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

時間:2022-03-17 11:00:00

導語: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

前言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聯系環境與發展的關鍵紐帶,在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森林多種功能和多重效益的充分發揮,必須建立在足夠數量、優良質量、合理結構、均勻分布的森林體系之上。因此,提升森林質量與提高森林覆蓋面積,對于改善生態和促進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中國人工林數量位居世界之首,但森林資源質量不高、結構失衡、效益低下的問題依然相當突出,使得森林資源總量不足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在確保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穩步有效增長的同時,全面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加速提升森林資源的整體質量,是當今我國建設現代林業建設的重要任務。

我省林業經過長期的艱苦建設,特別是實施“五八”造林綠化規劃、開展林業建設第二次創業、建設萬里綠色長廊工程和森林生態網絡體系、退耕還林等一系列林業重點工程,逐步實行森林分類經營,推進科技興林和依法治林取得了巨大成就,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快速穩步增長。但由于林業基礎薄弱,建設周期長,全省總體上仍處在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型的關鍵時期,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與不斷增長的生態需求和林產品市場需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林地生產力不高、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和林產品產量偏低、森林生態功能脆弱、生物多樣性下降、森林生態群落逆向演替等森林質量問題尤為突出。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12要實現全省森林資源的科學發展,必須以森林質量現狀的改善來彌補森林數量現狀的不足,在繼續增加森林資源總量的同時,特別重視森林質量的提升,走現代林業發展道路。

一、全省森林資源現狀及分析

(一)森林資源現狀

1、林地面積狀況

根據**省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第六次復查成果,全省林地總面積6605.25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31.87%;森林覆蓋率26.06%。全省林地面積中,森林面積5401.05萬畝,占81.77%;竹林面積484.2萬畝,疏林地面積105.9萬畝,灌木林地面積1016.4萬畝,未成林地面積263.25萬畝,苗圃地面積9萬畝,無立木林地面積114萬畝,宜林地面積186.45萬畝。

全省森林面積中,天然林面積2253萬畝,占41.71%;人工林面積3148.05萬畝,占58.29%。喬木林面積4426.05萬畝,占81.95%;竹林面積484.2萬畝,占8.96%;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面積490.8萬畝,占9.09%。竹林面積中,毛竹面積365.1萬畝,占75.4%;雜竹面積119.1萬畝,占24.6%。

2、林木蓄積量狀況

全省活立木總蓄積16258.35萬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13755.41萬立方米,占84.6%;疏林蓄積86.47萬立方米,散生木蓄積661.31萬立方米,四旁樹蓄積1755.16萬立方米。在全省森林蓄積量中,天然林蓄積6732.19萬立方米,人工喬木林蓄積7023.22萬立方米,占分別占48.94%和51.06%。

全省毛竹總株數66988萬株,其中:竹林株數58438萬株,散生毛竹株數8550萬株。雜竹株數163881萬株。

3、森林生長狀況

(1)單位面積蓄積量和株數。全省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為3.386立方米/畝;每畝蓄積量低于3.33立方米的喬木林面積所占比例最高,達63.77%,每畝蓄積量在3.33-6.6立方米的喬木林面積占25.46%,每畝蓄積量在6.67立方米及其以上的喬木林面積累計僅占10.77%。全省喬木林單位面積株數為70株/畝。其中:天然林為71株/畝,人工林為68株/畝。

(2)平均胸徑和郁閉度。全省喬木林平均胸徑為11.3厘米。其中:天然林平均胸徑為11.2厘米,人工林平均胸徑為11.4厘米;喬木林平均胸徑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80%。全省喬木林平均郁閉度為0.57。其中:郁閉度0.40-0.69面積比重最大,占喬木林面積的42.12%;郁閉度0.7-1的喬木林面積占36.02%,郁閉度0.2-0.39的喬木林面積占21.86%。

(3)單位面積年生長量。全省喬木林平均每畝年生長量0.34立方米;其中:天然林0.28立方米,人工林0.4立方米。由于人工中幼林比重大,我省喬木林平均每畝年生長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人工林的單位面積年生長量高于天然林。

4、森林結構狀況

(1)林種結構狀況。全省防護林面積1286.4萬畝,占森林面積的23.82%;防護林蓄積3562.66萬立方米,占森林蓄積的25.9%。用材林面積3099.6萬畝,占森林面積的57.39%;用材林蓄積9518.93萬立方米,占森林蓄積的69.20%。經濟林面積852.75萬畝,占森林面積的15.79%。薪炭林和特種用途林面積分別只占森林面積的0.96%和2.04%。

(2)樹種結構狀況。全省喬木林以針葉純林和闊葉純林為主,針葉純林面積比重為31.57%,闊葉純林面積比重為23.23%,針葉純林和闊葉純林面積合計占喬木林面積的54.8%;針葉混交林、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面積合計占喬木林面積的29.02%。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的面積比為47︰47︰6。

