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民生問題規劃和方案
時間:2022-07-18 04:40:00
導語:解決民生問題規劃和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出要下大力氣破解三大難題,前不久召開的省政府全體會上。也就是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城鎮化水平低、經濟外向度低的問題。應該說,目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難題不少,但這三個問題大家反映比較強烈,要求比較迫切。會上我提出要采用超凡規措施解決好這些問題,之后,省政府組織有關部門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決思路和辦法,省政府黨組專門集中了兩個半天時間,對相關意見進行了深入討論,此基礎上拿出了大家現在看到討論稿。今天主要就兩個方面的意見請大家研究,一個是關于收入分配的問題,另一個是關于城鎮化的問題。至于經濟外向度低的問題隨后也要進行專門研究,出臺相關政策。從政府工作層面來說,這些政策都是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這些問題的解決會對全局發展發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下面我對即將出臺的這兩個方面的文件及思路給大家作以簡要介紹。
主要是就省委、省政府即將出臺的民生方面的幾項重大政策征求大家的意見。征求意見的過程其實也是統一思想的過程,今天召開市長座談會。這些政策一旦省委、省政府審定后各市就要抓緊貫徹執行。今后凡省政府出臺重大政策決策,事先都會征求各市長的意見。
也是基本責任。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是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標。關鍵是要調整好各種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重點是要解決好社會成員面臨的現實困難,努力化解各種社會矛盾,方法是要不斷傾聽群眾的呼聲,加強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地解決民生突出問題,既要量力而行,更要盡力而為,既要解決好群眾的合法性訴求,也要解決好群眾的合理性訴求。只有這樣,才干推動社會系統的各個局部和各個方面處于相互協調、動態平衡的狀態,才干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為實現省委提出的推動科學發展,富裕三秦百姓,建設西部強省”總目標而奮斗。
一、關于收入分配的問題
去年我省經濟總量在全國排第1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排第18位,農民人均純收入排第2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排第18位,結束了近28年來排名20位之后的狀況,一方面說明這幾年我省的變化比較大、提升比較快,一方面也要看到,經濟總量小于我省的省份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仍然在我們前面,比如廣西排12位,重慶排11位,同時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我省城鎮居民收入差了304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近30年一直徘徊在25—2位之間,盡管近幾年增長幅度較快,主要是因為我們原來的基數比較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在拉大,去年底已經到了105元。針對收入分配問題,我們考慮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第一,縮小城市間公務員津補貼差距。目前我省公務員津補貼最高與最低之間的差距較大,要在我省內部可調整的范圍內縮小這個差距,把原來3倍的差距縮小到1.5倍左右。我之前也征求了幾個市的意見,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各市有沒有能力來解決這個問題。西安市是副省級城市,因為一動要經過中央部門批準,暫時還不能動,其他市可以逐步調整,縮小差距。另外,做到同城同酬,省級機關也要向西安市靠一靠。關于三步改革,目前國家在這方面沒有松動,還在實施第二步改革方案,而我省第二步的起點比較低,而且是全國第一家一并把事業單位解決了的省份。這個問題沒有文字文件,但現在由幾個部門正在向國家有關部門匯報。
第二,實行鄉鎮干部崗位補貼。省委常委會上多次提出,要鼓勵干部在一線和基層工作。有些市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探索,比如銅川市對長期工作在一線的干部給予補貼。根據樂際書記的要求,經過多次研究后,我們提出了對鄉鎮干部實行崗位補貼的意見,主要是按照鄉鎮干部承擔的職責劃分為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鄉鎮黨委副書記和副鎮長、中層干部、一般干部四個崗位層次,適當實行崗位補貼,同時考慮到鄉鎮的艱苦程度,設置了三個津貼檔次,具體按哪個檔次標準執行由各縣自己確定。發放補貼所需經費由省、市財政給予適當補助。
