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實施意見(市)

時間:2022-07-09 08:23:00

導語: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實施意見(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實施意見(市)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市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年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的一年,*市人民在中共*市委的領導下,堅持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會和省委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泉城”的奮斗目標,解放思想,干事創業,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市*人大*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圓滿實現,主要指標超額完成計劃。

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67.8億元,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105億元,增長5%;第二產業599.6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663.2億元,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26.6億元,增長22.4%。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3.2億元,增長15.6%。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20.2億美元,增長35%;其中出口8.4億美元,增長20.2%。實際利用外資4.47億美元,增長20.6%。

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8.2:41.8:50調整為7.7:43.8:48.5。農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效益明顯提高,糧經作物面積比例調整為69:31,畜牧、蔬菜、林業增速加快。工業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6.2%,提高2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26%,提高2個百分點。新興服務業發展加快,占經濟總量的比重穩步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482.7億元,增長22.8%,占GDP的比重達到35.3%;其中個體私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48.6億元,增長18.5%。

經濟效益和質量顯著改善。*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23.1億元,增長33.3%;實現利稅133.5億元,增長42.4%;實現利潤54.9億元,增長67%。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7.8%,綜合效益指數達到148.8%。地域財政收入達到264.2億元,增長12.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6.1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9.6%。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449.5億元,增長21.4%;各項貸款余額2475.1億元,增長18.3%。

經濟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9億元,增長24.8%,增幅比上年提高7.2個百分點。工業投入力度明顯加大,*年共完成工業投資161.1億元,增長58.7%,占*部投資的比重達到31.9%,提高6.8個百分點。齊魯化纖滌綸短絲、浪潮服務器生產基地、*卷煙廠制絲線改造等一批重點工業項目竣工,百事可樂、統一、旺旺、達利食品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在*市落戶,黃臺發電廠脫硫工程、齊魯考格爾專用汽車工業園、濟鋼管線鋼生產線配套改造、佳寶工業園二期工程等一批項目正加快建設。

城市規劃和建設取得新突破。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方案得到廣泛好評,按照“新區開發、老城提升、兩翼展開、整體推進”的城市發展思路,基礎設施建設有序展開。東部產業帶完成道路建設65公里,力諾科技園、出口加工基地等項目正加快推進。燕山立交和順河高架路北延工程建成通車,國道309線改造按期竣工,*機場航站區擴建、緯六路道橋和經十路等一批城區道路改造與綜合整治工程正按計劃實施,濟陽黃河公路大橋、北部繞城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城市法制化管理進一步加強,集中統一執法實施良好。節水保泉成效顯著,眾多泉水恢復噴涌。環境治理得到加強,市容市貌有效改善,城市形象明顯提升。

科技、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面發展。*年共實施各類科研計劃325項,其中國家級53項,省級148項。普通高考招生2.26萬人,錄取率達到84.1%。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得到加強,防治非典工作取得勝利。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社會事業都取得新進展,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新成績。*年通過多種渠道安排城鎮就業9.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2%。企業養老保險參保職工達到68.2萬人,失業保險參保職工達到59.5萬人,市區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了40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市區居民(非農業)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3元,增長9.1%;農民人均純收入3619.3元,增長7.9%。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繼續加強,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進一步鞏固。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們戰勝了非典疫情,克服了許多矛盾和困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增長速度達到了近五年以來的最好水平。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人民在中共*市委的領導下,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結果;是各級人大有效監督和各級政協大力支持的結果。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同時*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和發展速度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差距,個別指標的差距有繼續拉大的趨勢。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工業經濟、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偏低,產業內部結構也不盡合理。三是制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仍然存在,深化改革的任務比較繁重。四是勞動就業的壓力較大,促發展、保穩定的任務十分艱巨。對于這些問題,*們要高度重視,在新的一年中,要通過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調整結構,加快發展,努力加以解決。

二、20*年的主要預期調控目標

20*年是實現“十五”計劃目標的關鍵一年,也是*面建設小康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一年。*市上下要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面貫徹黨的*和**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發展觀,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突出抓好結構調整,不斷深化各項改革,著力擴大對外開放,實現工業強市、城市現代化建設、縣域經濟、培植“三個亮點”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新突破,不斷改善城鄉人民生活,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面進步。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第二產業增長16%,第三產業增長14%。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增長3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增長24%。*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上漲2%左右。外貿出口增長14%。實際利用外資增長40%。城市市區居民(非農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三、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20*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按照**會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在統籌兼顧,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的基礎上,突出抓好以下七個方面。

