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衛生機構改革與管理意見
時間:2022-04-03 01:58:00
導語:農村衛生機構改革與管理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和衛生部、國家計委、財政部、人事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農村衛生機構改革與管理的意見》,以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結合本省實際,現就農村衛生機構的改革與管理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建立健全社會化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
農村衛生服務網絡是由政府、集體、社會和個人在縣(市)區域范圍內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組成,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社會化網絡。
縣(市)人民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打破部門和所有制界限,從實際出發,制定并組織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衛生機構設置規劃,明確功能定位,綜合利用農村各類醫療衛生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益。
縣(市)人民政府要辦好縣級預防保健中心、醫療中心及衛生監督機構。縣(市)預防保健中心主要由縣(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婦幼保健院(所)組成。縣(市)醫療中心主要由縣(市)綜合醫院、中醫院等醫療機構組成。
要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和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情況,合理確定鄉(鎮)衛生院的數量和布局。每個建制鄉(鎮)要有一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在臨近城鎮、醫療資源較豐富的地方,鄉(鎮)衛生院要縮小醫療服務規模,主要承擔預防保健服務等公共衛生工作。
村衛生室可以采取鄉(鎮)衛生院辦、村民委員會辦、鄉村聯辦或有執業資格的個人承辦等多種形式舉辦。村衛生室的數量和布局,由縣(市)人民政府根據地域范圍、交通狀況以及群眾需求統籌規劃,合理設置。
要大力發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積極創造條件,在現有鄉村衛生機構的基礎上,組建規模適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主要承擔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以及診斷明確的常見病、慢性病的治療和康復等任務。衛生院已轉制的地區,政府可通過組建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或由政府向符合條件的其他醫療機構購買服務的形式,承擔農村預防保健服務等公共衛生職能。
民辦醫療機構是農村衛生服務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鼓勵社會資本、個人投資舉辦農村醫療機構,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保護和扶持農村民辦醫療機構的發展,滿足農村居民多樣化的衛生需求。鼓勵和支持農村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到2010年,在全省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
二、明確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和任務
政府舉辦的縣級醫療衛生機構既是農村預防、保健和醫療服務的中心,也是業務技術指導和培訓中心,承擔轄區范圍預防、保健、醫療、基層轉診、急救以及對基層衛生人員培訓和業務指導的職責。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內部的各項改革按照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要求和原則進行,但要突出面向農村基層的服務功能和服務特點。縣級人民政府要支持并發揮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在農村衛生服務網絡中的作用。
鄉(鎮)衛生院要轉變服務模式,拓寬服務內容,深入農村社區、家庭、學校,提供以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康復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衛生服務;受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委托協助做好轄區內公共衛生管理;負責對村級衛生機構的技術指導和對鄉村醫生的培訓。要注意增強鄉(鎮)衛生院預防保健、產科、計劃生育、急救等服務功能,拓展中醫藥服務領域,提高中醫藥服務水平。鄉(鎮)衛生院一般不得向醫院模式發展。
村衛生室承擔規定的疾病預防、婦幼保健、健康教育、殘疾人康復等工作,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一般診治和轉診服務。村衛生室要拓展服務內容,開展慢性病防治,提供巡診和上門服務,為農村居民建立健康檔案。鼓勵應用中醫藥診療技術為農村居民服務。
強化農村衛生服務網絡的整體功能。鼓勵縣、鄉、村衛生機構開展縱向業務合作,發揮公立衛生機構在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中的主導作用。注重發揮各級、各類、各種所有制形式醫療衛生機構的優勢和特點,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整體質量。公立醫療機構有義務支持、配合當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符合條件的民辦醫療機構也可以作為農村合作醫療的定點醫療機構。
三、深化鄉(鎮)衛生院體制改革
根據鄉(鎮)衛生院的服務功能、服務人口、服務范圍、交通條件和當地疾病的發病情況等核定鄉(鎮)衛生院的規模、人員。在重新核定人員編制、嚴格控制建設規模的基礎上,分流富余人員,壓縮多余病床。到2004年底,基本完成鄉(鎮)衛生院人員、業務、經費等劃歸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管理的任務,并按職責進行管理。
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鄉(鎮)衛生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合作經營等多種形式的改革。
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多余的鄉(鎮)衛生院可以進行資源重組或改制,可轉為醫院、門診部、診所等。在改制過程中,要嚴格執行國有資產管理法律法規,規范資產評估、轉讓等操作程序,防止國有和集體資產流失。要按照事業單位改革的有關規定,妥善安置下崗職工和離退休人員,變現的資金必須用于原有人員的安置及發展當地農村衛生事業。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必須對改制后機構的名稱、性質、服務內容和項目進行重新核準,變更登記,并根據經營性質在相關部門注冊登記。
四、全面推進鄉(鎮)衛生院運行機制改革
加強鄉(鎮)衛生院院長的選拔和任用管理。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在一個縣或更大范圍內公開招聘作風好、懂技術、善管理的優秀人才擔任鄉(鎮)衛生院院長。要認真實行衛生院院長資格準入制度,加強對衛生院院長的業務考核與監督,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落實和擴大衛生院院長的人事、分配、業務等經營自主權。
大力推進鄉(鎮)衛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機制。推行全員聘用制,實行人事,因事設崗,按崗聘人,競爭上崗。農村衛生機構新增人員必須經過考試考核,合格后再簽訂聘用合同。做好在職職工、下崗職工和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失業保險以及基本醫療保險的接續工作。擴大單位分配自主權,破除平均主義分配方式,根據按崗位、按任務、按業績定酬的原則,將管理、技術及責任要素等納入分配,使各類人員的收入與崗位任務、業務能力和工作績效掛鉤。
五、加強對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監督管理
縣(市)衛生行政部門要依法開展農村衛生監督執法工作,強化衛生工作全行業管理。縣(市)人民政府要充實衛生監管力量,改善衛生監督機構工作條件,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配備衛生監督工作所需要的人員。積極創造條件在中心鄉(鎮)設置縣級衛生監督所的派出機構。鄉(鎮)衛生院要配合衛生行政部門做好衛生管理工作,維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秩序。要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做好各類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審批和監督。加強對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嚴禁向農村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亂收費。要嚴格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從業人員的執業條件,強化各級各類衛生人員的準入管理,堅決制止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衛生技術工作。嚴厲打擊非法行醫。要加強對鄉(鎮)、村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規范管理,重點對醫療操作規程、醫療安全與質量、合理用藥、一次性醫療用品使用、醫療器械消毒等進行監督檢查。
縣(市)價格主管部門要規范農村衛生機構的收費行為,加強對農村衛生機構執行藥品和醫療價格政策的指導和監督檢查。
六、加強對農村衛生機構改革與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
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是貫徹預防為主衛生工作方針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落實農村初級衛生保健任務必不可少的載體。各地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認真履行職責,落實政策措施,不斷增強農村衛生機構的服務功能。
各有關部門要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根據各自的職責,齊抓共管,共同推進農村衛生機構的建設與發展。要把農村衛生機構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計劃,推動區域衛生規劃的實施,優化農村衛生資源配置。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衛生機構服務條件。調整農村衛生機構的功能和結構,積極引入競爭機制,提高農村衛生服務水平,降低農村衛生服務成本,滿足廣大農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 上一篇:過渡性保障機制論文
- 下一篇:單邊環境貿易措施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