第三,持續提高企業職工收入,力爭“十二五”末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在提高城鄉收入中,一定要統籌考慮提高企業職工工資。年我省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5523元,在全國排第15位,但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836元,只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0%。年我省為29351元,全國的目前還沒有公布。從我省內部情況看,總體結構也不合理,電力、通信、金融等行業及央企的職工工資高,但市、縣工業企業的職工工資比較低。提高企業職工工資,還是從制度上來考慮,我們準備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持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雖然今年月1日起提了一次,但與周邊省份相比,我們還比較低,因此考慮到年底再提一次。當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是把“雙刃劍”,過去我們西部的比較優勢就是勞動力成本低,現在把勞動力成本提高了,就有可能對招商引資等帶來一定影響。但對于這個問題還是要堅持以人為本,要把改善投資環境和維護企業職工利益進行通盤考慮。未來五年,將持續以15%的年均增長水平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預計到“十二五”末,平均最低工資將由現在的662.5元增加到1333元以上。二是加強工資指導線的執行力度。現在執行的工資指導線都要上調一級,到今年年底開始推行。三是調整提高企業津貼標準。我省企業職工特別是礦山企業職工的井下補貼等已近4年沒有調整,這次也要進行調整。四是大力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這方面工會要發揮積極作用,加強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系,對于行業的工資水平及與全國比較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當然也不能隨意協商,而是當我省水平低于周邊省份、城市特別是同類型城市等情況出現的時候,就可以提出協商。這在將來要形成一套制度,不能讓職工為了工資、待遇等利益聯合起來維權時才開展這些工作,最近就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一些外資企業。今后不管是外資還是內資,都要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要通過這些制度措施,爭取“十二五”末職工工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我們還要及時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待遇。現在企業退休人員的待遇總體比較低,我們準備從年起按年均增加15%的標準進行調整,同時優先向50、60年代參加工作的退休人員傾斜。下一步還要考慮城鄉低保水平的提高問題。
第四,推進有條件的農民進城落戶。這個問題一方面與城鎮化進程有關,一方面與農民收入有關。我省的農民收入問題十分突出,一是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二是省內城鄉間差距很大,已達到4.1∶1了,這是很危險的現象。所以,我講采取超常措施解決收入問題,主要是要采取超常措施來解決農民收入問題。鼓勵有條件的農民進城落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措施。
解決農民收入的措施,一是堅定不移地執行省委、省政府下發的農民收入倍增計劃,通過實施這個計劃,到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大概是5000元。最近統計部門進行了民意調查,老百姓對增收工程是滿意的,非常支持。二是通過在農村減少農民實現富裕農民。這次提出的鼓勵有條件的農民進城落戶的意見,是我省一項重大決策。就是要通過鼓勵農民進城落戶,一方面減少現有農村土地的人口承載,提高人均產出率,一方面加大對農民進城的財政支持力度,為農民在城鎮生產生活創造條件和公共服務保障。我在延安專門召開了農民座談會,會上農民講了一些心里話,就是想進城、怕進城。這次意見中提出幾個觀點,一是自愿原則。二是實行兩種制度,一個是城市居住證,針對的是不愿放棄在農村權利的農民;另一個是城市居民證,針對的是愿意完全退出農村到城市生產生活的農民,當然退出也是有償退出,意見中附有進城落戶的4個條件。三是有關鼓勵政策。這個政策本身既有利于推進城鎮化,也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農民進城總的原則是要放寬條件,現在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我們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好這個問題。現在城鄉差別很大,大學生、高中生、當兵回來的都有一定的謀生本領,你還讓他回農村去?公共資源不能平等享受,80后、90后很容易產生一種逆反心理,所以起草文件時考慮條件要放寬。同時,我們還要解決好干部和管理者的思想問題,創新管理體制,不斷提高城鎮管理水平,同時對農民的教育、培訓等工作也要跟上。
