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設和改革意見
時間:2022-01-06 05:05:00
導語:水利建設和改革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七大和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新時期中央水利工作方針,按照《*縣“十一五”水利發展規劃》要求,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理念,以提升水利保障能力為核心,以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依法治水,不斷深化改革,建立多元化水利投入機制,健全分級負責制度,妥善處理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重點與一般的關系,統籌水利建設、管理、改革與發展,促進水利事業又快又好發展。
(二)目標任務。用5年左右的時間,進一步完善全縣防洪保安體系,全面提升抗旱防澇能力,進一步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投入,大幅度降低水庫病險率,大力發展城鄉供水,逐步建立城市應急水源體系,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加強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提高水資源利用能力;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加快水環境整治步伐;完善全縣防汛抗旱決策指揮和預警預報系統;穩步推進水土保持工作;各項水利改革取得進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水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構建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配置利用體系、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和水利管理體系,初步實現水利現代化。
二、大力推進水利重點工程建設
(一)加快民生水利工程建設,提高為民服務能力。用5年時間解決全縣29.98萬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現有8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全縣國營干渠206座危橋改造工程。加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強新農村水利建設,開展鄉鎮河道和村莊整治,疏浚溝渠,提高引排能力。以灌區配套為重點,提高排澇抗旱能力;以圩區綜合治理為重點,加快圩堤加固治理步伐;以丘陵山區水源工程建設為重點,促進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修復。
(二)加快水生態文明建設,提高水生態保護能力。加強飲水水源地保護,保障城鄉居民供水安全。加大城鎮節水和治污力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三)落實水利建設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水利投入分級負責制。在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水利工程建設資金支持的同時,按照事權劃分、工程性質和受益范圍,實行分級負責制。國家和省、市投資主要用于水利骨干工程,其它水利工程以縣、鄉鎮投入和群眾自籌為主。
(四)加大水利建設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資金使用重點是病險水庫、農村飲水安全、排灌泵站技改、河湖治理、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重大水利項目等。對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中央財政支持新農村建設、土地整理等渠道下達的用于水利建設的資金,按照批準的縣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整合使用,以提高使用效益。加大水利工程的維修養護。加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經費投入。切實做到“開工一批、推進一批、論證一批、儲備一批”,構建水利工程建設長效機制。
(五)切實落實中央和省、市支農政策,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承擔起搞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責任,在繼續搞好大中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推進“民辦公助”,對農民投工投勞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推行“事事專議”等辦法,調動農民興修農田水利的積極性。
(六)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水價改革。全面貫徹水資源管理法律、法規,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執行水資源管理的“三道紅線”。當前要以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為重點,以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水功能區管理等制度建設為平臺,以推進節水防污型社會建設為載體,以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資源費征收、入河排污口管理等為手段,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能力建設為保障,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和水平,著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七)深化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建立水利投入長效機制,將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有效結合起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利投融資體制。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鼓勵各類社會主體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形式建設水利基礎設施。
(八)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科學界定國有水管單位類別,將純公益性水管單位和準公益性水管單位公益性部分的基本經費及維修養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通過進一步深化水管單位內部改革,合理定編定崗,推進管養分離,建立符合縣情、符合國有水利工程管理特點的管理體制。加強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逐步建立用水戶自主管理與水管單位專業化服務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積極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權,搞活經營權,盤活存量資產,落實管護責任。完善村級“一事一議”籌勞辦法,加強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開展直接受益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深化水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政府機構改革為契機,進一步轉變水行政管理職能,嚴格依法行政,規范行政行為,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高公信力和執行力。加強水利隊伍建設,推進水利體制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著力提升水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九)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農業節水要重點加強灌區續建配套,促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灌溉回水方式轉變;工業節水要在優化調整區域產業布局的基礎上,重點加快對高耗水行業的技術改造;城鎮生活節水要重點加強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宣傳推廣節水器具,倡導節水文化,形成厲行節水的社會風尚。
三、切實加強領導,穩步推進各項工作
(一)要建立行政領導任期水利工作目標責任制。加強對水利工作的組織領導,將水利建設和改革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行政領導任期水利工作目標責任制,落實領導責任和部門責任。將水利發展實績納入政府任期目標,加強督查和考核。
(二)要強化部門職責。縣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切實加強水行業管理,擔負起水利建設和改革的重任,完善水利規劃體系,加大前期工作力度,抓好水利建設的組織實施;財政部門要及時調度資金,保證工程用款;國土資源部門要優先保證重點水利工程項目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配合項目單位及時辦理工程建設用地報批手續。宣傳、公安、交通、審計、環保、供電等有關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責,積極支持水利建設,主動做好相關工作。
- 上一篇:竹林雪災管理論文
- 下一篇:新型墻體材料生產企業規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