見:

一、舊城改造的迫切性及重要意義

*縣舊城輪廓清楚,范圍包括新建路以北,東西關以內。從歷史上看,北魏時期、遼金時代和清末民初,縣城舊城處于較為鼎盛的時期。建國后直到60年代,縣委、縣政府和縣直機關、各類商店住戶都在舊城駐地和經營。60年代后期特別是進入70年代,縣城機關、企業向南擴展,逐漸形成了新城,人流、物流逐漸向新城集聚,舊城的原有功能逐漸消弱,城鎮中心地位逐漸被新城取代。進入80年代以后,由于舊城原有的基礎設施薄弱,后續投入不足,經濟富裕的住戶大量外遷,使舊城基礎設施、住戶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目前看舊城的情況,基礎設施幾乎沒有,街巷臟亂,房屋破敗,與舉世聞名的*縣木塔形成極大的反差,群眾意見很大,反響很強烈,給觀光游客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去年以來,根據大量的調查,縣委、縣政府在“五大創業工程”中提出了建設雁門關外人居環境最優城鎮的奮斗目標,下決心對舊城進行改造,其基本思路是以規劃為龍頭,以惠民拆遷和開放式招商為措施,通過3—5年甚至更長一些時間把舊城面貌整體改造。舊城改造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件大事,盡快改變舊城衰落面貌,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大意義;盡快改善舊城人居環境,對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有著重大意義;盡快整治和改善木塔周邊環境,對于木塔申報世界遺產、壯大旅游產業有著重大意義。舊城改造是一項功在當今、惠澤子孫的宏偉工程,是全縣人民的共同心愿。

二、舊城改造房屋拆遷中長期規劃

1、規劃期限

確定為*年—2009年。

2、規劃依據

①《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②《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條例》。

③《*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計劃綱要》。

④《*縣縣域城鎮體系規劃》。

⑤《*縣縣城總體規劃》。

⑥《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

⑦《*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3、規劃原則

①依法拆遷原則。要嚴格按照國家和省拆遷法規實施拆遷工作,加強拆遷管理,嚴格拆遷補償與安置,公開、公平、公正實施拆遷。

②以人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拆遷改造的總體效益和單位、居民的個體利益。

③分期實施原則。堅持房屋拆遷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控制拆遷規模,做到拆一片、建一片、成一片。

④開發與保護并重原則。要重點保護木塔和凈土寺文物資源,保護傳統風貌資源,對難于就地保護的實行異地保護,使保護與開發相得益彰。

⑤綜合協調原則。房屋拆遷要統籌兼顧,綜合部署,同時要和建設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

4、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略述

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是舊城改造的近期建設規劃,是舊城房屋拆遷中長期規劃的基本依據。舊城改造文化定位為以木塔為核心,以佛教文化和遼金文化為內涵,以塞北風情為特色,充分收集、挖掘、整理、策劃和提高文化底蘊,恢復和建設*州古城。在規劃布局上,東、西街以南建成古城商貿區,以北建成古城文化旅游景區,同時突出旅游線路的規劃和舊城輪廓的再現。在保護與開發上,突出木塔和凈土寺兩大文物周邊環境整治,按照文物保護要求,將木塔周邊拆空建設環塔公園,將凈土寺周邊拆空并與東北水沱沿整合恢復建設北方園林式寺廟群,同時注重保護傳統民居,將西街和北街列為傳統風貌區,對舊城傳統民居進行整合,實行異地保護。在景點恢復上,近、中期恢復東城門、西城門、南城門、四牌樓,擴建和恢復佛宮寺、凈土寺、覺醒寺、文廟、真武廟、關帝廟等三寺三廟,建設城墻遺址帶狀綠化公園。在建筑控制和建筑風格上,建筑控制以木塔為基點,由近到遠,由低到高;建筑風格傳統風貌區建設“修舊如舊”的古代建筑,臨街建筑仿古建風格,其它建筑要注重色彩、材料、造型等,與古建風格相協調。在改造方法上,采取突出重點、注重效益、先易后難、先開發的帶動后開發的辦法,分步推進。

