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環保標準意見

時間:2022-09-17 09:57:00

導語:改革環保標準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環保標準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局(廳)各直屬單位:

為適應環保工作形勢發展的需要,加強和改革環境保護標準工作,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環境保護標準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我國環境保護標準工作已有30年的歷史,已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國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為主體,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國家環境標準樣品標準、國家環境基礎標準和國家環境保護行業標準相配套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共制訂了各類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近500項。一些省級人民政府根據環境管理工作的需要,批準了數十項地方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國家和地方制定的環境保護標準作為環境影響評價、污染源治理、排污收費等各項環境管理以及環境執法的重要技術依據,在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和環保事業發展,現行環境保護標準暴露出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是現行的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不完善,行業針對性不強,綜合排放標準難以控制一些行業重點污染物的排放,有的標準使用時間過長、技術依據不夠充分,致使寬嚴尺度不合理,執行困難。二是對一些環境質量標準的項目和限值、制訂原則和技術依據研究不夠,缺乏統一認識,需要更好地協調環境質量現狀、環境功能區劃分、污染防治目標和環境質量標準之間的內在聯系。三是有關環境保護標準工作的法律條件發生了較大變化,隨著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的實施,超標違法將逐步成為各項環保法規的基本條款,這對環境標準工作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四是隨著我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環境保護標準工作需要逐步和國際接軌,強制性的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要逐步向環境保護技術法規轉變。為促進經濟發展和進出口貿易的需要,應建立并完善我國的產品環境質量技術標準體系,避免或減少由于非關稅貿易壁壘對我國的不利影響,防止污染向我國轉移。

新時期環境保護標準面臨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完善制訂不同類別環境保護標準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要求;調整和構建科學合理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體系;鼓勵地方環境保護標準制定工作,發揮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相互補充的作用;加強環境保護標準的宣傳和培訓,加強對環境保護標準實施的技術指導,認真推動環境保護標準的實施。

二、加強和改革環境保護標準工作

(一)建立新型的環境保護技術法規體系,完善國家環境保護技術標準體系

按照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諾,應逐步改革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體系。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強制性技術規定或要求,應逐步轉為按照制定技術法規的原則和內容起草,按照技術法規的程序批準和。現行的強制性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在修訂時,其主要內容逐步向技術法規轉型。

對于環境保護工作中需要的推薦性技術規定或要求,繼續按現行標準化的模式進行管理,其中與環境保護執法和監督管理工作關系密切的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方法、技術規范和技術導則等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負責組織制訂,以國家標準或國家環境保護行業標準的形式。此類標準一旦被強制性標準引用,即具有強制性。涉及環境標志產品、環保設施設計、建設施工、運營等方面的規范和指南等推薦性技術標準,鼓勵有關協會、標準化機構參與制訂。

不斷開拓環境保護標準新領域,開展生態保護系列標準、清潔生產系列標準、產品環境保護標準等的研究制訂工作,最終建立起以國家環境保護技術法規為主體,以國家環境保護技術標準相配套的國家環保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

(二)完善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科學評價環境質量狀況

現行的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基本符合我國近期環境保護的目標和要求。需要根據國際和國內有關制定環境基準和環境質量標準最新的研究成果,逐步補充需要控制的污染物項目,調整現行國家環境質量標準中個別不合理的項目和指標值。當前要制(修)訂農業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城市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湖庫富營養化評價標準和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評價標準等,研究制訂生態環境系列標準。

加強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的研究,科學合理地確定環境質量的監測點位、項目和頻次,建立科學的環境質量評價方法體系,規范環境質量評價和表達方式。

(三)加快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工作,加大按行業制定的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覆蓋面

以控制和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促進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逐步縮小綜合性排放標準的適用范圍,增加行業性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數量和覆蓋面,形成以行業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為主體,通用型綜合排放標準為補充的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

應以行業清潔生產工藝和先進的末端污染治理技術為依托,考慮行業企業的經濟承受能力,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中確定的電力、煤炭、冶金、建材、石油、化工、輕工、有色金屬、農藥等重點污染行業的污染物排放(控制)國家標準的制訂和修訂工作。

加強污染物排放標準制定的環境效益和技術經濟分析,排放標準中污染物項目的設置、排放限值的確定要經過充分調研和科學測算,達標依托的技術路線應是成熟的,經濟上是合理可行的。

行業性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項目和限值不再按污染物排放去向確定,而是根據污染源設立的時間和相應的控制技術水平,分現有污染源和新建污染源,分時段確定。對現有污染源,要設置達到更高標準要求的過渡時限,體現排放標準的滾動特征,對新污染源從嚴要求,體現排放標準的先進性和預告性。

