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療水平工作意見
時間:2022-03-30 09:12:00
導語:農村醫療水平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郊區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為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四屆八次全會精神,進一步完善本區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減少因病致貧現象發生,在《關于轉發區提高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員醫療保障水平實施意見的通知》(寶府辦〔〕18號)精神基礎上,現就進一步提高本區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發展目標
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為農民提供一份基本醫療保障的制度。通過完善合作醫療制度的機制,增強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抵御疾病經濟風險能力,減少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在社會主義新郊區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充分體現責任政府的職能。
二、工作內容
健全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合作醫療參保人員醫療保障水平,加大對大病風險救助力度,規范合作醫療基礎管理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合作醫療報支范圍和報支比例
在合作醫療基金收支平衡前提下,2007年起全區統一合作醫療報支范圍和提高報支比例,設置最低報支水平線,進一步提高合作醫療報支水平。
1、鎮合作醫療基金
提高門急診和5000元以下住院費用的報支最高限額,各鎮設置的最高限額不低于4000元,可報支醫療費用范圍按照《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辦法》規定執行。基金平均報支水平不低于55%,其中,在村衛生室就診報支比例不低于70%,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報支比例不低于60%,在二級醫院就診報支比例不低于50%,在三級醫院就診報支比例不低于40%。
各鎮應根據實際情況,著重對因門急診及5000元以下住院醫療費用而發生經濟困難的合作醫療參保人員,制定相應的醫療減負和醫療救助實施方案。
2、區大病統籌基金
完善區大病統籌基金報支方式,對5000元以上住院或大病門診可報費用由原按金額分段報支改為以就診醫院類別報支,在區合作醫療約定醫院就診并執行費用后付制的,平均報支水平不低于65%。其中,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報支70%,在二級醫院就診報支65%,在三級醫院就診報支60%,全年累計報支最高限額50000元。對在區合作醫療約定醫院就診未執行費用后付制和非約定醫院就診所發生醫療費用報支比例相應下降10%。
(二)合作醫療大病減負
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患病住院及門診大病發生大額醫療費用,可報醫療費用經區大病統籌基金報銷后自負費用超過上年度全區農民家庭人均年收入50%以上的部分(年計算標準為5400元),按30%—70%比例分段累進計算減負(實施辦法另行制定)。
區合作醫療基金大病減負標準
(三)合作醫療大病風險救助
加大合作醫療參保人員大病風險救助力度,對符合區民政部門確認的農村低保、低收入家庭人員和農村純農戶且經濟來源主要靠務農收入或外出務工收入仍低于務農收入水平的家庭人員,因患病住院和門診大病發生大額醫療費用,在醫療減負的基礎上報銷后的自負費用(農村純農戶且經濟來源主要靠務農收入或外出務工收入仍低于務農收入水平的家庭人員,自負費用需減去上年度全區農民人均年收入的50%),以30%—60%比例分段累進計算實行大病風險救助,每人每年最高救助限額40000元(實施辦法另行制定)。
(四)對老年農民補貼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
為構建和諧社會,充分體現政府對老年農民的關心,2007年起,對我區65周歲以上的老年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部分的資金,由政府補貼50%(65周歲以上的五保戶、低保和殘疾人對象仍按原渠道解決)。政府補貼資金由區、鎮兩級政府按比例承擔,其中農民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全區平均水平的鎮,區財政承擔35%;低于全區平均水平的鎮,區財政承擔50%。
(五)規范合作醫療基礎管理工作
1、加強合作醫療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進一步規范工作流程,加大合作醫療制度宣傳力度,為參加合作醫療參保人員提供更為便捷、高效、溫馨的人性化服務。
2、加強財務管理制度,合作醫療基金專款專用,封閉運行。為確保合作醫療參保人員利益,當年籌集的合作醫療基金90%以上用于醫療費用報銷。
3、加強合作醫療信息化建設,完善合作醫療應用軟件,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 上一篇:農村人員管理工作意見
- 下一篇:水環境建設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