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意見

時間:2022-07-27 04:00:00

導語:市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意見

我市是氣象災害較為嚴重的地區,干旱、冰雹、暴雨、雷電等氣象災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發生,對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產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各類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造成的影響和損失不斷加重。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意見》精神,進一步做好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依靠科技,統籌規劃,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加快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增強對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綜合防御和應急處置能力,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水平,促進我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主要目標是:到“十一五”末,力爭建成災害性天氣加密監測和預警體系,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的公眾覆蓋率達到90%以上,氣象監測和預警水平顯著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進一步增強,防災減災的社會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二、不斷完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體系

(一)建立健全加密自動氣象站監測網。按照《*市區域加密自動氣象站建設實施方案》,20*年全市要建設20個加密自動站。氣象部門要全面做好加密自動氣象站建設技術保障工作,區縣政府要將本地加密自動氣象站建設配套資金納入預算,確保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二)進一步加快雷達監測網建設。20*年計劃在*氣象站建1個711雷達站;在*縣建1個小型車載式雷達。市、縣財政要按照比例要求,投入建設資金。市人影辦要盡快組織編寫和實施項目實施方案,提前做好相關知識培訓。

(三)不斷完善市、縣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體系。著力加強漆水河、沮河、桃曲坡水庫、五一水庫以及滑塌區、沉陷區等關鍵、敏感性地區的氣象災害預測預報系統建設,努力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預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重點加強暴雨、暴雪等災害及其影響的中短期精細化預報,雷電、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警預測。

(④)建立公共氣象預警信息LED電子顯示屏網絡。根據《陜西省氣象預警信息電子顯示屏網絡建設(321工程)規劃》,從20*年開始我市計劃在三年內建設氣象預警信息電子顯示屏141個,到2010年全市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規范、安全運行的公共氣象預警信息電子顯示屏網絡;努力推進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20*年計劃建成62個,其中區縣涉農部門20個;鄉鎮22個,新農村示范村20個。

(五)組建農村氣象聯絡員網絡。為了及時掌握局地災害天氣實況;傳遞氣象預警信息,維護加密自動氣象站和LED電子顯示屏,在各鄉鎮、街道辦設立氣象聯絡員一名,主要職責是及時向群眾傳遞預警信息,提早采取應急避險措施,并根據災害性天氣實況演變情況隨時為市氣象臺、區縣氣象局提供當地天氣變化、災情等相關信息,進行動態聯絡,為全市防災抗災指揮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六)多渠道傳播氣象災害預警,第一時間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到基層。各級政府和氣象、農業、水利、林業、國土資源等部門,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通信傳輸平臺、電子顯示屏和已有的預報預警系統、災害信息平臺系統;及時轉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覆蓋面。加快農村氣象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20*年建成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手機短信系統,在全市543個行政村、每村選擇5名村干部或致富帶頭人等在第一時間向其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進一步暢通農村、山區的預警信息渠道。

(七)積極拓展專項監測業務。目前,宜君縣氣象站已開展閃電定位監測,耀州區氣象站已開展酸雨監測,宜君縣、耀州區和*氣象站均開展土壤墑情監測。要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適時拓展專項監測業務,不斷完善雷電、大氣成分、土壤墑情等專項監測網,拓寬氣象服務領域,增強氣象服務能力。

三、全面做好氣象災害防范處置工作

(一)認真開展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市縣氣象部門要認真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重點對本區域歷史上發生氣象災害的種類、頻次、強度、造成的損失和可能引發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的因素等進行調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要加強災害分析評估,根據當地氣象災害分布情況、易發區域、主要致災因子等,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有針對性地制訂和完善防災減災措施。

(二)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按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工作的要求,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明確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具體措施和處置程序,并針對氣象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應急預案。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開展預案演練,特別要加強人口密集地區、重點保護部位和邊遠山區的氣象災害預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三)加強建設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市縣氣象部門要依法開展對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建設以及太陽能、風能等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有關部門在規劃編制和項目立項中要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避免和減少氣象災害、氣候變化對重要設施和工程項目的影響。

(四)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各區縣政府進一步理順人影管理體制。氣象部門要適時組織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努力減少干旱損失,緩解用水緊張狀況;進一步加強人工防雹作業,最大程度地減輕雹災損失。充分利用天氣條件,對森林火災、污染物擴散、環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五)不斷強化防災減災的基礎設施。各區縣、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加快建設和完善水庫、城市排水設施、緊急避難場所等應急基礎設施,及時疏通河道,抓緊對病險水庫、堤防重要險段進行除險加固,保證工程設施有效發揮防災抗災作用。要按照國家規定的防雷標準和設計施工規范,做好在各類建筑物、設施和場所安裝防雷裝置的設計審查、施工監理和驗收工作,并加強定期檢測,提高對雷電災害的防御能力。

(六)科學有效地處置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各區縣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及時分析災害可能帶來的的不利影響;并根據具體情況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氣象災害損失。要高度重視氣象災害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加強險情排查,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避險,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積極開展氣象災害保險和再保險工作,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在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不斷完善氣象災害防御保障體系

(一)加強氣象災害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深入開展氣候變暖及其引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水資源、糧食生產、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評估和應對措施研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加強對氣象災害發生機理、預報和防御等方面的科學技術研究,積極應用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努力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加強氣象防災減災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其他地區防災減災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理念,不斷增強我市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二)加強氣象災害相關法規和標準建設。加快完善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相關的法規以及實施細則和制度,依法開展各類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加強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技術標準研究,健全氣象災害以及防御技術標準和規范,促進我市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規范化管理。

(三)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人工防雹、增雨、防雷等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改善技術裝備,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接收和傳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加強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社會公眾參與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工作的積極性。

(四)加大氣象防災減災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氣象防災減災投入機制,根據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需要和當地財力實際,進一步加大對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應急指揮、災害救助及防災減災工程項目、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投入,不斷提高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和水平。

五、切實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的組織領導和宣傳教育

(一)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災減災責任制。高度重視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形成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防范應對氣象災害的格局。

(二)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各區縣政府要結合當地氣象災害特點,依據氣象法和“十一五”規劃,編制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工作的主要任務和措施,統籌規劃氣象災害的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三)進一步加強各有關部門的協調聯動。氣象部門要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防災減災工作需要;及時向各有關區縣和部門提供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要及時插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林業、水利等部門應按照有關規定向氣象主管機構匯交氣象探測資料。各級減災協調機構要認真履行氣象災害防御的綜合協調職責,進一步完善有關部門互聯互通的災害信息共享機制,形成防災減災工作合力。

(四)努力提高全社會對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積極依靠社會力量;充分利用氣象、教育、新聞等資源,建設氣象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全社會尤其是農民、中小學生工開展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和公眾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