5、舊城房屋拆遷分期規劃

舊城范圍東西長1500米,南北長650米,面積1.5平方公里,現狀建設用地73萬平方米,有2719個院落,3800多戶居民,總建筑面積41萬平方米,其中一類建筑面積占1%,二類建筑面積占25%,三類建筑面積占42%,危房建筑面積達32%。根據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和舊城房屋調查結果,舊城房屋拆遷與舊城分期改造同步進行。

①*—2006年進行南街、西街、環城西路區域的改造,范圍為南起新建路,北至北街50米處,南北長383米;東起白塔巷東25米處,西至環城西路東邊線,東西長653米,不包括遼代街、新建路北側臨街建筑等,總占地面積16.34萬平方米,房屋拆遷面積9.58萬平方米。

②2007—2009年進行木塔周邊及北街區域的改造,范圍包括大小倉巷、譚家巷、霍家巷、塔西街、魏家巷,總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房屋拆遷面積9.75萬平方米。

三、*—2006年度房屋拆遷計劃

1、房屋產權戶基本情況

根據舊城調查結果,南街、西街、環城西路區域涉及產權戶871個,其中單位產權戶42個,居民產權戶829戶。產權戶構成,年齡35歲以下的104戶,36—55歲的407戶,56歲以上的318戶;戶別,非農業戶552戶,農業戶277戶;院落類別,獨院379戶,伙院492戶;另有住房的35戶。產權戶房屋用途,住宅672戶,商用103戶,商住96戶;房屋類型,平房886戶(間),樓房45戶,瓦房227戶;房屋結構,土木572戶,磚木483戶,磚混96戶;房屋建筑年代,建國前413戶,50年代32戶,60年代66戶,70年代147戶,80年代149戶,90年代279戶,2000年以后89戶。房屋總建筑面積9.58萬平方米,其中正房6.21萬平方米(含臨街),下房3.37萬平方米。

2、房屋拆遷補償及安置補助實施辦法

①根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條例》、《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價格評估辦法》、《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補助與補償標準暫行辦法》,結合*縣舊城改造實際,制定*縣舊城改造拆遷補償及安置補助辦法。

②拆遷補償的方式為貨幣補償、房屋產權調換兩種。貨幣補償按市場評估價格作價補償;房屋產權調換采取“拆一補一、以舊換新”的辦法予以補償。具體實施辦法和補償細則另行規定。

③房屋拆遷的臨時過渡安置補助費按照《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補助與補償標準暫行辦法》,結合“拆一補一,以舊換新”的補償安置標準另行確定。

3、房屋拆遷的組織實施

①實施房屋拆遷必須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建設局*依法將《房屋拆遷許可證》中載明的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在拆遷范圍內予以公告,同時依法公告拆遷范圍內的限制性行為,公示拆遷的相關情況。

②房屋拆遷必須在確立了拆遷與被拆遷法律關系后實施。

③房屋拆遷與開發改造相銜接,實行有計劃的標段拆遷或分片拆遷,拆遷條件具備一塊,拆遷一塊。

④按照《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一期改造計劃按五個標段進行拆遷,第一標段為南街東標段,范圍包括規劃的上南營小區和下南營小區,房屋拆遷面積2.65萬平方米;第二標段為二道巷南標段,范圍包括規劃的田家園小區和頭道巷小區,房屋拆遷面積2.0萬平方米;第三標段為二道巷北標段,范圍包括規劃的牛市巷小區和郁家圪洞小區,房屋拆遷面積2.29萬平方米;第四標段為文廟遺址標段,房屋拆遷面積0.54萬平方米;第五標段為環城西路東標段,房屋拆遷面積2.10萬平方米。

4、加強拆遷管理

①嚴格法定程序管理。縣發展計劃局要做好改造項目的立項審批工作,建設局要做好涉及拆遷的建設項目規劃工作,國土資源局要嚴格把好建設用地審批關,開發商要認真編制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落實拆遷補償安置資金,建設局要依法辦理房屋拆遷許可證,同時要加強拆遷過程中的執法監督工作。

