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意見

時間:2022-11-23 11:48:00

導語:中學歷史教學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歷史教學意見

一、學科教師隊伍的基本狀況

我縣歷史教師共69人,其中女教師44人,男教師25人,中學高級教師10人,占總數的14.5%,中學一級教師19人,占總數的27.5%,中學二級教師40人,占總數的57.9%。合格教師52人,占總數的75.3%,C類課教師17人,占總數的24.7%。其中高中教師32人,占總數的46.3%,初中教師37人,占總數的53.7%,專業教師54人,占總數的78.2%,非專業教師15人,占總數的21.8%。我們這支隊伍是一支年輕的有發展前途的隊伍;但非專業教師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目前,我縣學生的學業水平表現為:初中段學生學習認真,成績較好;高中段學生的學業水平,由于要求的不斷提高呈越來越低的狀態;高考文綜歷史的成績,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二、學科教學的基本情況

我們在進行課程改革和貫徹教育新理念的過程中,教師積極努力,大膽實踐,勇于探索,積累并總結出不少經驗。

1.目前歷史學科取得的主要成績

(1)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較好。

他們都有著雄厚的專業知識功底,有著較強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有著扎實與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水平。具備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引導分析、點撥調動,深層挖掘,鼓勵啟迪,師生互動的操作能力,訓練思維,合作交流,貫徹教育新理念等方面都有較強的能力。反映在課堂教學上尤其突出。

(2)激發興趣,調動參與,分析深入,學生的能力得到訓練。

教師在深入分析教材,依據學生實際的情況下,能夠搭起知識的結構體系與框架,揭示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有知識的拓展,使學生有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對事件的理解分析,能夠把知識的傳遞與學法的指導密切結合起來啟迪學生能夠辨證地、歷史地、多角度地分析問題,能夠站在生產力的高度認識問題,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3)教師語言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教師講述生動形象,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知識的落實。如在分析工業革命進程時,教師能夠組織語言,生動形象地揭示過程中部門與部門之間引發的連鎖反應;在講述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時,教師能夠明確地告訴學生:資金、勞動力、市場、科技等方面是工業革命發生的前提和條件,高度地概括,解決了學生記憶的障礙,對于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無疑是有幫助的。

(4)有課堂教學設計,體現了教育的新理念。

教師設計的課堂教學科學、緊湊、實用,能夠從學生的實際與教學內容出發,在和諧、平等、交流、互動的情境中,有問題的提出,有解決問題的空間。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5)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較好。教師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時,能夠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有利于學生的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目前學科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在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其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方面,顯得薄弱。

(2)課堂教學中,還要加大學生參與的廣度。目前,我縣教師的課堂教學,還存在教師講授多,學生活動偏少的現象。

(3)歷史材料的闡釋教學還不夠科學,還沒有發揮其最大的教育功能。

(4)歷史教學目標還沒有真正全面落實。有的教師深入鉆研和理解教材不夠,未能把握住教材的內在聯系,只是孤立地講授或羅列一些史實;有的教師受高考影響,在教學中,只講“條條”、“點點”,失去了歷史課形象生動的特色;有的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出現了不分年級、不分層次、脫離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的現象;有的教師不能將知識傳授與學科德育滲透密切結合起來。

(5)歷史課外活動開展得不夠普遍。研究性學習與探究性學習開展的不夠充分。教師重視的不夠。

三、學科教學的目標

1.初中段的教學目標是: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包括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發展線索;初步具備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以及圖表等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了解人類社會是從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科學歷史觀,懂得一分為二地分析和看待問題。通過歷史的學習,逐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確立求實、求真和創新的科學態度;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2.高中段我們要求達到的教學目標是:深入地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了解,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規律,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人生理想。

四、今后學科教學應采取的措施

歷史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結合學科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解決給誰講,講什么,怎樣講的問題。在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新理念的指導下,精心設計教學,努力做到思路清晰,過程科學嚴謹,處處體現以學生為本,教育為人服務的思想。

1.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實踐,要符合課標新理念和北京市文綜試題考察的目標。即:要以生產力的標準分析歷史,要實事求是,還原歷史,要宏觀、微觀相結合地看待歷史,要從人類文明演進的過程中研究歷史。如分析某一歷史事件,要看是不是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歷史、社會的進步。

2.加強歷史基礎知識教學。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備課和授課的基礎上,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結構,清楚地揭示歷史發展線索,準確地剖析教材的具體內容,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前提下,形成能力,做到觀點和史料相統一。

3.要注重歷史地圖的教學。引導學生從分析歷史地圖涵蓋的地域入手,概述其自然環境、地形特點,再進一步分析其地域所發生的事件,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過程、特點、意義、影響、作用以及啟示。獲取挖掘歷史地圖蘊涵的歷史信息,解讀信息,多角度地看待與分析問題,通過體驗,概括結論,引發對現實問題的重新思考。