(一)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增強經濟綜合競爭力。把推進結構調整作為事關*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局的關鍵,以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為目標,按照鞏固一產、提高二產、穩定三產的思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構筑富有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加快推進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深化實施“2133”工程,努力提升工業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一是大力培植主導產業。規劃發展以重汽、考格爾等優勢企業為龍頭的交通設備產業鏈,以煉油廠、正昊化纖和紡織服裝行業骨干企業為龍頭的煉油-化纖-紡織服裝產業鏈,以浪潮集團、齊魯軟件園、山東松下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產業鏈等重點產業鏈,加速產業內部資源整合和產業延伸,拉動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工業經濟的整體實力。抓好鋼鐵、機械裝備、食品、建材等一批優勢產業和重點產品,促進規模膨脹和產品升級。二是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著力培育壯大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三大產業,力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三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企業技術進步,促進產品更新換代,增強市場競爭力。四是調整優化企業組織結構。通過實施扶優扶強、改革重組等措施,在做大做強現有企業集團的基礎上,培植一批新的重點企業,提高大型骨干企業對工業經濟的支撐力。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去年增加300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增加30戶。同時,積極搞好搞活中小企業,逐步形成大中小規模合理的企業組織結構。

加快服務業結構調整,提升服務業檔次和水平。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有序推進的思路,著力加快現代物流、信息咨詢、旅游會展、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發展,力爭新興服務業增加值占*市服務業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進一步繁榮商貿流通、交通運輸和餐飲服務等傳統服務業,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加快改組、改造步伐,促進傳統服務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加強對服務業發展的宏觀引導,規范服務行為,改善服務質量。強化消費品市場管理和監督,維護市場秩序。

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鞏固和強化農業基礎。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要求,努力解決好“三農”問題。采用市場帶動、政策推動和科技示范等措施,大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面發展。努力擴大畜牧、蔬菜、林果生產和非農產業發展。高度重視糧食安*,擴大優質糧棉油種植,提高單產,穩定總產。預期*市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10萬噸左右。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在促進圣泉、佳寶集團等國家級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加快規模膨脹的同時,培育壯大一批新的骨干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增加農業投入,確保田山灌區改造工程竣工,搞好崮頭、杜張水庫除險加固等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認真貫徹執行耕地保護制度,嚴格控制農田征用。*面落實各項農村經濟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

(二)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安排*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0億元,投資率達到41.7%。其中,第一產業30億元,占4.6%;第二產業270億元,占41.5%;第三產業350億元,占53.9%。投資安排上,重點突出工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年力爭完成工業投資260億元,占*部投資的40%;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40億元,占21.5%。

搞好大項目的策劃篩選,增加后續項目儲備。圍繞城市建設和重點產業鏈、重點產品發展規劃的編制和實施,策劃篩選一批重點項目。圍繞傳統產業的振興改造,策劃篩選一批具有帶動作用的傳統優勢產業項目,加快形成優勢傳統產業、產品生產基地。圍繞企業改革和重組改造,策劃推出一批產權重組招商項目。同時,搞好載體建設,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園區發展,研究安排好產業布局。

千方百計籌措建設資金,擴大建設資金來源。一是繼續大力開展招商引資。二是研究建立銀企合作長效機制,改善金融服務,擴大金融品種,在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增加信貸資金對經濟建設的支持。三是繼續做好向上爭取工作,爭取更多的項目進入國家和省支持序列。四是做好經營城市的文章,按照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努力實現城市建設資金自求平衡、滾動發展和良性循環。五是積極推進資本市場融資,做好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和企業上市的培育等工作。六是引導增加民間投資,落實“六放寬”要求,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資金籌措的重中之重是招商引資,力爭招商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40%以上。

強化重點建設項目的管理和監督,確保建設進度和質量。健*完善項目調度、稽查制度,對列入*市的重點建設項目,做到及時調度和檢查。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標準,及時信息,引導好投資方向,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嚴格建設程序,規范招投標行為。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建立健*合理高效的建設項目審批機制,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加快項目落地進度。

(三)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努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切實統籌好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堅持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調整優化外向型經濟結構,提高*市經濟的外向度。

努力保持外貿出口穩定增長。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出口產品結構調整,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繼續抓好鋼鐵、紡織等大宗傳統產品出口,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快無公害和標準化農產品基地建設,擴大農產品出口。進一步加強與國外客商的聯系與協作,擴大加工貿易出口。堅持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深度開發歐美、日韓、東南亞等主要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非洲、獨聯體等新興市場。加大對重點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落實好出口退稅政策,保護出口企業的積極性。

