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十三五總結及十四五規劃

時間:2022-12-08 10:24:30

導語:民政局十三五總結及十四五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局十三五總結及十四五規劃

一、我縣民政領域“十三五”規劃完成情況

“十三五”期間,縣民政局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全面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積極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謀奮進、行擔當、抓落實,較好推動了城鄉低保、養老服務、兩項補貼等民生保障和民政服務體系建設,圓滿完成了我縣民政領域“十三五”規劃各項發展目標。(一)困難群眾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更有力度。聚焦城鄉脫貧工作目標,堅持精準高效、兜牢底線的工作思路,公開、公平、公正及時實施社會救助、兒童福利、殘疾人補貼等救助保障政策,扎實推進民政領域城鄉扶貧工作,兜準兜實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一是建立健全了困難群眾保障機制。圍繞打造“陽光救助、精準救助、溫暖救助”的工作標準和目標,建立健全了以社會救助為主要平臺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以鄉(鎮)、村(居)委會干部、民政助理員等為主要力量的主動發現、動態管理機制;以方便群眾、服務群眾為主要目標,進一步增強了社會救助工作能力,提升了救助成效。二是全面逐步提高困難群眾保障標準。認真對標上級有關標準和要求,不斷完善救助保障標準科學確定和自然增長機制。截止目前,與“十二五”相比較我縣城市低保保障標準2019年底已達到一類420元、二類390元、三類370元、四類320元,較2015年260元/人,現人均375元提高了69.4%;農村低保保障標準已達到一類220元/人,較往年180元/人提高了82%、二類200元/人,較往年150元/人提高了75%;城市特困標準已達到元/人702月,提高了64%,;農村特困集中供養標準已達到600元/人·月,提高了75%,分散供養標準達到500元/人·月,提高了70%;機構供養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已達到1300元/人·月,提高了84.62%,家庭寄養孤兒(含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達到900元/人·月,提高了90%;殘疾人“兩項補貼”分別達到80元/人·月、50元/人·月。進一步加強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三是及時精準實施民政各項保障政策。立足困難群眾實際困難和需求,嚴格按照救助標準,精準實施城鄉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和兒童福利等救助保障政策,確保各類困難群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全力保障了我縣城鄉扶貧工作大局。2015年至2020年10月止,我縣共有城鄉低保戶4849戶10812人(以目前數據為準),累計發放低保金3926.22萬元;共有孤兒61人,累計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54.9萬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3人,發放保障金1.35萬元;現有困難殘疾人740人,重度殘疾人1281人,發放生活補助164.34萬元,發放2019年高齡補貼340人,發放20.4萬元(高齡人數年底統計按年發放補貼,2020年暫無數據)。(二)民政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健全,孤困老幼群體服務能力更上臺階。聚焦特殊群眾需求,科學謀劃、嚴格標準、狠抓落實,高質量推進養老等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高質量基本社會服務需求。補齊結構性養老服務短板,滿足老年群體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大力推進城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狠抓養老服務質量提升,逐步形成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機構養老為補助的養老服務體系。(三)專項事務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基本社會服務更顯專業。全面加強區劃地名邊界管理,依法辦理婚姻和收養登記,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發展,實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為廣大群眾提供規范化、專業化和人性化服務。一是提高區劃地名和邊界管理服務水平。完成了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加快地名命名、更名工作。深化平安邊界建設,定期開展縣界和鄉鎮級界線聯檢工作。二是依法開展婚姻和收養登記。加強婚姻登記規范化建設,加強婚姻登記員隊伍建設,規范登記服務程序,圓滿完成特殊節日登記工作。嚴格開展孤兒收養登記工作,確保收養登記百分百符合法律規范。三是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加大救助管理機構建設力度,推進救助管理機構標準化建設。建立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制度、機制和網絡。

二、“十四五規劃思路

下一步,我局將按照“補短板、提質量、保民生、促發展”的基本思路,謀劃編制我縣民政“十四五”發展規劃。具體從以下方向努力:一是著眼“三項職責”,思想認識上再深化。全面貫徹落實關于民政工作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聚焦脫貧攻堅、特殊群體和群眾關切,準確把握新時代履行好民政部門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會治理和基本社會服務職責定位,明確未來五年我縣民政事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進一步推進新時代民政建設。二是加強“三方銜接”,政策研究上再深入。圍繞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加強“上下左右”的銜接,汲取各方的意見建議。加強與州、省民政部門銜接,深入“吃透”上級政策方向;加強與縣財政等部門銜接,主動融入我縣“十四五”規劃;加強與基層和群眾需求銜接,做到務實可行、服務群眾。三是應對社會需求多樣化的挑戰。面對日趨復雜的社會需求、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拓展業務內涵和外延,升級民政工作理念、制度、方式,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需要深入探索和實踐。

三、2020年工作重點

行政區劃調整工作。一是拆鄉建鎮工作。按照縣委、縣政府要求結合我縣實際,我縣原有22鄉2鎮,拆四鄉并兩鎮及拆三鄉建三鎮,目前共有7鎮15鄉,現已全面完成掛牌等各項工作;二是村級建制工作。按照省委拆除30%行政村要求結合我縣實際,我縣共拆除65行政村,經過調整我縣目前共有149個行政村。現已完成掛牌等各項工作。在2019年開展的城鄉低保普查的基礎上,對全縣的扶貧攻堅“兜底”對象開展一次有力的普查和精準識別工作,由24個鄉(鎮)黨委政府、村兩委通過入戶調查等方式,建立完善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精準識別兜底對象。按照“動態管理、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原則依法依規調查核實和審批需扶貧攻堅“兜底”保障的貧困家庭,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對象精準到村、到戶、到人,做到符合條件的“兜底”對象“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重點項目推進情況:今年我局共有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建設、下木拉鄉敬老院兩個重點項目,截止目前已完成兩個項目的規劃、選址及地勘工作。

四、2021年工作計劃

2021年,我局將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任務,積極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宗旨,著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著力拓展民政公共服務,著力增強社會管理創新,著力加強民政能力建設,全面推進民政事業科學發展,為推動我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強保障。(一)繼續完善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在保持特困人員供養應保盡保和“按標施保”的基礎上,加強縣中心敬老院管理,提高入住率。(二)進一步完善基層政權管理。加強我縣社區服務站建設的督查指導工作,同時,加強基層政權組織建設,今年已完成木拉鎮、格聶鎮和65個行政村的撤鄉并鎮工作;加強制度建設,推進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創新民主決策形式,保障村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強化制度建設,?構筑維護社會和諧的社會基礎;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提高民政工作能力。定期認真組織政治理論學習,不斷加強思想作風建設,特別是精神及系列重要精神,努力提高干部職工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和群眾工作紀律的自覺性,促進工作作風的根本好轉,打牢機關效能建設的思想基礎。健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嚴格落實機關效能管理制度,特別是工作人員績效考評和崗位目標責任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服務承諾制等一系列制度,使民政工作更加規范,更加高效。在下階段工作中,我們繼續將認真聽取縣委、縣政府及各部門的意見和建議,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工作理念,堅持強黨建促業務,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堅持底線思維與問題導向,著力推進社會救助體系、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社會治理基礎體系、民政服務體系和雙擁工作體系建設,以本職工作為依托,以精準扶貧工作為契機,規范管理各項民政民生工程,認真做到“公平救助、陽光救助、精準救助”,努力實現“救急難”早發現,早救助,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

總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自加壓力,負重奮進,舉全縣之力,全力推進民政事業大發展、大變化,努力開創我縣民政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