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醫療救助試點工作意見

時間:2022-05-20 09:53:00

導語:民政局醫療救助試點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局醫療救助試點工作意見

各市民政局、財政局、衛生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為幫助城市貧困群眾解決醫療難的問題,逐步建立城市醫療救助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部門關于建立城市醫療救助制度試點工作意見的通知》精神,現就開展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改革和完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的有關精神,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逐步建立適合省情的城市醫療救助制度,切實幫助城市貧困群眾解決就醫方面的困難和問題。

(二)總體目標。從20*年開始,用2年時間在全省部分縣(市、區)開展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工作,通過示范指導推進城市醫療救助工作的開展。為在2010年前建立起全省管理制度化、操作規范化的城市醫療救助制度,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基本原則。

1、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地制定醫療救助標準,醫療救助水平要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政支付能力相適應,盡量幫助城市貧困群眾解決最基本的醫療服務問題。

2、先行試點,穩步推進。通過試點,總結經驗,不斷完善,穩步發展。隨著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逐步完善城市醫療救助制度。

3、多方籌資,多種形式,量力而行。通過發動社會力量資助、城市醫療救助基金給予適當補助、醫療機構自愿減免有關費用等多種形式對救助對象給予醫療救助。實施醫療救助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為。

二、試點內容

(一)試點縣(市、區)的選擇。根據各地政府的重視程度、工作基礎、工作積極性、財力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確定在26個縣(市、區)開展試點。重點探索城市醫療救助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資金籌措機制。

(二)救助基金的建立。

各地要建立城市醫療救助基金,基金主要通過財政預算撥款、專項彩票公益金、社會捐助等多渠道籌集,按照公開、公平、公正、??顚S?、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進行管理和使用。

1、各級財政部門應于每年年初根據本地區開展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工作的實際需要和財力情況,按照省、市、縣(市、區)三級財政4:4:2比例負擔的原則,在年初預算中合理安排城市醫療救助資金,并列入當年財政預算。其中省財政根據試點縣低保對象的5%需要救助,按人平均2000元計算,負擔40%。市、縣安排的資金要與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統籌安排使用。

2、地方各級民政部門每年從留歸民政部門使用的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或一定數額的資金用于城市醫療救助。

3、社會各界自愿捐贈及其它資金用于城市醫療救助。

城市醫療救助基金納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專項管理、專款專用,不得提取管理費或列支其他任何費用。城市醫療救助基金的籌集、管理和使用情況,以及救助對象、救助金額等情況應通過張榜公布和新聞媒體等方式定期向社會公布,接受有關部門和社會監督。城市醫療救助基金必須全部用于城市貧困家庭的醫療救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挪用。民政、財政、監察、審計等部門要加強對城市醫療救助基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及時向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報告。對虛報冒領、擠占挪用、貪污浪費等違紀違法行為,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

(三)救助對象的確定。城市醫療救助對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中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員、已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但個人負擔仍然較重的人員。救助對象具體條件由試點縣(市、區)民政部門會同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財政等部門確定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

救助對象患國家規定的特種傳染病,按國家相關規定給予救助。

(四)救助的大病種類。城市醫療救助主要實施大病醫療救助,主要包括尿毒癥、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重癥肝炎、急性壞死性胰腺炎、苯丙酮尿癥(PKU)等重大疾病。

(五)救助標準的制訂。救助對象在扣除各項醫療保險可支付部分、單位應報銷部分及社會互助幫困等后,個人負擔超過一定金額的醫療費用或特殊病種醫療費用給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數量的補助。對于特殊困難人員可適當提高補助標準。各地要結合當地實際,合理確定城市大病醫療救助病種及醫藥費用補助的起付線、封頂線和補助標準,具體補助標準由試點縣(市、區)民政部門會同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財政等部門制訂。

(六)救助服務的項目。

1、各試點縣(市、區)民政部門會同衛生部門,確定為本地區城市醫療救助對象實施醫療救助服務的醫療機構。

2、提供醫療救助服務的醫療機構原則上參照本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目錄、診療項目目錄及醫療服務設施范圍和支付標準制定城市醫療救助對象的醫療服務標準。

