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意見

時間:2022-12-15 01:17:00

導語: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意見

興政發[20****]183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公司),市各直屬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國發[20****]36號)、《省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通知的實施意見》(蘇政發[20****]24號)和泰州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意見》(泰政發〔20****〕56號)等文件精神,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建立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重大意義

就業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實現充分就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我市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由于體制改革和經濟轉軌時期的市場調整,技術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城鎮化速度加快等,新增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再就業問題更加突出,勞動力供求總量和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加劇,全市城鄉就業形勢總體嚴峻,促進就業再就業工作任重道遠。各級政府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始終把就業再就業工作作為一件關系全局的大事來抓,堅持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并舉,在解決好體制轉軌遺留的再就業問題的同時,努力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有步驟地統籌城鄉就業和提高勞動者素質,逐步建立起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的就業體系,促進城鄉充分就業,構建就業工作的長效機制,加快完善就業制度,逐步建立就業與社會保障工作的聯動機制,讓城鄉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為實現“五年總量翻番、十年全面小康”的目標營造良好的環境。

二、完善促進就業的各項扶持政策

繼續認真貫徹執行興發[20****]16號、興政發[20****]276號、興政發[20****]162號等文件精神,落實好扶持就業再就業的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社保補貼、培訓補貼和崗位補貼等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就業困難的被征地農民和自主創業的大中專畢業生等新增勞動力、自謀職業的城鎮復員轉業退役軍人進一步放寬扶持政策:

(一)擴大享受再就業扶持政策的對象:除興發[20****]16號規定的對象外,城鎮復員轉業退役軍人可以領取《再就業優惠證》并按規定享受再就業稅收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職業介紹補貼、培訓補貼和崗位補貼等各項扶持政策。對就業困難的被征地農民(包括“4****0”人員,即截止20****年底女40周歲以上、男50周歲以上的被征地農民;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就業確有困難的被征地農民;夫妻雙方均被征地的;單親家庭被征地的;被征地且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愿望的殘疾人),視同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發給《再就業優惠證》,憑《再就業優惠證》享受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扶持政策。

(二)扶持新增勞動力就業和創業。健全勞動預備制度,對未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實行一定期限的勞動預備制培訓,幫助其取得相應職業資格或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大中專(職、技)和城鎮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等新增勞動力就業,憑《就業登記證》享受免費職業介紹服務,參加政府組織的免費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對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除國家限制的行業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之日起3年內免交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并可享受小額擔保貸款和貼息政策。

(三)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

對持有《再就業優惠證》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國家限制的行業除外),在規定限額內依次減免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并免收屬于管理類、登記類和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對20****年底前核準減免稅費但未到期的人員,在剩余期限內按此政策執行。

完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在認真貫徹落實興政發[20****]276號、興政發[20****]162號等文件精神的基礎上,對經營規模較大的個人小額擔保貸款最高額度可放寬到6萬元,合伙經營和組織起來就業的,根據人數和經營項目擴大貸款規模,最多可貸款20萬元,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2年。對無不良信貸記錄貸款到期后生產經營確需資金的,可以申請享受二次貸款和貼息政策。對持有《再就業優惠證》的自主創業人員從事微利行業的給予全額貼息,非微利行業(國家限制的行業除外)貼息60%。對其他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本市戶籍進城創業的被征地農民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并從事微利項目的,由財政給予50%的貼息,非微利行業(國家限制的行業除外)貼息30%。

(四)鼓勵商貿企業、服務型企業、勞動就業服務企業和勞動密集型小企業吸納城鎮各類失業人員和被征地農民就業。

對商貿企業、服務型企業(國家限制的行業除外)、勞動就業服務企業中的加工型企業和社區具有加工性質的小型企業實體,在新增加的崗位中,當年新招用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與其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按實際招用人數,在相應期限內定額依次減免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企業所得稅,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對20****年底前核準減免稅但未到期的企業,在剩余期限內仍按原方式繼續享受減免稅政策。同時,對上述企業中的商貿企業、服務型企業,在相應期限內以上年社會平均工資的60%為繳費基數,給予應由企業承擔的為所招人員繳納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費補貼,個人應繳納的社會保險費仍由本人負擔,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

