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區建設指導意見

時間:2022-01-11 08:25:00

導語:農業經濟區建設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區建設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財政增長和農民增收為目的,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整合各類生產要素為手段,在已經形成一定產業規模的區域內,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放大產業規模,改善農村環境,實行全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快農業經濟區建設步伐,確保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二、規劃目標

到2012年,規劃發展13個各具特色的農業經濟區(2009年重點建設3-5個),區域面積3094平方公里,占全市縣域面積1/4,主導產業面積200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1/5。大幅提高農業經濟區發展水平,使之成為促進縣域財力增長和農民增收的新亮點,成為全市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區。

──農業經濟區生產總值實現年均增長27%;主導產業產值突破150億元,比2008年翻一番,占縣域地區生產總值的5%;農民收入結構不斷優化,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8%。

──東陵區、于洪區、沈北新區、蘇家屯區的農業經濟區產業發展上水平。突出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全面提升樹莓、葡萄、食用菌、寒富蘋果等設施農業、都市農業、生態農業發展水平,打造成為引領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示范區。

──1市3縣的農業經濟區產業發展上規模。突出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進一步擴大果蔬、花生、肉牛、蛋雞等設施農業和高效特色產業規模,基本形成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格局。

三、建設標準

1.有發展規劃。規劃定位準確、布局合理,涵蓋產業、環境、村屯改造等內容。

2.有主導產業。主導產業明晰、特色突出,主導產業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50%以上。

3.有產業規模。主導產業面積8萬畝以上,或有同類養殖小區50個以上。

4.有專項資金。所在地區每年有專項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其中,東陵區、于洪區、沈北新區、蘇家屯區各列支1000萬元以上,1市3縣各列支200萬元以上,主要用于農業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

5.有合鄉并鎮舉措。至少覆蓋2-3個鄉鎮,以管委會為主體的新的管理體制基本形成。

四、建設原則

1.有關區、縣(市)是農業經濟區建設的主體,市財政依據投入的專項資金規模,對東陵區、于洪區、沈北新區、蘇家屯區實行5:5配比、對1市3縣實行8:2配比,多投多配、少投少配、不投不配。

2.有關區、縣(市)和部門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推進農業經濟區建設。對產業規劃完整,產業基礎較好,特別是對積極性較高、財政專項資金及時到位的農業經濟區,市財政優先支持。

五、保障機制

1.市、區兩級用于促進農業發展的引導性資金優先向農業經濟區傾斜,產業項目優先享受各級政府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相關政策,重大項目一事一議;每年市財政安排的1.2億元環境建設資金,70%用于農業經濟區路網、環境整治、村屯改造等項目;每年國家及省、市農業綜合開發資金30%以上、農業基本建設資金20%以上、水利資金1500萬元和林業資金500萬元用于農業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業經濟區內,每年選擇基礎較好的10個行政村,結合村屯改造和生態村、文明村建設,創建新農村示范村,并給予政策扶持。

2.以市級投融資機構為平臺,每年通過擔保、融資、貼息、入股等方式,籌集一定額度的建設資金,重點支持農業經濟區產業發展、村鎮改造和環境建設。

3.每年規劃包裝一批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重大產業項目,采取專業招商、定向招商方式,吸引更多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業經濟區,調動民營企業參與經濟區建設的積極性。產業項目以招商引資或企業融資為主加以推進,政府扶持資金重點支持公共性、基礎性建設項目。

4.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在農業經濟區核心區實行合鄉并鎮或撤鄉鎮建街道;現有村屯適當進行合并,實行社區管理模式;組建農業經濟區管委會,內設產業發展、招商引資、財政、農技中心等3-7個機構,重新核定編制、配備人員,統籌行使經濟職能。妥善做好上述工作后,農業經濟區管委會配備1名副區(縣)級領導職數。

六、加強管理

1.為加強此項工作的領導,市政府建立由分管副市長為總召集人,負責協調的副秘書長為召集人,市農委、財政局、發改委、科技局、水利局、林業局、規劃和國土資源局、交通局、商業局、動監局、建委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聯席會議制度,主要負責制定發展規劃和有關扶持政策,協調解決農業經濟區建設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市農委為召集部門,負責協調指導和日常管理工作。

2.市、區兩級新農村建設辦公室要在有關部門和區、縣(市)政府的領導下,具體指導農業經濟區建設工作,負責規劃論證、綜合協調、計劃制定、工作指導、工作調度和督察督辦、目標責任制和績效考核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