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意見

時間:2022-05-26 02:03:00

導語:農業局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局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意見

當前,各級農業部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加大工作力度,農業和農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穩步推進。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進一步投入新農村建設,更好地發揮帶村富民的作用,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多年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培育主導產業、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今后,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扎實推進,龍頭企業必將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一)龍頭企業是實施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載體。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業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利益關系,通過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民對接,將一、二、三產業有機聯結起來,使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由工業引入農業,由城市引入農村。實踐表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城市和工業*進入農業和農村的有效載體,也創新了新型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的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

(二)龍頭企業是構建新農村支柱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促進生產發展,實現農民增收。龍頭企業按照市場需求,根據加工需要,結合當地自然*優勢,帶動農戶建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促進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形成優勢產業帶。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科技推廣與創新的重要力量,不斷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有效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農業整體規模效益,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已經成為構建新農村支柱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生產發展、實現農民增收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龍頭企業是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社會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需要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動員各方面的力量。龍頭企業發展在農村、植根在農業、動力在農民,與農村經濟繁榮融為一體、息息相關。在帶動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現代化、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推動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等方面,龍頭企業都可以大展身手、大有可為,正在日益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新農村建設為龍頭企業加快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企業的發展有賴于產品市場的擴大、消費群體的增加,有賴于得到社會的廣泛信任和認可。農村人口占大多數,是我國數量最多、消費需求潛力最大的群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國家投入將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將更加直接,發展環境將更加優化,農民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的積極性將進一步高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經濟都將迎來一個加速發展的局面。這必將進一步啟動農村市場,擴大國內需求,為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創造更好的投資機遇、市場機遇和發展機遇。

二、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原則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是,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作用,通過產業帶動、村企聯動、投資推動、科技驅動、服務拉動、外向牽動等多種形式,實現興村富民、村企共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按照總體思路的要求,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當地的具體條件,自主自愿,各施所長,開展切合實際、符合農民生產生活習慣與要求的新農村建設行動。不得拔苗助長、貪大求全,不搞攤派、下指標,不加重企業、農民的負擔。

(二)以人為本,造福農民。要尊重農民的意愿,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強行推進;要堅持從農民要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受益最明顯的項目入手,使農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三)遵循規律,互利共贏。要遵循企業發展規律、市場運行規律和新農村建設規律,為龍頭企業成長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龍頭企業要通過不斷拓展產業鏈,培育壯大區域主導產業,帶動農戶生產致富,實現企業與農村和諧發展。

(四)大膽實踐,開拓創新。要充分發揮農民的首創精神和龍頭企業的創新潛能,大膽進行技術創新、經營創新、組織創新,不斷豐富和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合作方式,積極采取多種方式參與新農村建設。

(五)發揮優勢,務求實效。要科學發揮龍頭企業優勢,用企業之所長、盡企業之所能,選準切入點,努力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

三、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要途徑

近年來,龍頭企業根據自身情況,結合行業特點,采取不同形式,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贏得了農民的歡迎、政府的肯定和社會的稱贊。龍頭企業要繼續探索、積極實踐、不斷創新,努力在適宜的領域、采取適合的方式參與新農村建設。

(一)培育主導產業。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富裕廣大農民。龍頭企業要帶動一村一品發展,根據當地*和特色培育主導產業,依托自身的品牌和技術等優勢,通過技術推廣、生資供應、質量控制、資金供給、信息服務、培訓指導等多種形式,建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生產基地。堅持自主創新,引入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方式、物質裝備、生產技術等要素,改變傳統的種養模式,努力提高農業科技的支撐和引領能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二)完善利益機制。農民增收、生活寬裕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要求,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有助于農戶從產業化經營中受益。龍頭企業和農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利益聯結方式。要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有條件的也可以確定最低收購保護價,或將部分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返還給農戶;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還可以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在產權上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要積極探索風險保障機制,提高農戶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努力使農民穩定分享整個產業鏈的平均利潤。

(三)培育新型農民。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建設新農村根本的是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龍頭企業要發揮技術和信息優勢,通過專題講座、現場指導等形式培訓農民,建立示范基地、養殖小區,引導農民轉變種養觀念,提高農民發展生產的能力;要以企業先進經營理念、管理方式教育農民,提高農民的經營水平;努力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通過對農民工進行崗位培訓,組織農民參與工業化、標準化生產,逐步提高農民合作意識和適應工業化社會的能力。

(四)健全市場體系。這是新農村建設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基礎。龍頭企業要注重培育自有品牌,開展質量認證,做好品牌營銷,將品牌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要重視培育國內農村商品流通網絡,積極發展農產品和消費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現代流通方式,主動參與政府推動的農村市場工程建設,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培育農村經紀人隊伍,搞活農村商品流通。利用國際營銷網絡,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促進農產品出口;有條件的還可以在國外建基地、辦工廠,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輸出。

(五)促進公益事業。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是影響新農村建設的制約因素。鼓勵和引導具備條件的龍頭企業發揮資本優勢,積極參與農村社會公益事業。龍頭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配合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積極幫助農村修建道路、橋梁、水電等生產生活設施,改變村容村貌;開展圖書下鄉、文化下鄉活動,豐富農民文體生活,促進農村教育文化事業發展;參與扶貧開發、移民安置,帶動貧困地區調整結構,拓寬貧困農戶和移民的增收渠道。龍頭企業要與政府及其他社會團體合作,共同興辦農村公益事業,營造新農村和諧發展氛圍。

要引導龍頭企業與基地所在村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加強村企之間的互通互動,形成共建合力。綜合考慮產業發展、村容村貌、保護生態環境、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等因素,共同制定新農村發展建設規劃,積極探索股份合作、村企聯動等多種模式,整合各種*,形成企業與農村良性互動的發展局面。

四、為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需要政府、部門、農民等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各級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要根據當地實際,主動提供服務,積極爭取支持,加強協調配合,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一)開展試點示范。各省(區、市)要在堅持龍頭企業自愿的前提下,按照新農村建設規劃,選擇5-10個龍頭企業作為參與新農村建設試點。我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將在各地試點的基礎上,確定50個龍頭企業作為國家參與新農村建設試點龍頭企業。要通過試點,總結經驗,引導各類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

(二)注重政策引導。要研究在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支持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措施。部內有關資金項目要向龍頭企業及所帶動的基地村傾斜。我部的農業產業化項目也將重點支持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申報綠色食品認證時,符合認證條件的優先受理,認證費用適當減免。

(三)加強指導服務。要創新思路,轉變職能,強化服務,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一是開展培訓。對龍頭企業管理人員及基層產業化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認識,研究探索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新途徑、新機制。二是提供信息。及時提供國家在新農村建設方面規劃、政策、建設重點等方面的信息,引導龍頭企業更好地參與新農村建設。三是搭建平臺。重點搭建產銷對接、銀企對接、研企對接的平臺,促進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的有效對接。

(四)總結宣傳典型。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各地具體做法和經驗,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地對先進典型進行宣傳報道,努力為龍頭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要在適當時候、采取適當形式對先進企業進行表彰,激勵更多的龍頭企業投身新農村建設事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