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局經濟帶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

時間:2022-11-02 03:12:00

導語:財政局經濟帶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局經濟帶加快發展的政策意見

加快*經濟帶發展,是實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體兩翼”區域發展和海洋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支持*經濟帶各縣市區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特制定以下扶持政策

一、加大*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1、加快推進日照港(含嵐山港區)的改擴建工程。搞好港口配套鐵路、公路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拓展港口腹地。對非經營性公共航道、避風(避難)錨地、航標、由政府還貸興建的跨海橋梁及海底隧道、陸島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用海,免繳海域使用金。

2、加快*經濟帶公路建設。省里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國道、省道養護資金,優先用于*經濟帶的公路建設。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步伐,到“十一五”末,使*地區的公路密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3、加快京杭大運河濟寧至棗莊段航道提升工程建設。加大投入,完善設施,疏通支流,擴建碼頭,配套路網,實現內河交通的有機聯結,延伸運河物流的縱深腹地。

4、在*經濟帶率先開展“一卡通”試點工作。盡快確立試點城市,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充分發揮山東省農業與農村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和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接收站作用,依托山東網通等農村信息化服務聯盟的硬件及技術優勢,在*經濟帶建立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實現信息惠農。

5、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對*經濟帶的大型病險水庫,省以上補助投資占工程總投資的比例提高到60%。中型病險水庫,省以上補助投資占工程總投資的45%,其中對達不到縣級最低財力(支出)保障線的財政困難縣(以下簡稱“財政困難縣”),補助比例提高到50%。對臨沂、棗莊兩市小Ⅰ型病險水庫,省級按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小Ⅱ型病險水庫每座省級獎勵20萬元。對日照、濟寧兩市小Ⅰ型病險水庫,省級按工程總投資的30%給予補助,小Ⅱ型病險水庫每座省級獎勵15萬元。

6、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優先將*經濟帶的大型灌區列入國家投資建議計劃,對*經濟帶的大中型灌區省里視資金情況給予積極支持。節水工程建設,按總投資的1/3安排省以上補助投資。

7、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對小型水源、田間灌排體系、機電泵站以及為灌排服務的小型河道等工程設施的修復、新建、續建與改造,省以上財政按照工程總投資的30%給予補助;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安排的泵站更新改造、機井、橋涵閘建設,省以上財政投入占總投資的比例不低于70%。對*經濟帶中的欠發達縣取消縣級配套資金,改由省財政承擔;國家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省以上財政按每人15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

8、河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對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型河道治理工程和流域面積300平方公里以上的省際邊界河道治理工程,按總投資的40%安排省以上補助資金;對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市河道治理和棗莊、臨沂、菏澤市省級規劃內的中型河道及重點小型河道,按總投資的30%安排省以上補助資金;對日照、濟寧市省級規劃內的中型河道及重點小型河道,按總投資的20%安排省級補助資金。優先安排*經濟帶水土流失治理資金,省以上補助投資占總投資的比例由40%提高到50%。

二、大力推進*產業發展

9、建立區域互動的長效合作平臺。鼓勵和引導省內發達市縣與*重點縣市區共建開發區。積極爭取國家建設項目和建設(國債)資金投向*地區。基礎產業、電力、煤化工項目及農產品深加工等資源開發項目優先在*地區布點,加快重大項目前期工作,條件成熟的盡快開工建設。

10、以加快“中華文化標志城”項目規劃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把“中華文化標志城”項目列為省服務業發展重點項目,精心組織,精心策劃,爭取盡早立項、開工建設,并在省基建基金和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安排上給予重點支持。

11、把*經濟帶的旅游項目作為全省重點旅游項目推行招商開發。近幾年內按照“集中采購節約三分之一,省旅游發展資金拿三分之一,市、景區、旅游企業出三分之一”的方式,在重點市場進行集中推介營銷。

12、將*經濟帶列為農業建設重點扶持地區。適當降低*五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認定標準,在產業化專項貼息資金安排上,企業數量和資金規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2010年對*五市的農業綜合開發投入資金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省級以上扶貧開發專項資金投入*五市的比重達到全省總量的50%。

13、加快漁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扶持*地區發展5處以上省級和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省級漁業標準化池塘改造工程項目的安排,對*各市給予重點支持,整理改造和新建標準化生態池塘30萬畝。省級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項目、沿海深水網箱和南四湖漁業增殖放流連續3-5年每年給予100萬元以上的重點資金扶持;對區域內大型水庫漁業資源增殖,優先給予資金扶持。

