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規劃發展意見

時間:2022-02-02 11:33:00

導語:鄉村旅游規劃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旅游規劃發展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黨的十七大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發揮旅游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促進鄉村旅游健康發展,全面繁榮農村經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貢獻。

二、目標任務

(一)總體目標

加強領導,進一步深化旅游體制改革,逐步建立科學合理、運轉協調的旅游管理體制。將鄉村旅游作為*市旅游發展的重點和“旅游扶貧”、“旅游富民”工作的突破口,通過城鄉聯動和旅游產業與高科技農業互動,形成重點突出、以點帶面,逐步形成輻射全市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和以城郊休閑度假、高科技農業觀光及民族村寨體驗為核心的旅游城市,成為貴州省“文化千島、生態貴州”鄉村旅游品牌形象的宣傳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展示中心以及鄉村旅游目的地。

(二)具體任務

依托*環城林帶、“避暑之都”得天獨厚的旅游氣候資源、豐富的環城鄉村旅游資源、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已經形成的700多個鄉村旅游點,建設特色鮮明環城鄉村休閑旅游度假帶,成為貴州旅游景區的精品。

1.20*—20*年:編制《*市環城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帶總體規劃》和《*市環城鄉村休閑度假帶精品鄉村旅游區詳細規劃》,指導環城休閑度假旅游項目建設。

2.20*—2010年:在環城鄉村休閑度假帶上選擇重要區域,以白云麥架、牛場,烏當東風、新堡,清鎮長嶺崗和開陽清龍十里畫廊等為試點,推出一批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項目,以點帶面,指導全市鄉村旅游發展

3.20*年—2015年:

(1)以青巖古鎮為中心,打造花溪的高坡、馬林和燕樓等鄉村民族文化旅游區;以天河潭為中心,建設擺隴、康寨、鎮山和李村等村寨觀光休閑、民俗文化體驗鄉村旅游區;

(2)以開陽南江峽谷和清龍十里畫廊鄉村旅游區為中心,建成具有較高品位和較大規模接待能力的鄉村生態旅游區;

(3)開發阿栗村、上卡堡、巖底村、黃連村、水塘村、隴腳寨、頭堡村、后所村、麥壤村、上、下院村,把烏當建設成為以溫泉療養、鄉村旅游、農業觀光為主要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區;

(4)精心打造“白云西部風箏放飛之鄉”、麥架高坡花卉基地和大林村——瓦窯村——石龍村為核心的白云鄉村度假旅游區;

(5)依托東風湖,沿暗流河景區,以新店鎮為中心,建設鴨池、巖上、椒園等村寨農業觀光體驗民族風情鄉村旅游區;

(6)依托高爾夫球場、野生動物園、桃源河、珍珠島、蘭花湖、陽明洞、六廣河和景陽森林公園等資源,打造以修文扎佐為中心,以折溪村、大屯村、大河村、獨山村、濱江村為重點的環城帶上的重要鄉村旅游產業園區;

(7)依托息烽溫泉、息烽集中營舊址、烏江峽和西望山等景區,打造息烽紅巖村、綠化村、楊寨村、鹿窩村、西山村、天臺村等周邊村寨,開展紅色文化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復合型鄉村旅游。

4.2010—2015年,對已經形成的鄉村旅游區進行全面整合,全面建成*環城鄉村休閑度假帶。

5.“十一五”期間,爭取鄉村旅游業總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10年鄉村旅游總收入達17億元以上,全市鄉村旅游直接間接解決農民就業25萬人以上;到2015年鄉村旅游總收入達42億元以上,全市鄉村旅游直接間接解決農民就業40萬人以上。

三、具體措施

(一)科學編制鄉村旅游規劃

在充分對鄉村旅游資源調查評價、市場預測和經濟、社會、環境的承載力分析的基礎上,高起點、高標準編制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農業、民宗、交通、文化、林業、商貿、水利、教育、小城鎮建設等相關產業規劃,要充分考慮鄉村旅游發展需要。各相關部門充分整合現有的各種資金渠道、管理技術、人才和互聯網等資源,形成發展合力,捆綁打造,以保障鄉村旅游規劃和建設的實施。