(四)增加環境保護標準制訂過程的透明度

要鼓勵更多的單位和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標準制訂過程。根據各類環境保護標準特點,確定相應的標準制訂和程序,增加環境標準制訂過程的透明度。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制訂的承擔單位一般采取公開征集和計劃安排相結合的方式確定,鼓勵和支持行業科研設計單位及有代表性和實力的企業參與標準起草工作。

環境保護標準制訂過程中要充分聽取各有關部門、研究機構、企業和專家的意見,標準草案要利用媒體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對國際貿易有影響的強制性環境保護標準或技術法規,在實施前通過規定的網站征求成員國的意見。

規范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技術審議和行政審批程序,明確環境保護標準專家技術審議和政府部門行政審批的內容和重點。對重要的或爭議較大的環境保護標準,要通過科學民主的決策程序保證標準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對環境保護標準的內容、文本格式等要建立必要的審核程序和質量保證體系,保證環境保護標準的質量。

(五)加大采用和轉化國際標準的數量,加強對國際上產品環境標準的跟蹤和研究

按照各類環境保護標準的特點和制訂原則,加大采用和轉化國際同類標準的數量,加快采用和轉化的速度。國家環境監測方法標準應盡量采用國際標準或發達國家的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包括“等同采用”和“等效采用”兩種方式。要組建全國環境監測方法標準技術委員會,建立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空氣質量技術委員會(TC146)、水質技術委員會(TC147)和土壤質量技術委員會(TC190)相對應的三個專業技術委員會,積極參與有關國際標準和合格評審程序制訂等工作。

加強對國際上,尤其是發達國家和地區重要產品環境標準的跟蹤和研究。根據我國相關產業的特點,會同有關部門合理設定我國同類產品的環境指標,推動產品技術升級,避免或減少由于非關稅貿易壁壘造成的損失。

在制訂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強制性技術法規時,要注意借鑒發達國家同類標準,在充分考慮國情條件下,逐步提高我國污染物排放標準,推動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預防境外污染向我國轉移。

(六)切實加強地方環境保護標準工作

支持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地方環境質量的特征和產業結構特點,依法開展地方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研究起草工作。研究制定地方環境保護標準備案管理辦法,清理地方環境保護標準,保證其權威性和實施效力。

地方環境保護部門要強化環境保護標準管理職能,在機構、人員和經費等方面提供必要條件。省級環境保護局(廳)要著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組織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的起草和備案;二是監督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在本轄區的實施,將標準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標準制定部門;三是對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草案及時反饋意見;四是在本轄區開展環境標準的培訓。

(七)加強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的宣傳和實施

改進現行的環境保護標準發行模式,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網絡,擴大標準的告知范圍,及時正式出版標準文本,形成總局公告、新聞會、相關網站、新聞媒體、出版社出版等多種形式共存的標準信息體系。

改革現行的環境保護標準培訓方式,建立國家、省和地市三級培訓網絡。國家負責培訓省級有關環境管理和技術人員,省級環保部門負責對地、市級環境管理人員和大型企業相關人員的培訓,地市級負責對縣級環保部門和有關企業的培訓,形成逐級培訓的良好機制,國家為地方的培訓工作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

加強對實施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指導。對污染超標流域和地區,地方政府應根據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污染物超標項目和超標程度,制定切實可行的環境質量達標計劃,明確不同時期環境質量應達到的規劃目標,并采取措施努力實現這一目標。在達標計劃中,要求污染源全面達到國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各地可根據污染源的特點,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對污染源提出更為嚴格的排放要求。

在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后,要提出標準實施方面的要求,在環境影響評價、排污申報登記、排污許可證、限期治理等各項環境管理措施中予以落實。

(八)加強環境保護標準工作的能力建設

強化環境保護標準專業技術隊伍和工作經費投入,加強國家環境標準研究機構建設。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研究機構負責國內外環境保護技術法規和標準現狀、實施情況及發展趨勢的調研;承擔重要的環境質量標準、綜合性排放技術法規和標準的編制工作;負責環境保護標準規劃、計劃編制和立項的前期技術工作;負責環境保護技術法規和標準文本技術審查等相關事務;組織環境保護技術法規和標準的宣傳和培訓;開展環境保護標準的科研工作。國家環境監測部門負責環境監測的技術規范和方法標準制修訂技術工作,為相關標準的研究制訂提供技術支撐。國家將加大對環境保護標準工作經費的投入,地方環保部門應保證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的工作經費。

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部門要加強對環境保護標準工作的領導,定期研究并解決標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的科學化、標準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