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14、提高縣級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在現行財政體制不變、轉移支付基數不減、調資補助不減、中央補助配套不減的前提下,對*經濟帶中的財政困難縣,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補助力度,切實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

15、支持建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將2007年已到期的30個欠發達縣上繳省級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比上年增長部分全額返還政策,允許*地區從2008年起繼續執行3年,并將范圍擴大到區內所有的財政困難縣。返還資金由各地建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各縣(市、區)重點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等,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后勁和活力。

16、積極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對符合西部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項目貸款貼息資金扶持范圍的*經濟開發區,在安排貸款貼息時優先給予支持。積極爭取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大力支持*經濟帶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發展。從2008年起3年內,對各市、縣(市、區)政府對口支援*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超過1億元的,省級給予一次性獎勵1000萬元。

17、加大省級專項資金支持力度。省級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資金、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科技專項資金、產業技術研究與技術創新研發資金、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旅游發展資金、環保與治污資金、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等專項資金的安排,優先考慮*經濟帶的發展需要,確保對*經濟帶的投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8、優先保障民生事業發展。今后省里出臺的民生政策,需要試點時優先考慮*地區;省級支農、教育、社保、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專項資金安排,優先考慮*經濟帶的發展需要;對需要地方資金配套的項目,給予*經濟帶的欠發達縣最低比例配套的優惠照顧。

四、著力加強金融支持

19、積極支持有條件的商業銀行到*地區設置分支機構。加快郵政儲蓄銀行*地區分支機構組建工作,合理調整機構網點布局。支持*地區具備條件的城市商業銀行到異地及省外設立分支機構。爭取銀監會同意我省經營狀況好、管理能力強的農村商業銀行跨區域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在試點的基礎上,積極促進新型農村機構的設立,建立*地區農村金融供給的新渠道。

20、做大做強*地方金融機構。打破投資入股的地域限制,鼓勵經營狀況好、管理能力強的省內農村銀行類機構、城市商業銀行和國內外商業銀行參股或控股*地區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支持合格的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對*地方金融機構進行股權投資。

21、擴大國家政策性銀行對*的信貸規模。農發行要在保證國家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的同時,大力支持*地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積極開展農業綜合開發貸款等業務,推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

22、切實加大商業銀行對*經濟帶建設的信貸資金支持力度。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全省經濟結構調整要求的項目,積極給予貸款支持。充分發揮信托資金直接投資實業領域的優勢,積極鼓勵和引導信托公司到*地區尋找投資項目。

23、加大省農村信用聯社轄內資金調劑力度,充分利用資金供給和需求的地域性、季節性差異,引導魯東、魯中農村合作金融的富余資金向*地區流動,支持*地區“三農”經濟的發展。

24、努力擴大*經濟帶直接融資規模。大力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優先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積極支持發展*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能力。

五、加大建設用地供應

25、在建設用地計劃安排上,對*經濟帶省級以上重點基礎設施、環保工程項目,由省直接安排,并積極爭取國家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在國家法律、政策許可范圍內,向*地區優先供應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項目用地。

26、鼓勵省內外企業到*地區投資基礎設施,符合土地劃撥政策規定的,可以劃撥方式取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經依法批準,也可以作價入股方式獲得國有土地使用權。

27、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適當增加*經濟帶的建設用地規模,對*的省重點建設項目全部納入土地利用規劃。在篩選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置換)項目區時,給予優先安排,在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安排上給予重點支持。

六、搞好資源開發補償

28、提高礦產資源補償費分享比例。從2008年起3年內,將省屬及省屬以上采礦權人繳納的礦產資源補償費返還比例,由2007年的30%提高到40%,市屬及以下采礦權人繳納的,全額返還*五市,省級不參與分成。省級安排的地質勘查項目對*經濟帶的投入力度要明顯高于上年水平。

29、礦產資源開采企業在開采地繳納資源稅。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確定的跨省開采資源適用稅率,并參照鄰近省份確定的適用稅率,合理確定我省資源稅稅率。

七、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30、建立*經濟帶特色產業創新區。重大科技專項安排對*經濟帶給予重點支持。適當降低在*經濟帶實施的各類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的地方配套比例。對*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創業服務載體建設,省級給予重點扶持。

31、引導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國內大企業、跨國公司在*經濟帶設立研發機構,建立公共研發平臺,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緊密結合,推動優勢互補,開展重大技術聯合攻關。積極支持*水煤漿及煤氣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項目建設,為*煤化工基地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八、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32、支持*各市重點企業積極參加境內外展覽會、經貿洽談會。在同等條件下,各類重點展會攤位分配向*各市重點企業傾斜。

