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指導意見

時間:2022-11-06 05:09:00

導語: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指導意見

為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提高教學設備及資源的使用效率,推動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現就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以下簡稱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工作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領導,落實責任,通過搭建網絡平臺,建設信息資源庫,培訓師資隊伍,加強檢查、評估、視導,大力推進設備及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不斷提高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教育教學水平。

(二)市教師進修學院具體負責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的指導、培訓、教研及各項現代教育技術科研項目的規劃、立項、研討和經驗交流等工作。市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具體負責信息技術設備的建設及維護等工作。

(三)各市(縣)區教育局、各中小學要高度重視中小學信息技術的應用工作,把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突破口,并與學校日常管理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要體現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宗旨,以提高學科教學水平和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為根本,不斷滿足廣大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四)各市(縣)區教育局要組織教研部門和信息中心共同參與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的研究和指導;教研部門和各中小學要將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及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三種模式教學應用的相關內容納入教師培訓、校本教研和課堂教學改革等活動中;教研人員要采取集體備課、送教下鄉、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深入中小學教育教學的第一線,研究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方法,指導教師提高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能力。

(五)樹立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的先進典型。各市(縣)區教育局要著力抓好一批信息技術應用的先進學校,要保證各市(縣)區都有典型學校,各學校都有典型教師,各學科都有典型課和精品課。各市(縣)區教育局要高度重視先進經驗的總結與推廣,以點帶面,全面帶動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的普及和推廣。

二、具體要求

(一)應用方式

1.農遠工程模式一: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可以利用教學光盤來幫助教師講課,學生跟著教學光盤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進程來學習;師資力量相對較好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由教師和教學光盤交替授課,教師在適當的時候根據教學光盤創設的情景組織學生活動。

2.農遠工程模式二:在實現模式一所有應用的基礎上,主要采用以下幾個方式:收看空中課堂節目,進行同步教學;利用下載的資源或將下載的資源進行鏈接、組合后,用于輔助教學;利用下載的資源或將下載的資源進行鏈接、組合后,用于教師備課、上課,教研活動及培訓活動。

3.農遠工程模式三及配備計算機室和多媒體室的城區學校:在實現模式一、二所有應用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教室和多媒體教室開展教學活動。計算機教室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組織信息技術課教學;組織簡單的網絡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資源查詢及自主、探究性學習的環境;組織教師培訓和比賽等教學活動。多媒體教室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收看空中課堂節目;播放多媒體教學光盤;通過網絡調取計算機網絡服務器中的IP衛星教育資源進行教學,通過網絡調取計算機網絡服務器中的本地資源庫進行教學,通過網絡收集、重組、開發資源進行教學。

4.已安裝校園網的學校:在實現上述應用的基礎上,利用校園網為學校師生提供信息、資源、功能服務,逐步實現無紙化辦公;要努力將信息技術與教學中的其他要素相互協調,創設互動式的學習環境,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變革;要設置內容豐富的教育教學欄目,在建立和開發教育教學資源庫的同時,研制信息和資源管理平臺;要充分結合新課程改革,為綜合素質評價、學生問卷調查、研究性學習等提供網絡支持;

(二)資源收集與管理的基本要求

農遠工程模式二、三項目學校每周都要安排好所需資源的接收和轉播工作,通過集中或分散學習的方法,讓每一位教師了解本周接收的資源及存放位置,確保需要時能夠及時查找、選取。各項目校要安排2名以上的教師兼任項目管理員,項目管理員要按時、完整地接收衛星資源,做好下載記錄,并負責組織部分骨干教師對下載的資源及時進行歸類、整理、編輯、分發、存貯和共享,并定期轉錄為光盤保存。各鄉鎮中心校的項目管理員必須及時把下載、搜集和整理的教育教學資源刻錄成光盤,提供給本校管理的各村小學使用。

城區各學校要通過其它方式搜集或自行開發相關資源,建立本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庫,每個學科、每個備課組及每一名學科教師都要建立個人文件夾,學校要定期組織教師對資源進行整理,然后分類提供給教研組、備課組和教師使用。

(三)應用資源實施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

各中小學要根據教育教學進度,組織教師針對教學需要,認真收集、查閱、分析和開發教育教學資源,并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選擇資源用于教學,形成應用資源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師將資源應用于教學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1.模式一項目學校可以參考如下步驟組織教師備課:準確理解與把握教材;認真分析學情;初步設計教學流程;反復觀看教學光盤,將自己的初步教學設計與教學光盤中的教學設計對照比較,決定教學方式,確定最佳觀看方式;精心策劃教學活動;準備教學活動,合理安排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教師要適時組織學生觀看光盤教學資料,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并將光盤播放與課堂講授相結合,實現光盤中的教師、學生與教室中的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式教學。

