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局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意見
時間:2022-06-04 06:31:00
導語:就業局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深入貫徹《**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20**年全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政辦發〔20**〕36號)精神,認真落實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各項政策,現就做好20**年全市普通高校畢業生及畢業研究生(以下簡稱畢業生)就業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加強領導,協調配合,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一)明確政府促進畢業生就業的領導責任。各縣(市)、區政府要把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新成長勞動力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納入總體工作規劃之中,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同志是當地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部門,積極解決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難點、熱點和重點問題。要加大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支持力度,在機構、人員、經費等方面予以保證。
(二)加強對政府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檢查督導。根據成員工作變動情況,對市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進行調整(詳見附件),要充分發揮市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工作,構建完善有效的畢業生就業工作聯動機制。各縣(市)、區要成立并發揮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作用,研究和落實好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各縣(市)、區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每月要向市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人事局)上報一次本地區實名制就業、創業狀況和人才需求等情況。市政府將把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各縣(市)、區政府及有關單位績效評估的重要指標,并適當加大權重。20**年市政府檢查考核縣(市)、區政府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點是:落實政策措施、履行政府職責、縣(市)專項資金設立、創業孵化園建設、提供指導服務情況以及援助工程、創業工程和基層就業指標完成情況。
各縣(市)、區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適時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評優工作,對在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鼓勵先進。
(三)強化各部門合作,形成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整體合力。市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及相關部門要根據各自工作職責認真制定好、落實好、執行好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從政策上給予支持,從服務上給予方便。各縣(市)、區政府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接收畢業生計劃和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搭建服務平臺,提供就業崗位,與全市上下聯動,統籌協調,互通信息,積極舉辦促進畢業生就業活動,集中力量做好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各行業主管部門和用人單位,要把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與人才引進結合起來,增強人才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積極提供就業崗位,發揮促進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作用,堅持學以致用、人盡其才、男女平等的原則,積極接收畢業生。
(四)推進政府促進畢業生就業服務網絡建設。要建立健全市、縣(市)區、鄉鎮(街道辦事處)、社區促進畢業生就業服務網絡,拓展為畢業生就業服務范圍。各縣(市)、區要設立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負責本地區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積極開展就業指導、創業就業培訓和就業援助等工作。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及社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承擔畢業生就業服務站職責,設立服務窗口、確定專人負責,對轄區內畢業生狀況進行普查統計,實行動態管理,對就業情況要進行實名制登記,要摸查到戶,落實到人,實現全地區畢業生就業服務網絡全覆蓋。
二、明確任務,完善措施,確保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實效
(五)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總體目標
20**年全市畢業生就業率要達到90%以上,力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采取具體措施為畢業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1.全市用人單位通過各類人才市場提供就業崗位不少于12000個。
2.全市機關事業單位新增人員,面向畢業生公開招聘不少于新增總人數的二分之一。
3.實施“大學生創業工程”,積極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全年扶持大學生創業項目不少于26個,其中創業資金扶持不少于10個、小額貸款擔保基金扶持不少于10個、進園孵化創業企業不少于6個。
4.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工程”,積極推進畢業生就業見習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畢業生就業上崗能力,對有意愿的畢業生實行全員免費培訓。
5.對困難家庭畢業生實行就業兜底安置,對申請就業援助的畢業生,100%推薦就業崗位。
6.實施“縣以下農村中小學一校一名師范類本科生計劃”。今年全市選拔185名普通高校師范類本科畢業生到縣以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任教。其中海城76名,臺安39名,岫巖70名。
同時市屬免費高中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3名普通高校師范類本科畢業生。
7.市政府投資200萬元,為全市農村鄉鎮衛生院引進100名臨床醫學等專業普通高校畢業生,提高農村基層醫療水平,引導鼓勵畢業生面向農村基層就業。
8.堅持以項目為核心,圍繞市各園區建設和各縣(市)、區重點項目建設,廣泛征集適合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對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實施重點招聘。
9.對就業率相對較低的部分專業畢業生,除集中力量征集我市用人單位的需求、召開專場供需洽談會之外,積極與外埠人才市場聯系,輸出我市較難就業專業的畢業生,釋放就業壓力。