(二)加強鄉村旅游組織領導

1.全市鄉村旅游發展工作,由*市旅游發展改革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協調,負責組織、指導部門間、區域間鄉村旅游合作與發展。組建市鄉村旅游專家組。

2.根據我市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出臺《進一步加強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

3.加強鄉村旅游人才建設,重點抓好鄉鎮黨政領導、旅游干部和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隊伍建設。

(三)改善鄉村旅游交通條件

實現通往國家級、省級重點景區主干道公路達二級以上標準;加快建設干線公路與旅游區之間的連接旅游公路,逐步實現全市所有景區與干線公路的連接公路達到三級以上標準。2010年前,要全面開通旅游客運通往市內各主要鄉村旅游區的旅游專線。

(四)加快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主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環城鄉村休閑度假帶旅游服務接待設施(如停車場、步行道、休閑座椅、果皮箱等);鄉村旅游區步行道、停車場、鄉村旅舍改造、旅游廁所、民族歌舞表演臺、民族民居改造、環保綠化設施及環衛設施等。實施《*市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重點規劃建設36個鄉村旅游區(點)和重點鄉村旅游村寨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

(五)積極籌集多方資金,集中力量發展鄉村旅游

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開發、多方參與”的開發建設機制,以財政投入為引導、業主開發為主體、社會資金為補充、項目經費捆綁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整合各類涉農項目和資金投入鄉村旅游建設。堅持招商引資與自籌資金相結合,大力推行“協會+農戶”、“公司+農戶”、“協會+公司+農戶”等多種模式,開發特色鄉村旅游項目,扶持鄉村旅游產業發展。

(六)重點開發多元化特色鄉村旅游項目

利用現有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開展農業觀光、農家樂、楊梅節、梨花節、桃花節、櫻花節和菜花節等鄉村旅游項目,依托少數民族村寨節慶活動,開展“三月三”、“四月八”和“六月六”等民族文化旅游項目。以鄉村兩級強化指導和公司加農戶的模式,規范操作,形成地方特色突出、參與性強、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旅游項目。

(七)積極扶持鄉村旅游商品的研制、開發和生產

制定扶持旅游商品發展的具體措施,確定一批重點項目,引導和扶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的開發和生產。支持、鼓勵工業企業改造、轉產、生產上規模、上檔次的旅游商品、紀念品和工藝品。

(八)加強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培訓

結合我市實際,加強鄉村旅游項目策劃和開發,景區和鄉村旅舍的經營管理,傳統技藝和鄉土文化講解等各類實用人才培訓。通過教育培訓,培養當地農民熱愛當地文化和發展鄉村旅游意識,使農民具備基本的旅游管理能力和較高的服務技能。實行鄉村旅游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以保障旅游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到2015年,我市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率達到80%。同時,加強環保知識意識的培訓,使鄉村旅游從業人員在數量、素質和結構等方面適應鄉村旅游發展的需要。

(九)繼續推行鄉村旅游標準化建設

根據《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評定標準》和《貴州省鄉村旅舍評定標準》,制訂適合我市的鄉村旅游設施標準和接待服務標準,推廣到戶,幫助農民改善衛生條件和接待條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高鄉村旅游區質量。

(十)大力開展鄉村旅游宣傳工作

堅持政府在鄉村旅游產品宣傳促銷中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旅游企業積極性,建立和完善旅游宣傳促銷聯動機制,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各方聯合、市場化運作的宣傳促銷工作格局。宣傳、新聞、文化、出版、經貿、外事、僑務等部門要結合各自工作特點,支持并參與鄉村旅游宣傳促銷,積極對外推介*鄉村旅游資源。加強與省內各地、州、市和周邊省外旅游城市的橫向聯合,大力發展區域旅游,優勢互補,互通客源,聯手促銷,共同發展。

(十一)高度重視旅游安全工作

建立健全鄉村旅游安全防范和應急機制,落實安全管理責任,認真做實做細確保鄉村旅游安全的各項工作,為旅客提供安全旅游環境。強化市場監管和旅游執法檢查,規范鄉村旅游市場秩序,切實維護旅游者和鄉村旅游經營者的合法權益。