(3)林齡結構狀況。在全省喬木林面積中,幼齡林面積1766.85萬畝,蓄積2129.11萬立方米,分別占39.92%和15.48%;中齡林面積1940.4萬畝,蓄積7378.98萬立方米,分別占43.84%和53.64%;近熟林面積446.55萬畝,蓄積2467.56萬立方米,分別占10.09%和17.94%;成熟林面積218.7萬畝,蓄積1412.35萬立方米,分別占4.94%和10.27%;過熟林面積53.55萬畝,蓄積367.41萬立方米,分別占1.21%和2.67%。喬木林面積以中幼齡林為主,占83.76%;其中:用材林的中幼齡林面積占83.09%,近成過熟林面積只占16.91%。

(4)群落結構狀況。全省喬木林中,群落結構完整的面積為1534.35萬畝,較完整的面積為2219.4萬畝,簡單結構的面積為672.3萬畝,分別占喬木林面積的34.67%、50.14%和15.19%;天然喬木林中完整結構所占比例大于人工喬木林。

5、森林生態狀況

(1)森林自然度狀況。全省森林面積中,自然度為Ⅰ級(原始或受人為影響很小,處于基本原始狀態的森林類型)的面積7.2萬畝,自然度為Ⅱ級(有明顯人為干擾的天然森林類型或處于演替后期的次生森林類型,以地帶性頂極適應值較高的樹種為主,頂極樹種明顯可見)的面積156.45萬畝,自然度為Ⅲ級(人為干擾很大的次生森林類型,處于次生演替的后期階段,除先鋒樹種外,也可見頂極樹種出現)的面積625.8萬畝,自然度為Ⅳ級(人為干擾很大,演替逆行,處于極為殘次的次生林階段)的面積1463.55萬畝,自然度為Ⅴ級(人為干擾強度極大且持續,地帶性森林類型幾乎破壞殆盡,處于難以恢復的逆行演替后期,包括各種人工森林類型)的面積3148.05萬畝,分別占森林面積的0.13%、2.9%、11.59%、27.1%和58.28%。

(2)森林破碎度狀況。森林破碎度是反映森林景觀特點的主要指標。連片面積按小于15畝、15-74畝、75-149畝、150-299畝、300-749畝、750-1499畝、大于或等于1500畝的面積分別為937.35萬畝、1095.15萬畝、818.25萬畝、833.25萬畝、582.3萬畝、280.65萬畝和854.1萬畝,分別占17.35%、20.28%、15.15%、15.43%、10.78%、5.2%和15.81%,連片面積低于75畝以下所占比重達37.63%。

6、森林健康狀況

根據林木生長發育、外觀表象特征及受災情況綜合評定,全省森林中的健康面積3736.2萬畝,占69.18%;亞健康面積1352.4萬畝,占25.04%;中健康面積244.8萬畝,占4.53%;不健康面積67.65萬畝,占1.25%。

全省森林中無災害面積4939.05萬畝,災害等級輕的面積321.75萬畝,災害等級中的面積113.4萬畝,災害等級重的面積26.85萬畝,分別占森林面積的91.44%、5.96%、2.1%和0.5%。在森林災害面積中,病蟲害面積364.05萬畝,森林火災面積37.35萬畝,干旱、風折(倒)、雪壓、滑坡泥石流等氣候災害面積33.6萬畝,其他災害面積27萬畝,分別占森林災害面積的78.8%、8.09%、7.27%和5.84%。

7、生物多樣性狀況

按植被類型分,全省自然植被包括針葉林、闊葉林、灌叢和灌草叢、草甸、沼澤和水生植被5個植被型組,面積為3140.7萬畝,占植被類型的22.59%;栽培植被主要包括草本類型、木本類型和草本木本間作類型3個植被型組,面積10762.65萬畝,占植被類型的77.41%。

按多樣性指數分,全省有8個植被型組,占全國的2/3,均勻度中等偏低;有27個植被型,占全國的64%,分布較均勻。森林類型比較豐富,在全國自然植被的31個植被型中,我省分布有16個,占50%以上,呈現多元化分布特征。

(二)綜合分析評價

總體而言,全省森林資源呈現出總量穩步增長和質量逐步改善的態勢,但內部結構不盡合理、整體質量與效益不高的問題仍很突出。主要表現在:

1、受人為干擾程度大的影響,現有森林總體上處于常演替的中低階段,生態功能較脆弱。全省森林面積中自然度為Ⅳ級和Ⅴ級的比例高達85%,原始或接近原始的天然林面積很少;森林生態功能指數只有0.4639,生態功能等級好、中、差的森林面積比例分別為1.12%、73.2%和25.68%。

2、受社會對森林經濟功能利用的主導影響,現有森林的結構較為單一。全省用材林、薪炭林、經濟林等商品林面積比例高達71%,防護林、特用林等生態公益林的比例偏低;中、幼齡林面積的比例高達84%,近、成、過熟林面積甚少;喬木林林層結構和人工林樹種結構較為單一。

3、受林業經營集約化水平和林木采伐組織化程度不高影響,人工林郁閉度低于天然林,林地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較低。全省喬木林平均每畝蓄積量只有3.386立方米,與全國每畝5.649立方米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經濟林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也比較低。