3、遇到疑難重癥需轉到非指定醫療衛生機構就診時,要按照當地城市醫療救助的有關規定辦理轉院手續。

4、承擔醫療救助的醫療機構要規范和完善并落實各種診療管理制度,保證服務質量,控制醫療費用。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到公辦醫療單位就診時,享受下列優惠政策:

(1)因病到醫療單位就診時,免收門診診療費;需做CT、MRI、多普勒等大型設備檢查者,按規定收費減收10%;需住院治療者,住院半月以內床位費按規定收費標準減收10%,半月以上減收5%,需手術治療者,按手術標準及麻醉規定收費標準各減收10%。

(2)首次需做健康體檢時,免收體檢費;其中女性因懷孕而進行檢查時,可免產前檢查費。

(七)申請、審批程序

1、個人申請。由申請人向社區居委會提出書面申請,填寫申請表,并提供居民身份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公辦醫院正式醫療收費收據、處方及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的有關證明材料以及縣級民政部門認為需要提供的其他證明材料。

2、社區居委會審查。社區居委會進行調查和初審,指導其如實填寫《城市醫療救助資金申請審批表》,召開評議小組會,研究同意后簽署意見上報街道辦事處。

3、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審核。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對社區居委會上報的材料和《城市醫療救助資金審批表》進行認真審核,通過采取入戶調查、鄰里走訪以及信函索證等方式對申請人的醫療支出和家庭經濟狀況等有關材料進行調查核實,對符合救助條件的,提出救助意見,報縣級民政部門;對不符合條件的將材料退回并在申請表上說明理由。

4、縣級民政會同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財政部門審批??h級民政會同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財政部門對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上報的有關材料進行復審核實,并根據醫療救助經費情況和救助對象人數以及救助對象貧困程度、個人承擔醫療費情況進行綜合審查,對符合救助條件的批準實施救助;對不符合救助條件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救助資金由縣級民政會同財政部門支付給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發放,也可以采取社會化發放或由縣級民政部門定期統一核銷的發放辦法。

三、組織實施

(一)成立領導機構。各市和試點縣(市、區)要成立由當地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民政、衛生、勞動和社會保障、財政等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的社會救助領導小組,具體組織協調城市醫療救助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民政部門。

(二)明確部門職責范圍。民政部門負責協調相關部門研究擬定城市醫療救助政策,建立城市醫療救助管理的有關規章制度,抓好救助政策的落實。衛生部門負責對醫療救助服務機構的監管,提高服務質量,落實救助對象有關優惠減免政策。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做好城市醫療救助制度試點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有關銜接工作。財政部門負責籌集城市醫療救助資金,研究制定城市醫療救助基金管理辦法,加強對城市醫療救助基金的管理與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

(三)搞好調查摸底。各試點縣(市、區)要認真組織開展對本地區患大病的人員、家庭及其是否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等情況進行認真細致的調查摸底,數據要真實可靠,尤其是城市低保家庭要進行逐戶調查,摸清城鎮中患大病人數、家庭數、疾病種類、患病程度、醫療費用開支、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及醫療費用負擔情況,從而掌握需要救助的人數和所需資金。

(四)制訂救助方案。在調查研究和科學測算的基礎上,認真分析調查材料,研究制訂救助政策,包括救助對象、救助范圍、救助標準的確定,救助資金的籌措,救助程序的規范等,并以政府名義制定符合當地實際,切實可行的《城市醫療救助實施方案》,方案于今年8月底前報省民政廳。省民政廳審定備案后,各地即可試行。

(五)制定基金管理辦法。財政部門應會同民政部門,制定城市醫療救助基金管理辦法,加強對城市醫療救助基金管理和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

(六)開展救助工作。各試點縣(市、區)要根據政府制定的《城市醫療救助實施方案》,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強化責任,密切配合,嚴格程序,認真實施。并要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完善,積極探索,逐步提高,使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工作扎實有序地向前推進。

各試點縣(市、區)要在20*年11月底前,對城市醫療救助試點情況進行認真、全面的總結,并書面報省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