②強化拆遷行為監督。要加強拆遷補償與安置管理,加強拆遷人補償資金監管,加強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協議的備案工作,及時解決拆遷糾紛,規范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的各項行為。

③加強對拆遷工作的領導。舊城改造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件大事,拆遷工作是舊城改造的核心和關鍵,因此,必須層層加強領導,縣委、縣政府要定期研究舊城拆遷工作,舊城改造領導組要全面抓好拆遷的各項具體工作,有關職能部門要加強現場管理,做到組織嚴密,程序到位,行為規范,確保拆遷工作順利進行,為舊城改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縣舊城改造管理辦法

舊城改造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件大事。為了規范舊城改造的各項行為,保障各方面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家和省建設、規劃、拆遷、房地產經營等法律法規,結合我縣舊城改造實際,制定本辦法。

一、嚴格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管理,確保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1、開發商必須具備或委托四級以上房地產開發資質的企業,規范開發。

2、房地產開發企業*將營業執照、企業資質、驗資證明、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證明、專業技術人員的資格證書和聘用合同等資料在縣建設局備案。

3、房地產開發企業*依據改造開發項目的性質、規模、開發期限、拆遷安置補償辦法、城市規劃設計條件、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建設要求等規范組織建設。

4、舊城改造開發項目*統籌配套基礎設施并按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實施。

5、房地產開發企業*對其開發建設的項目質量承擔責任。

6、商品房銷售價格或調整銷售價格都必須報經縣舊城改造領導組備案后實施。銷售時,當事人雙方簽訂銷售合同,合同*載明商品房建筑面積和使用面積、價格、交付日期、保修期限、保修范圍等條款,銷售合同復印件報舊城改造領導組備案。

7、商品房預售必須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預售時,當事人雙方簽訂書面合同,合同*載明商品房的建筑面積、使用面積、價格、交付日期、質量要求以及雙方違約責任等。

8、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建設的商品房,*接受縣政府的宏觀調控,以保證拆遷補償安置用房的需要。

9、房地產開發項目竣工后,經驗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未經驗收或驗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10、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商品房交付使用時向購買人提供質量保證書和使用說明書。

質量保證書*當注明工程質量等級、保修范圍、保修期限和保修單位等內容。房地產開發企業按照質量保證書的約定,承擔商品房保修責任。

11、房地產開發企業*當協助商品房購買人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和房屋產權登記手續,提供必要的證件。

二、嚴格拆遷管理,確保拆遷工作順利進行

1、嚴格拆遷法定程序管理。開發商確定后,有關單位要及時辦理相關手續,發展計劃局分標段立項,國土資源局辦理國有土地出讓手續,建設局分標段辦理規劃手續,開發商按指定銀行注入拆遷改造安置補償資金,并及早制定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建設局依法辦理房屋拆遷許可證并拆遷公告。按照法定要求*當公示的事項必須依法按程序公示。

2、明確與拆遷相關的行為管理。拆遷公告后,拆遷范圍內,公安局暫停辦理戶口遷入手續;國土資源局暫停發放土地使用證;建設局暫停辦理建設用地、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施工許可證;房產管理所暫停登記發放房屋所有權證;工商局暫停辦理工商登記注冊手續;稅務局暫停辦理稅務登記注冊手續。

拆遷公告后,拆遷范圍內,被拆遷的單位和居民產權人,不再允許進行新建、擴建、改建房屋;不再允許變更房屋和土地用途;不再允許確立新的房屋租賃關系等活動。

拆遷公告后,拆遷范圍內,被拆遷的單位和居民產權人和房屋承租人要積極創造條件,尋找解決臨時過渡周轉房屋(租房期一年),力求簽訂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時能自行安排妥當過渡周轉房屋。