全省森林質量現存的諸多問題表明,提升森林質量已成為當前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是林業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現實森林質量存在的問題,也表明我省森林質量提升的潛力非常大,特別是大面積中幼齡林通過加強經營培育將出現快速增長,成為提升森林質量的重點領域和主導措施,并將使全省森林質量在預期內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轉變林業發展方式,積極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不斷加強森林科學培育和可持續經營,促進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加快提升森林質量,大幅度提高林地的產出率和農民的林業收入,實現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1、按照現代林業的發展要求,推進林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積極應用推廣實用高效技術和合理經營模式,普遍提高林業生產經營者素質,廣泛培訓農民。

2、按照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堅持生態效益優先,以質量效益為核心,在有效保護現有森林資源的基礎上,大力提高林地生產力,促進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3、堅持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分類經營,分區施策,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增強森林自我修復能力和林地持續生產能力。

4、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突出最具增產增效潛力的森林和林地,組裝配套和應用基礎性關鍵性適用性的集約經營措施,典型引路,示范輻射,帶動面上。

5、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加強現有林業項目資金的有效整合與適度集中,實行政策鼓勵與資金補助相結合,擇優扶持,形成持續提升森林質量的長效發展機制。

三、目標任務

(一)總體目標

從2009年起,到2012年本屆政府任期內,用四年時間,通過組織實施全省森林質量“1115”提升行動,即:實施“10個專項提升行動計劃”,提升1000萬畝森林的質量,提升1000公里綠色長廊的建設質量。使林分年生長量、單位面積蓄積量、經濟林地產出率、林農收入、森林生態效益五個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一是商品用材林年均生長量提升60%以上;二是單位面積蓄積量提升40%以上;三是油茶、板栗畝產分別提升一倍和50%,特色經濟林、竹林畝產均提高20%以上,經濟林地產出率提升50%以上;四是為林農年均增加收入50億元,山區林農林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由現在的20%增加到40%;五是重點公益林的樹種結構得到改善,生態功能質量明顯提高;綠色長廊形成喬灌花草合理配置、立體復層、功能齊全的生態景觀廊道;森林生態綜合效益增加三倍以上。

通過“1115”提升行動,將示范帶動全省森林質量的整體提升。預計到2017年,森林內在結構更趨合理,森林的多種功能更加穩定和增強,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進一步發揮的基礎上更加協調。

(二)分項目標與重點任務

(1)油茶。完成100萬畝油茶林培育與改造,現有油茶林基地的生產能力普遍提高,畝均油茶籽年產量由40公斤提高到80公斤。

(2)楊樹。重點完成100萬畝楊樹中幼林的撫育,畝均蓄積年生長量由0.4立方米提高到0.8立方米。

(3)竹林。重點完成竹林培育200萬畝。毛竹畝均立竹度由165株提高到200株以上;筍材兩用林畝均立竹度達到170株,畝均年產筍達到50公斤以上;筍用竹畝均年產筍達到500公斤。

(4)重點公益林。完成國家和省級重點公益林培育撫育100萬畝,使重點公益林林分中的鄉土喬木闊葉樹種比例進一步增加,并提高林木覆蓋度和生物多樣性。

(5)杉木。重點完成150萬畝經營培育。畝均蓄積年生長量由0.35立方米提高到皖南山區0.7立方米、皖西大別山區0.5立方米。

(6)松類。重點完成200萬畝經營培育。畝均蓄積年生長量國外松由0.3立方米提高到0.6立方米、馬尾松由0.25立方米提高到0.5立方米。

(7)珍闊類。重點完成50萬畝經營培育。林分優勢木比例達到60-70%,畝均蓄積年生長量由0.2立方米提高到0.35立方米。

(8)板栗。在主產區建設板栗豐產示范片(點)10萬畝,引導輻射全省建成100萬畝板栗豐產基地,使基地栗園平均產量提高50%以上,平均畝產由20公斤提高到30公斤以上。

(9)特色經濟林。重點完成特色經濟林撫育改造80萬畝,平均畝產提高20%以上,使特色林產品量占全省經濟林總產量10%以上,產值占全省總量的15%以上。

(10)綠色長廊。重點完成主干道路綠色長廊1000公里建設質量的提升,選擇喬木與灌木結合、落葉樹種與常綠樹種結合,合理修枝和疏伐,有效防止病蟲害發生。

四、專項行動計劃

(一)油茶提升行動計劃

1、現狀分析

**是我國油茶生產重點省份之一,現有油茶林面積85萬畝,主要分布在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全省油茶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縣有舒城、霍山、太湖、祁門、歙縣、潛山和休寧等7個縣,常年產籽量為近5萬噸,油茶加工企業達45家,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近30家,實際加工能力遠超過原料資源供給能力,但油茶栽培數量、科技含量、經營管理產品質量、深加工能力與水平與先進省份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一是品種優劣不齊;二是經營管理粗放;三是低產油茶林比重大。目前我省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的一些地方開始出現“油茶熱”。

2、提升重點對象

油茶提升對象重點是現有和部分新造的油茶林,通過嫁接換優、墾復施肥、砍灌除草、疏密修剪等豐產技術推廣和運用,建設一批產量穩定、品質較好、經營水平較高、有一定規模的油茶豐產基地。

