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意見

時間:2022-12-09 03:27:00

導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意見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制度是黨中央、國務院為解決農村居民看病就醫問題而建立的一項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我縣新農合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六年來的探索、總結和完善,制度框架和運行機制基本建立,農業人口參合率達98%以上,住院最高補償額提高到10萬元,農村居民醫療負擔得到減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狀況得到緩解。為適應新時期、新形勢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新農合工作,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加強新農合制度建設,提升新農合運行效率,增強新農合保障功能,實現農村群眾病有所醫,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逐步解決農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提高農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二、工作目標

全縣農業人口參合率達100%,提高居住在鄉鎮的城鎮居民參合率,實現農村居民醫療保障全覆蓋,實行群眾看病補償網絡直報。

三、基本原則

一是自愿參加的原則,積極宣傳引導農村群眾自覺主動參加新農合,增強抗御疾病風險的能力;二是互助共濟的原則,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三是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持陽光操作,科學管理,規范運行;四是為民、便民、利民的原則,注重以人為本,服務至上;五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嚴格執行基金管理的有關規定,確保新農合安全運行。

四、具體措施

(一)穩步提高參合籌資水平

1.明確參合對象。縣域內所有農村居民及農業戶口的中小學生以家庭為單位整體參加新農合;居住在鄉鎮的城鎮居民、常住我縣的外來人口以個人身份參加新農合。

2.提高籌資標準。2010年,全縣參合農民人均籌資150元,其中農民個人繳費30元,省、市、縣財政補助每人120元。以后根據國家和省、市政策規定,逐步提高籌資水平。

3.調整籌資模式。按照省、市統一規定,從2010年起,不再實行滾動籌資,改為年度集中統一籌資。

4.強化籌資工作。農村居民個人繳費,由各鎮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統一組織。于每年11月底前完成轄區內居民個人繳費部分的征繳工作,并在當年12月上旬全部解繳至縣財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專戶,以便確定下一年度實際參合人數,落實省級財政補助經費。

5.關注特殊人群。農村五保戶參加新農合的個人繳費部分,在五保戶統籌資金中列支,由縣財政統一國庫集中支付。

(二)不斷增加參合農民補償待遇

1.完善補償方案。我縣新農合繼續實行以住院統籌為主、兼顧門診統籌的資金補償模式。盡力擴大參合農民受益面,做好外出務工參合農民的就醫補償工作,簡化審核報銷程序。統籌基金累計結余不超過當年基金總額的20%,其中當年基金結余控制在10%(含風險基金)以內。年底基金結余較多時,可以實行二次補償或開展健康體檢,重點向特殊群體傾斜,真正體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2.提高補償比例。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基本思路,在2009年基礎上,繼續逐步提高參合農民的補償待遇。具體門診和住院補償比例、起付線、年度封頂線、不予補償范圍等,按省、市統一規定標準執行。

3.實施特殊疾病門診補償。逐步擴大對特殊病種大額門診醫藥費用納入統籌基金進行補償的病種范圍(惡性腫瘤、慢性肝炎、失代償肝硬化、高血壓3期、糖尿病、慢性腎功能衰竭、精神病等),按照就診醫院類別參照住院費用補償辦法結報,實行年度最高支付限額。

(三)嚴格加強基金監管

1.設立基金專戶。新農合基金全部納入縣財政專戶,嚴格執行基金封閉運行、專款專用、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切實做到機構經辦、財政監管、管用分開。

2.建立專項儲備資金。為減少基金運行風險,從統籌基金中提取風險基金作為專項儲備資金,規模保持在當年統籌基金總額的10%,用于彌補基金非正常超支造成的臨時周轉困難等。原則上,風險基金從滾存結余中提取;無滾存結余或滾存結余不足提取的,從以后年度基金結余中提取。

3.完善公示制度。堅持基金使用和費用補償縣、鎮、村三級定期公示制度,增加基金使用的透明度,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對農民的合作醫療補償情況每月公布一次,公布地點為縣級定點醫療機構、鎮衛生院、村委會或村衛生服務站,公布內容包括受補償人的姓名、就診地、醫藥費用、補償金額和時間等。

4.強化基金監管。從合作醫療基金的籌集、撥付、存儲、使用等各個環節著手,規范基金監管措施,健全監管機制,保障基金安全運行。嚴格查處虛報、挪用、截留、套取、貪污合作醫療資金以及造假憑證、做假賬等行為。