3、加強拆遷的法制管理。拆遷人與被拆遷人要嚴格遵守國家、省拆遷法規和*縣舊城改造房屋拆遷補償及安置補助辦法,雙方達不成協議的,當事人可向舊城改造領導組申請仲裁。拆遷補償協議簽定后,或拆遷人給予被拆遷人依法補償安置后,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拆遷人可以申請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也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除。

4、規范房屋拆遷的合同管理。舊城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協議*當依法載明法規規定的事項,按照舊城改造領導組提供的舊城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規范文本簽定。拆遷當事人簽定協議后,送建設局、國土資源局、公證處各一份備案。

5、積極搞好拆遷現場服務。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在核準拆遷補償面積和簽定拆遷協議中,舊城改造領導組要組織人員直接參與拆遷的現場鑒證和仲裁,為拆遷人和被拆遷人提供有效服務。

三、嚴格規劃現場管理,確保開發改造符合修建性詳細規劃

1、依據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建設局要做好路網布局中心線的勘定,高程控制數據的測定,為街區控制提供依據。

2、依據舊城修建性詳細規劃,開發企業要嚴格執行分區規劃設計條件。

3、各標段工程建設由建設局統一規劃選址,測量放線,未經選址放線的不得擅自開工建設。

4、嚴格放線、復線、驗線的現場管理,建立相關的責任制度和資料歸檔制度,保證規劃的強制性執行。

5、規劃設計條件控制性指標的調整和變更,須經舊城改造領導組批準后實施。

四、嚴格建筑施工管理,確保開發建設按計劃、高標準完成任務

1、建設施工實行封閉式管理,除規劃現場監察、質量跟蹤監察外,其它各項執法管理要在舊城改造領導組的組織下定期開展工作,未經領導組許可,有關職能部門不得進入施工現場。

2、嚴格執行建設法定程序,未取得規劃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不得開工。

3、開發企業組織施工,施工企業必須具備相*資質。

4、工程施工嚴格實行施工圖紙審查、工程監理、竣工驗收備案、質量終身負責等規范性制度。

5、項目管理實行項目法人制、項目經理負責制和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層層負責的管理體系,保證工程的質量和安全。

6、施工企業*當貫徹文明施工的要求,做好施工現場圍欄、建筑材料堆放、用水用電、施工機械、建筑垃圾、噪音控制、粉塵廢氣污染、民工等各項管理工作。

五、其它

1、開發企業中標后,縣人民政府與中標開發商簽定開發協議,明確管理要求、補償安置保障、投資商權益保障等事項。

2、舊城改造領導組要積極做好與工程建設相關的供電、供水、供熱、供天然氣、通訊、閉路等配套性建設的協調組織工作,為開發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3、本辦法經縣政府批準后實施。本辦法由舊城改造領導組負責解釋。

*縣舊城改造房屋拆遷補償及安置補助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縣舊城房屋拆遷改造建設的管理,規范舊城房屋拆遷行為,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舊城房屋拆遷工作合法有序進行,穩步快速推進,根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條例》、《城市房屋拆遷估價指導意見》、《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工作規程》、《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價格評估辦法》、《山西省城市房屋拆遷補助與補償標準暫行辦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地方規章的規定結合本縣舊城房屋拆遷改造建設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拆遷補償實行貨幣補償、房屋產權調換兩種方式,被拆遷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選擇補償方式。

第三條貨幣補償按市場評估價格作價補償;房屋產權調換按“拆一補一,以舊換新”的補償安置標準進行補償安置。

“拆一補一,以舊換新”房屋類別的確定:①臨街房屋,不分類別;②住宅房屋(指普通住宅和臨街戶里院住宅),上房(北房)確定為住宅一類,下房(東、西、南房)確定為住宅二類;③宅基空地(系指原房屋倒塌或未建),確定為住宅三類。