3、目標與內容

(1)目標:到***年完成油茶撫育與改造100萬畝,畝均產籽量由40公斤提高到80公斤以上。

(2)主要內容:建設油茶良種采穗圃2-3個,良種繁育圃5個,提供優良穗條,嫁接改造劣勢品種油茶林,并通過對現有管理不善的油茶林進行墾復施肥、砍灌除草、疏密修剪等豐產技術綜合運用,建設一批示范點,以皖南的東至、休寧、祁門、歙縣、徽州、涇縣、宣州、寧國等縣(市、區),大別山區的太湖、岳西、潛山、舒城、霍山、金寨縣以及江淮地區的含山等縣為重點,帶動現有油茶林經營水平提高。

4、主要措施

(1)貫徹落實好全國油茶產業現場會精神,成立油茶產業發展領導組,并根據《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規劃》,制定我省《加快油茶發展的意見》和《**省油茶發展實施方案》,編寫《油茶發展技術要點》,編制《油茶栽培技術標準》等,做好政策指導和技術服務。

(2)將油茶基地造林與改造,同全國油茶產業發展、農業綜合開發、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等項目有機結合,形成發展油茶產業的合力。

(3)以政府為主導,加強油茶優良種苗繁育基地建設,保證優良苗木供給,進一步開展本省油茶良種選優工作。

(4)以祁門、休寧、歙縣、太湖、潛山、舒城、霍山等7個縣為重點,省及所在市分級興辦油茶豐產示范點(片)。林業部門成立技術指導小組,工程技術骨干人員參加,基層相關林業技術人員全力以赴,跟蹤服務與指導,確保高質量建設示范基地。

(5)以基層林業技術人員、農民和油茶生產大戶為對象,開展油茶生產經營技術培訓,推廣先進的豐產栽培和經營管理技術。

(6)鼓勵油茶生產龍頭企業和大戶建設科技示范片和示范點,引導和支持“企業+基地+農戶”等有效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力推進農村油茶合作社等。

(7)組織開展“**油茶之鄉”(以鄉鎮為對象)評選活動,加速樹立一批我省油茶生產典型。

(8)積極爭取更多的貼息貸款扶持油茶加工龍頭企業,進一步引導社會各種投資主體投入油茶基地建設和油茶產業發展。

5、支撐項目與投資

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省財政逐年安排專項資金對油茶基地造林、撫育改造和油茶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按一定的標準給予補助。同時,對油茶示范點建設與國家油茶產業發展項目、農業綜合開發林業項目、林業貼息貸款項目、森林經營示范點項目、生物防火林帶建設項目等統籌安排;技術培訓及經費納入林業科技推廣專項和“2111”計劃,并結合中德合作林業項目和世界銀行貸款林業項目的技術培訓、林業繼續教育等一并開展。

(二)楊樹質量提升行動計劃

1、現狀分析

全省楊樹栽培成林面積880.3萬畝,其中:幼齡林261.7萬畝、中齡林234.8萬畝、近熟林254.7萬畝、成熟林120.6萬畝、過熟林8.5萬畝;中幼林面積占楊樹總面積的56.4%。楊樹蓄積2457.52萬立方米,其中:幼齡林122.93萬立方米、中齡林707.67萬立方米、近熟林1001.58萬立方米、成熟林573.68萬立方米、過熟林51.66萬立方米。主要栽培模式為工業原料林基地、農田林網、村片林等。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良種繁育和種苗生產管理滯后,品種混雜,一些地方沒有做到適地適樹適品種;二是栽培品種單一,病蟲危害較重;三是經營粗放,林分質量不高,畝均年生長量約0.4立方米。

2、提升重點對象

2009-2012年在全省選擇100萬畝有生長潛力的中幼齡林作為楊樹質量提升的重點,其中:6-8年中齡林50萬畝、3-5年幼齡林50萬畝。

3、目標與內容

對選擇的100萬畝中幼林,采取分區實施、分區突破的戰略來對質量進行提升。計劃淮北平原地區70萬畝,其中:宿州市20萬畝,阜陽市15萬畝,亳州市13萬畝,蚌埠市9萬畝,淮北市7萬畝,淮南市6萬畝;沿江洲灘地30萬畝,安慶10萬畝,池州市6萬畝,蕪湖市4萬畝,巢湖市4萬畝,銅陵市3萬畝,馬鞍山市3萬畝。

以增加楊樹林單位面積生長量,降低病蟲害,全面提高楊樹林質量為主要建設內容,每畝蓄積年均生長量提高到0.8立方米。

4、主要措施

(1)明確培育目標,分別纖維材、建筑用材等進行定向培育。

(2)中幼齡林撫育主要措施為修枝、間伐和病蟲害防治。具體技術措施,參照楊樹中幼齡林撫育間伐技術規程執行。

5、支撐項目與投資

結合長江防護林工程、林業血防工程、農業綜合開發林業項目、速生豐產林工程、世行林業五期項目等,統籌安排,按完成任務給予一定的補助。技術培訓納入林業科技推廣專項和“2111”計劃,并可結合世界銀行貸款林業項目的技術培訓、林業繼續教育等一并開展。

