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推進農民創業工作意見
時間:2022-12-15 09:27:00
導語:辦公室推進農民創業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踐行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實施創業帶動就業戰略,根據泰州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促進農民自主創業的工作意見》(泰辦發[2008]81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進一步推進農民創業就業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進一步明確農民創業就業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充分認識推進農民創業就業工作的重要意義。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民生之源。促進農民自主創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有利于擴大就業容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有利于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促進農民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活動,必將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農民創業就業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大創業指導、技術培訓、資金扶持、社會服務、政策引導力度,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發展經濟,以創業改善民生。
(三)農民創業就業工作的目標任務是:2008年,全市組織農民自主創業培訓0.25萬人,新增自主創業農民0.8萬人,帶動就業人數2.4萬人;新增創業基地10個,創業項目6個,創立新品牌2個。到2010年,累計培訓創業農民0.9萬人以上,農民自主創業人數累計達到2.9萬人以上,帶動農民就業8萬人以上,新增農民年人均純收入800元以上。
二、進一步落實促進農民創業就業的政策措施
(四)緊密結合本地的優勢產業、特色經濟,確定鼓勵創業的產業指導目錄。放寬農民創業市場準入條件,凡是法律法規未禁止、未限制的行業和領域都支持農村創業主體進入,拓展農民創業的發展空間。對各類城鄉創業主體采取一視同仁的政策,取消歧視性的身份限制、行業限制,營造公平創業的環境。
(五)鼓勵外出農民返鄉創業。將農民返鄉創業納入招商引資范圍,返鄉創業的農民與外地客商享受同樣的優惠政策。符合相關條件的,按規定享受國家和省、市扶持發展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企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以及促進就業再就業的優惠政策。
(六)對創業農民初創的小企業(指2人以上投資設立的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達到3萬元的即可登記注冊有限公司;允許公司注冊資本分期到位,首次出資只要不低于注冊資本的20%,剩余部分可以在2年內分期到位;實行名稱登記注冊即時辦理制度;在符合城鄉規劃、產業政策、環保等前置許可要求的前提下允許設立登記。
(七)對于自主創業的農民,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之日起3年內免收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
(八)對農民自主創業從事農業機耕、排灌、病蟲害防治、植保、農牧保險以及相關技術培訓業務,家禽、牲畜、水生動物的配種和疾病防治收入,免征營業稅。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按規定減征或免征企業所得稅。對農民自主創業興辦的民營企業不征收市場物價調節基金。提高增值稅納稅起征點,個體工商業戶和其他個人銷售貨物起征點為月銷售額5000元;銷售增值稅應稅勞務的起征點為月銷售額3000元,按次納稅的起征點為每次(日)銷售額200元。對持《再就業優惠證》的創業農民,參照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優惠政策享受稅收減免。
(九)把農民創業生產經營性建設用地統籌納入城鄉發展總體規劃,農業、國土等部門要加強對接,盡快拿出高效設施農業、畜牧養殖等農副業用地規劃,整合各類支農項目,資金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允許集體建設用地用于農民創業。引導和鼓勵創業農民利用閑置建設用地、廠房、農村撤并的中小學校舍等進行創業。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集體建設用地向有資金、懂技術的創業農民流轉。農民創辦符合環保、安全、消防條件的小型加工項目,符合產業政策和規劃要求的,鼓勵其長期投資,妥善解決好規模用地問題。對農民創業基地、標準廠房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安排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時要統籌考慮,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十)創業農民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在非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內的農產品臨時收購場所、農林水產種養殖場、農機示范推廣用地和設施農業(漁業)用地,國土管理部門免收相關費用;上述用地范圍內附屬設施及永久性建筑,應按照規定辦理用地手續。如涉及占用農用地的,同時辦理農用地轉用和征收審批手續。創業農民新辦企業,符合農業生產用電規定的,電力管理部門按農業生產用電標準收費。
(十一)認真貫徹省內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對農民運輸鮮活農產品或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運輸自產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車輛,憑“綠色通道”通行證免收普通公路通行費。
(十二)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創業的信貸支持。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要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大力推行信用鎮、村建設以及農戶聯保貸款制度,農村合作銀行“一卡通”制度,拓寬農戶小額信貸和聯保貸款覆蓋面。積極開展農戶信用評級工作,建立農戶信用檔案,通過支農信貸產品創新,擴展農民融資方式,最大限度滿足融資需求。對成立經濟合作組織或創辦中小企業的創業農民,金融機構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建立政府投入為主體的擔保機構,減免擔保費用,為創業初期的企業提供流動資金的擔保服務。降低反擔保門檻和貸款抵(質)押標準,創業人員證照齊全的非住宅用房屋產權、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大件耐用消費品和有價證券以及注冊商標、發明專利等無形資產均可作為抵(質)押品。對房產、設備等抵押物的評估費,按最低收費標準的40%收取。
(十三)對持本地《就業登記證》自主創業的農民均可申請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小額擔保貸款最高額度為8萬元,合伙經營和組織起來就業的,根據其人數和經營項目最多可貸20萬元,貸款最長期限不超過2年。申請小額擔保貸款,不論從事微利非微利行業(國家限制性行業除外)均由市財政按人民銀行公布基準利率的50%給予貼息。對持有《再就業優惠證》的農村創業人員申請小額擔保貸款的,取消微利非微利限制,由市財政按人民銀行公布基準利率給予全額貼息。