新辦勞動就業服務企業當年安置失業人員和被征地農民超過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的60%(含60%),給予三年免征所得稅的優惠;免稅期滿后,當年新安置失業人員占企業原從業人員總數30%(含30%)以上,還可給予二年減半征收所得稅的優惠。

勞務派遣企業招用失業人員和被征地農民從事保潔、保安、保綠、家政等服務性行業就業的,憑與被招用人員簽訂的勞動合同和招用人員的《再就業優惠證》或《就業登記證》享受與商貿企業、服務型企業或勞動就業服務企業一樣的優惠扶持政策。

(五)重視《再就業優惠證》發放和使用的管理。嚴格《再就業優惠證》審核發放程序,防止弄虛作假,欺騙冒領等行為。對出租、轉讓和偽造《再就業優惠證》的,要依法嚴肅處理。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建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優惠證》發放、再就業優惠政策享受等信息交換和協查制度,在提供政策扶持后,要及時在《再就業優惠證》上進行標注,對已辦理退休手續的應及時收回《再就業優惠證》。《再就業優惠證》在全省范圍內適用,持證人員在本省內異地流動就業的,憑證享受再就業扶持政策,但不得重復享受。

(六)上述有關扶持政策自20****年起開始執行,政策審批的截止時間暫定到2008年底。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如果國家對稅收制度進行改革,有關稅收政策按新的稅收政策執行。

三、加強就業和創業培訓

(一)擴大免費就業培訓對象。下崗失業人員、城鎮新增勞動力、城鎮復員轉業退役軍人、被征地農民、擬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轉移后進城務工農民可參加一次政府組織的免費培訓,其中持有《再就業優惠證》的人員每年可參加一次免費培訓。上述所需就業培訓資金在就業再就業資金中列支。要綜合運用行政推動和市場調節的手段,將對勞動者的技能培訓與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結合起來。社會各類具備條件的培訓機構都要積極參與再就業培訓工作,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再就業培訓,提高下崗失業人員、新增勞動力、被征地農民、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城鎮復員轉業退役軍人的就業能力。

(二)加強技能培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培訓對象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努力提高培訓就業率。對失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要向技術工種和新興職業工種傾斜,開展初、中、高級的職業技能培訓。實行新增培訓、就業和技能鑒定掛鉤的制度,開展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為開發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提供公共服務。為參加職業培訓的下崗失業人員提供職業技能鑒定服務,對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通過初次技能鑒定(限國家和省規定實行就業準入制度的指定工種),生活確有困難的,可一次性免收職業技能鑒定費,所需資金在就業再就業資金中列支。

(三)實施創業帶動戰略。對所有有創業愿望的培訓對象,提供“創辦和改善你的企業”(SIYB)創業培訓,提供項目咨詢、開業指導、貸款扶持等“一條龍”服務。創業培訓機構要定期組織開展創業培訓成果展和創業項目以及推介活動,充實提高創業指導專家志愿團隊伍,成立各種類型的創業指導專門工作小組,利用創業實習基地幫助培訓學員熟悉相關項目,引導學員進行有效的市場調研,制定切實可行的創業計劃。成立市創業者協會并發揮其作用,定期組織創業者開展活動,加強交流與合作,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幫助他們創業成功,并帶動更多的人實現就業。

四、完善再就業援助制度

加大對持《再就業優惠證》的就業困難對象(包括:“4****0”人員,即截止20****年底女40周歲以上、男50周歲以上;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就業確有困難的長期失業人員;夫妻雙方均下崗失業的人員;單親家庭下崗失業的人員;特困家庭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愿望的人員;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愿望的殘疾人;“零就業家庭”的人員等)再就業援助力度。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為再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免費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由政府投資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必須優先安排“4****0”人員和再就業困難人員上崗,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的,按實際招用的人數,政府給予不超過3年的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崗位補貼標準為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50%。社保補貼標準參照商貿、服務型企業吸納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標準執行。“4****0”人員在公益性崗位工作超過3年的,社會保險補貼期限可相應延長。