(三)竹林提升行動計劃

1、現狀分析

我省是全國重點產竹省份,竹林分布廣、種類多,共有13屬57種,包括變種等計有100多個品種,主要竹種為毛竹。全省竹林面積近500萬畝,其中:毛竹(含剛竹)林近400萬畝、元雜竹約100萬畝;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竹類資源分布最多,全省年采伐竹材約9300萬根。

我省竹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一是發展速度不快且不平衡;二是竹林經營管理較粗放;三是竹業科技推廣和服務比較滯后。

2、提升重點對象

選擇竹林200萬畝作為重點提升對象,具體自然條件為低山或二山一溝、土壤較深厚、連片集中,交通相對方便,通過墾復和清“三頭”,改善立地條件和合理留養,提高立竹度,并推廣應用竹林豐產技術等,先行建設毛竹豐產示范園60萬畝,連同示范輻射共建設200萬畝竹林豐產基地。

3、目標與內容

以“中國竹子之鄉”的廣德、寧國、黃山、霍山以及竹林面積10萬畝以上的涇縣、金寨、裕安、休寧、潛山、東至等10個縣(市、區)為重點,加強現有竹林經營培育,帶動竹林經營水平整體提升,到2012年使全省竹林畝均立竹度提高到200株以上;筍材兩用林畝均立竹度達到170株,年產筍達到50公斤/畝以上;筍用竹年產筍達到500公斤/畝。年竹材產量達1億根,竹產業加工能力和年產值均有較大提高。

4、主要措施

(1)辦示范點。在10個竹生產重點縣各興辦3個百畝左右的竹林豐產培育示范點,其中:省在每個縣辦1個,地方自辦2個;竹林培育豐產示范園盡可能落實在竹林面積達5000畝以上的鄉鎮,并在廣德、寧國、霍山縣(市)建設毛竹豐產示范園和毛竹筍材兩用示范林。

(2)堅持傳統經營模式與先進技術、科研與生產、筍用與材用相結合,適時組織開展竹林墾復清理和施肥埋青活動,每年重點完成50萬畝,并結合秋季造林驗收進行竹林墾復評比檢查,促進竹林科學培育。

(3)培訓基層林業專業人員、農民技術員和竹林生產大戶,重點培訓筍材兩用林和筍用林的覆蓋、澆水、施肥等豐產技術。

(4)鼓勵發展農村竹林生產合作組織,發揮各級竹產業協會的作用,并組織由4個“中國竹子之鄉”縣輪流牽頭,每2年一次開展省內竹重點縣參加的竹業生產觀摩交流和聯誼活動。

(5)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加快竹林生產要素市場建設,促進和規范竹林流轉。

(6)通過龍頭企業評選和林業貼息貸款,鼓勵竹業企業與農戶合作建設基地,進一步扶持擴大竹業加工和銷售。

5、支撐項目與投資

對墾復撫育建設竹林豐產基地200萬畝實行以獎代補,并對60萬畝示范園建設給予一定標準的補助。結合退耕還林荒山造林、農業綜合開發林業等項目統籌安排。竹林技術培訓及經費納入林業科技推廣專項和“2111”計劃,并可結合中德合作林業項目和世界銀行貸款林業項目的技術培訓、林業繼續教育等一并開展。

(四)重點公益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

1、現狀分析

全省現已劃定國家級重點公益林面積1686.85萬畝、省級重點公益林面積804.67萬畝,合計2491.52萬畝,并劃分為嚴格保護、重點保護和一般保護等三個保護級次。按其功能質量等級劃分:一級功能質量的有100萬畝,占42.5%;二級功能質量的有1085萬畝,占43.5%;三級功能質量的有346.516萬畝,占14%。多數重點公益林由于所處立地條件較差,林分結構簡單,缺乏應有的經營管理,生態功能脆弱。

2、提升重點對象

提升質量的重點是:二級功能質量公益林中郁閉度0.6以下的人工純林,立地條件較好且覆蓋度小于50%的灌木林,三級功能質量的公益林。重點范圍是: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交通干線兩側、山區河流兩岸第一層山脊線以內、水庫周圍及集水區范圍內的功能質量等級較低的重點公益林。

3、目標與內容

到2012年,重點對100萬畝樹種林齡林層結構單一、生態功能較低的重點公益林,實施撫育、間伐、補植、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技術措施,增加林分中鄉土喬木闊葉樹種,提高林木覆蓋度和生物多樣性。

4、主要措施

(1)對飛播或封山而成的馬尾松林實行“疏針補闊”:禁采林中闊葉喬木,盡量保留林下灌木,優選培育萌芽更新的闊葉喬木樹種叢生萌條,清除林中藤本植物、芭茅等宿根性草本植物,并促進闊葉喬木樹種天然下種更新;加大對高密度馬尾松林的間伐強度,促進林下闊葉樹種子萌發和萌條生長,加速形成馬尾松和闊葉樹異齡混交狀態。