2.模式二項目學校要利用衛星IP資源,參考以下程序開展備課活動:理解課程要求;分析學生知識背景;選擇媒體資源;確定教學活動;選擇教具和學具;選擇評價方式。各中小學不能將模式二的應用僅僅定位于對下載資源的簡單、重復使用,而是要著重做好教學資源的二次開發工作,要對接收到的衛星教學資源進行探討、研究,汲取適合本校教情和學情的信息后,開發或組合成適合本校的教學資源,并對教學資源進行不斷的更新和改進;要經常開展圍繞衛星教學資源的研討活動,以現有的資源為基礎開發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3.模式三項目學校在按時接收衛星IP資源,維護網絡正常運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按照以下流程進行備課:

理解課程要求,主要是指對課程理念、課程材料等要素的理解,包括本學科的國家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材中的作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分析學生知識背景,更好地適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著重分析學生現有知識水平與教學目標的差距、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對教學的影響、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學習興趣;根據對課程要求的理解和學生知識背景的分析,查找資源中提供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并將資源內容本土化,通過查找資源庫和衛星IP資源中的相應素材,選擇適用素材;在合理選擇教學媒體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情況確定教學活動和學生活動;每位教師都要學會使用課件,要將課件組織、整合后應用于教學,反對一味的照抄照搬;從實際教學需要出發,根據實施時間、評價目的、評價方法、評價作用的不同,選擇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4.城區學校在借鑒上述要求的基礎上,重點要利用校園網、多媒體室、計算機室和教室中的多媒體教學平臺,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與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整合的關鍵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提高教學效率方面的作用,并逐步轉變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主要方式有:

(1)把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即:教師選擇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多媒體素材庫中合適的部分,或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多媒體制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將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集于一體,應用于教學。

(2)把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即: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軟件,為學生提供操作、練習、對話、游戲、模擬、測試和問題解答等多種交互方式,體現不同的教學方法。

(3)把信息技術作為師生交流、生生協作的工具,即: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或學生的興趣開設某些專題或聊天室,并賦予學生開辟專題和聊天室的權利,在課上或課下為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創設交互式的探討和交流機會,教師和學生可用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進行相互交流。

(4)把信息技術作為拓展教學資源的工具。

(5)把信息技術作為信息獲取的工具。

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各中小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能與素養,要按照規定開齊開全信息技術課程,保證學生的上機次數和上機時間,積極創造條件開展網上查閱、學習、競賽等活動,使絕大多數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能夠達到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少數學生可以發展計算機應用方面的特長。

(四)教師學習與培訓方面的基本要求

各中小學要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省、市信息技術培訓,并對本校教師參加培訓情況進行有效的督促和檢查;要組建以信息技術教師、參與培訓教師和信息技術基礎比較扎實的教師為主體的學校信息技術應用骨干教師隊伍,并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對本校教師進行信息技術的全員培訓,培訓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經常化,要合理的運用考試、獎勵和評價等機制,不斷激發教師的學習熱情,其中農村學校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降低培訓工作的重心,從最基本、最簡單的信息技術應用問題入手,每周至少開展不少于2課時的培訓,并做好培訓和考試記錄(培訓內容可參看附件)。各中小學要圍繞“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這個主題,經常舉辦有關的宣傳教育及教育教學活動,大力表彰那些在信息技術學習和應用方面取得突出進步的教師,并逐步將教師參與信息技術學習和應用的情況納入教師的考核,在校園內掀起濃郁的信息技術學習和應用氛圍,使每個教師都能用、會用、愛用和用好信息技術設備,其中農村中小學還要將應用農遠工程三種模式進行教育教學納入教學計劃,排入課表,開足課時,保證質量。

三、保障措施

(一)成立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工作領導機構

市教育局將成立由基礎教育科,市教師進修學院中小教處、電教處、科研處和市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部門組成的*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的研究和指導工作。*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工作領導小組要按照“面向學生、走進課堂、用于教學”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組織廣大中小學,對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有關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課題研究,并經常深入基層了解情況,幫助、指導學校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資源和教學方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解決基層學校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加強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的研究活動

各市(縣)區教育局、教研部門、各中小學要積極組織開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的教研活動,將信息技術應用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內容納入教師培訓、校本教研和教學改革等教研活動中,要結合學科特點,經常組織研訓員深入教學一線,和教師一道研究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并積極組織開展旨在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和管理水平的專項課題研究。

(三)建立、健全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工作的督導與評估制度

各市(縣)區教育局要將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納入中小學日常教育教學工作考核范疇,形成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教師使用設備和資源開展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各市(縣)區教育局每學期要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特別是農遠工程設備使用情況進行一次檢查評估活動,市教育局將不定期的開展抽查和評估活動。評估采用現場檢查、查閱各項記載、記錄,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調查和測試等方式進行,評估結果要納入學校教育目標考核體系,并作為評優、評先等方面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