4.發揮歷史課教書育人的作用。引導學生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教師要把德育教育滲透于歷史知識的教學之中,用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在涓涓溪流中,在潤物無聲中,在啟發感悟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

5.創設情境,強化歷史材料的闡釋。歷史材料的教學,要通過學生的閱讀、理解,明確材料的意思,再結合所學知識,設計問題,并通過師生的討論、體驗,實現問題解決,以問題解決推進我們的教學進程。

6.歷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學研究能力。廣大教師要結合備課、鉆研教材、授課過程,系統地、有計劃地學習教育理論、歷史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和專業知識素養;要強化研究意識,科研意識;并在積累、反思、修正中,不斷完善自己。

7.要精選或編制一些試題,強化基礎知識的落實與能力的訓練,把握作業環節

8.在教研活動與培訓教師方面,我們的思路是:根據學校教研組的活動計劃,我們一起參與,配合學校開展工作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突出校本教研的實用性。開展網絡教研,盡量減輕教師的負擔。把續教與教研工作整合在一起,突出效率。

中學歷史學科各年級學生學業質量監控與評價指導意見

一、學科特點和作用:

歷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歷史基礎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

二、監測內容:

監測內容包括歷史基礎知識、科學能力、態度概念等方面。這些方面呈現了歷史學科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

1.知識方面:主要包括歷史的基礎知識(歷史的主干知識),歷史發展的進程,歷史的階段特征。2.態度觀念方面:包括科學觀點、科學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3.能力方面:正確把握觀點,掌握分析問題技能;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科學觀察地圖的方法;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能夠運用學到的知識評價和解決某些實際問題。做到論從史出。

初中年級:

1、以元謀人、北京人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特征,知道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了解傳說與史實的區別。

2、簡述夏朝建立的史實,知道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了解夏商周的更替,說出西周分封制的內容,知道春秋戰國的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3、了解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知道陳勝吳廣起義,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講述張騫通西域的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4、了解三國鼎立形成的史實,說出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的史實,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5、了解隋唐科舉制度的內容,列舉貞觀之治的內容,評價唐太宗,知道武則天和開元盛世的史實,了解唐與吐蕃民族交往的史實,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的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6、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了解宋代的社會生活,知道遼、宋、西夏、金政權的并立,簡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說明民族關系的發展。

7、了解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講述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戰役的史實,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列舉清朝設置駐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史實,了解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簡述“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分析其歷史影響。

8、.青銅工藝的成就,《九章算術》,祖沖之,數學成就,華佗、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知道《水經注》《齊民要術》《天工開物》

9、以都江堰、長城、大運河、趙州橋、北京故宮為例,體會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10、了解四大發明,認識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知道漢字的演變。知道孔子,了解百家爭鳴的史實。了解佛教和道教興起的史實。以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為例,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說出《史記》、《資治通鑒》的作者和體例。列舉古代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方面的主要成就。

11、虎門硝煙,《南京條約》,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知道太平天國抗擊洋槍隊的事跡。

12、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俄國割占領土。左宗棠收復新疆。甲午戰爭,鄧世昌的事跡,《馬關條約》的內容對中國的影響。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結合《辛丑條約》的內容,分析對中國的影響。

13、洋務運動,評價其地位和作用。

14、知道百日維新的內容,認識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了解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知道武昌起義,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列舉陳獨秀、胡適的事跡,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地位和作用。簡述的史實,了解其精神。共產黨一大,成立的意義。黃埔軍校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知道南昌起義,講述、井岡山會師。創建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紅軍長征。

15、九一八事變,了解西安事變的概況,認識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作用。簡述七七事變的史實,知道全面抗戰從此開始。認識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本質。臺兒莊和百團大戰。中共七大的主要內容。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重慶談判,理解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認識國民黨獨裁內戰的本質。

16、了解挺進大別山的史實,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進攻。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說明解放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了解近代工業曲折發展的狀況。知道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在中國出現的史實,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為例,了解大眾傳播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17、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的成就,了解魏源、嚴復的主要思想。了解近代教育發端的史實。知道魯迅、徐悲鴻、聶耳、冼星海的成就。

18、認識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簡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史實。講述、的事跡,體會志愿軍戰士的愛國主義的精神。知道《中華人民共和法》,理解廢除封建制度的意義。一五計劃的任務。第一部憲法。三大改造。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失誤。王進喜、鄧稼先先進人物的事跡。及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十一屆三中全會,偉大的歷史轉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內容,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原則。

19、探討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內容,了解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進展,認識鄧小平理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香港、澳門回歸,說明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簡述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講述我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的史實。以我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說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

20、知道兩彈一星、袁隆平以及863計劃的制定。教育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對人民生活方式產生的影響。

21、三大人種的形成。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印度的種姓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的狀況、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布匿戰爭,了解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22、希波戰爭、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羅馬征服地中海,知道馬可波羅、阿拉伯數字。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三大宗教的產生與傳播。《荷馬史詩》、《天方夜譚》阿基米德等古代數學成就。麥加、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的建筑風格。