10.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區實際,認真排查,主動為未就業畢業生做好推薦服務,力爭使有就業意愿的畢業生全部就業。
(七)積極為促進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條件和環境
1.積極搭建就業平臺,全年舉辦畢業生專場洽談會不少于20場。發揮各級人才服務機構的作用,積極組織開展促進畢業生就業活動月等系列活動,定期召開促進畢業生就業洽談會,積極為畢業生搭建就業平臺、提供就業崗位。市人才市場舉辦專場免費洽談會不少于10場;各縣(市)、區各不少于2場。
2.發揮創業資金效能,扶持創業項目10個。建立規范的資金管理和運作機制,使創業資金的效能和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市大學生創業資金全年扶持大學生創業項目不少于7個;各縣(市)全年扶持大學生創業項目各不少于1個。
3.降低擔保門檻,貸款扶持畢業生創業項目10個。勞動保障部門要大力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申請小額貸款,適當降低貸款擔保門檻,充分發揮擔保基金的使用效能。對微利項目給予貼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確保全年獲得貸款扶持的畢業生創業項目不少于10個。
4.建立“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園”6個,孵化創業企業6個。勞動保障部門的“創業孵化園”繼續為創業畢業生提供扶持;達道灣工業園區在建的“市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園”要加速推進,確保年底前投入使用;市高新區、各縣(市)年底前至少也要各建立1個“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園”;各區的“創業孵化園”也要創造條件向創業畢業生開放。各孵化基地要為孵化企業提供創業培訓、開業指導、項目推介、經營咨詢等“一條龍”綜合服務,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創造條件。
5.建立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30個。市本級在高新區、達道灣工業區、靈山工業區、農高區等建立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不少于20個,海城市不少于6個,臺安縣、岫巖縣各不少于2個。對有意愿參加就業見習的畢業生,各級人才服務機構要積極主動為其提供見習崗位,為促進畢業生增強就業能力創造條件。對完成就業見習的畢業生,見習期間給予生活補貼。
鼓勵企業積極為畢業生提供就業見習崗位,并擇優留用見習畢業生就業。對確定為就業見習基地的企業,各級人才服務機構免費為其見習崗位需求信息;對制度健全、效果顯著、具有一定規模的見習基地實施授牌,加大宣傳力度。
6.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幫助畢業生增強就業上崗能力。把高校畢業生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納入“普惠制”培訓政策范圍,要充分發揮“職教城”和“普惠制培訓基地”的作用,積極為畢業生提高職業技能做好服務。各級人事、勞動部門要根據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完善培訓內容,提高培訓質量,確保申請就業技能培訓的畢業生100%得到培訓。對完成職業技能培訓的畢業生,培訓期間給予交通補貼。
7.全力做好困難家庭畢業生就業援助。各縣(市)、區政府要千方百計采取措施,幫助本轄區內困難家庭畢業生落實就業崗位。要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對申請就業援助的困難家庭畢業生,提供“一對一”的就業指導、就業服務和重點推薦。要適時開發、購買和儲備一批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公益性崗位,按照崗位性質及工作強度設置購買資金標準,對經過就業技能培訓、就業見習后仍未實現就業的困難家庭畢業生實行兜底安置。對因患病等原因短期無法工作并確無生活來源的畢業生,由民政部門參照當地城市低保標準,給予臨時救助。
三、落實政策,加強服務,為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提供有力保障
(八)設立專項資金為促進畢業生就業提供保障
1.市政府設立“大學生創業資金”和“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資金”,有關部門要建立規范的資金管理和運作機制,并通過網絡和媒體及時向社會公布申請程序、要求和管理辦法,使資金的效能和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2.各縣(市)、區要根據省、市有關要求,設立畢業生創業及就業援助專項資金,同時設立專門窗口,確定專人負責,做好本地區畢業生創業扶持和就業援助工作,使創業大學生和困難家庭畢業生得到資金援助和支持。
(九)加強畢業生就業信息化建設
1.進一步完善市畢業生就業網絡服務平臺功能,充分發揮網上人才市場作用,積極搭建用人單位與畢業生雙向交流的服務平臺,鋪建大學生就業信息高速公路。
2.各縣(市)、區要加大對畢業生就業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在人員、設備、經費等方面予以保證,保障本地區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的有效運行,實現全市聯網、信息共享。
3.市屬各大中專院校要進一步改善基礎網絡環境,全力構建就業、創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工作平臺,逐步實現遠程視頻面試、網上職業規劃測評、就業狀況動態監測和就業預警,盡快使網絡招聘成為畢業生求職擇業的主渠道。
(十)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各縣(市)、區政府要為畢業生就業構建“綠色通道”,設立專門服務窗口,確定專人負責,在畢業生辦理就業等相關手續時實行全程免費服務;在畢業生報到高峰期間實行無假日服務;為畢業后半年內未就業的畢業生免費辦理《失業證》,免費提供政策咨詢、就業指導、普惠制培訓和就業崗位信息,為畢業生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同時,將本地區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等相關信息定期上報。
嚴禁各地區、各部門及用人單位在接收畢業生的過程中,巧立名目收取費用。對亂收費的單位和個人,一經查實嚴肅處理。
(十一)規范各類人才市場,強化用工政策檢查,切實維護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各縣(市)、區政府要認真貫徹執行《就業促進法》和《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各類就業市場的管理,實現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的互通互聯、資源共享;規范中介機構的法律行為,切實維護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
各有關部門要依據有關政策法規,重點針對有關單位在畢業生就業時不簽合同、不及時交納相關保險或拖欠工資等現象進行查處,定期在媒體上通報。
四、搞好宣傳,加強引導,為促進畢業生就業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十二)各縣(市)、區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媒體和輿論的導向作用,規范宣傳內容,充分利用各種渠道開展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的正面宣傳報道,引導社會、高校、家長、學生樹立新型就業觀和成才觀,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尚。
(十三)各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全面、準確地宣傳省、市有關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宣傳各地、各高校及用人單位的成功經驗,宣傳大學生基層就業、自主創業的先進典型,進一步喚起全社會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關心、理解和支持,形成共同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