更加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充分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契機,結合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積極吸引跨國公司來*市投資辦廠。引進國外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促進*市產業結構調整。拓寬利用外資領域,推出一批企業產權重組、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業等領域的優勢項目,大力開展對外招商。改革創新招商方式,積極運用招商、定向招商、網上招商等引資形式,努力提高招商引資成功率。繼續辦好現有外資企業,樹立良好的對外開放形象,擴大以外引外、以商招商。抓好一批在談利用外資項目,努力創造條件,爭取盡快實施。調整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把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上,提高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規范招商行為,改善投資環境,逐步實現從主要依靠政策優惠,向提高綜合環境競爭力和依靠政策引導并舉的轉變。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到境外投資和承攬工程,帶動設備、技術、產品出口和勞務輸出。

(四)高起點推進城市建設,不斷提高省會現代化水平。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經營”的總體思路,使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在繼續搞好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的基礎上,抓緊完善分區規劃、專項規劃、專業規劃和詳細規劃,提高詳規覆蓋率。抓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城市建設“十大工程”。重點是確保經十路、經一路、濟濼路等道路的改造及綜合整治工程進度,抓好東區和西區新建道路建設。按要求完成省體育中心、植物園改造和大明湖公園擴建、泉城廣場周邊環境整治等工程;力爭開工建設第二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加快建設固體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完善城市污水管網。加快推進城市電網建設改造和章丘電廠二期建設進度,完成縣城電網“一戶一表”改造。抓好陽光一百、偉東新都等一批房地產開發項目建設,力爭竣工商品住宅350萬平方米。積極配合國家和省搞好*機場航站區擴建和濟菏、濟萊等高等級公路建設。進一步強化城市管理,依法整治市容市貌,努力提升城市形象。

(五)加快縣域經濟和園區經濟發展,努力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按照省市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部署,編制和實施好縣域經濟發展規劃,促進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圍繞產業布局規劃,認真組織實施和策劃篩選一批重大建設項目,同時積極承接市區產業轉移,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加快小城鎮建設,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吸引農村勞動力轉移,*面繁榮縣域經濟。加強對經濟欠發達縣的扶持力度,推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園區經濟,按照國家和省的部署,在抓好現有各類開發區的清理整頓和資源整合的基礎上,重點搞好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的規劃布局,突出產業特色,提高產業綜合配套能力,為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打好基礎。市里重點抓好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開發區和農高區建設,其他國家和省級開發區,也要按照搞好規劃、突出特色、協調配套的原則,切實抓出成效,做大做強園區經濟。

(六)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按照**會精神,加快推進企業改革。對尚未改制和需要二次改制的企業,按照三年完成改革的目標要求,力爭所有的集體企業和70%的國有企業完成改制,爭取*市市屬工業企業國有總資本降到50%以下,商貿企業降到30%以下。已經進行股份制改造的企業,進一步規范運行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深化分配和用人制度改革,努力形成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強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認真落實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爭取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增長30%,占GDP的比重達到40%。加快推進公用事業改革,按照*面規范、統一管理、特許經營、適度競爭的方針,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逐步將城市公用事業推向市場。按照事業、產業相分離的原則,深化各項社會事業改革。加快投資體制改革,放開競爭性項目,管好政府投資項目,研究制定政府投資體制改革方案,逐步形成投資、建設和運行管理“三分離”的新型政府投資體制和管理機制。*面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以打造誠信*為目標,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七)*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實施科教興市戰略,推進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繼續鞏固基礎教育,辦好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搞好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完善公共衛生應急體制,抓好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傳染病救治體系建設,推進區域衛生規劃工作,搞好農村醫療衛生網絡建設。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為目標,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改善環境質量,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面發展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各項事業,加大社會事業建設投入,不斷改善設施條件,促進各項社會事業*面發展。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確保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計劃目標以內。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定。

切實抓好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把擴大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落實促進就業的各項政策,建立就業和再就業工作責任制,動員*社會力量做好就業安置工作。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社區服務業,拓展就業空間。引導轉變就業觀念,積極提倡和扶持自主擇業、自辦實業,力爭*年多渠道安排就業9萬人以上。努力做好社會保險擴面征繳,進一步理順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縮小收支缺口,做到應保盡保。積極探索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農村穩定提供社會保障。

努力改善城鄉居民生活。在加快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素質的基礎上,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切實落實好“兩個確保”和“一個低保”,搞好三條保障線的銜接,確保低收入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改善。完善社會救濟、救助制度,加大扶貧力度,安排好城鄉貧困居民、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生活。開工建設一批經濟適用房,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搞好生態環境建設與綜合整治,抓好農村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改革、發展和穩定面臨的任務更加繁重。讓*們在中共*市委的領導下,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面貫徹黨的*和**會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加快發展,*面完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為“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泉城”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