各社區要加強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充分發揮促進就業再就業的作用,大力實施再就業援助。要按照興政發[20****]162號文件精神,通過政府購崗和社會保險補貼等措施大力開發公益性服務以及靈活就業崗位,幫助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深入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活動,力爭經過三年的努力,95%的社區建成充分就業社區,20****年末全市充分就業社區創建率達50%以上。

五、提供積極、主動的就業服務

(一)認真做好被征地農民的就業服務工作。被征地農民是指因國家征用土地后失去承包土地的人員。被征地農民的名單由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半數以上成員同意提出,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后,由市政府確定。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被征地農民花名冊”的填報指導、相關審核,并抄送市勞動保障部門。對被征地農民實行就業、失業專項登記制度,單列進行統計。對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要求,但未能就業的被征地農民,視同城鎮失業人員,進行失業登記,發給《就業登記證》,憑《就業登記證》享受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的就業扶持政策。征地單位應積極吸納安置被征地的無業農民,凡適合他們的崗位要優先用于安置被征地農民。被征地農民享受有關再就業扶持政策和免費就業服務所需資金,在當地政府的土地有償收益中,按每個被征地農民1500元一次性安排劃入就業再就業資金統一使用。

(二)進一步完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按照“金保工程”建設總體要求,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系統建設。圍繞就業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服務對象的需求,優化業務流程,逐步實現就業服務和失業保險業務的全程信息化,定期分析和職業供求和工資水平信息,完善網上職業介紹功能,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提高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匹配效率。

六、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對農村勞動者在城鎮單位就業的,實行城鄉統一的失業保險制度。繼續加強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切實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后的社會保險關系接續工作,將更多的勞動者納入到社會保險制度的覆蓋范圍。切實做好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特別是工傷保險工作,鼓勵勞務輸出人員特別是返鄉創業人員在輸出地參加社會保險。積極創造條件為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提供必要的社會保障,到城鎮單位就業的參照城鎮勞動者實行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以保護其合法權益。

七、加大促進就業的資金投入

資金是做好就業工作的重要保障,要不斷完善就業再就業資金制度。就業再就業資金主要來源包括:財政預算安排的再就業資金、失業保險撥入資金、農村勞動力轉移專項資金、土地有償收益和農村扶貧資金中劃撥部分資金等。要根據就業形勢變化和就業工作需要,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促進就業再就業的資金投入,并列入財政預算。要采取在原再就業資金的基礎上逐步提高的辦法,保證資金總額逐步增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從財政預算安排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經費中給予一次性培訓補貼;對農村勞動力進城求職,從財政預算安排的就業經費中給予職業介紹補貼和培訓補貼。同時財政要合理安排人力資源市場、鄉鎮及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建設等經費。農村勞動力轉移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勞務輸出培訓補助及考核獎勵;再就業專項資金或失業保險基金中劃撥資金主要用于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提供免費服務和實施促進就業項目所需費用,包括安排用于人力資源市場建設等經費;土地有償收益劃撥資金應突出扶持被征地農民就業。上述資金可以在適當幅度和范圍內調劑使用,具體辦法由市勞動保障、財政等部門按照實際情況研究確定。要切實加強對就業再就業資金撥付使用的監督檢查,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各類失業人員就業。

八、加強對就業再就業工作的組織領導

市委、市政府繼續把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列為“一號工程”和為民服務的“第一實事”,把新(凈)增就業和控制失業率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宏觀調控指標,把解決體制轉軌遺留的下崗失業問題、促進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加強失業調控和實現就業與社會保障制度的聯動機制作為主要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并納入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定期進行督促檢查。特別要把農村就業工作納入城鄉一體的就業目標責任制的考核范圍,作為考核各級政府政績的重要指標。各鄉鎮和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促進就業長效機制建設的調查研究,不斷建立健全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將各項促進就業的措施和辦法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要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的領導和統籌協調。適應新的形勢任務要求,市政府將再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調整為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再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也相應調整為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共同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