(十四)對當年吸納持本地《就業登記證》的失業人員,并與其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的勞動密集型小企業,可根據實際吸納人數,按每人不超過5萬元,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標準發放貼息貸款,并由市財政按人民銀行公布基準利率的50%給予貼息,具體辦法參照興政辦發〔2007〕222號文件執行。
(十五)將《再就業優惠證》發放對象擴大到下列在勞動年齡段的本市戶籍人員:
1.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貧困農民;
2.領取《殘疾證》的農村殘疾人;
3.農村退役士兵;
4.現役軍人農村籍家屬;
5.畢業6個月以上且未實現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
6.農村零就業、零轉移家庭成員;
7.就業困難的被征地農民。
(十六)鼓勵農民在第三產業創業,農民創辦的商貿、服務型企業吸納持有《再就業優惠證》的失業人員,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的,按照實際招用人數,給予最長不超過3年的社會保險補貼。
(十七)鼓勵農民在鄉鎮投資開發公益性崗位,包括鄉鎮的居民生活服務、后勤保障、公共管理以及清潔、綠化、居民小區保安、公共設施養護等。對農民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凡吸納城鄉零就業、零轉移家庭成員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貧困家庭成員上崗,簽訂一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的,按照實際招用的人數,給予當地最低工資標準40%的崗位補貼和最長不超過3年的社會保險補貼。
(十八)對于創業農民新辦企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可享受3年本企業繳費工資10%的補貼。具體繳費基數為泰州市上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至300%(職工個人繳費基數不低于全省上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繳費比例執行全市統一政策的30%,其中,市財政補助10%,用人單位和職工分別繳納12%和8%。
(十九)創業農民興辦高效農業項目的,按照泰辦發〔2007〕49號文件和興委辦發(2008)76號文件實行財政以獎代補。鼓勵創業農民興辦的高效農業項目參加農業保險,參加農業保險的,按《農業保險財政保費補貼資金管理辦法》實行財政補貼。
(二十)在有條件的鄉鎮建立操作性強、風險較低的創業孵化基地,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提供相應的扶持政策和有效的服務指導,并進行孵化培養,切實提高創業穩定率。對持《再就業優惠證》的農民創業者以補貼房租最高不超過50%的方式提供創業場地,所需費用由市、鄉鎮財政各負責50%。
(二十一)大力開展農民免費創業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其創業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有計劃地組織有資金、懂技術、會管理、立志創業的優秀農民到省內外重點企業、龍頭企業、大型企業學習鍛煉,幫助他們拓展創業思路。指導創業農民結合企業生產經營需要,有針對性地做好職工上崗前和在職人員的技能培訓。將農民創辦企業所招用的農村勞動力納入“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的組織實施范圍,并按規定給予相應的職業培訓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對一次性領取失業保險金的農村合同制工人參加創業培訓的,由失業保險基金提供相應的經費支持。
三、切實加強農民創業就業工作的組織領導
(二十二)加強組織領導。市成立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由主要領導任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主要職能是:制定政策措施;下達目標任務;落實部門責任;協調、監督、檢查和考核工作。各鄉鎮、村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形成統一領導、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在黨委和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各成員單位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共同做好農民創業就業工作。
(二十三)建立健全服務載體。全市建立三級農民創業服務網絡,市、鄉鎮成立“農民創業就業指導中心”;村成立“農民創業就業指導站”。將促進農民創業就業服務機構列入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按照組織、人員、經費、場地、制度、任務“六到位”的標準,重點抓好鄉鎮、村的平臺建設,實現工作人員專職化,完善創業服務功能,承擔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管理、服務和實施責任。
(二十四)建立信息平臺。市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在本部門網站上增掛農民創業服務網頁,及時公布各項行政審批、核準、備案事項和辦事指南,法律、法規、政策和各類市場信息。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商會等組織充分發揮作用,為創業農民提供法律援助、技術支持、市場開發、財務評估、信貸咨詢等服務。
(二十五)形成創業服務體系。圍繞創業指導、信息服務、項目推介、技術培訓、創業實習、資金扶持、創業孵化、開業指導、政策落實和跟蹤服務十個方面的內容,形成“十位一體”的服務體系。設立“一站式”服務場所,推行聯合審批、限時辦結和承諾服務、上門服務、跟蹤服務等制度。市委農工辦、市勞動保障、農業、林牧業、水產、財政、工商、稅務、銀行及其他相關部門和單位定期現場辦公,創業農民開業手續由創業指導機構負責辦理,并確保在七個工作日內辦結。
(二十六)設立專項資金制度。除市財政安排一定的資金作為啟動資金外,從今年起根據各鄉鎮轄區內農業人口總數按每人每年2元的標準設立促進農民自主創業專項資金,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重點用于創業引導、創業培訓、創業扶持和創業服務體系建設。
(二十七)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大張旗鼓地宣傳農民自主創業的重要意義、優惠政策和農民自主創業的典型,在全市確立“自主創業光榮,自主創業有功”的價值導向和輿論導向,營造鼓勵農民想干事業、幫助農民干成事業的良好環境。每兩年開展一次“十佳農民創業之星”、“十佳服務農民創業先進單位”、“十佳服務農民創業先進個人”的評選活動,由市委、市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加強對創業農民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引導督促創業農民守法經營,樹好誠信形象;規范用工行為,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增強企業的內部凝聚力。
(二十八)加強工作指導和督促檢查。將農民創業就業工作年度目標任務和工作職責列入市和各有關部門年度考評內容,由市促進農民自主創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分解落實并進行督促、檢查、考核,市委、市政府按年度對農民創業就業工作進行表彰獎勵。市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根據本意見,配套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和服務措施,并按照各自職責分工,抓好職責范圍內的工作。
(二十九)本意見未涉及、以往相關政策法規已明確的促進農民創業就業的其他有關政策,各鄉鎮、各部門應繼續執行。
- 上一篇:企業負擔穩定就業崗位的意見
- 下一篇:家族企業優勢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