(2)對喬木樹種不明顯的次生闊葉林­­­實行“疏灌補喬”:禁采林中殘存的闊葉樹與上層喬木,保留其天然下種能力,清除林中藤本植物、芭茅等宿根性草本植物,促進喬木樹種天然下種更新;撫育間伐林中有長成喬木潛力的叢生植株,合理保留與培育健壯植株;對立地條件較好但喬木樹種很少的次生闊葉灌木林和灌叢地,采取沿等高線水平帶狀間伐、補植或補播鄉土優良闊葉喬木樹種,加強撫育,以形成喬灌結合的混交林。

(3)對人工針葉純林,包括石灰巖山地的柏類林分、江淮丘陵區的松類林分,在加強針葉樹撫育間伐的同時,保留和培育林中闊葉喬灌木,并適當補植鄉土闊葉喬木;對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人工營造的杉木與松類林分,緩解林木競爭與分化狀況,提高保留木的生長量與質量;并利用杉木和松類的天然下種與萌芽更新能力,逐步形成多齡級、多層次的林分,或通過間伐并補造闊葉樹種,形成針闊混交林。

5、支撐項目與投資

結合國家級森林公園生態文化示范基地建設、大徑材培育、雨雪冰凍災害林業生態恢復重建等項目和資金,統籌安排,并給予一定補助,并鼓勵農民勞務投入和社會投資主體參與。

(五)杉木質量提升行動計劃

1、現狀分析

全省現有杉木林面積817.32萬畝,蓄積3527.91萬立方米。其中:幼齡林119.67萬畝,蓄積138.99萬立方米,分別占杉木資源總量14.6%和3.9%,畝均蓄積1.16立方米;中齡林474.97萬畝,蓄積2133.04萬立方米,分別占杉木資源總量的58.1%和60.5%,畝均蓄積4.49立方米;近熟林130.28萬畝,蓄積698.94萬立方米,分別占杉木資源總量的15.9%和19.8%,畝均蓄積5.36立方米;成熟林84.40萬畝,蓄積494.69萬立方米,分別占杉木總資源總量的10.3%和14.0%,畝均蓄積5.86立方米;過熟林8萬畝,蓄積62.25萬立方米,分別占杉木總資源總量的1.1%和1.8%,畝均蓄積7.78立方米。由于造林良種壯苗普及率不高,樹種選擇未能做到適地適樹,重造輕管和撫育不及時,人工杉木林畝均蓄積只有4.57立方米,畝均蓄積年生長量約為0.35立方米,遠低于速生豐產林0.7立方米/年的生長標準。

2、提升重點對象

2009-2012年期間,選擇150萬畝有生長潛力的中幼齡林為提升重點對象,其中:8-12年中齡林100萬畝,5-7年幼齡林50萬畝,加強撫育,增加單位面積蓄積,帶動林分質量全面提高。

3、目標與內容

計劃提升皖南山區杉木中幼齡林100萬畝,約占該區域杉木中幼齡林面積的23.3%,其中:黃山市50萬畝、池州市30萬畝、宣城市22萬畝;大別山區50萬畝,占該區域杉木中幼齡林面積的36.0%,其中:六安市30萬畝、安慶市20萬畝。

預期通過質量提升措施,使杉木畝均蓄積年生長量在皖南山區達到0.7立方米,大別山區達到0.5立方米。

4、主要措施

采取擴穴、除萌、施肥豐產等措施,適時實施合理間伐。具體技術方法,參照杉木撫育間伐技術規程執行。

執行馬鞍山市、六安市松林生長差,產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時0林林分質量不高,平林;次生闊葉灌木林和灌叢地,要種更新。5、支撐項目和投資

結合大徑材項目、中幼林撫育項目、速生豐產林工程、世界銀行貸款林業五期項目等予以引導和支持。

(六)松類質量提升行動計劃

1、現狀分析

全省現有松類林面積1166.25萬畝,其中:馬尾松923.40萬畝,國外松136.65萬畝,黃山松72.75萬畝,黑松33.45萬畝,,分別占松類總面積的79.1%、11.7%、6.2%、3%。由于經營管理粗放,病蟲危害嚴重,撫育不及時和過度采脂,林分質量普遍不高。馬尾松畝均蓄積僅3.21立方米,畝均蓄積年生長量約為0.25立方米;國外松畝均蓄積2.89立方米,畝均蓄積年生長量約為0.3立方米。

2、提升重點對象

鑒于松類林是我省重要的工業原料林資源,馬尾松、國外松面積1060.05萬畝,占松類總面積90.9%,計劃以馬尾松、國外松林作為質量提升的對象。2009-2012年,重點選擇100萬畝有生長潛力的國外松中幼齡林和100萬畝馬尾松中幼齡林為重點提升對象,以增加松林單位面積生長量,全面提高林分質量。

3、目標與內容

重點提升質量的200萬畝松類中幼林布局:宣城市80萬畝,滁州市40萬畝,安慶市20萬畝,巢湖市20萬畝,池州市20萬畝,蕪湖市、馬鞍山、六安、合肥、銅陵等5個市共20萬畝。