“拆一補一,以舊換新”補償安置的標準:①臨街房屋拆除一平方米原則上就地調換新建臨街房屋一平方米,調換房屋形式為整套樓房,調換面積按上下層或多層合并面積整體計算,對等面積不找差價,下差面積按就地房屋市場售價計算結算差價。②住宅房屋,一類房屋拆除一平方米,就地或異地調換新建房屋一平方米;二類房屋拆除一平方米,就地或異地調換新建房屋0.8平方米;三類宅基空地按占地面積0.1畝調換20平方米新建住宅房屋。住宅房屋調換形式也為整套樓房,新建房屋整棟樓房的平均出售單價即為“拆一補一,以舊換新”的平方米補償單價,被拆遷人自由選擇樓層,樓層之間、戶型面積的差價按實際選擇樓層、戶型大小與補償面積價格計算,即整套樓房價格減去補償面積價格結算差價。

被拆遷人被拆除房屋建筑面積小于按三類宅基空地計算的,可按三類宅基空地補償安置標準進行補償安置,但不得重復享受。

第四條實行“拆一補一,以舊換新”的補償安置標準,被拆遷人被拆除的畜圈、臨建、柴炭房、地窖、自來水、院墻、大門、室內裝飾等附屬設施,以及搬遷補助費和有關經濟補償不再予以補償。

第五條實行“拆一補一,以舊換新”的補償安置標準,被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除自己的房屋,拆除費用和安全責任自負,材料歸己。被拆遷人不愿自行拆除的,由拆遷人組織拆除。

第六條實行“拆一補一,以舊換新”的補償安置標準,房屋承租人由被拆遷人自行解除租賃關系,拆遷人不再承擔房屋承租人的安置責任,由被拆遷人進行安置。

第二章貨幣補償

第七條被拆遷房屋的貨幣補償金額,根據其區位、用途、結構型式、建筑面積、裝飾裝修等因素,由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以房地產評估價格確定。

第八條貨幣補償金額的支付時間,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簽訂了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后,被拆遷人將被拆除房屋騰空移交拆遷人時,拆遷人隨即一次性付給被拆遷人。

第九條臨時過渡安置補助費的標準及支付時間。被拆除房屋為街面經營性房屋的,拆遷人按被拆遷人被拆除房屋建筑面積半年36元/平方米的標準;被拆除房屋為住宅房屋的,拆遷人按被拆遷人被拆除房屋建筑面積半年18元/平方米的標準,由拆遷人一次性付給被拆遷人臨時過渡安置補助費。臨時過渡安置補助費的支付時間與貨幣補償金額的支付時間相同。

第三章房屋產權調換

第十條被拆遷人可以依法選擇就地安置,也可以依法選擇異地安置。

第十一條產權調換的建筑面積,按第三條第二、三、四款的具體規定確定。

第十二條被拆遷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依法選擇區位就近的安置用房,并根據簽訂協議的順序擇優選擇樓層房號。

第十三條房屋產權調換方式,按第十三條核定的房屋產權調換的建筑面積和所選安置用房的建筑面積相等時,街面經營性房屋不找差價;住宅房屋按所選安置用房整幢房屋的市場售價平方米均價作為互找差價的基價。

第十四條房屋產權調換差價的支付時間,采用分期預付、回遷結清的方法,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在簽訂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時,必須明確分期預付的時間和金額。

第十五條臨時過渡安置補助費的標準及支付時間,由于實行“拆一補一,以舊換新”的補償安置標準,被拆除房屋為街面經營性房屋,拆遷人按被拆遷人被拆除房屋建筑面積一年36元/平方米的標準;被拆除房屋為住宅房屋,拆遷人按被拆遷人被拆除房屋建筑面積一年18元/平方米的標準,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簽訂了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后,被拆遷人將被拆除房屋騰空移交拆遷人時,拆遷人隨即一次性付給被拆遷人臨時過渡安置補助費。

第十六條拆遷人提供的安置用房,必須經驗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符合有關技術、質量、安全標準。

第十七條拆遷人提供的安置用房,房屋墻體見白,廚房及衛生間墻體水泥沙灰抹底,地面完成水泥墊層,窗及玻璃齊全,入戶門安裝,供暖設施齊備,供電、上下水接通,燈具為白熾燈,樓梯設施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