關于收入方面,總的想法是,今后城鄉居民收入應與我省經濟總量地位相當,與同類型省份的城鄉居民收入相當。有幾點今后要長期執行,一是建立黨政機關干部收入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機制。二是建立全社會收入調節制度,包括企業職工、退休人員及低保等都要適時提高。三是加大公共服務支出力度,要在國民收入再次分配上作文章,比如義務教育生均經費要在兩三年之內提高到1000元左右;加大對保障性住房的支出,提高省市配套能力;要加大養老保險的支出,今后除繼續到國家積極爭取外,我省至少要拿出1個億來保障。
另外,要對特別困難群體的訴求予以重視和解決。最近開座談會時我又發現了兩個問題,這也是我們工作中的疏忽。一個是原來我們解決在鄉鎮工作過的群體的問題時,其中參照的一個依據就是村干部待遇,但到現在恰恰是關于村干部的文件沒有發。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四個部門要盡快下發文件。另一個是參加修鐵路的400多人的上訪問題,也要趕快研究,拿出解決辦法。最近有幾個市經常有信訪群體到省政府來,省信訪辦要把上半年非正常上訪群體的情況向各市進行通報,并要把全年情況列入年度目標責任的內容進行考核。
二、關于城鎮化的問題
關于城鎮化方面,總的想法是:第一,重點抓好縣鎮規劃,做大做強縣和鎮。我在延安調研時講了四句話:做美城市,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做美城市的含義是非常深的,實際上包含著城市建設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管理的精細化,這里面大有文章可作。做強縣城,就是要把縣城做大做強,每個縣城都要有規劃,要有工業集中區,這是縣城做強的重要依托和支撐。做大集鎮,就是要依托歷史、交通等方面的基礎條件,發展壯大集鎮,使集鎮成為集聚群眾、發展商貿的重要承載,有了重點集鎮,公共服務設施標準化集中建設,就可以縮小城鄉差距。做好社區,就是搞好群眾集聚區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以后可能就是集中行政村的發展趨勢。第二,下決心撤鄉并鎮。這次鄉鎮機構改革指導意見大家都看到了,一是自主權給了縣,當然市里還要加強指導。二是強化基層公共服務管理能力和水平,在二萬人以上的鄉鎮設置黨建、宣傳文化、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公共事業管理辦公室,萬人以下的不設辦公室,只設相關崗位,由專人負責。鄉鎮補貼里所指的中層干部就是指萬人以上的這些辦公室的負責人。這個政策其實也是鼓勵大家撤鄉并鎮。三是總編制上面不收,都由縣里自己支配使用。四是做好干部分流工作,每撤一個鄉鎮,省財政補助25萬,同時對于鎮區人口達到3000—5000人的鎮的公共設施,加大投入進行標準化建設。對于干部分流,我們提出了幾個去向,一個是縣沒有建立統計調查隊的建立調查隊,一個是可以去村里任職當支部書記,另外還可以到鄉鎮文化站等公共服務機構,創辦為農民服務的經濟實體。關于撤鄉并鎮問題,我們一定要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從長遠考慮這些問題。交通越發達,我們越希望能夠形成中心城鎮,越希望農民及其后代能往城鎮集中。希望大家抓住這個機會,結合自身的歷史、交通條件以及商貿習慣等,把中心鎮建設好,盡可能改善中心鎮的公共服務設施條件。
鄉鎮機構改革文件省委一旦定了之后就會很快部署,希望在下半年利用一個季度的時間完成。哪個縣完成了鄉鎮機構改革,就開始實施鄉鎮干部的津補貼。對撤掉的鄉,政府可以派駐工作機構繼續搞好公共服務。這里面還可以探索的就是城關鎮,可以繼續叫城關鎮,也可以建成若干社區,由縣委、縣政府確定,按城市管理,創新管理機制。把鄉鎮建好了,才能有利于推進農民進城,讓農民到城鎮去搞生產經營。同時,保障性住房要向縣和鎮傾斜,基本上要讓鄉鎮干部及醫療衛生、教育系統的工作人員都有一套房子,切實改善鄉鎮的生活質量和水平。這些政策都是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通過這些政策的實施,破解農民收入低、城鎮化水平低的問題。
對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這是需要我們上下統一認識的。國家對保障性住房的頂層設計可以說是比較完善了,現在就是突出重點,加大力度。省政府黨組會研究決定,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縣鎮應以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為重點,西安市及各市區主要以廉租房和公共租賃房為重點,確定建設重點后,就要嚴格落實責任制,政府對五年內解決多少面積的保障性住房對全社會是做出承諾的,一定要切實給予保障,比如在落實建設用地指標上,保障性住房用地要占到各市房地產用地指標的30%左右,否則省上不批。要搞好建設規劃,保障性住房要成片成塊建設,位置要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對城市里變性土地的使用要優先考慮建設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財政補助原來是200元,現在下決心再增加200元,共補400元。各市也可以再增加一些。
- 上一篇:教師業務培訓工作詳細安排
- 下一篇:工業局工會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