計劃通過加強經營培育,畝均蓄積年生長量目標為:國外松達到0.6立方米,馬尾松達到0.5立方米。

4、提升措施

采取擴穴、除萌、施肥等豐產措施,適時實施合理間伐,加強病蟲害防治。各項技術措施的具體要求,參照馬尾松、國外松撫育間伐技術規程執行。

5、支撐項目和投資

結合大徑材項目、中幼林撫育項目、速生豐產林工程、世界銀行貸款林業五期項目等予以引導和支持。

(七)珍闊類質量提升行動計劃

1、現狀分析

全省現有珍闊類林分面積1307萬畝,其中:櫟類林290.4萬畝,其他珍闊林1016.6萬畝,各占22.2%和77.8%,畝均蓄積分別為3.07立方米和2.52立方米。由于撫育等經營管理措施缺失,現有林分中的珍闊等優勢樹種不明顯,林分生態效益不顯著,經濟價值不高。

2、提升重點對象

計劃在2009-2012年,重點選擇50萬畝以苦櫧、甜櫧、青岡、石櫟、豹皮樟、木荷等殼斗科、樟科、山茶科為主要目的樹種的混交林,以改善林分環境,提高優勢木比例,增加優勢木單位面積蓄積,全面提高林分質量。

3、目標與內容

所選擇的50萬畝珍闊類林分布局為:黃山市15萬畝,宣城市10萬畝,池州市10萬畝,六安市8萬畝,安慶市7萬畝。

計劃到2012年,重點提升的50萬畝珍闊林的優勢木比例達到60-70%,林分健康,畝均蓄積年生長量達到0.35立方米。

4、提升措施

采取清雜除萌、補種闊葉樹等措施,并實施連續封山育林,促進優勢木的生長。各項措施的技術要求,參照闊葉樹低產林改造技術規程執行。

5、支撐項目與投資

結合大徑材項目、珍稀樹種培育項目、中幼林撫育項目、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項目、速生豐產林工程、世界銀行貸款林業五期項目等予以引導和支持。

(八)板栗提升行動計劃

1、現狀分析

我省屬全國板栗主產區之一,板栗是我省面積最大的經濟林樹種,全省現有板栗林245萬畝,年產量約5萬噸,平均畝產20公斤。由于品種良莠不齊,使用大量實生苗造林,栽后經營管理和病蟲害防治不及時,大多生長狀況不良,產品產量和質量比較低。

2、提升重點對象

在現有板栗林資源中,選取立地條件尚可、林相和樹勢較好的100萬畝,通過嫁接換優和采用相關技術措施,建設為板栗豐產基地。

3、目標與內容

推廣應用優良板栗品種、無公害綠色豐產栽培模式、栗園水保措施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到2012年,在板栗主產區建設板栗豐產示范片(點)10萬畝,重點引導建成100萬畝板栗豐產基地,優良品種率達95%,生態栽培面積達到85%以上(有水保措施或不造成水土流失的栗園),栗園平均產量提高50%以上,板栗畝均產量達到30公斤以上。

4、提升措施

(1)在廣德、寧國、金寨、太湖、舒城、岳西等6個板栗重點縣(市),每縣(市)建設5個規模100畝以上的板栗示范基地,其中省建1個,市、縣各建2個,重點示范引導并帶動全省100萬畝板栗豐產林基地建設。

(2)結合開展林業相關科技培訓和推廣工作,使板栗面積千畝以上的鄉鎮和百畝以上的村,都有2名板栗技術員;板栗面積萬畝以上的鄉鎮和2000畝以上的村都有一名懂病蟲防治的技術員。

(3)在板栗重點產區加快板栗(含油栗)等優良穗圃建設步伐,每個縣(市)各建立板栗采穗圃50畝。

(4)發揮各級板栗專業合作組織的作用,組織評選板栗之鄉和板栗生產狀元戶。省每年開展一次板栗示范基地檢查評比和生產技術經驗交流。

5、支撐項目與投資

結合優良種苗繁育與推廣重點、農業綜合開發林業項目和林業貼息項目的實施,給予引導和扶持;技術培訓及經費納入林業科技推廣專項和“2111”計劃、林業繼續教育等一并開展。

(九)特色經濟林提升行動計劃

1、現狀分析

我省經濟林栽培樹種有100多種,不少為名優和地方特色產品,名特優經濟林面積達260萬畝。由于缺乏技術和資金扶持,經營粗放,市場開發和深度加工滯后,單位面積產量低,經濟效益遠未得到充分發揮。

2、提升重點對象

選擇有一定知名度和生產規模、具有市場開發前景和特種效能的特色經濟林樹種為重點對象,主要有:(1)干雜果類:棗()、柿子()、香椿()、石榴()、山核桃()、香榧();(2)木本藥用類:木瓜()、山茱萸(縣)、杜仲();(3)條類:縣等地杞柳、紫穗槐;(4)(石灰巖山場青檀林)。

3、目標與內容

到2012年重點完成全省特色經濟林撫育改造80萬畝,帶動其他特色經濟林經營水平的普遍提高,使特色經濟林產品在全省經濟林總產量和總產值中分別占10%以上和15%以上。

4、主要措施

結合實施相關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等項目,通過經營培育和品種改良,分級建立示范基地,帶動建設一批有市場前景、較高品質和較高產量的特色經濟林基地;開展林業技術培訓和服務,健全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和社會服務體系,引導國有林場和加工企業參與基地建設,鼓勵新產品研發和市場開發,擴大特色經濟林產品和加工品的宣傳,發揮特色品牌效應。