23、知道《神曲》,復述達·芬奇、哥倫布的活動。認識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的意義。簡述《權利法案》、《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的內容,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影響。講述華盛頓、拿破侖的主要活動。評價資產階級政治家的歷史作用。

24、了解工業革命開始于一系列工作機的發明。知道瓦特改進蒸汽機的史實。認識蒸汽機在生產中的作用。簡述發明“旅行者號”機車的史實,認識鐵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25、美國南北戰爭,說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內容,理解南北戰爭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講述俄國廢除農奴制法令的內容,認識改革的作用。簡述明治維新的內容,探討其在促進日本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中所起的作用。三大工人運動。《共產黨宣言》的歷史意義。巴黎公社的精神。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本茨、萊特的發明,交通工具的發明。愛迪生的發明,第一次世界大戰。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概況,了解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意義。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的探索。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經濟政治體制上存在的弊端。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內容。簡述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以“產業復興法”為例,評價羅斯福新政的作用。揭露德意日法西斯的暴行。以摹尼黑會議為例,說明綏靖政策的實質和惡劣影響。德國進攻波蘭、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等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和逐步擴大。通過聯合國家宣言和雅爾塔會議等史實,了解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及其作用。簡述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登陸和攻克柏林戰役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

26、概述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知道歐洲聯盟。簡述戰后日本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強國的主要史實。

27、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知道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蘇聯解體。以匈牙利為例,了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運動。

28、以印度為例,簡述亞洲國家實現國家獨立和走上民族振興道路的概況。

29、簡述戰后非洲獨立運動和拉丁美洲各國為捍衛國家主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所進行的斗爭。知道中東戰爭,認識戰后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

30、簡述杜魯門主義,了解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認識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勢,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高中年級:

第1章: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太平天國后期的保衛戰。新思想的萌發。

第2章:洋務運動。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甲午中日戰爭。。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第3章: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清朝統治危機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發。中華民國的成立。

第4章:袁世凱的獨裁統治。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第5章: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第6章: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第7章: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九一八事變。紅軍的長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第8章:抗日戰爭的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共產黨堅持抗戰和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第9章: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和內戰的爆發。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10章: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政權的斗爭。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初步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11章: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第12章:全國大動亂。粉碎、兩個反革命集團。

第13章:偉大的歷史性轉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一國兩制和祖國的統一大業。

第14章:各族人民的共同發展

第15章: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外交事業的發展和國防建設成就。

第16章: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歐洲的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美國的建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亞洲革命風暴。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法西斯國家的擴張和反法西斯斗爭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勝利。戰后初期的國際關系和兩極格局的形成。戰后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戰后的社會主義國家。美蘇爭霸。亞洲經濟的發展。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世界政治的發展。世界經濟的發展。

第17章: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夏商西周的文化。春秋戰國紛爭和民族融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第18章:秦朝的統治。兩漢政治經濟制度。兩漢時期邊疆各族的發展和民族關系。兩漢時期的對外關系。秦漢時期的文化。

第19章: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第20章:短暫的隋朝。唐朝的開國和盛世。隋唐制度的革新。

第21章: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改革。遼、西夏的建立和宋遼、宋夏的和戰。金的建立與宋金的和戰。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

第22章:明朝的建立和專制制度的加強。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敗和明末農民戰爭。清朝的建立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明清時期的文化。

監測形式:

初中年級:

監測方法采用書面筆答和社會實踐考查兩部分,筆答采用閉卷方式。試題類型主要有選擇題、非選擇題(包括繪圖、識圖作答題、材料解析、連線、問答等)兩類題型。

高中年級:

監測方法采用書面閉卷筆答方式。試題類型主要有選擇題、非選擇題(包括繪圖、識圖作答題、材料解析和問答等)兩類題型。

監測時間和范圍:

(一)監測時間:

初中年級:1.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考試時間為100分鐘。

2.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考試時間為100分鐘。

3.社會實踐:占20分。

高中年級:高一年級第一學期期末進行,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第二學期期末進行,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高二年級第一學期期末進行,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第二學期期末進行,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進行,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第二學期參加北京文綜考試。

(二)監測范圍:

初中年級:以教育部2002年4月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規定的高中歷史必修課的內容為依據,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歷史》第一冊、第二冊正文部分考試的基本范圍。其中,第一學期考試范圍為第一冊,第二學期為第一冊和第二冊兩冊。

高中年級:以教育部2002年4月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規定的高中歷史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內容為依據,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歷史(中國近現代史)》第一冊、第二冊和《世界近現代史》(選修)第一冊第二冊正文部分考試的基本范圍。《中國古代史》全一冊的正文部分。

難度:

初中年級:較易試題、中等試題、較難試題的比例約為6:2:2。

高1年級:以中等難度試題為主,易、中、難比例約為4:5:1。

高2年級:以中等難度試題為主,易、中、難比例約為4:4:2。

評價等級:

筆答成績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

社會實踐考查成績分為:合格和不合格兩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