(四)著力提升定點醫療機構服務管理水平

1.實行定點醫療機構協議管理。建立健全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準入和退出機制。縣新農合管理機構通過與定點醫療機構簽訂服務協議實施管理。對違反新農合有關規定的定點醫療機構,予以警告、限期整改、通報批評,直至取消定點資格,并嚴肅追究有關領導和相關人員的責任。建立縣外定點醫療機構信息溝通和監管制度,實施有效監管。

2.規范醫療服務行為。切實加強各級定點醫療機構內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檢查、治療、用藥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嚴格執行新農合報銷基本藥物目錄和基本診療項目目錄、收費價格標準,最大限度減少濫檢查、濫用藥、濫收費等不正當醫療行為。加強村級衛生服務站建設,做到布局合理、面積達標、人員集中、賬務統一、藥品正規、服務優質,通過驗收后方可認定為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村級衛生服務站新農合服務工作由所在鎮衛生院負責督查、監管、考核。

3.積極開展支付方式改革。推廣單病種定額付費和限額付費制度,合理確定病種收費標準,逐步擴大病種范圍。努力探索定點醫療服務機構門診費用預付或總額預算支付模式。

4.實行住院統籌總額控制。鑒于定點醫療機構在醫療服務中占有主導地位,根據“利益分享,風險共擔”原則,若新農合統籌基金出現年度超支現象,超支部分按照當年住院費用結算份額由各定點醫療機構承擔相應比例。

5.充分利用縣內醫療資源。鼓勵、引導農民就近在基層就醫,轉到縣外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的,必須進行轉診備案。具有轉診權限的縣級醫院,年轉診率不得突破規定指標。

(五)積極做好新農合與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的銜接工作

針對農村特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就醫困難的實際,將新農合制度與農村醫療救助制度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完善農村醫療救助政策。通過資助繳費、分類補償、特殊救助等方式,使貧困參合農民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得新農合補償和醫療救助補助。加快實現兩項制度的信息共享,積極推行貧困農民就醫后在醫療機構當場結算新農合補償和醫療救助補助資金的一站式服務,實現新農合和五保戶、低保戶、特困戶病人醫療救助的無縫對接,方便貧困農民。

(六)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

結合省、市新農合信息平臺建設,構建統一、規范、安全、可信的新農合信息系統,實現新農合經辦機構與定點醫療機構的全面聯網,達到參合農民在省、市、縣、鎮、村五級定點醫療機構網上直報,即時補償。推行使用IC卡,逐步實現參合群眾看病、報銷“一卡通”。

五、保障辦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新農合管理委員會加強對新農合工作的組織領導,定期分析研究基金籌集、使用、管理情況;縣新農合監督委員會定期對新農合的運行情況進行督查,保證新農合工作良性運行。各鎮區制定周密的參合、籌資工作方案,實行“一把手”負責制,確保按期保質完成每年的參合、籌資任務;合管辦逐步配齊新農合管理、醫療業務、財務會計、審計督查、信息技術等專門人員,建立健全管理體制與組織體系,完善各項內部管理、考核制度;縣衛生、財政、民政、勞動保障、審計等部門各司其職,通力協作,不斷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二)深入宣傳發動。縣宣傳部門、各鎮區、各有關單位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縣廣播電臺、電視臺、《今日阜寧》等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新農合的實施意義、具體政策和典型事例,通過宣傳引導,進一步提高農民參加新農合的積極性,為新農合各項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新農合服務載體建設是推進新農合工作高效、方便、快捷的重要保證,也是政府及相關部門職責所在。各鎮區政府(管委會)必須無償提供建設規范化村級衛生服務站所需土地;衛生部門應積極向上爭取政策和資金,加快信息化建設進程,加強基層衛生服務站能力建設;縣財政對信息平臺建設,給予必要的經費安排。

(四)嚴格督查考核。縣政府將新農合工作納入社會事業發展考核指標,加強對新農合參合、籌資、服務、管理等方面的督查考核,對參合率、籌資率等達不到要求的鎮區,實行通報批評,并責成主要負責人作出書面檢查。衛生行政部門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服務行為的檢查考核,督促各定點醫療機構嚴格執行新農合報銷基本藥物目錄和基本診療項目目錄,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意見從頒布之日起執行,由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