5、支撐項目與投資

結合林業治沙項目、綠色長廊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國有林場扶貧與發展、農業綜合開發林業項目統籌安排,給予引導和扶持。

(十)綠色長廊質量提升行動計劃

1、現狀分析

到2007年,我省道路綠化總里程達50604公里。其中:公路綠化里程49174公里,綠化率為94.02%;鐵路綠化總里程1430公里,綠化率為87.3%。但多數綠色長廊尤其是國道和省道公路、高速公路、鐵路的綠化標準比較低,林帶寬度偏窄,樹種比較單一,病蟲危害嚴重,樹木生長不良,其生態保護功能與景觀價值急待提高。

2、提升重點對象

計劃重點提升合寧高速公路、合巢蕪高速公路、合銅黃高速公路、合界高速公路、合徐高速公路、合淮阜高速公路、南洛高速公路、合六葉高速公路、合武快速鐵路、合寧快速鐵路等10條道路綠色長廊林帶的建設標準和質量,每條道路各選擇100公里路段的綠色長廊。

3、目標與內容

2009-2012年完成1000公里重點路段綠色長廊建設質量的提升,補齊缺株斷帶的綠色長廊,優化樹種結構,合理修枝和疏伐,防控林木病蟲害不暴發成災,整體生態保護與綠色景觀功能較為完善。

4、主要措施

,的林帶進行適度疏伐,伐去生長明顯衰弱的林木,促進保留木的生長。選擇優質鄉土闊葉樹種和常綠綠化樹種對缺株斷行的林帶進行補植,對不適地適樹的楊樹品種進行更新;合理修枝,對密度過大的林帶進行適度疏伐;加強對綠色長廊林木病蟲害的測報、防治等技術服務,控制林木病蟲害不暴發成災。

5、支撐項目與投資

對綠色長廊重點路段的質量提升實行以獎代補,每公里補助2000元,從萬里綠色長廊工程省專項資金統籌安排。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措施

1、報請省政府審定批準和印發《全省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層層分解和落實任務,建立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的目標責任制和年度任務完成情況考核獎懲制度;各級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實際,組織制定和實施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

2、成立省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領導組,統籌組織指導和協調全省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的實施工作,建立提升森林質量項目庫,并實行提升質量項目審查與動態管理機制。

3、完善林業質量監測體系,加強森林質量提升成果監測與評價工作,實行定點監測與定期連續監測相結合,定期向社會森林質量提升成果公報。

(二)科技支撐措施

1、建立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首席專家制度。省林業廳向社會公開招選9名油茶、楊樹、竹林等方面的首席專家,并明確首席專家在技術服務指導方面的領銜職責。

2、建立各類森林質量提升技術推廣示范林。加強不同栽培管理環節實用高效技術的組裝配套,組織各級林業部門建立不同類型森林質量提升的技術推廣示范林,實行技術人員定點指導,充分發揮對周圍農戶的示范輻射作用。

3、加強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的技術培訓工作。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結合技術推廣示范林建設,面向農民舉辦現場技術培訓班,讓參加質量提升行動計劃的每個農戶學會正確的技術作業。

4、建立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的技術責任制。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全面組織林業技術人員,建立技術責任制,明確職責與目標到片到人,實行檢查與獎懲。

(三)政策扶持措施

1、在不改變國家重點項目的布局范圍、不超越中央和省財政資金用途的前提下,加強現有林業工程項目和財政資金的整合,充分發揮重點項目和財政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

2、中央和省財政貼息的林業貸款項目,優先安排森林質量提升的建設內容。

3、對實施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專項計劃補助資金實行各級政府按比例配套安排的政策;

4、對中幼林撫育間伐材征收的育林基金實行單列計算和全部返還林業生產經營者的鼓勵政策。

5、對商品林和重點公益林的中幼林撫育采伐限額實行指標單列、優先安排和充分保證的政策。

6、鼓勵各種企業和林業經營大戶參與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的實施,提倡企業以合作方式定向培育原料林基地,并將之作為省級林業龍頭企業評選的重要標準之一。

7、鼓勵交通、鐵路、水利等部門和單位參與實施綠色長廊質量提升行動計劃,興辦示范路段,并將之納入省以獎代補的范圍。

8、鼓勵國有林場、森林公園積極參與實施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國有林場自提的育林基金和森林公園的經營收入優先用于森林質量提升,并實行單獨核算和稽查。

六、前景展望

本次森林質量提升行動計劃的實施,將直接帶動全省森林質量大幅度提升,帶來農民林業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并引領全省高質量完成新造林任務,促進在全省范圍內形成科學的林業發展觀念、發展方式、發展機制與體制,推動全省林業整體質量持續快速提升。預計到2017年,全省用材林平均每畝蓄積量提高到4.5立方米,單位面積主要經濟林產品產量翻一番;全省林木總蓄積量增加到2.5億立方米以上,森林內在結構更趨合理,森林的多種功能更加穩定和增強,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進一步發揮的基礎上更加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