33、結合*地區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優先在*經濟開發區培植建立專業特色園區。推廣“一區多園”、主導產業帶動開發建設模式,按照產業方向、投資國別設立區內專業園,引進產業龍頭項目,延伸產業鏈條,以園區的率先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34、實施推動“一體”與“南翼”園區互動戰略。制定利益共享、財稅支持、用地傾斜、市場導向等措施,延伸“聯動園區”合作領域,深化合作內容,實現開發區之間經貿合作和產業配套聯動,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開發區資源配置,加快*開發區工業化進程。

九、大力促進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

35、積極支持*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在高等學校設置、招生計劃安排、重點學科和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給予傾斜。省財政積極支持菏澤學院發展,2008年至2010年,每年再補助菏澤學院1000萬元。加大省級轉移支付力度,幫助*經濟帶建立健全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扶持*地區的中等職業學校發展。

36、提高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從2008年起,分兩年每年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基本定額105元和55元,所需資金,省級財政對菏澤、棗莊、臨沂補助80%,對濟寧和日照補助60%。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費提供教科書,所需資金全部由省財政負擔。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寄宿生補助生活費,補助標準每生每年小學500元、初中750元,省補助比例與免雜費一致。

37、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修繕、基本設備配套、信息網絡建設,省財政對棗莊、臨沂、菏澤給予重點獎補,對濟寧、日照給予必要獎勵;對*經濟帶納入全省計劃的社區衛生人員培訓,由省財政按照社區護士、公共醫師和全科醫生每人2000—5000元,管理人員每人600元予以補助。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采取政府購買方式,按社區服務人口省財政對棗莊、臨沂、菏澤每人每年補助3元,對濟寧、日照每人每年補助2元。

38、支持村衛生室和兒童福利院項目建設。省級財政重點支持省確定的*經濟欠發達縣的村衛生室服務能力提升項目,經考核達標的,平均每個村衛生室給予1萬元的獎勵。凡納入全省計劃的*經濟帶鄉村醫生培訓,以兩年為一期,省財政按照每人500元給予補助。加大省級資金對*兒童福利院建設的支持力度,按照5市人口多少和項目規模,從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每個市給予500—600萬元的支持。

39、提高新農合省級補助標準。對*五市年人均補助標準,2008年棗莊、臨沂、菏澤為42元,濟寧、日照為27元;2009年棗莊、臨沂、菏澤為56元,濟寧、日照為36元。

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40、支持實施人才引進戰略。從2008年起3年內,省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專項用于資助*地區引進發展急需人才。將省財政對30個欠發達縣的引進人才支持政策,擴大到*經濟帶所有的財政困難縣。其中,從2008年起3年內,對到*地區財政困難縣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留學回國人員,其工資由省財政負擔30%。對到*經濟帶的財政困難縣參加“一村(社區)一名大學生工程”服務的高校畢業生,其生活補貼(薪酬)和社會保險費,以及參加“三支一扶”服務的生活、交通補貼和保險費用,省財政負擔50%。對自愿到*地區財政困難縣艱苦行業工作的高校畢業生,服務年限達5年以上(含5年)的,其在校期間的國家助學貸款本息由省財政負擔50%。加強*經濟帶國家級和省級引智成果基地建設,每年新建2至4個省級引智成果示范推廣基地,申報國家級基地2至3個。

41、組織高層次專家到*經濟帶進行科技咨詢和技術服務。每年組織一次“高層次專家*行”和“博士后*企業行”活動。制定實施東部發達地區對口支援*經濟帶人才培養計劃,在舉辦面向全省的縣處級干部培訓班和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高級研究班時,對*經濟帶所屬市縣實行傾斜,適當降低或減免培訓費用。從2008年起,每年有針對性地舉辦2期100人次左右的干部專題班、5期300人次左右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高級研究班。

42、有計劃地從省級機關選派一批優秀干部到*掛職或任職,組織*和省內發達地區干部互派掛職交流和任職交流。

43、加大*經濟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新型農民創業培訓、農業科技入戶、農技推廣等項目的實施力度。創造條件促進職業院校與當地企業的合作辦學。

44、在*經濟帶進行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范圍試點。各縣市區可在國家規定的時限內,按不超過上年度失業保險基金當年結余15%的比例,擴大使用范圍和基金支出規模,用于登記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和小額擔保貸款貼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